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與吳有性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新冠來襲,網絡上兩部“預言”電影已被刷爆,一部是韓國的《流感》;一部是美國的《傳染病》。然而鮮有人知的是,2013年曾經上映過一部國產電影《大明劫》,真實反映了明末瘟疫四起的危難時期。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距離煤山自縊還剩兩年光景。全球氣候由於“小冰期”而寒冷化,距離進入“蒙德極小期”也只剩三年。當時天氣寒冷到什麼程度呢?冬天時,北方普遍氣溫下降到-40℃,錢塘江、長江出現了結冰的現象,甚至海南島都下了雪。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小冰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

小冰期中有4個特別寒冷的時期,其中蒙德極小期大約是從1645年至1715年,以太陽學家愛德華·沃爾特·蒙德的名字命名。在此期間,天文學家可觀察到的太陽黑子從40000-50000顆銳減至50顆,太陽活動大幅減弱。

除了氣溫下降外,小冰期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降溫,降雨量減少,導致糧食作物減產。俗話說“禍不單行”,旱災之後就是蝗災,成群的蝗蟲會開始四處尋找食物,僅存的糧食作物也會遭受到嚴重的蝗蟲危害。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導致大家連老鼠肉,老鼠的屯糧都吃,染上鼠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於是席捲了亞歐大陸的第三次鼠疫爆發了。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據史書記載,1642年明朝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山東、浙江、南北直隸等地感染者甚眾,到五六月份情況更嚴重。江南一帶

“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口僅存者”。當時醫者誤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許多患者“不死於病,乃死於醫”



時勢造英雄

吳有性在這場瘟疫中站了出來。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吳有性畫像與《大明劫》中馮遠征飾演的吳又可

吳有性(1582年-1652年),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明末醫學家。

當時瘟疫已經發展到他的家鄉,許多人因此過世。吳有性面對史無前例的疫情,積極協助官府設局診視,卻深感當時醫學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由於親歷了這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推究病源,潛心研究,在不斷的臨床診療中摸索最有效的處方,於是就有了1642年《溫疫論》的誕生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溫疫論》中提出戾氣病因說。指出溫疫“非寒非熱,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疫病流行“不可以年歲四時為拘,蓋非五運六氣所能定”,是感染“異氣”(又名癘氣、雜氣或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與傷寒之症雖症狀相似,其實不同。當時有許多人經他的新方法診治都得以痊癒,因此聲名遠播。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溫疫論》成書未兩年,便刻印傳世,醫家競相翻印,流傳甚廣。康熙間傳至日本,備受推崇,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吳有性敢於破除傳染病因舊說,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創立“癘氣”病因學說,其革新精神,極為可貴。所著《溫疫論》一書,對豐富溫病學內容,促進溫病學發展貢獻很大。創立了我國傳染病學基礎,是我國溫病學奠基人


戰疫博物館 | 大明劫與吳有性

值得一提的是,吳有性在《溫疫論》中提出的“達原飲”為其著名處方,主治瘟疫或瘧疾。2003年,我國曾以“達原飲”來治療非典。《溫疫論》中提到的大黃,也曾用於治療禽流感。

也正是有了一代代像吳有性這樣的中國優秀醫務工作者,在疾病和疫情面前臨危不懼,妙手仁心,才築起了我們的健康防線。

謹以此文,向正戰鬥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