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长崎事件的?

湖心孤舟记


长崎事件的得失要分两面来看:

首先是清政府方面,北洋水师的水兵并没有受到过度的伤害,表面上清政府有了面子。实际的结果却是泄露了舰队武器机密,并且从此时起装备的更新陷于停顿,武备训练越来越松弛,从此北洋水师的战力一路下坡。

反观日本,虽然一时作出了让步,却了解了北洋水师的装备情况,而且此次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日本,使其奋起直追,上下一心,大量增添新式武器装备。从此日本海军越来越强。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山河不变


这个事件首先要说缘由。1886.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军舰取道日本回国,顺便到长崎三菱船坞维修保养。要注意这个时间点,是清朝在1885.11接收在德国购买的定镇济三艘主力舰之后区区8个月,也在日军于1886.7接收刚在英国购买的浪速、高千穗刚刚一个多月之后,时间点非常敏感,所以除了维修保养,顺路震慑日军,显摆自己两艘7300吨的新锐铁甲舰,远远超过日军的3700吨级巡洋舰,也是主要目的之一。

然后,因为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双方于8.13和8.15两次发生了冲突。如果说8.13冲突带有偶发性和突然性,那么8.15的冲突,无疑是日本人在北洋水师禁止带武器下军舰手无寸铁的情况下,动员手持倭刀棍棒等器械进行的一次有目地伏击。最终结果,是日本人死2人,轻重伤26人。而中国这边,是死亡5人(另有8人的说法),6人重伤,38 人轻伤。另外要注意的,是中方有记载有三人失踪,事后也没有找到~~这不能不说很可能是被日本人抓去虐杀了。这应该也是死亡5人和8人两种不同说法的原因。

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是战后日方透露,在这次冲突中捡到了中方水兵掉落的密码本,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中方点文被日方破译,等于是单向开了战场透明。从这个角度来说,15号日本人对北洋水兵的伏击,应该是为了掩饰捉拿中方电报人员的一次有目地的特务行动,该行动成功擒获了中方报务员并拿到了密码本,进而很可能将报务员严刑拷打取得口供后,予以了秘密杀害。

关于密码本这个事情,我一开始也以为是编的。因为北洋水师那时候军舰上压根就没有有线电报,电报往来都是单独通过电报局的。这个事本身不大可能。

但是我这个人比较较真,喜欢刨根问底。在仔细询问过老人过去接有线电报的一些流程以后,才发现过去的人并不傻,为了防止电报局的泄密,很多人都是用一套自己人才懂的密码暗语来发报,接过来以后再根据前面商定的来进行翻译。

在下曾经找到过一本密码电报书,开篇就是言事需用密码,但是地址姓名需用明码,后面就是明密码的对照表。所以当时确实有军用密码本,并且有专门人员负责的。通常的通讯程序,是电报接收人和地址用明码发到电报局,而里面的正文是暗码。然后军内的收报员取到电报后,在根据密码本翻译电文。日本人在长崎事件中拿到密码本和抓获北洋军内译电员的活口以后,只需要买通电报局人员,拿到暗文电文,就可以自己翻译了。

上图就是当时密码电报书的对应密码表。日本人长崎事件缴获的,应该就是这种密码电报书。而失踪的几个北洋水兵,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专门保存翻译北洋内部军用密码的收发报人员。

所以,这次事件表面是各自赔偿死伤者了事,实际上北洋水师是吃了大亏的。别的不说,失踪人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就这么过了?而北洋得到的抚恤金多些,也不过是因为死人多而已,谈不上占便宜。这根本就是外交上完败。

另外,北洋水师的示威行动,也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显示威风,反而刺激了日本民众的仇恨,长崎事件平息后,1887.3.14,日本天皇亲自下令从皇室库存中拨款30万日元作为海防捐款,日本老百姓也捐款200万日元,还购买了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合计筹款1930万日元之多,大约相当于1370万两银子。而定镇两艘铁甲舰的造价,不过是3399141两,日军这笔经费,实际可以购买8艘定远级!这足以对北洋水师形成碾压级别优势了。

而实际上因为日军采购不得法,实际上只建成了三景舰,和吉野,秋津洲,千代田六艘。但是也足够对北洋水师形成优势了。

所以,整个长崎事件,应该是日本人在8.13意外冲突之后,有意识的在8.15安排的一次伏击,手无寸铁的北洋水师下船水兵吃了大亏,不仅人员死亡是日本人的四倍,而且还导致了人员被俘虏,密码本泄露,更直接刺激了日本人的仇恨心理,可以说各方面都是完败的。

。。。。

至于各人的表现,丁汝昌表现不好,在8.13冲突基础上,居然不做任何防范在8.15命令水兵下船,这样打起来根本就是单方面挨打。而如果当时水兵有荷枪实弹的水兵洋枪队上岸保护,日本那些只有倭刀棍棒的警察和市民绝对不敢动手。他事后的处理也显得软弱。

至于刘步蟾,此事中并无明确记载的表现。

而朗威里,表现就非常差了。首先8.15水兵无武装下船就是他建议的。其次他朗威里在定远,主张和谈否决了开炮建议。不能不说他是为了英国人利益着想,不想日本这个英国预订盟友和中国开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没错。

另外,当时主张开战的是镇远的一名洋员,后来误传成朗威里了。要知道朗威里在旗舰定远上,想开战的洋员在镇远,二者绝对不是一回事。其实,推断一下的话,这位主张开战的镇远洋员,应该是刚刚被录用在镇远不久,年方26岁,年轻气盛的美国人马吉芬。

。。。

至于宗泽亚那部书,通篇都是偏向日方的,屁股就有问题。

一点很明显的,就是拿长崎事件北洋水兵拿战斗中临时抢到的四把日本刀抵抗,说成北洋水兵有意持械,这真是滑稽。

首先8.15日本人严阵以待,一上岸就打起来了,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去买日本刀?作为仇视中国人并参与殴打水兵的长崎市民,又怎么可能会有日本商店那时候卖日本刀给中国水兵?

至于按照那些日本人的说法,说8.13号水兵买过一把刀当时遗留了刀鞘,8.15刀又出现了,来作为水兵持械的证据,那就更是欲盖弥彰。北洋水兵下船时候,割绳的随身小刀都不能带,又怎么瞒过长官,拿一把没有刀鞘的日本刀下船呢?而按照日本人的说法,北洋水兵下船是为了嫖娼,谁嫖娼要单独带一把没有刀鞘的长刀吗?我很想让日本人自己挎一把没有刀鞘的日本刀,藏在衣服里面从摇摇晃晃的弦梯走下来,然后再招摇过市去妓院,这画面估计很美。。。

说白了,这很明显是日本人提前设计好的,8.13拿到北洋水兵买的日本刀没收以后,8.15再拿到战场,有意让北洋水兵缴获,来作为北洋水兵持械的证据。这反而证明,整个8.15的事件,都是日本人有预谋的伏击,不仅人员,而且连事后证据都是日本人提前准备好的。


天刑17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长崎事件(亦称镇远骚动),日方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朝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市的期间,发生一起激烈冲突的暴动事件。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军水兵违反军纪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当地一所妓院寻欢作乐,醉酒后闹事斗殴。闻妓院报案而赶至的两名当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并平息事端,经口头严厉警告后释放。被捕水兵不甘受辱,其后煽动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强行闯入当地派出所袭击警员。一名警员当场被水兵打死,另一名警员被刺成重伤。

此事之后,长崎县警派大队逮捕全数肇事水兵,平息民怨。

但长崎当地的民族组织觉得吃亏,酝酿对北洋海军水兵进行报复。

8月15日,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观光,丁汝昌怕再闹出事,明令禁止水兵携军械上岸。

早有准备的警察和日本民族组织,进行伏击。

他们出动数百人,手持武士刀、长刀之内,将数百名水兵分割包围,街边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块攻击水兵。

当时日本人都是全副武装,而北洋海军水兵基本都是空手,当然不是对手。

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伤、五人失踪。

日本警察只有二人死亡、十九人受伤,而长崎民族组织有多人受伤。

显然,日本方面损失很少,挽回了面子。

北洋大臣兼北洋舰队船舰总提督李鸿章则派出外交顾问伍廷芳与日本外务省谈判,外交顾问伍廷芳与大清帝国驻日使馆人员向日本外务省进行外交谈判,并且1887年2月底,双方达成彼此让步的协议。双方一致认定是语言不通和民俗习惯导致了误会的发生,所以将所有肇事者交由本国政府自行处置,而死伤人员则由对方予以抚恤。

长崎事件是中日民间长期积蓄恶感的必然结果。

当时日本对老百姓长期宣传中国是劣等人,需要被高等的日本人征服后领导。

那么,现在长崎事件,中国人的舰队具有很大的优势,直接到日本本土来耀武扬威,冲突是必然的。

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宣扬对另一个国家的仇恨,让每个老百姓都相信这点,那么民间爆发这种大规模冲突是寻常事。

此时其实说明了日本的豺狼野心。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的综合实力还弱于北洋水师,日本人就敢堂而皇之攻击北洋水师的水兵。

可见,这些人始终把北洋水师作为敌人,一旦实力强了就必然会进行全面的攻击。


萨沙


“长崎事件”之后,北洋水师的水手并未遭到什么严重的处罚,而日本方面则逮捕了杀伤北洋水师水手的日本人,并举行审判,在国际上赢得了相当多的赞誉。

除此以外,长崎事件也让日本人大受刺激,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来自清朝的压力,尤其是开到长崎的四艘清朝战舰,让日本自天皇以下的不少人都捏了一把冷汗。从这以后,日本开始鼎力大举生长水师,购置了许多新式的战舰,同时学习西欧的先进技术,日本水师也逐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反观清朝呢?李鸿章没有下功夫制作维护定远号的船厂,让定远号前往长崎的做法,虽然在示威层面上到达了目的,可是也让日本人熟悉了定远号的结构等等,袒露了北洋水师主力舰的虚实,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悲剧。

另外,在翁同龢上书光绪帝以后,清朝中止了购置水师军备的计划,而为北洋水师立下极大劳绩的琅威理也被清生机走。其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外出公干,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便降下了提督旗,升起了自己的总兵旗,表现在丁汝昌外出期间一切都由自己这个总兵治理,而琅威理则认为自己也有清朝封爵的提督衔,对刘步蟾的行为提出抗议。琅威理随后向李鸿章起诉,可是李鸿章却说北洋水师只有一个提督,表示支持刘步蟾,导致琅威理愤而告退。

琅威理的出走对清朝攻击十分庞大,英国认为琅威理在华受了委屈,撤走了派遣的水师专家,而且从这以后拒绝吸收来自清朝的水师留学生。要知道在这以前,英国造就了许多清朝的水师军官,与清朝相比,其时日本留学生甚至不被允许进入水师学校留学,像日后日本的水师上将东乡平八郎前往英国留学时,也只能前往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就读。而且,琅威理脱离后,北洋水师的武备日益松弛,战斗力急剧下滑。

李鸿章以为北洋水师已经初具雏形,不再需要英国人琅威理的指导,殊不知他卸磨杀驴的做法,最终将北洋水师推向了深渊。


威尔士亲王


1894年9月至1895年2月的中日甲午海战,日本国以没有一艘舰艇被击沉的战绩,全歼清朝北洋水师,举世为之震惊。

战前的北洋水师,拥有主要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其实力被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时《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当然,这个排名仅仅依据舰艇数量、排水量、大炮口径等等,实际作战能力是无法计算排名的。

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败给了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败得这么惨?其原因,后人总结得已经比较全面了,诸如慈禧挪用军费、军备松弛、军纪涣散、制度腐败、朝廷党争等等。清廷削减海军军费、基本停止购买新舰,而日本则大力发展海军,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中日海军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则起因于甲午海战八年前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在当时也称“镇远骚动”,日本称作“长崎清国水兵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往往只字不提,在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文献中也鲜有提及。今年6月28日我参观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时发现,陈列馆内只用一幅油画简单提了提长崎事件。解说员说,长崎事件之后达成的协议,是中日之间一个平等的条约,是清政府对日外交的唯一一次胜利。


小哥哥说历史


长崎时间虽然以和平了结,但在日本人眼里无疑是一场不亚于任何列强的外交侵略,日本在当时没办法战胜同为亚洲现代进化的“第一强国”,使得日本对殖民扩张的思想越来越浓厚,从而导致日本加强了军备,而日本军方更是说过“一定要打胜定远”,日本的舰船也开始了针对清朝的“镇远”“定远设计”,同时在国内宣传,使得民间反华情绪高涨,“李鸿章”将北洋军舰送到日本修理本来就有威慑的意思,只是没想到这样一件事竟然对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有那么大的刺激。而且如果那个时候,清军的军舰实力比日方要大的多,如果在长崎事件中采取朗威理的建议,打上那么一架,则此事过后中日水军强弱必大不相同。


天天扒事


为什么突然提起这事?


用户119169809215


历史永远无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