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陷阱”與精緻利己主義

“中產階級”這個概念是一個西方的舶來品,不是中國本土的產物,中國自秦以來兩千多年,以農業立國家,土地是財富的最終極的形式。一個人財產的多少主要看他對土地的擁有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在名義上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但實際上地方上的大地主們才是整個國家大部分土地的實際擁有者。在科舉制度之前,士大夫階層是整個國家的中堅階層,科舉制度後,中堅階層又變成了官僚和大地主階層。不管是以哪個階段看,中堅階層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大量的土地、擁有政治話語權。不論中外,權利和金錢實際永遠掌握在大地主、大資本家手中。

中產階級是個泛泛的概念,並不具備階級權利

西方世界的中產階級的概念起源於工業革命之後,以英國為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全國範圍的圈地運動讓普通農民失去了土地,這些失地農民成為農民工,到城市工廠打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資本紅利、國家海外擴張、工人運動等,工人的待遇得到明顯改善,工人階級開始積極尋求自身政治訴求,部分工人階級在尋求政治利益的同時躍升為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看似是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和財務自由,實際上仍然無法觸及政治權利的核心。

中產階級更易轉化為精緻利己主義

以筆者居住的北京為例,以家庭財富計算,在北京6環內擁有一套80平商品房的家庭,其家庭財富至少在300萬以上。構成這個家庭財富的主體就是這80平的商品房,決定這個家庭資金流動性的是這套房子的貸款。家庭財富300萬以上,加上每個月2萬以上的家庭收入,這麼一個普通家庭在中國可以算中產了。但是這種家庭的生活也僅僅是維持,並無法達到美國那種住大房子、兩輛車、每年出國度假兩次的標準。即使這種水平也有著明顯的風險,房價跌落、家庭成員失業或者得重病都能迅速讓這個家庭淪為貧困階級。因此,一箇中產家庭只有拼盡全力去獲得財富,才有可能去抵禦這些潛在的風險。這個過程中,不惜一切去謀取利益可能會成為必然,這不僅體現在工作中的競爭還有對下一代的教育比拼中。

精緻利己主義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只不過精緻二字提現了它的特點。往往這些人的家庭背景一般,卻有著良好的教育、高學歷、大公司的工作,他們是中產階級的代表,但是又是焦慮不安的群體。他們用努力去獲取的地位和財富是不穩固的,是隨時可被意外摧毀和取代的。他們只有運用自己的能力、尋找各種渠道去進階進而去改變階級生態,這個過程中,為了進階而激進的表現、為了競爭的冷漠無情都會招致精緻利己者的罵聲。

城市新中產是社會快速發展的產物,可惜他們擁有的永遠趕不上他們渴望的,可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