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女兒和媽媽越來越疏遠,為什麼?你怎麼看待?

小美魚愛學習


其實你的問題,就是子女和父母的關係的問題了。

當人們小的時候,人是無助的,人會抓住和自己親近的人,因為那是唯一的依靠,也許就是活下去的本能,使你覺得父母就是天。那時候你們當然是親密的,你感到了庇護,父母感到了被需要的感受。

當你逐漸長大,你有了自己的主見,你有了自己的生活來源,可以獨立了。這時你自己就能生存,你就會把父母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一些評判了。你會問自己,這是你喜歡的嗎?

你長大的時候,無論是身體,財力,生活圈子,意識形態都會和父母有所差異。如果你的父母叫你做些你不認為對的事,你就會不理解。多了,也就疏遠了。

隨著父母的老去,有一些東西改變了,從小時候你依賴他,到現在他很想依賴你轉變著。但是世上的事情真的很難說,你和他疏遠的原因也會很多,但是對於孩子多的,基本上是公平的原因。

關於疏遠,他絕對不是以後對父母的置之不理,你該負的責任,絕不能少。

關於這個話題,我覺得還是挺沉重的,我不想多說。以上的東西可能雜亂了些,但是就只談這些吧。


魑魅魍魎


我是這樣理解的,我有一個女兒,乖巧懂事學習好,,熟悉的人都說她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和她爸視為掌上明珠,一直在富養,生活各方面事無貝細都操心,帶孩子累這和天下媽媽一樣,那時就想著什麼時候能鬆手喘口氣。

孩子上高中的時候晚上有晚自習到家九點多了,不用做飯,準備一些水果就行了,我尋思著沒啥事,在電腦上寫小說,寫小說上癔,有時忽略了她,結果她把門鎖了不讓寫,急的我不行。這才明白,她在為高考衝刺,我還不能鬆手,在單位寫,回家後不寫了。

考上大學之後心想著這下解放了吧,結果還不行,什麼跟同學鬧矛盾了,這事那事離不了,再大點該找對像了還是不省心。直到去年結婚後才真正解放了。

人家小兩口挺好的,沒事找我,我也不打擾她,有個什麼事的姑爺惦記著,減輕了我的負擔。這時我可以鬆手了。因為有人接手。

聯繫少各忙各的,我也感覺到了有些疏遠,但是我能接受,人家成家了,人家有了自己的家,有自己的活法,咱也有自己的生活,老纏著人家幹嘛。

尋找自己的樂趣,住後餘生快樂生活。


傲雪紅梅123456


感覺女兒和媽媽越來越遠了,其實只是你的錯覺

女兒幼年時,天真爛漫,和媽媽寸步不離。女兒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永遠是女兒的一片天。

女兒大了,她要上學學習,沉重的學習負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早上五點多就要起床,中午不回家,留在班級裡吃午飯上自習,晚上要十點多放學回家,做作業、洗漱完畢都接近十二點了。請問她有什麼時間來纏著你,向你撒嬌。

上大學後,女兒要住校了,她又要面臨修滿學分、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畢業時還要找工作,考公務員。

她有多辛苦,多累,你做母親的能體會到嗎?

不能因為她沒陪你,或者有時情緒不好和你頂嘴,就說女兒疏遠你了。

女兒的心是最貼近母親的,母親永遠是女兒的一片天。

女兒逐漸成向成熟,變得有知識、有素養,她的生活質量也會越來越好,做母親的應該感到欣慰!

無論相隔多遠,女兒的心都是和媽媽永遠相通的。

所以,請不要誤解女兒。女兒不會和媽媽越來越疏遠。


心靈語絲


【逸說情感】您好,我是小逸,很高興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其實我是親身經歷者,當自己有了小家庭,或者身在外地,跟父母親的交流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尤其是有自己的小家庭以後,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每天忙小家的時間都不夠,跟媽媽交流的時間就更少了。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每週都會給家裡打電話,跟媽媽聊上半個小時吧,尤其是剛開始上大學的時候,每次打電話都要哭,哭好久,引得媽媽也很擔心,說我不在家她的心都被掏空了。

我選的是外地學校,就寒暑假回家,慢慢的也就習慣了離開父母的生活。

工作以後更沒有在家待過,因為今年的疫情,相應的在家待了一段時間。我與媽媽就是一個相愛相殺的關係,離開了想的要死,在一起又能每天抬槓吵架,哈哈,所以我媽媽一直說我老天爺派來專門氣她的。

父母永遠是我們的港灣。當在外面受氣、受委屈的時候,可能我們把親人當成了自己的發洩對象,因為親人對待我們是永遠不會變的,尤其是親愛的媽媽。

女兒嫁人了,有了自己的寶貝以後,應該更能夠體會到為人母的不容易了。做什麼可能都會想到自己的孩子,如何讓他吃飽睡好,怎麼教育他發展全才等等。在這個時候,也請留出時間跟自己的媽媽打個電話,發個視頻交流一下。

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了。現在的老年人也想的開了,不給兒女添麻煩已經很好了,都不奢望兒女能經常回家看自己了。只是,孝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和父母保持聯繫,打打電話,逢年過節回家,也是對自己下一代的言傳身教。

世上只有媽媽好,無論我們走的多遠,媽媽永遠都是我們牽掛的人。所以,請記得常回家看看。





逸說情感


都說,長大以後,我們都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也活成了自己媽媽的樣子。

越來越遠,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距離的原因,也可能是生活的原因。

而對我來說:也許是從小到大,家裡重男輕女、從小無論做多好,都得不到媽媽認同的原因

長大後,我媽總說,我有什麼事情都不會和她說,而總是和奶奶說..說我沒良心之類的話。。

也常常在我面前說我奶奶的壞話,可她不想想,我從小是誰帶我長大,是誰從我10個月大,帶大我到16歲。不知道感恩就算了,還常常覺得奶奶更偏心叔叔一家

而在我從小沒父母身邊的時候、奶奶總是教育我,父母只是無可奈何,才把你留家裡,讓我多理解他們。

而長大後,我也和媽媽溝通,表達我想法,可他句句都是不理解、句句都說,要多幫幫弟弟,甚至對我說,以後結婚要找個有錢人嫁,這樣就可以幫一下弟弟。...

然後的,然後....

不理解我就算了,難道我的存在就是為了別人?

後來的後來,我只做該做的,該給應該給的錢,該是我的責任我會照顧,但如果說想和她多深情交心。我目前好像還做不到...


南方小航


我出生就被送人,後來在家裡長輩干涉下又抱回。直到二年級才回到父母身邊。和父母沒有深厚的感情,只覺得他們供孩子讀書不容易。到現在都不知道想父母是什麼感覺。但是我對外公外婆,特別是外婆感情特深,他們都已去世,每次想起他們,心裡都很痛。

我是把別人對父母的情感用在了外婆外公身上。自己有孩子後更加思念外婆,很想很想,很難受。但是我知道今生對父母不會有這種感覺。


用戶611603766561


可能是媽媽沒有兒子而我又是小女兒的原因,她特別疼我,記得睡覺前都要捏她的手才肯睡。但是隨著歲數的增長,我對她的寵溺越來越反感了(特別是她出去跟人聊天十句有八句不離我,而我性格內向羞怯,不想人家把我當做聊天話題),經常跟她頂撞,有什麼話也不想跟她說了(因為一跟她說,她出去又說給人家聽了),就是跟她說了語氣也不好。現在自己有了小孩又被小孩頂嘴時,才知道有多不好受。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一定好好跟媽媽說說話。現願天下所有兒女都好好善待父母。


陳冠言



手機用戶62632304177


女兒和媽媽的關係疏遠是在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兒女的成長變化,有所不同,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永遠都是最親密的。但是有時候卻會初選例外。比如孩子長大後和媽媽關係越疏遠,那麼這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媽媽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但是有的媽媽們發現隨著孩子長大,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跟自己交流,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故意疏遠自己,這讓媽媽們感到很傷心,但是她們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柔柔的性格非常要強,不管在事業還是家庭方面她都儘可能做到完美,生下孩子後小琪就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為了孩子的前途能夠一片光明,在孩子上學後柔柔給他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都親自指導孩子學習。但是柔柔發現隨著自己嚴格教學的進行,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按照她的預想有所提高,反而越來越差,孩子也漸漸的不願意親近她,見到她也悶著頭不說話,柔柔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柔柔遇到的問題,相信其他媽媽們也遇到過,這主要是因為媽媽身上的一些毛病讓孩子們反感。

孩子長大後和媽媽關係越疏遠?一般是因為這些原因,媽媽要自省!

1.唯我獨尊

有些媽媽天生性格強勢,喜歡將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在這些媽媽看來,自己為孩子安排打理好一切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但是媽媽們卻忘記孩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雖然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媽媽們看似是為孩子鋪好道路,實際上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懂事的孩子雖然能夠理解媽媽是出於好心才這麼做,但是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疲憊,壓力很大,時間久了孩子們就會感到厭煩,因此疏遠媽媽。

2.虛榮心強

如果媽媽們發現自己自家孩子總喜歡與別人攀比,那麼就要反思自己日常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有些媽媽為了虛榮心,經常會在外面拿自己的孩子與別家孩子做對比,如果自家孩子不如別家孩子,回家便會教育自家孩子要努力,爭取超過對方。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光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在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與人攀比。當孩子拿自己的媽媽與別人家媽媽做比較,覺得自己的媽媽不如別人家的媽媽時,自然就會嫌棄媽媽,疏遠媽媽。

3.將家務活都丟給孩子

有些媽媽們通常會因為自己工作太忙而將家務全部都丟給孩子,並且美其名曰鍛鍊孩子的自立能力。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確實非常重要,但是媽媽們應該找對方法,不應該將家務直接丟給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愛自己,奴役自己,隨著這種印象的加深,孩子長大後自然會疏遠媽媽。媽媽們可以嘗試跟孩子一起完成家務,這樣不光可以從旁指導,還可以促進自己跟孩子之間的感情。

教育是一門學問,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最久,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合格的媽媽會懂得自我反省,發現自身的缺點並及時改正,千萬不要等到孩子疏遠自己時才後悔。

媽媽們在跟孩子的相處中還遇到哪些困難想要說歡迎在下方留言,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記點贊加收藏。





貝殼萌娃


我覺得女兒和媽媽關係變得疏遠是一種必然,適當的距離和邊界感更利於彼此。


剛結婚那段時間,“以後那是孃家,不再是自己家了”類似這種的說法會讓我很傷感,覺得結婚是件殘忍的事情,硬生生把女人從生養自己的“根”裡拔了出來,無所適從。

但後來我想明白了,這種距離和邊界是必然的。

首先,所有的親密關係都希望越走越近的,只有親子關係是指向分離的。

出生是胎兒與子宮的分離,結婚是孩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父母養育孩子都是希望孩子成長,獨立。父母撫養我們長大,但這一種角色無法滿足我們健康成長和獨立所需的所有條件,我們終究是要走出去的。

其次,身份的變化也會影響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結婚生小孩之後,我不僅是女兒,還是妻子,母親,兒媳。多重身份,多重責任,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處理。不可能再像孩童時期,爸爸媽媽就是我的這個世界。這個階段我們會把重心放在養育自己的孩子,創造自己的小家上面。與爸媽的關係變成了我所有關係中的一部分。

其實我覺得疏遠並不只是悲情。父母在養育我們的時候充當的是“父母”的角色,現在我們長大了,獨立了,他們擁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他們自己。因為他們的身份也是多重的。

疏遠不代表不聞不問,我們的關心,掛念,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都應發自心底去完成。而適當的距離和邊界感讓雙方都覺得更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