康熙为什么要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动用大内高手?

小史坑


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之一,一直都被后世所赞颂,但是康熙所取得的骄人的政绩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纵观康熙从登基到离世,这一生也是经过了很多波折和艰辛的过程,在政治道路上也出现了很多阻碍。而康熙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个政治障碍就是鳌拜,在处理鳌拜的问题上,其实康熙煞费苦心,这是因为鳌拜的身份特殊,他对大清的贡献众人皆知,而且还是顺治皇帝钦点的辅政大臣,这样贵重的身份在朝堂上自然有大量的支持者。

而反观当时的康熙,他只是一个刚出茅庐的小孩子,鳌拜此时已经在政治路途上积攒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所以对于康熙,他没有放在眼里,这也为二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康熙在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而已,在十四岁时康熙才开始亲政,虽然他年纪小,但是因为有孝庄太后的一手提携,让康熙从小就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也希望马上有一番作为,让大清的政局更加牢固。但是这个时候鳌拜却仗着自己在宫中的势力不放权,没有将实权交还给康熙,所以不除掉鳌拜,康熙就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是如何除掉鳌拜是一个大问题,当时朝堂上很多大臣都是站在鳌拜这一边的,康熙势单力薄,他想要借助这些势力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方面,想要通过大内高手来除掉鳌拜也是空谈,因为这些大内高手都是鳌拜一手栽培和提拔的,他们怎么会听从一个没有实权的小皇帝的话,而去除掉对自己职业生涯有着重大影响的鳌拜呢。

当时康熙已经清楚明白的看到了这些因素,所以他知道,想要除掉鳌拜只能另想它法,这个时候康熙就开始默不作声的找到了一群少年来帮助自己完成这项任务。这些人年纪小,鳌拜即便看到他们在康熙身边也不会有任何防范意识,反而会认为康熙还是小孩,还是喜欢和小孩待在一起玩耍。但是这些小孩子其实都功夫了得,而当时的鳌拜已经快六十岁了,即便他年轻时英勇善战,可是当时的鳌拜已经养尊处优多年,功夫早已不行,而且鳌拜怎么也不会想到康熙会用这样的妙计将自己扳倒。就这样,康熙八年时,他利用自己身边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孩子,扳倒了权倾朝野的鳌拜,为自己的政治道路克服了第一个巨大的障碍。


历史课课代表


康熙要扳倒鳌拜为何要用一群孩子,这就是康熙的高明之处,如果成功生擒鳌拜,目的达到。如果一群孩子没有伤的鳌拜分毫,退路就是小孩子的游戏,无伤大雅。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圣君明主,他从八岁继位后,一生做过很多流传千古的政绩。如:智出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祭拜明孝陵等等,每件事都彰显了康熙的英明睿智,气度不凡。


但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还是影片中少年康熙智除鳌拜的经典片段,虽然他是影视剧中的桥段,同时它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归天后,让八岁的康熙继承帝位,并为其指派了四大顾命大臣,辅佐康熙处理朝政。当时的四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刚开始时候康熙年幼,四大臣在孝庄太后的威慑下虽然面和心不合,倒也相处愉快。

但到了(1667年)四大臣之首的索尼病逝后,生下的三位大臣势力分化显现出来,以鳌拜、遏必隆两人暗地结成一党,鳌拜的野心也逐渐膨胀态度也越来越嚣张,为了独揽朝政,鳌拜曾拉拢苏克萨哈“入伙”,却遭到苏克萨哈的拒绝。


对此鳌拜心中痛恨苏克萨哈,特别是因为鳌拜纵容手下族人“圈地”一事后,鳌拜对苏克萨哈更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苏克萨哈自知凭一人之力斗不过鳌拜,为了全身而退,不和鳌拜正面冲突。苏克萨哈向康熙递出辞呈,要带着家人一起去替先皇帝守陵墓,度过余生,却没有得到康熙的同意。


当时的康熙虽已经亲政,实际朝政大权却在鳌拜手中,苏克萨哈对康熙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臣。但鳌拜对苏克萨哈仇恨已久,面对手中的奏折,他并没有上报康熙,反而以辅政大臣的名义对苏克萨哈问罪。私下又和同党班布尔善、遏必隆几人密谋,私自罗列叠加苏克萨哈二十多条罪状,几人通通联名的方式向康熙呈交拟定的诏书。



康熙对此诏书坚决果断得不允许,不批准。但当时鳌拜对此蓄谋已久,他自恃大权在握,党羽又遍布朝堂,竟仗着功高震主不顾康熙的反对,私下将苏克萨哈全族男女老少全部诛杀,苏克萨哈也被他绞刑处死。


康熙对苏克萨哈的死懊恼不已,但他清楚鳌拜在朝堂的势力,没有敢轻易发作,忍了下去。经过此事后,康熙为了麻痹鳌拜,装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什么也不管不顾,全部交由鳌拜处理。而康熙自己则是组织了帮小太监,每天和这帮小孩一起花拳绣腿的练习摔跤。

鳌拜进宫见到此情景哈哈一笑,认为是小孩子的把戏,没有放在心上。为了演戏做足,也为了试探鳌拜的武功究竟如何?康熙不时邀请鳌拜观看指点。但实际上却是康熙为活捉鳌拜秘密训练的擒拿高手,只是为了时机成熟将其抓住



鳌拜是朝中的首辅大臣,进宫议政自然是家常便饭,有次鳌拜又大摇大摆的入朝操持政务,康熙向提前埋伏好的侍卫们暗示眼色,训练已久的一帮侍卫哄拥而上将鳌拜包围,鳌拜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被孩子们五花大绑捆起来了。

再之后,就是康熙皇帝即可下旨命朝中审理彻查鳌拜一案,召集议政大臣臣等勘审鳌拜罪行。

经过审查鳌拜犯下的罪行零零总总加起来近百十条,论罪名足可以灭九族。但康熙感念鳌拜曾舍生忘死救顺治皇帝的性命,又为清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并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将其关入大牢,不追究家人责任。


在这次智斗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康熙机智、沉着、勇敢、能屈能伸的能力显露无疑,毕竟一个才十六的少年,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智谋除掉鳌拜,也难怪会成为后来的“千古一帝”。


微风之语


康熙8年(1669)5月16日,鳌拜像往常一样去武英殿“参见”16岁的康熙。但是这天他在武英殿门口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叫索额图。

是2年前死掉的索尼的三儿子,在此不久前刚刚去职吏部右侍郎,专职成为康熙的一等侍卫。索额图只说了一句话,鳌拜就乖乖地将佩刀交了。索额图说,“皇帝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每次见皇帝总带着刀似有不妥。”

而当鳌拜踏进武英殿的时候,等着他的并不只是康熙,还有一帮陪着康熙玩布库(摔跤)少年。

只听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鳌拜随即被打入大狱,康熙命议政王大臣审讯鳌拜。先被抓,再议罪,那实际上就是已经定性了。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快就给出了结论,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抓鳌拜的党羽12人,抓遏必隆等,革职审查,动作迅速。

鳌拜直到这一刻,才明白原来康熙是真的长大了,再不是那个敢怒不敢言的懦弱少年了。

鳌拜想起康熙身边贴身侍卫费扬古之子倭赫就因为对他不礼貌,就被他找了个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处死了;甚至以“怨望”的罪名,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籍没的家产并未充公,而是给了自己的弟弟穆里玛;他想起因为自己看中的地,在康熙的再三反对下,矫旨将杀了拒不配合换地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他想起索尼临终前上书康熙亲政,苏克沙哈请辞,目的就是让鳌拜自己提出来一并归政康熙,然而气势汹汹的鳌拜却按着康熙的手臂,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就明白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但是鳌拜的罪过虽大,但是功劳也大。

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而且当年之所以能够当上辅政大臣,是因为自己敢面对面拿着刀子跟多尔衮正面“刚”出来的荣华富贵啊。鳌拜实际上就是过于跋扈了,为了一己私利,连康熙的面子以及幼小的心灵都不顾及了。但是说什么都晚了,康熙虽然免了鳌拜一死,但是他愁肠百断,最终病死在了大牢里。

康熙擒鳌拜,用玩布库的少年,而不是用侍卫,正是布局人的高明之处。

实际上并不像《康熙王朝》里写的那样,康熙是和孝庄经过详细的商讨之后,定下来的擒鳌拜的计划。史料里并没有证据表明孝庄知道并具体参与了这件事情,反而是索额图深入参与可此事,所有事情的安排应该都是索额图利用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利用康熙不得不赌的处境,进行的一次冒险性较大的赌博。

所以这个过程当中,索额图考虑到了失败的可能。

所以在擒拿住鳌拜之前,任何与政局有关的人和事情都不能参与进来,否则一旦失败,谁都无法收场。一帮孩子如果擒得住鳌拜,直接下罪名,自己顺势解决鳌拜的党羽;如果失手,孩子们(不是野孩子,都是亲贵子弟,这一点很重要)跟你闹着玩的,毕竟玩布库的孩子们手里没有刀(这一点也很重要)。即便鳌拜很生气,要追究责任,也不好发作,毕竟和孩子较劲,得看背后站着谁,到时候孝庄再出来说句话,尚有挽回余地。

史料并没有记载索额图和康熙当时准备了多少套预案。但是谋大事,定乾坤。索额图作为主要布局人,“如果失败”他是一定要考虑进去的。

擒了鳌拜之后,当月康熙做了3件大事,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第一,下诏永远停止圈地;第二,禁止虐待八旗奴仆;第三,严格议政王大臣会议保密制度。“永远停止圈地”,武人鳌拜的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康熙16年(1677 年)康熙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没落,此后清朝再无滋生权臣的土壤。


炒米视角


当鳌拜被一群孩子生擒,怒火中烧的他看着此刻不再是8年前6岁孩童的康熙皇帝,不得不低下头来,此刻,一场康熙与鳌拜党羽之间的生死对决也在此刻落下了帷幕。

从此,大清的皇权回归康熙一人,属于鳌拜的时代也已过去。当晚,沦为阶下囚的鳌拜坐在牢笼之中,回忆着一整天发生的事情,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越来越让鳌拜意识到,在他眼中那个自以为依旧可以随意摆布的康熙皇帝,如今已具备了先祖的帝王风范。

前几日,在朝堂上威风凛凛的鳌拜,还在享受着包括康熙帝在内的敬仰,但是,他全然不知自己与至尊也将就此陌路。康熙皇帝已经开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手下的亲信派往了全国各地,而鳌拜还天真地以为这是康熙皇帝倚重自己的表现。在众位大臣面前,他更是以朝廷的重臣自居。

其实,每每下朝,亲信总会提醒鳌拜如今康熙帝已经亲政两年,手腕也已崭露头角,还要对其有所防范,可鳌拜却很自信地认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哪怕是康熙皇帝将鳌拜的众多亲信派往各地之后,全数换成自己的亲信,他依旧不以为然。在他心中,只要一声令下,大清的江山都将为之一震,甚至,无数次梦境中鳌拜还在幻想,一个新的朝代为他矗立。

直到这一天,康熙皇帝平常一般召自己入宫觐见,早已习惯出入宫廷的鳌拜还在心中气想着:这位皇帝孩童估计又是遇到了什么解不开的难题,说不定,这个美好的午后又将是自己的一番谆谆教导,以及康熙和他身边那几位平日里陪他嬉戏打闹的金贵弟子对自己的无限钦佩。

心中盘算也一步一步来到了皇帝的书房,没想到,康熙帝不知哪来的兴致,他居然和自己寒暄几句便问道身旁几位伴读平日里功夫练得如何,想让鳌拜大将军帮自己一试高低,并给他们日后训练提供意见。

原本就想好好说教一番的鳌拜自然没有推脱,可是,几番比试后,被一群孩童制服在地之时,这才明白自己早已被这位年轻的皇帝结结实实地算计了一番。随后,康熙宣布了逮捕鳌拜。之后的几天里,这位年轻的皇帝宣告了早已罗列好的有关于鳌拜的30多条罪状,准备处置鳌拜。

前几日还在朝堂一手遮天的鳌拜,如今成为了整个大清的罪人,最后在牢狱中抑郁致死。他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是被一群孩子生擒后治罪,同样的疑问也留给了今天的人们:为何康熙皇帝没有在当时选择大内高手而将重任交给了一群孩子?其实,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康熙皇帝的足智多谋,以及对处境的审时度势。可以这样讲,生擒鳌拜一旦得手,朝堂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康熙的计划失败,这件事情也不会对鳌拜造成任何影响。

在辅政大臣索尼病死之前,为了保全家族荣耀,他力挺14岁的康熙亲政之后,其他两位辅政大臣也逐渐淡出朝堂,鳌拜成为了唯一可以与朝廷制衡的大臣。由此,他也成为了大清最大的威胁。这样的局面必须迅速解决,且不能在康熙帝刚刚亲政时制造更多的腥风血雨。鳌拜党羽众多,康熙皇帝的命令出不了上书房,且京城各种军事保卫都是鳌拜的耳目,所以,如果选用大内高手捉拿鳌拜,这件事情必定不会成功。

所以,不能让鳌拜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更要沉得住气、伺机而动,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鳌拜面前上演一场瞒天过海的大戏。由此,康熙与祖母孝庄太后以及忠诚于自己的大臣商议决定,在皇帝的书房引入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童陪自己练功夫,平日里,给鳌拜造成一种康熙皇帝玩物丧志的假象。

这样一来,不但让鳌拜有了存在感,他更会因为康熙皇帝的不思进取放松警惕。不过,要让鳌拜彻底放松警惕,还要让他在朝堂上足够地膨胀引起重臣的敢怒不敢言。在一切都准备妥当,时机成熟之际,一句诏令,已经年近六旬不再英姿勃发的鳌拜也就让康熙皇帝不费一兵一卒而轻易制服。

康熙得手后,对其党羽也是敲山震虎的作用,而且,对于天下来讲,更多的人会以为鳌拜已是几个孩童就能轻松制服的老人,与其臣服于他不如归顺大清即将崛起的康熙皇帝。相反,即便康熙的计划没有得逞,在当时很是膨胀的鳌拜面前也只是一场玩笑,康熙不过时需要附和着鳌拜在自己面前肆意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的言论而已。

所以,康熙在少年时的这个举动也深刻地让所有的朝堂大臣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有着多么卓越的政治手腕,与出其不意的狠辣手段。对于康熙皇帝建立自己的威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不费一兵一卒更未血流成河,对于康熙皇帝面对国家的声望也是有着重大的好处。


无笔


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能够运用智谋将权势滔天的鳌拜扳倒,从康熙此举我们便不难看出:康熙帝之所以选用一群儿郎智擒鳌拜,而非动用大内高手生擒鳌拜,这其中肯定是另有隐情的。康熙帝当时在面临“如何除掉鳌拜”的这个问题时,肯定也想到了身怀武艺的大内高手,但局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这种方法是绝然行不通的。为此,康熙帝必须在考虑周全的情况下,选用一个万全之策:不仅能够顺利铲除鳌拜,而且在此之前还不能被鳌拜所察觉发现。对于年幼的康熙帝来说,扳倒鳌拜是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机会只有一次。


公元1661年,请顺治帝驾崩。伴随着顺治帝的逝去、后任帝王的换届,于是当时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大帝顺利继承了皇位。康熙帝即位的同时,还有顺治帝临终前特别留下的“顾命四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鳌拜未落狱的时光里,康熙皇帝就像是一个“傀儡皇帝”一般。即便康熙身为帝王,但是清朝大权却牢牢被鳌拜握在手中,久而久之,随着康熙帝的身心俱熟以及清朝大势的发展,使得康熙帝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了:不得不除掉鳌拜的重要性!


其一:嬉戏打闹,假象丛生

上边提到:为了既能顺利扳倒鳌拜,又能不被鳌拜所察觉,康熙帝这才选用了这群“英勇少年”!根据《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六鳌拜》记载:鳌拜武功甚高,曾经为满清入主中原、夺得天下有着不世之功。正是因为鳌拜的身手不凡,所以康熙帝才暗地里寻找了十几位少年苦练摔跤。对于康熙帝来说,这十几位少年是他用来“除掉鳌拜”的王牌;对于鳌拜来说,包括康熙帝在内,这一群黄毛小子只是在“过家家”、“捉迷藏”。

表面上平日里诸位少年同康熙帝一并嬉戏打闹的现象成功使得鳌拜被迷惑在这假象之中,暗地里苦练武艺的少年们,却是在为最终的殊死一搏蓄积着实力。试想,如果康熙帝终日和一群大内高手深入交流的话,鳌拜又怎么可能会被轻松忽悠过去?


其二:少年成员的特殊性以及康熙帝的另有考虑

众所周知,康熙帝智除鳌拜所产生的影响确实非同寻常,但伴随着鳌拜集团的覆没,不知道大家可曾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这次政变非但没有经历过“流血过程”,而且亦未引起过重大社会骚乱,这便是康熙帝“选用少年而并非成年高手”的另一高明之处。此外,康熙帝所挑选之人,皆为满清贵族子弟,如此一来,“扳倒鳌拜”的计划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为康熙帝赢得众多满清贵族的支持。

文献补充:《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尚武菌


康熙为什么要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而不用大内高手,那就先来看看当时的政治环境。

鳌拜:满洲镶黄旗,清朝三代元勋,功臣,并且为武将出身,擅长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到康熙时,权侵朝野,并结党营私,组织自己的势利。



大内高手多为大内侍卫,也是禁军,贴身保卫皇帝,但是都是武将出身,不乏祖上在鳌拜手下当过兵或者对这位悍将及满洲第一高手心怀敬意,不排除会有通风报信的可能,更有甚者,当场倒戈,给康熙来一记釜底抽薪,让其当场懵逼也是可能的,对于这种形式,康熙看的也是很清楚的,不仅仅是大内高手或者禁军,就连身边的贴身太监都不能放松警惕,还是要万无一失。

再来看看为什么用一群孩子



如果是找一群兵来训练,就算是完全信的过的兵,也会被身边人通风给鳌拜,引起怀疑,但是用一群少年就让别人以为只是年少贪玩,不会引起鳌拜势利的怀疑。

再者,双拳难敌四手,就算鳌拜在厉害,在一群训练有素的人下面还是有一战之力的,专门针对他制定战略,赢面还是很大的。



综上,用孩子,注意这里是训练有素的孩子,而不是普通孩子,来战鳌拜是最保险的,用大内高手有可能泄密,在还没有实施计划就可能失败。


不二笑谈


康熙智擒鳌拜,为什么不用大内高手而是选择一群小孩?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为什么叫智擒而不是猛擒或者勇擒什么的,用小孩就是其中的玄机。

康熙为什么要擒拿鳌拜?答案并非是鳌拜做了对大清不利的事情,更不是他要反大清。相反,历史上真实的鳌拜非常忠诚于大清。对于皇太极一支权力的巩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鳌拜,福临能否上台还是一个未知数,更别说玄烨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康熙应该感谢鳌拜。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冒着巨大风险拿下鳌拜呢?因为鳌拜在自己的晚年犯下了位极人臣者总爱犯的错。一是专权,二是揽权。也许有人会问,这两者不是一样的吗?其实不然。专权是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众所周知,鳌拜是福临去世前亲自安排的四个顾命大臣之一,有辅助少主治理国家的职责,可谓权力非常。为了节制辅政大臣,一般制度是都会安排两个以上的辅政者,历史上很少出现只有一个辅政者的情况。为的就是防止客大欺主!但是,鳌拜却忘记了这一点,疯狂地攫取权力,斗倒了索尼等其他三位,集大权于己手,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是揽权,就是抓住权力不放!随着玄烨年龄的增长,亲自掌权的期待越发强烈,制度上也有少皇成年即应亲政的规矩。但规矩掌握在人手上,掌权者鳌拜似乎忘记了规矩本身,没有让权力回归的意思,这就把自己的退路给堵死了。权力争夺从桌面下来到桌面上,而且演变成生死斗争。所以,鳌拜的灭亡基本是自己造成的!

康熙为什么要智擒鳌拜?因为非这样不可。拿下鳌拜,文斗行不行,答案自然是否定。鳌拜一介武夫,主观上又不想放权,不可能跟你玩那一套。武斗呢?更不行!鳌拜手中掌握着八旗军以及绿营军,掌握了京城的命脉。而康熙刚刚亲政不久,根基尚浅不说,威望也没有鳌拜那么高。真要搞得来鱼死网破,康熙不见得是鳌拜的对手。那么只有用出其不意的办法。

康熙秘密组成了一个摔跤游戏似的摔跤队。鳌拜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是行伍出身,被誉为满清第一勇士,对康熙这一套小孩子的玩意儿,他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与这些孩子交过手,他们哪里是鳌拜的对手,鳌拜就生出了轻慢之心。然而恰恰没想到,鳌拜就是败在了这些人手中。康熙就是用这些曾被鳌拜轻视过的少年摔跤队擒住了他,擒贼先擒王,鳌拜手中的八旗军也就不战而败。



周周说古今


鳌拜是镶黄旗人,是满清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儿。据史料记载,鳌拜骁勇过人,随多尔衮入关后屡立战功,显赫的门第和卓著的武功使他扶摇直上,位至公爵。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死于天花(亦有五台山出家为僧的传闻),由年仅七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此时,因皇帝年幼,不能理事,垂帘视政的孝庄太皇太后以顺治遗诏名义,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

索尼作为首辅,实际上就是代替幼帝处理朝政大事。他为人一贯忠诚,且深知孝庄太皇太后对自己的无限信任,于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打理军政之事。

处于四位托孤大臣末位的鳌拜,一贯野心勃勃,又见皇帝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权势欲日益膨胀,逐渐走上了前朝无冕之王多尔衮走过的老路。

《清史稿》载,鳌拜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不顾小康熙和索尼的反对,悍然处死不愿配合他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三大臣,并借故打击与他政见不同的第二辅臣苏克萨哈,并公然逾越遏必隆起坐班行,干预朝政,盛气凌人,横行跋扈,擅权揽政。

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见鳌拜势焰熏天,纷纷巴结趋附他,在朝廷内外形成了一股很凶悍、很大的“鳌拜势力”。

少年康熙如同傀儡,地位岌岌可危。彼时首辅索尼已年逾古稀,加上早年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后又两次遭多尔衮打击,身心饱受摧残,又年老多病,对野心勃勃、精力充沛的鳌拜日益加剧的专权无力阻止。他虽忧心如焚,但也有心无力,束手无策。但看到鳌拜愈发无所顾忌,索尼深感愧对先帝的重托,因此在康熙将满十四岁时就多次上书请求康熙亲政,以削夺鳌拜的权势。

康熙得到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允许,按大清祖制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就在他亲政前,首辅索尼病逝,鳌拜感觉少了掣肘,野心进一步膨胀,想越过苏克萨哈、遏必隆,占据首辅的位置,进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朝政大权拽于一手。

于是,他极力拉拢儿女亲家苏克萨哈让其举荐他,遭到拒绝,新仇旧恨再次涌上鳌拜心头,于是想除掉苏克萨哈。苏克萨哈自知不是戾狠鳌拜之对手,为了避免不测之祸,就想急流勇退,故上书请求去为顺治守陵寝,并辞去辅臣之职。康熙对苏克萨哈的举动不很理解,一面向他询问原因,一面召集议政王大臣开会商议。鳌拜担心苏克萨哈的请求一旦获准,自己也要按惯例效仿他交出辅政大权,便处心积虑地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怨恨”等二十四条“罪状”,并上奏胁迫皇帝将其处以极刑。

接奏后,康熙很是震惊。他认为苏克萨哈是顺治亲信,前朝重臣,又勤勤恳恳辅佐自己七年,功莫大焉,理应褒奖,鳌拜竟欲致其余死地,他究竟何罪之有?

康熙召见了议政王(康亲王)杰书和遏必隆、鳌拜等大臣,当面指出鳌拜之误。鳌拜强词夺理道:“我同苏克萨哈本无冤无仇,只是他欺君罔上,我才秉公而断,要对他治以重罪。不然,定会有人效仿他的逆行,到那时局势就不好控制了”。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也能明断是非。他冷冷说道:“欺君罔上的人不是没有,但绝非苏克萨哈,他还是很守规矩的”。不允许鳌拜请求将其诛杀的复奏。鳌拜恼羞成怒,须发倒竖,怒目圆睁,连日在朝堂上咆哮强奏,他的党羽们也纷纷跟进,为虎作伥,上书弹劾苏克萨哈肆行不法,康熙毕竟年少,有些抵挡不住鳌拜的“狼群战术”,迫于其淫威,违心下旨将并无过错的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少年天子康熙退无可退、忍无可忍,遂准备发起反击。

康熙知道鳌拜党羽众多,庙堂上到处是他的耳目,势力很大,加上他本是一员剽悍的战将,身经百战,有一身惊人的好武艺,一旦发起飙来十几条汉子都近不了身,不是轻易能制服的,于是,他在暗中紧锣密鼓地加紧了铲除这个嚣张权奸的周密筹划。

由于朝中大内侍卫大多是鳌拜安排,都受其辖制,不太可靠,康熙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妙招:第一步先从各王府挑选出百余名宗室子弟做他的侍卫,组建善扑营,请武功高手天天训练“布库(相扑,摔跤)”少年们摔跤打拳,不到一年,这些宗亲男孩个个练得身强体壮、武艺精熟。鳌拜早就听说此事,以为皇帝年少好动,调皮贪玩,因此全未放在心上。第二步封鳌拜为一等公,以麻痹并消除其怀疑。第三步封索额图为一等侍卫。索额图是索尼长子,康熙的叔丈人,他经常陪康熙弈棋,并以此为掩护偷偷制定了擒拿鳌拜的整体方案与具体步骤。

为保万无一失,极富心机的康熙事前把鳌拜的死党们先后差遣出京班师,他又召集布库少年们进行战前动员。他问众少年:“尔等怕皇上还是怕鳌拜”?大伙儿异口同声道:“独畏皇上”!康熙觉得士气够用,很是满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某日,康熙召鳌拜单独进宫议事,鳌拜骄横惯了,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的走进宫里,只见康熙端坐中间,两边侍立着一排排杀气腾腾、威风凛凛的“布库(相扑)少年”侍卫 。他见势不妙,于是摆开架势,想故伎重演,来它个先下手为强,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鳌拜虽勇,但也挡不住对方人多,因事先演练过无数次,大伙儿七手八脚很快便制服了鳌拜。这个专权数年、横行无忌、权倾朝野的辅臣枭雄顿时成了阶下囚。

康熙命康亲王杰书亲自审讯鳌拜。不久,杰书列出鳌拜结党营私、专权揽政的三十大罪状。康熙念及他当年曾拼死救过皇太极的命,赦免其死罪,但活罪难饶,将其监禁,且永不释放,让他在监狱里度过余生。

康熙还穷治其党羽,协同作恶、罪大恶极的济世等死党被处死,其余的被革职流放。与此同时,受鳌拜诬陷而冤死的苏纳海、朱昌祚等人被平反昭雪。苏克萨哈的后人得以承袭其爵位和世职。康熙对各级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换,并下达了《圣谕十六条》,旨在除旧布新,革除积弊,刷新朝政,彻底清除鳌拜擅权残留下的恶劣影响。

同时,他宽宥了鳌拜的儿子,并未斩草除根。

年仅十六岁的康熙在击败鳌拜集团的斗争中,显示出远超其年龄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开始充分施展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才能。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就算有大内高手也要听鳌拜指挥!当时宫内宫外到处都是鳌拜的党羽和亲信。整个皇宫都被他控制了。十四岁的玄烨开始亲政,谁也没想到,他刚刚着手处理朝政,就显示出勇,谋,双全的智慧,在铲除鳌拜中表现在他深谋远虑,表现玄烨机智彻底地清除朝中奸臣势力鳌拜一系列事件中。(注:其中有祖母孝庄的智谋),康熙早已熟知鳌拜的种种恶行,但考虑到鳌拜在朝中势力很大,想尽快除掉他绝非易事,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就在目前来说,低调谨慎,小心行事却更为重要,小不忍则乱大谋。然而鳌拜的气焰如此嚣张,经常欺负康熙年幼,暗中培植自己的党羽,建立自己权力的绝对优势。长期以来,他在皇帝周围的重要职位上,安插了不少亲戚子侄辈和心腹人物。宫内宫外到处都是鳌拜安插的眼线,企图由此来控制康熙的一举一动。当时的康熙可以说是腹背受敌!!慈宁宫的灯也亮了一夜,孝庄也陷入沉思:用什么办法铲除他呢?她想了很多,从儿子登基一直想到现在。索尼,鳌拜,这些人在昔日都是多忠诚的人,特别是鳌拜,敢说敢为,为顺治继位出了大力,为保顺治受了很多磨难,可现在他的忠心哪儿去了??官做的越大,欲望就越大,昔日的多尔衮和今天的鳌拜都是这样的人,都是从忠臣走到专橫,甚至与皇上为敌的地步。第二天康熙早膳也没用,一直在储秀宫里生闷气:这鳌拜越来越放肆,竟敢在百官面前,大闹朝堂,呵斥部院大臣,甚至在御前拦截奏章,哪还有一点为人臣的样子??孝庄来到见到康熙,安抚说:皇上乃万金之躯,怎能不吃饭呢?天下的事,吃饭要紧。康熙看看祖母那坚毅的目光,伸手抓起包子吃了起来,孝庄见状,在旁边微笑着,望着康熙吃饭。吃完了饭,康熙的气也消了一大半。孝庄笑道:皇上,人常说,宰相肚中能撑船,皇上应比宰相更有度量才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汉朝的质帝之事便是证明。依皇祖母之见,孙儿应该怎样做才为上策??这时孝庄发挥了政治与智慧的思想火花:要稳!越稳对方越乱,对方没乱,而自乱阵脚,必败也!先要稳定政局,再要稳住对方,不要让对方惊觉。皇上,同是一只老虎,是发怒的老虎好打呢?还是睡着的老虎好打呢?道理其实很筒单,只不过旁观者清,而当事者迷。怎样使老虎睡觉??康熙有点不解问道。孝庄轻轻道:老虎只有吃饱饭喝足了又没有威胁的时候才会睡觉。这就需要皇上做出一定的牺牲去满足他,让他感到没有什么威胁,这才会麻痹他,他如今要杀忠臣,那就只能用忠臣的血来满足他。……为了进一步麻痹鳌拜,康熙延用古人之计。他竭力装作爱玩要,无心处理政事的样子,精心挑选出一批与自己年纪相当,身体强壮,手脚又利落的侍卫,天天玩一种叫(布库)的摔跤游戏。即使鳌拜上朝奏事时,康熙也照常同小侍卫们一起戏要,从不回避。再后小侍卫将鳌拜按倒在地迅速捆绑起来,投入牢狱!!


茹叔敬


康熙擒鳌拜为何不用大内高手而用一群孩子?难道真是无人可用吗?是啊,康熙为什么不找别的大内高手是吧。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多尔衮死后,鳌拜就失去了制约,鳌拜当时在朝中可谓权倾一时,实际上鳌拜当时虽然不谋反,但事实上近似拥有皇帝般的权力,所以康熙找别的大内高手很难找,因为要擒杀鳌拜需要多位大内高手,可能康熙在找的时候就会走漏风声被鳌拜知道,那就麻烦大了。

而这群孩子在宫里是从小跟康熙一起玩到大的,康熙训练他们跟他们玩摔跤不会引起别人的警觉,因为清朝尚武,每个皇帝都会练一身好武功,而皇帝从小就会由一帮年纪差不多的小太监陪着一起成长,太监由于身体原因习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习武可以让身体保持健康。所以康熙训练这帮小太监们练武练摔跤不容易引起别人怀疑。

而且康熙当时称让鳌拜跟这帮小太监练练手教教他们,如果小太监们擒不住康熙,鳌拜也没有理由杀康熙,因为本来康熙就是让你陪他们练练手教教他们的。

所以康熙这个人很聪明,可谓少年老成,用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擒杀鳌拜,这才是真正的出奇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