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中學教師李長虹


問題: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前言

要明白詩眼在一首詩中起到什麼作用,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詩眼。

詩眼,最早出自蘇軾的一首詩。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雲:

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那麼詩眼是什麼意思呢?

詩眼的含義有兩種,我們所說的詩眼也有兩種。

一、蘇軾的詩眼

蘇軾詩中的“詩眼”,是指詩人的眼睛,即詩人的觀察力與鑑賞力。

這和題主所說的詩眼不是一回事。

題主所說的詩眼,是指詩詞作品中的詩眼。

二、 詩詞作品兩種詩眼

除了詩人的鑑賞力以外,詩眼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詩詞作品中的點睛之筆。

畫龍點睛後,龍就活了,不點睛,是一條死龍。

這個詩眼還分兩種。

一種是句中的詩眼,即是某個詞或者某個字,用英文說就是word。

第二種是一篇中的詩眼,即某一句,這個沒有歧義,不需要英文了。

簡單來說詩眼有兩種:

1、句中之眼;2、 篇中之眼。

三、句中的詩眼大多是虛字--煉字

南宋詞人張炎熱在《詞源》中說過:

句法中有字面,蓋詞中一個生硬字用不得,須是深加鍛鍊,字字敲打響,歌誦妥溜,方為本色。如賀方回、吳夢窗,皆善於煉字面,多於溫庭筠、李長吉詩句中來。字面亦詞中之起眼處,不可不留意也。”

這是詞人對於煉字的重視。“詩眼”就是指詩中點睛傳神、含蘊豐富的警字,而這種煉出來的“字”往往是虛字,

明朝謝榛《四溟詩話》中講到:

子建詩多有虛字用工處,唐人詩眼本於此爾。若“硃華冒綠池”、“時雨淨飛塵”、“松子久吾欺”、“列坐竟長筵”、“嚴霜依玉除”、“遠望周千里”,其平仄妥帖,尚有古意。

所謂的虛字, 是指動詞、或者當作動詞用的形容詞、名詞、副詞等,例如:冒、淨、竟、欺.....

詩眼的位置不固定,也許在中間,也許在後面。

清朝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註》中講到: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昔人所謂詩眼是矣。

“咽”是動詞,“冷”是形容詞,作為動詞使用。

注:煉字,雖然是指虛詞,但是並非名詞不重要,有的詩句可能全部由名詞組成:古道西風瘦馬。

四、戴帽之法 詩眼不易得

關於詩眼的鍛鍊,謝榛有個比喻:

詩中用虛活字,時有難易:易若剖蚌得珠,難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難。此通塞不同故也。縱爾冥搜,徒勞心思。當主乎可否之間,信口道出,必有奇字,偶然渾成,而無齟齬之患。譬人急買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試之,必有個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則詩眼靡不工矣。

詩眼有時候難,有時候容易。

好比去買帽子,試來試去總有一個合適的,用戴帽子得辦法,那麼詩眼總是會得到最好的。

例如王安石創作“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據說改了又改:

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容齋續筆·卷第八》

五、篇中之詩眼

不是每一句詩都有詩眼,但是也可能不僅僅一句詩有詩眼。有詩眼的詩句,常常也是一篇的詩眼。 如果有兩句詩都有詩眼呢?

俞平伯先生點評溫庭筠的《菩薩蠻》很精彩。我們先錄入這首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俞平伯在《讀詞偶得》中說:

“三四兩句,一篇主旨,‘懶’、‘遲’二字點睛之筆,寫豔俱從虛處落筆,最醒豁而雅。欲起則懶,弄妝則遲,情事已見。‘弄妝’二字,弄字妙,大有千迴百轉之意,愈婉愈深厚矣。”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兩句各有點睛之筆‘懶’、‘遲’二字。而“弄妝梳洗遲”中俞平伯又特意說出‘弄妝’二字,“弄”字非常妙,

這兩句都是一種句法中的複雜句,每一句有兩個動詞或形容詞:懶起、畫,弄、遲(形容詞)。

點睛之筆是兩個形容詞:懶和遲。

不過整首詞的點睛之筆是“弄”,而弄妝梳洗遲,是這首詞的點睛之筆。

整篇的詩眼怎麼判斷呢?可以用減法,減到剩下的最後一句就是整篇的詩眼。不過有時候減到最後剩下的那句,可能並沒有出彩之處,雖然這句表現了整首詩詞的“主旨”。

結束語

句中詩眼在一句之中是點睛之筆,篇中詩眼在一篇之中也是點睛之筆。

不是每句詩都有詩眼,有詩眼的詩句也不一定是整篇的詩眼。王安石的這首詩《泊船瓜洲》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您覺得哪一句是詩眼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風吹著揚柳嘩啦啦啦,

誰家的媳婦轉呀轉孃家

頭戴大紅花。臉上擦著水粉和胭脂

左手提著雞,右手提著鴨

肩膀揹著個胖娃娃呀依兒哎嗨吖

突然刮來一陣風,斗大的雨點嗶啦啦啦哎,紅粉胭脂變成紅泥巴

一朵花落在泥坑淹,誒呀!我怎嘛去見我的爹孃。


清山峻嶺常青松


《虯梅化作一柱香》

虯梅化作      一柱香

彎月婷婷      懸一旁

嫋煙渺渺      繚繞上

嵌入銀河      成淚霜

〈李恭覺~2019年4月13日*三月初九日*6時16分於北京〉



漢子詩人


詩眼在一首詩中有什麼作用?

詩眼,說得直白一些就是詩歌的主題詞,也就是相當於中心句(句)。

畫畫講究畫龍點睛,寫詩同樣地需要有一個主題啊!那麼“詩眼”就是整首詩或某句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或是詩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字詞。從這一個字詞,我們能夠看穿詩人的內心。

詩眼分為句中詩眼和全篇的詩眼。那麼哪類詞會被詩人用來做詩眼呢?一般情況下,就是動詞、形容詞和副詞這三大類,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這類詞都是在句中詩眼出現,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以王維《過香積寺》為例,大家先來讀一讀詩歌!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讀完詩歌,最能夠表達詩人情感的,你認為是哪個字?換句話說,那個字最為打動你的心靈。請說出來!

很好,就是

那我們來說一說,怎麼找詩眼——

第一,找能夠表現詩人強烈情感的字,詩歌中的事物都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詩人喜歡或者深有感觸的。那他就會帶有極為情緒化的字詞來表情達意。

第二,找能夠準確描寫出事物特點的形容詞,這個詞語一讀就給讀者一種或清涼或喜悅或悲傷等等感覺。

第三,找能夠給事物以動感的詞語,或者是能夠給人想象空間的詞語,或者是數量詞。

第四,找具有文言特點的字詞,尤其是有活用現象的。

這幾類詞語基本都符合這幾個特點:能夠營造氛圍、渲染氣氛,能夠製造動態感或者畫面感,能夠突出意境,強化情感。

我們接著回到王維《過香積寺》,這首詩的詩眼是咽 和 冷!

咽,是動詞;冷是形容詞,極富表現力。這兩個字繪聲繪色地描摹出了山中孤寂冷清的景象。

王維這首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寫遊覽的山寺,但是他並不從正面描摹,而是用側面描寫來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

其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廣為流傳,是煉字,體現詩眼的佳句。

以上是句中詩眼。下面我們一起說說全篇詩眼,就是能夠統攝全詩。那麼詩歌中的每一句,每一聯、每一層的意思都是圍繞著詩眼來展開的。

如周密的《夜歸》,題目就是詩眼,全詩都是圍繞“夜歸”來敘述。景扣“夜”,情扣“歸”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燐依螢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開頭寫夜深,歸客的疲憊之態。隨後又寫到夜色淒涼的景色,最後想象了一個溫暖的畫面:燈下人補衣。更加刻畫了遊子夜歸的急切心情。

這就是詩眼!不知道你理解了沒有?如果還有不明白,歡迎關注我,私信哦!


思三一


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裡的“詩眼”“詞眼”有時是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有時是傳達主旨的關鍵詞、關鍵句。如李清照《醉花陰》寫主人公多愁善感、顧花自憐的性格情態,結尾寫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個“瘦”字便是全詞的詞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詞意,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與環境顯得十分協調。概括來說詩眼在詩中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1.

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迥同。

2.

藉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裡近題詩”之“中”改為“深”,“裡”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

3.

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

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與“早”絲絲入扣。


梅心清骨


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詩眼對於格律詩來說,特別是絕句,尤其重要。可以說,有無詩眼,是判別一首詩或詞是否優秀最重要的標準。

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起承句十分平常平淡,轉句“忽見”筆鋒一轉,讓人有頓悟的感覺,這首詩也因此成傳世之作。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又綠”就是其詩眼,“綠”本是一種顏色,可這裡作動詞,讓詩更增添了幾分動感,整首詩因此活了起來。

王維《陽關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友人出陽關,在客舍中兩人喝酒大概通宵達旦,一陣朝雨,洗淨了路上塵埃,只見客舍青青柳色清新,朋友就要上路了,想到此出陽關,兩人不知何時相見,於是拉著朋友再去喝一杯吧,陽關之外,可沒故人了!那個“更”字就是全詩詩眼,將惜別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宋祁《玉樓春•春景》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只一“鬧”字,便寫盡大好春色,歡快氣氛呼之欲出。


雲卷飛山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1.詩人的賞鑑能力、觀察力。

宋·蘇軾《次韻吳傳正》:"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金元好問《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四:"愚軒具詩眼,論文貴天然。"明袁宏道《與伯修書》:"近來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2.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

詩眼的獲得,需要提煉字句,務必要使提煉的字詞和詞句,最能表現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達詩人對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這樣的詞句,要在詩詞的關鍵部位,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

所以,詩眼的錘鍊,要立足於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詩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幾種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如:"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中的"恨"改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詩意迥同。

[2]藉以增添情趣。如;"白玉堂中曾草詔,水晶宮裡近題詩"之"中"改為"深","裡"改為"冷",,使得原來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宮",轉眼間顯得雍容華貴,超凡脫俗。

[3]靠它增強形象性。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取"綠"字的色彩;秦觀的"山抹微雲,天連衰草"是取"抹""連"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4]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確。如一首詠早梅的詩:"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梅。"若將"數"改為"一","一枝"與"早"絲絲入扣。

抓住詩眼,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詩詞意蘊。

詩歌的特點是高度簡潔凝練,因而它的語言更是高度個性化,經常通過比喻、通感、雙關等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在詩詞的語味中,要善於尋找最明亮的那顆珍珠,即警句,這是不可忽視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稱詩眼,它是詩中最凝練、最精神、最準確地傳達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詩詞脈絡的盤節,是掌握詩歌各部分相互聯繫的關鍵。

能抓住詩眼或是文章的關鍵字句,就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而詩眼存在於中心句或出現在標題上,常表現為動詞、形容詞或副刊詞等形式。

如:柯巖的《周總理啊,你在哪裡?》的詩眼是"找"字,從高山找到大海,從北國找到南疆,呼喊周總理,反覆出現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的回聲,濃重地演染了極度哀痛與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愛"字就是詩眼,詩人借鳥兒對土地的眷戀和深沉執著的愛,表達了熱愛祖國併為之獻身的思想。

 





梨城小子


詩眼在一首詩中主要是起提煉精髓、開宗明義的作用,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多個角度來談一談。

詩眼的含義,可以指詩人的賞鑑能力、觀察力,也可以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我們一般講的是後面種意思,也就在作品裡面的體現。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形象鮮活,神情飛動,意味深長,引人深思,富於藝術魅力,稱為一篇詩詞的眼目。這裡反覆在闡述詩眼可以是一個字、一組詞或一排句,現在我們可以在抽象的贅述後結合實例來講解一下。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我們就用老杜的《春夜喜雨》來講一下。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你看它多麼「好」!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整首詩都在寫「好雨」

,那麼「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是詩眼,「好雨知時節」是詩眼,「好雨」是詩眼,「好」最是詩眼。

現在大家都能懂了吧,詩眼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可以有多重理解,不過是詩人煉字煉句的精華,讀懂詩眼就可以和詩人有精神的交流。





老牛蹄切


謝謝提問,我來試著回答:

1)詩眼一詞最早見於北宋。蘇軾有詩云“天工忽向背,詩眼巧增損。”;范成大也有詩云“道眼已盡詩眼在,梅花欲動雪花稀”。

詩眼與人眼一樣,有著非常重要的到地位和重要性。

大家知道人眼是心靈的窗戶 那麼詩眼呢?同樣是詩主旨的體現,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就能把一首詩的主題透露給讀者,引導讀者更好解讀詩作。這也就是成語說得“畫龍點睛”的神筆之工吧。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世界一片蒼茫中,唯有釣翁,所以字,成為這首詩的詩眼。

再比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主人在一覺醒來後,對昨夜風雨後花兒的擔心,一句“應是綠肥紅瘦”,詮釋了她對花落的傷感。

2)大家知道,一個人眼睛漂亮了,會讓人愉悅,並根據眼神色彩,給予對視者更多的聯想空間。

詩眼亦是如此。它的作用常表現為以下幾種:

a,若動字眼,詩句可另翻作新意。

如“長流雙瞼淚,獨恨對芬芳”中,“獨恨”,改“獨愛”,意思就全變了。

b,若動字眼,詩句可藉以添加情趣。

如“白玉堂中曾草沼,水晶宮裡近題詩”,改為“白玉堂深曾草沼,水晶宮冷近題詩”,就把白玉堂和水晶宮更細化了。

c,直接靠它來增強形象。

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生處比深處更形象具體。

d,有的詩眼關乎詩意的精準程度。

如“花樹不隨人寂寞,數枝尤自出牆來。”數枝而不是一枝,可見花樹開得何等絢爛。

3)所以,在我們的詩作中,一定要突出詩眼,才能與讀者更好溝通。

在品讀詩作時,也要學會善於發現詩眼,才能更深度品味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

🧚‍♀️🧚‍♀️🧚‍♀️🧚‍♀️

好了,今天的回答到此結束。言辭有不妥之處,望觀者朋友海涵。

把酒沐唐風2020.3.3


把酒沐唐風


詩眼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什麼是“詩眼”?

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文有文眼,這三者是不是一個東西?

從定義上來說,詩是韻文。詞就不用說了,實際上是詩的一個分支。那麼從邏輯上來說,詩眼、詞眼、文眼就是一個東西。

文眼是我國傳統的、獨有的關於文章寫作的術語。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以及確定文章的中心。

簡而言之,文眼就是能夠體現一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詞語,句子或者小的段落。在開頭則引領全局,在中間則上下呼應,在結尾則點明主旨。

那麼,詩眼、詞眼難道不是起到點明主旨,凸顯中心思想的作用嗎?

有可能,但不一定。

“詩眼”本意

“詩眼”的概念提出來的時候並沒有這種全局觀,沒有考慮到寫文章人的創作路徑。所以“詩眼”並非特指反應詩歌中心思想的文字。

最早提出“詩眼”的是蘇軾。本意和詩文無關,而是指詩人的眼界,即詩人本身的觀察力、鑑賞能力。

說白話,就是詩人的眼力勁。蘇軾的《次韻吳傳正》中就有“詩眼”:“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這什麼意思呢?閣下雖然不畫畫,但是你對詩的鑑賞能力足以用來賞識這些畫。明朝袁宏道《與伯修書》中有云:“近來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就都是這個意思。

不過到了後來,“詩眼”一詞就變換了意思。不再是人有賞詩眼,而是詩的眼睛。這才是題主的問題所在:“詩的眼睛在一首詩中起什麼作用?”

“詩眼”今意

詩眼和文眼不一樣,不一定是指整篇詩詞的中心思想。因為詩是精煉的韻文,所以詩眼相對於文眼來說,就是簡單的字或者詞。而詞牌的句數長短不一,字數有長有短,相對來說,詞眼就比詩眼稍微靈活,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句。

而詩眼和詞眼,必然是詩詞的精華所在,決定了整首詩詞的意境層次和發散方向,但是並不代表詩詞的中心思想。

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開拓意旨即對詩意走向有關鍵作用。

比如著名的“一字之師”的故事,宋朝張詠寫了兩句詩“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閒殺老尚書。”去他家做客的蕭楚才看見了,就把“恨”字塗掉改成了“幸”字,詩就變成了“獨幸太平無一事”,既沒有改變張詠原詩嘆“閒”的意思,又避免了被小人抓住“恨太平”的把柄。這種關鍵位置的字就是“詩眼”。

表現力最強的關鍵字詞。

這個必然用王荊公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來舉例了。這一句中的“綠”字經過王安石上十次的修改,從“過”、“滿”等字最終敲定“綠”字,算是苦吟派的作風,最終煉字的結果也是極其有感染力,表現力最強的。這種關鍵字也稱為“詩眼”。

我們看到上面兩個例子,原詩句在不同的“詩眼”用字下中心思想有沒有改變?並沒有。所以,詩眼不同於文眼。

“詩眼”的作用

另外,我們會發現一點,這些詩眼基本上都是動詞,即便是“綠”,也是動詞化的名詞。這說明詩眼讓詩歌描寫的畫面真正靈動起來的關鍵字,用得好的話,就是畫龍點睛,讓整個句子活起來。這些動詞連接起不同的意象,添加了生氣。我們之所以稱之為“詩眼”,其實是因為在這些字詞裡看到了靈氣和生命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詩眼不靈動,不放光,那整首詩都死氣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當然,詩眼有時候也會起到點明主旨的作用,但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句子活起來,從而讓整首詩活起來,朝著詩人所設定的意境方向引導讀者,讓讀者更好地,更有感情觸動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很明顯王安石的詩意重點在後半句,但是一個“綠”字把江南春色全部概括,讓人捨身代入了他對江南的依戀,更加理解他這種不得不入京,卻希望儘快把國家導入正軌,然後功成身退的感覺。

所以,文眼是中心思想,而詩眼是圍繞著中心思想的一口口活泉,讓整首詩朝著正確的方向流動起來,既表達出詩人的張力,又引導著讀者的感受。

而詩眼的形成,一是詩人的靈感,另一種就是詩人通過煉字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更換,最終找到合適的字詞。

和所有事情一樣,詩眼的成功也是靠天分和努力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