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刘备吗?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喜欢刘备的八大理由:

1、自小立志,不敢于平凡,人穷,志不穷。

2、坚韧不拔,不怕失败,坚持信念。刘备不得志,很长一段时间无立锥之地,年过半百,一事无成,面对艰难处境,他从不气馁,坚持到底。

3、善于组建团队,武有关张,文有孔明。

4、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5、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三顾茅庐。

6、善于包装,自我炒作,四处标榜“皇叔”身份。

7、善于笼络人心,行假义,施真德,摔孩子向天下证明自己多么关爱部下。

8、头脑灵活,善于随机应变,能干的过就干,干不过就跑,装可怜,攀亲戚,耍无赖,样样精通。



冷水火锅


Hello,大家好、我是L先森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喜欢

刘备的礼贤下士 待人和善的高贵气质和魅力是刘备一生的财富。

喜欢犬马、美衣服、音乐、结交天下朋友的他可以做到“年少争附之。”、投奔袁绍等诸侯得到上宾礼仪的款待和崇高的评价,这一切证明了他是一个拥有极强魅力的人。

刺客来杀他却被他感动不忍下手,名臣见到他就至死不渝,曹操见到他大乎“你和我都是英雄!”这种种又证明了他是一个拥有极强本领的人。

刘备的人品,从不屠城,不滥杀,在小县城当政可以宽政爱民,在一方割据可以百姓信服,足见其仁。

关羽归天,刘备怒火攻心,誓死报血仇不要江山,之前又为了公正援陶谦于徐州;关张等人“为之死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只为先帝,足见其义。

常哭,为百姓而哭,为正义之士不得志而哭,临死之前告诉子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足见其善良。

誓死于背汉曹贼决战,永不屈服,以新野一城抵挡北方一国,刘备宁愿去生死未卜的南方,也绝不投降,足见其嫉恶如仇!

先主可为万世明君之表率。






全民在线影视吧


读三国,独爱刘备,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汉室宗亲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汉昭烈帝的地位,更不是因为他创立季汉江山的功勋,而是因为他不放弃。

我们身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有坚持过你的事业长达20年之久吗?20年不改变志向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很少见的,其实有志向在这个时代都很难得。

如果你的事业20年下来还是一事无成,你会放弃吗?想必不用20年,1年就会放弃。这就是刘备与我们最大的区别。

01刘备从26岁起家,46岁的时候依旧一事无成。

26岁的刘备,除了曾经有过游学的经历,其他什么背景家业都没有。就算是这样,他依靠朋友的帮助,依旧打算建立一番功勋。

大丈夫手提三尺剑,不为国建功,难道在家坐吃等死不成?刘备凭借着这种信念,带领百来人发起了对黄巾军的打击。

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如果换做是我们,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时值乱世,可能躲在家里吃吃喝喝要容易的多,最多也就是跟着大流一起逃难。

  1. 刘备靠着自己的勇气和武略,逐渐走到了世人的跟前。但是刘备的出身低微,虽然是皇室宗亲,可是400年大汉江山,当时姓刘的皇室宗亲至少也有几十万人,他的这种出身,根本不足为奇。
  2. 在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混了一段时间后,因为风闻徐州即将遭受曹操的侵略,所以刘备带着3000人马就敢去救徐州。
  3. 此前陶谦已经向天下诸侯发起救援,实力强大的诸侯无人赶来,可几乎没有实力的刘备却愿意挺身而出。这种勇气,我们有吗?

徐州本不是刘备的分内之事,他却不怕被曹操给剁了,主动摊上大事,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不会去选择。

此后刘备短暂地做了一段时间徐州牧,结果被吕布和曹操先后夺取。刘备再次一文不名后,先后在曹操、袁绍处辗转,直到来到刘表的荆州。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三国志》

此刻的刘备已经46岁,20年的军旅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他依旧只有几千人马,依旧只能驻守一个小县城,依旧只能寄人篱下。但是他没有放弃,还在寻找成功的方法。

02刘备48岁事业起飞,而很多人这个年纪已经准备退休。

刘备看着自己大腿上的赘肉,感叹人生都快要结束了,自己却还是没能创建任何功勋,他心里非常难受。

在荆州混了2年时间,刘备48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因为曹操南下,刘表的儿子刘琮选择投降。

  • 不可能投降曹操的刘备,只好与东吴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赤壁之战击败曹操以后,刘备陆续拿下了荆州的大片土地,真正成为了有根据地之人。
  • 这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因为他开始创建基业了。不过这个时候的额刘备已经48岁。我们现代人退休的年纪在50到55岁之间,在刘备那个年代,能够活那么大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建立功勋了。
  • 刘备虽然垂垂老矣,甚至还要给孙权当小弟,可是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很好地抓住了机会。

有了荆州的资源以后,刘备逐渐壮大势力,顺势夺取了益州。50多岁的刘备依旧没有松懈,继续进攻,夺取了汉中、上三郡等地。

这个时候的刘备声威大振,天下已经有了他的立足之地。可是他也已经年近六旬。60出头的刘备是不是要选择过上退休的生活了呢?没有,刘备依旧在努力。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他带领大军进攻东吴,力图收复荆州,顺带着灭亡东吴,一统长江以南地区。如果获胜了,他将有资本和曹魏抗衡,夺取天下。

可惜最终失败了,那么很丢人吗?我觉得一点不丢人。即使失败了,刘备也是成功者,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奋斗不息的人生。

03刘备白手起家,却能够很好利用有限的资源。

刘备是白手起家吗?当然是的,他的手比谁都要白。刘备家里非常穷,父亲早逝,他只能靠卖草鞋度日。

有人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有这一块牌匾,就足以是他的政治资本。当时他这样的汉室宗亲至少有几十万人,为什么只有刘备一个能够创立基业呢?

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於会所袭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三国志》

当时手里掌握雄厚政治资源的汉室宗亲比比皆是,比如说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等等,这些哪个不是封疆大吏?哪个不是汉室宗亲?

为什么他们就没有成就一番大业呢?他们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就不顾汉室江山的死活,最终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刘备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政治资本,所以便将有限的资本用到极致。

比如说他的老同学公孙瓒,就成为了他手握三千兵马的最好依靠。好兄弟张飞,砸锅卖铁帮助他创业。

  1. 在徐州笼络糜家豪族,得到了糜竺、糜芳兄弟的支持,顺便还娶了糜家的小妹,与糜家结成姻亲关系,拥有了财团支持。
  2. 到了荆州以后,刘备广交好友,凭借其强大的社交能力,将荆州豪族们一个个俘获。在刘琮投降曹操后,很多人才都主动愿意为刘备效力。
  3. 进入益州帮助刘璋击退张鲁的时候,刘备依旧没有闲着,而是依旧开始结交蜀中豪族人才,所以他夺取益州,这些人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支持。

由此可见,刘备是善于利用手里的一切资源,即使你很穷苦,却也不是一点出路都没有。只要你肯挖掘,身边总会有资源。

总结:刘备其人,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典范。

创业之人,其实都应该比较喜欢刘备,尤其是白手起家创业的人。因为他们懂得,从基层慢慢爬上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这一路走来,会遇到多少困难?会有多少白眼?多少人瞧不起你狼狈不堪的样子?多少人落井下石,不愿意看你一步步向前?

这些事情创业者遇到过,刘备同样也遇到过。所以当你想要失败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汉昭烈帝努力了20年,即使暂时没有成功,却还是不放弃,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呢?加油,每一位在创业路上努力的朋友,早晚你会看到属于自己的阳光。


江湖小晓生


对刘备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起码值得敬重。刘备出身卑微,从小励志,从青年到中年二十年坎坷的人生都在努力进取,矢志不渝。自从在隆中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如鱼得水,事业从衰微走向兴盛,在荆州有了立足之地,进取西川,夺得汉中,终成霸业。。。刘备手长耳大,五官端正,看似奇异。其母织席贩履,刘备并未参与,其族叔刘元敬见刘备长相奇异,在少年时就是十足的儿子王,言语就有远大志向,对刘备非常看好,认为是家族的非常人也。对刘备和自己儿子刘德善一样爱护关照,尽量资助刘备,拜当世大儒卢植为师,习文练武,颇有成绩。。。青年时的刘备偶遇关羽张飞,情投意合,在桃园结为兄弟,誓同生死。时此朝廷腐败,农民起义,天下混乱,刘备有意为朝廷出力,建功立业。刘备在家乡小有名气,得到本县商贾的资助,拉起几百人马,打造兵器,购买马匹,积缵钱粮,参加了朝廷讨逆大军。在消灭黄巾起义军后,刘备因军功封为县尉,一次上司都邮检查,向刘备索贿,不然会遭诬陷丢官,这下激怒了刘备,鞭笞了都邮,挂印走人。刘备率领人马投靠学友幽州刺史公孙瓒,得到欢迎,后随公孙瓒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使刘备在天下小有名气,公孙瓒安排刘备为平原相。曹操为父报仇,兵进徐州,徐州牧陶谦遍请天下英雄相助,其它诸侯都在观望,只有刘备率三千人马赶到徐州。曹操因吕布占领濮阳又回师相救,陶谦热情款待刘备,言谈之间知刘备是仁德之君,对刘备甚是敬重,有意相让徐州。刘备再三不受,直到陶谦病危去世,在徐州众官员士族的坚持下,刘备领了徐州牧。在徐州刘备得到富商糜竺糜芳的大力支持,并纳其妹糜夫人为妾。。。后吕布从兖州来投刘备,吕布趁刘备讨袁术之际占领徐州,刘备又联合曹操消灭吕布。曹操邀刘备到许昌觐见献帝,献帝以族谱认刘备为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侯。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只认为当世英雄是刘备和自己,刘备怕曹操加害,借讨袁术之名领兵重占徐州,后被曹操击败投河北袁绍。袁绍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隆重之极。因天下局势不稳,在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前夕,刘备离开了袁绍,后碾转到荆州投靠了刘表。刘表也对同宗刘备十分热情,从此刘备在荆州扎根。。。刘备在荆州时请出卧龙诸葛亮,隆中策略三分天下,取得荆益二州,同时北伐,复兴汉室还于旧都,是刘备的远大理想,对诸侯先生言听计从,在取得益州汉中后,刘备不免内心澎涨,也没对时局充分认识,在军事上没做充分安排。没有制止和援助关羽北伐,只少事前对荆州有充分的战略部署,致使关羽殒命,荆州丢失,功亏一匮。后又执意伐吴,夷陵大败,蜀国国力衰竭,再无力夺取天下。刘备一生仁德爱民,三让徐州,率新野十万百姓南撤,以民为本,仁慈友爱。投靠众诸侯以佳宾对待,忠厚贤良,信义注于四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运值得后世人们学习,刘备从平凡到伟大受到人们的喜受和敬重。





刘坤忠120


我本人是喜欢真实的刘备,对于小说中,影视剧中的不喜欢。

喜欢真实中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德

刘备是以德服人的代表,宽容仁厚,用咱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讲究。袁绍评价刘备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刘备年轻的时候就跟公孙瓒拜卢植为师,但刘备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喜欢斗狗、赛马、听音乐啥的,完全是个纨绔子弟(但刘备那时家里挺困难,卖草鞋这是真的,大家可能会想不是靖王之后嘛,怎么混的这么差?命不好,爸爸死得早,在那个年的,顶梁柱没了,出身再好也没用了。)除了这些,刘备还喜欢打架斗殴,时间长了做成了当地的讲义气好打抱不平的大哥,一些亡命徒都来投奔他,当时张世平、苏双等商人带着2000金来请求得到刘备的保护。

后来更是在街头斗殴中认识了关于,张飞,三人情投意合还结拜成了兄弟!在后来徐庶、赵云、马超、诸葛亮、黄忠、庞统等名人都跟随了刘备。南征北战誓死效忠,可见刘备并不是靠哭就能让这么多厉害的人追随的。正是他的做人讲究加上远大的报复和根子比较正,带着大家一起创业,才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

2、能

光有德还不行,你没能力下属能跟你吗。很多人是看电视看得太多了,三国演义那是写的小说,小说的话肯定有夸张,说实话我不喜欢小说里面塑造的刘备形象,鲁迅说过: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小说中描写的太过了,有点虚伪和显得懦弱了,试想真的是这样的一个老大,谁有愿意追随呢?

其实真实的刘备不但不懦弱,而且也是有血性的人。《三国演义》中有一回是张飞怒鞭督邮,真实的历史中这个督邮是刘备揍的,刘备破黄巾立功,本以为会受到重用,结果就给他了个安喜县尉,连小县城的一把手都不算,这可把刘备气坏了,而这时候倒霉的督邮又以巡查为名勒索钱财,被暴打一顿,百姓叫好。在徐州斩杀曹操麾下徐州刺史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武功方面虽然出现的刘备的场面不多,黄巾起义时射中有地公将军之称的张宝,三英战吕布,大战张任,虽然只有这几个镜头,但对手都不是一般人,可见刘备的武功也是可以的。

刘备的兵器是雌雄剑,明代何良臣《阵纪》云:“庄子之纷击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五家之剑有传。”在古人眼中,刘备与马超并列为五大剑术高手,这也能说明刘备的真实武艺很高。只不过左膀右臂加之手下的人太厉害,很多事根本不用刘备出手,才显得他没啥武功。这也是他过人的地方,善于用人!

谋略方面稍稍差一些,但善于用人,爱惜人才,有信仰(匡复汉室),后得孔明才建立事业。是不是跟唐僧有点像,厉害的人并不是武功谋略厉害,正真厉害的是善于用人,目标坚定,能屈能伸。

曹操三国中可谓瞧得起也就是刘备。如果是个懦弱无名之辈,也不会称他为枭雄了。

抛开艺术形象,喜欢他的义气,喜欢他的隐忍,喜欢他的心怀大志,为了目标奋斗。如果靠哭哭鼻子,假仁假义就能从草根成为三分天下中蜀国的老大,那我就更加喜欢了,更值得学习了。


千古笑


我们就拿刘备和曹操直接作对比吧。有人要问了,不是三国鼎立吗?孙权也是人中龙凤啊,怎么就不能和他们一较高下了。曹操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不是一句随便的感慨,实在是算算孙权的年龄确实应该排在他们的儿子辈,整整小二十来岁。这么一说,刘备和曹操,确实是有可比性的,既是同辈,又是乱世杀出的枭雄,评价还截然相反,很是有趣,待我们一点一点来剖析。

生子当如孙仲谋

首先,刘备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具备一些枭雄的特质的,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并不容易,你首先的具备一些英雄的基本条件。那些踌躇不前没有主见的人,只能称作庸人,而枭雄所需要具备的特性可以是杀伐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这些多多少少都能在刘备身上找到些蛛丝马迹。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刘备杀张裕一事,张裕是西蜀的的一个算命先生,经常在刘备军中散布一些不利的预言,导致军中士气低落,刘备很是不满。后来出兵汉中时,张裕谏言不能出兵,否则出师不利,刘备没有理会并且胜利归师了,便借着此次机会想要除掉张裕。

诸葛亮相劝

诸葛亮前来劝阻,说西蜀人才本就不多,为了处理好和蜀汉本地人的关系,即便他犯了罪也饶他一命罢。刘备这次却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断然回复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意思是说,兰草是芳香的,当然很好,但是如果生长在我的家门口,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就一定要把它锄掉。由此可见,刘备很是具有某些枭雄的特质,行事果断,包括后来为了势力夺刘璋地盘的例子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刘备和他的追随者之间,能够保持一种始终不渝的良好的关系,且相互信任。和曹操不同,曹操会因为仅仅想杀鸡儆猴平息内部反对之声便杀了一直辅佐他的荀彧和崔琰,刘备在君臣之义方面做得要比曹操好得多。如果说曹操用人是以权术相驭,那么刘备用人则是靠性情相投,以感情相待。

刘备诸葛亮雕像

首先,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王和丞相的关系,这种关系呢,和张良之于刘邦又有些微妙的不同。若张良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能坦诚相待,张良也不会在刘邦大业已定的时候立即辞官隐居,除非他十分了解刘邦,并且知道他最终是容不下自己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最后永安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讲,如果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你就取而代之罢,这句话有几分真情实意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关系铁到能让皇帝对宰相说出这句话的,唯此一例。其效果也十分卓著,君臣心心相印之下,又有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必然不会抹煞这份情谊。

永安托孤

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赵云和关羽的关系。其实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但是这几人确实是恩若兄弟的,表面以君臣相称,实际私下里却像亲人兄弟。刘备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确定此人忠心耿耿,便也会给予对方无条件的信任。比如赤壁之战初期,刘备一众人在长坂坡遭曹操追杀向南逃去,混乱之中手下大臣禀报:”赵云往北而去,一定是投靠曹操去了“。刘备挥戟指着那个大臣说”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果然不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救回了刘备的一家老小,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和赵云是一种肝胆相照的关系。包括关羽被东吴害死之后,刘备竟失态到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也顾及不了形势的分析,举全国之力向东吴出兵,落得一个惨淡收场,刘备又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决定呢,只是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唯有用鲜血来祭奠了。

最后,有一个因素决定了刘备区别于曹操等人,就是他的宽容敦厚的道德品质。这体现在他对待黄权、徐庶这些投靠了曹操的属下十分友好和体谅,他充分地相信黄权等人是走投无路才投敌,并且不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如此。著名的谋士徐庶一直到死都没有为曹营献过策,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听从旁人的建议对付他们的家人以示惩戒,反而好生安顿和善待。

徐庶表忠心

从这些符合历史的小说情节中,我们可以想见,老百姓知道这样的一些事情后,内心是什么感受。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历史上的伟人,他的事业再伟大,比如曹操,跟我们老百姓其实没有关系。老百姓最在乎的事情是,所交往的身边的人一定要是靠得住的人。所以看曹操和刘备对待身边亲近的人的差别,也一定会选择和喜爱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虽然事业做的不是最大的,但至少能在乱局之中保证你的身家性命和尊严。






影视职员


我喜欢刘备

三国中,刘备赤手空拳打天下,能使三分天下居其一,时势造英雄不假,但是刘备的锲而不舍,百折不回,有一点希望而投百分之百的努力,终于成其帝业。刘备的一生是励志的一生,是草根逆袭的一生,在士族门阀的时代,想改变自身命运,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刘备是盏明灯,指引多少后来人,又改变影响了多少后来人。

尽管也批评刘备数易其主,危难时也抛妻离子,对刘备来讲,成大事就有牺牲,成大事就应不拘小节,但是对部下兄弟相待,对百姓叫爱民如子,完全是一位仁君,这样的仁君刘备,我们还有什么不喜欢的呢?


揽遍群山意未休


我比较喜欢刘备。

首先,刘备作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具备一些枭雄的特质的,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并不容易,你首先的具备一些英雄的基本条件。那些踌躇不前没有主见的人,只能称作庸人,而枭雄所需要具备的特性可以是杀伐果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这些多多少少都能在刘备身上找到些蛛丝马迹。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刘备杀张裕一事,张裕是西蜀的的一个算命先生,经常在刘备军中散布一些不利的预言,导致军中士气低落,刘备很是不满。后来出兵汉中时,张裕谏言不能出兵,否则出师不利,刘备没有理会并且胜利归师了,便借着此次机会想要除掉张裕。 诸葛亮前来劝阻,说西蜀人才本就不多,为了处理好和蜀汉本地人的关系,即便他犯了罪也饶他一命罢。刘备这次却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断然回复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意思是说,兰草是芳香的,当然很好,但是如果生长在我的家门口,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就一定要把它锄掉。由此可见,刘备很是具有某些枭雄的特质,行事果断,包括后来为了势力夺刘璋地盘的例子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刘备和他的追随者之间,能够保持一种始终不渝的良好的关系,且相互信任。和曹操不同,曹操会因为仅仅想杀鸡儆猴平息内部反对之声便杀了一直辅佐他的荀彧和崔琰,刘备在君臣之义方面做得要比曹操好得多。如果说曹操用人是以权术相驭,那么刘备用人则是靠性情相投,以感情相待。

刘备诸葛亮

首先,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王和丞相的关系,这种关系呢,和张良之于刘邦又有些微妙的不同。若张良和刘邦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能坦诚相待,张良也不会在刘邦大业已定的时候立即辞官隐居,除非他十分了解刘邦,并且知道他最终是容不下自己的。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不同,刘备最后永安托孤的时候曾对诸葛亮讲,如果刘禅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你就取而代之罢,这句话有几分真情实意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关系铁到能让皇帝对宰相说出这句话的,唯此一例。其效果也十分卓著,君臣心心相印之下,又有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必然不会抹煞这份情谊。

永安托孤

还有就是诸葛亮和赵云和关羽的关系。其实历史上并无“桃园三结义”但是这几人确实是恩若兄弟的,表面以君臣相称,实际私下里却像亲人兄弟。刘备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确定此人忠心耿耿,便也会给予对方无条件的信任。比如赤壁之战初期,刘备一众人在长坂坡遭曹操追杀向南逃去,混乱之中手下大臣禀报:”赵云往北而去,一定是投靠曹操去了“。刘备挥戟指着那个大臣说”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果然不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救回了刘备的一家老小,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和赵云是一种肝胆相照的关系。包括关羽被东吴害死之后,刘备竟失态到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也顾及不了形势的分析,举全国之力向东吴出兵,落得一个惨淡收场,刘备又何尝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决定呢,只是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唯有用鲜血来祭奠了。

最后,有一个因素决定了刘备区别于曹操等人,就是他的宽容敦厚的道德品质。这体现在他对待黄权、徐庶这些投靠了曹操的属下十分友好和体谅,他充分地相信黄权等人是走投无路才投敌,并且不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如此。著名的谋士徐庶一直到死都没有为曹营献过策,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听从旁人的建议对付他们的家人以示惩戒,反而好生安顿和善待。

从这些符合历史的小说情节中,我们可以想见,老百姓知道这样的一些事情后,内心是什么感受。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历史上的伟人,他的事业再伟大,比如曹操,跟我们老百姓其实没有关系。老百姓最在乎的事情是,所交往的身边的人一定要是靠得住的人。所以看曹操和刘备对待身边亲近的人的差别,也一定会选择和喜爱刘备,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虽然事业做的不是最大的,但至少能在乱局之中保证你的身家性命和尊严。



er笨


不喜欢,甚至有点讨厌他!

一,假仁假义,不知轻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刘备为了自己一个人脸上的“仁义”面具,陶恭祖三让徐州而不受,把好端端的一个徐州搞得军心不稳,民心浮躁,最后堕入曹操之手。刘备忘了自己聚义时立下“翦除奸贼,匡扶汉室”的初衷,忘了打天下就是要攻城略地占江山的本义,忘了自己为难时他人出手相救的情义,刘备不忠人(陶恭祖)所托,让陶恭祖有憾带恨而死,这是刘备假仁假义的最真实表现。

二,假哭假“慈悲”,不分好歹。

刘备长坂坡“泣”而掷阿斗的桥段,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为了阿斗赵云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几乎拼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才将其从曹军占地中救出,刘备倒好只是将自己的儿子——扶不起的阿斗假惺惺地往地上一掷,就试图把赵云之前所有的艰难和为此而冒的危险一笔勾销,可见他是多么地虚伪。

三,假承诺真不听,心中只有自己的“面子”、利益和皇帝梦。

在自己落魄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让人似乎看到了他的几分真情,然而,当他把诸葛亮请出山,尤其是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开始走上坡路,有了一些气色之后,他的本来面目就慢慢显现出来了。要是在荆州的时候,刘备听取诸葛亮袭取荆州的计谋,就不会出现后来需要向孙权借荆州的桥段,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所谋定的跨有荆、益之地而待时机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就会更早些到来,就不会有后面关羽大意失荆州的一系列不利于蜀汉发展的事儿,到那时蜀汉分兵进伐,一统天下还真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假仁假义假慈悲,使得诸葛亮的智慧无法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蜀汉一次次错过了发展壮大甚至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


油茶丝语


蜀汉昭烈帝刘备,他是怎样一个人?对于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一定都会有自己的一种认知,对于刘备的看法历来存在着不同的争议,再加上《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于刘备的艺术性加工,又使得人们对于刘备的印象往往被小说所诱导,那么今天,小编就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尽可能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备!

一、英雄出身微末,起于草莽之间,却胸有大志

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大汉皇叔……错!

刘备起步之初,只是一个刘姓的社会最底层百姓,连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非常的艰难,袁术的一句“织席贩履之徒”实在是非常贴切的评价。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低微的出身,刘备却始终胸怀远大的志向!这里有如下几点表现:

一是外出求学。拜卢植为师,与公孙瓒等人为同窗。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知道卢植这个人,他是后来东汉平定黄巾之乱的主要将领,但是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经学是汉代学术的主体,刘备拜卢植为师实际上就很有深意了,这是希望自己得到主流文人的承认!另一个层面,他在卢植身边学习,身边的朋友如公孙瓒等后来都成为了一方诸侯,那么可见其打造人脉圈子的时候是多么的“有的放矢”。

二是对外始终宣称自己是汉室宗亲之后。尽管史书上也都承认,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小编始终认为这当中未必没有猫腻,毕竟刘姓子孙传了这么多代,大多又是散落在民间,如何能够做得准?但是刘备却就是死死扣住“汉室宗亲”这一条不放,长期以宗室自居,这种自居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宗室身份也渐渐被其他人所认可。刘备也在这过程中,成功的将自己的血脉“高贵化”!

综合前面两点,也许人们会说这不过是一些“投机钻营”的手法,但是我们要结合刘备后续所做的事情整体来看。如果刘备仅仅是利用卢植、公孙瓒等人的关系获取些蝇头小利,或者靠着汉室宗亲的身份坑蒙拐骗,那么“钻营”之说确实站得住角。但是刘备没有这么做,他后来成就的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帝业,那么我们要说他前期的这些手段,难道不是为自己开创伟业所做的铺垫吗?

二、卓尔不群,独树一帜的人格

一是创业之初便提出兴复汉室的目标。刘备因为平民出身,所以在创业之初起步较晚,无论是人才、地盘、兵马各方面的积累都要远远落后于其他诸侯,但是就是这样他依然以“兴复汉室”做为自己集团的政治口号。正是这样的政治目标,使得刘备集团与汉末时期普通军阀、流寇、盗匪有了显著的不同。而正是这种不同,让很多有识之士都愿意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因为在于……他们认为跟着这样的人是有前途的!这些人当中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等,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二是抓住关键机会,打造偶像神话。人们往往说刘备的人生转折点是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而小编要说,刘备人生的转折点是获得“皇叔”身份之后。尽管史书上并没有为刘备明确“皇叔”的称呼,但是却真实的记载了刘备与汉献帝的这一次会面。就是这样一次会面,实际上却成为了刘备“汉室宗亲”这一身份的官方认证!从此以后,刘备的宗室血脉再无任何人可以质疑,而那些心向汉室的顶级人才也开始投向刘备的怀抱!

从上面两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他却能够为自己贴上独树一帜的“人格标签”,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彰显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伪善”或者“装”,而是一种将自己内在人格外化于形的特殊技能。

三是团队核心,生来的领袖气质。刘备虽然在创业前期屡屡遭受挫折,但是大家要看到他每走一处地方其核心圈子都是在不断壮大。在徐州,孙乾、糜竺抛家舍业相随,在荆州马氏兄弟、伊籍等辈生死相随,虽然一次次在失败,但是身边的追随者却越来越多,而且还是那种不论成败死心塌地的追随,这就非常厉害了!说明刘备本身具有极强的领袖气质,这种气质对有为之士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同时,小编特别要说,这和《演义》当中的伪善仁义,好哭鼻子是两回事,绝对不要把古人当成傻子!

三、坚韧不拔,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一是屡败屡战,从未放弃。刘备的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投陶谦、奔袁绍、降刘表……仓皇之间几无容身之地。当他的年纪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在新野小县弹丸之地依附刘表,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刘备依旧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成大事的人,可以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华,可以没有极强的能力,但是他一定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而刘备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二是为达目的,不遗余力。刘备三顾茅庐虽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当中杜撰的桥段,但是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出山确实多次前往拜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此人一旦认准了一件事情便会想尽各种办法达到目的,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正是这种坚韧的执着,才使得刘备在举步维艰的状态下一点一点的积蓄自己的实力,并最终迎来了一飞冲天的机会!

四、军事指挥能力不逊于曹操

这一点小编要特别的说明一下,刘备集团当中最能打仗的人就是刘备!大家不要被《三国演义》所误导,简单的说吧:大家耳熟能详的战役中,博望坡之战是刘备打的,入蜀之战是刘备打的,汉中之战依旧是刘备打的……好啦,现在大家明白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了吧,不说别的,但是汉中之战正面击溃曹操率领的曹魏大军主力,便足可证明其统率力不在曹操之下。

所以,不要把刘备看成《三国演义》中仁德近伪的伪君子,百无一用的烂好人,他无论从人格魅力上、个人能力上、军事水平上都具备和三国顶尖人物曹操抗衡的实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英雄,其出身在曹操、孙权当中是最低的,却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于夹缝中求生存,依靠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不断积蓄实力,当时机来临之际终于能够一飞冲天,入西蜀、占汉中,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这样一个优秀的人物,难道不值得我们喜欢吗?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