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摘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質的材料和工具,是版刻書法工藝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書手寫樣,是版刻書法工藝流程的第一步。將定稿反帖在板面,稱之“上版”。鐫刻即是將版面字跡之外的部分刻掉,留下高約1毫米凸起的陽文,雷同於篆刻中的陽刻。刷印時,首先用粘板膏將雕版固定於水平的案子上,版面朝上,均勻塗抹墨汁。


引言

書跡以載體而傳,不存在不依附於載體的書跡。書法載體自遠而近,有甲骨、銅器、陶器、磚石、竹木、紙張等。書法因此也多以載體命名,如“甲骨文”、“金文”、“鐘鼎文”、“陶文”及“石刻書法”等。這些書跡不僅需要書寫底稿的過程,也需對底稿進行或鐫刻或澆鑄、進而捶拓的再加工過程,從而使其得以保存和流傳。“版刻書法”,顧名思義,是指以木板為載體的書法樣式。同樣,它需要對寫稿在木板上進行鐫刻,繼而刷印等再加工程序。對版刻書法工藝流程,現在大多數人已經陌生。


一、備料與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優質的材料和工具,是版刻書法工藝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


(一)備木版


古人樹碑,必先選石。此等例子,不枚勝舉。如漢《西嶽華山廟碑》,將杜遷市石與郭香察書並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末雲:“於是故吏門人乃共陟名山,採嘉石,勒銘示後”;《武梁祠堂碑》雲:“孝子孝孫竭家所有,選擇名石,南山之陰,擢取妙好。色無斑黃,飭工庀材”。現存西安碑林的《孔子廟堂碑》、《多寶塔》、《玄秘塔》、《顏家廟》等唐碑,色皆黝黑,光亮可鑑,扣之清越有聲,全是良材。石刻書法如此,版刻書法對木材等要求也同樣較為嚴格。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稱:“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版,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後人對“福建多以柔木刻書”常予引用。至於是何種柔木,大家都沒有做出具體說明。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後來有人以福建榕樹出名,便推測“柔木”即指榕樹。如清人施鴻保在《閩雜記》中雲:“麻沙鎮,地產榕樹,質性鬆軟,易於雕版。”毛春翔在《古書版本常談》中雲:“福建多榕樹,所謂柔木易刻,當即指此。”而事實並非如此。據謝水順、李珽考證與實地考察,榕樹只生長在福州以南,地處福州北方的建陽、麻沙一帶根本沒有榕樹。何況,榕樹木質輕軟,紋理交錯,易翹曲,易腐爛,不宜雕版之用。筆者認為,無論宋代福建刻書用何種木質,相對於浙江來說,木質較“軟”當是事實,葉夢得的話不可能毫無依據。木質軟而易刻,因而得以速售。依然是因為木質軟,不耐刷印,故“不能工”。


我們今天所見宋建本與浙本相比質量欠佳,與其木質不無關係。版刻用木,不僅要求木質紋理細密、質地均勻、乾溼收縮度不大、吸墨與釋墨性均勻,而且要資源豐富,價格便宜,易於就地取材。通常以梨木、棗木、梓木等,間用銀杏木、黃楊、皂莢木,以及蘋果等果樹木。這些木質又具有不同的特性:梨木,硬度適中,易於奏刀,雕版刻字最為常用。但需要雄性梨樹,即只開花不結果的梨樹,俗稱野梨樹。山東臨沂、魯西南地區及江蘇蘇北地區多有生長。棗木和黃楊木的木質較硬,紋理細緻,也較為常用,存於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兩塊北宋雕版都是棗木所制;銀杏面積較寬,天然防蟲,且易於吸墨;梓木和皂莢木木質最硬,適合鐫刻精細的線條和版畫;松木等針葉樹類,雖然紋理直順,但木料中所含樹脂過多,不易著墨,且易翹曲,故一般不予採用。


木材選定,開始加工。首先進行開料,即將木料鋸成二至五釐米厚的木板。開料有斷紋法,有順紋法。通常採用順紋直切,這樣不僅可以取得較大面積的板面,而且容易避開樹幹的疤節和難以雕刻的樹心。若是要雕刻精細的圖案,則採用斷紋法。開料之後,將附著於木板上的樹皮剝掉,放入水中浸漚數月。浸漚時間長短,視季節而定。夏季較短,冬天則長。水中可加適量的青石灰,其目的是將樹脂溶解,乾燥後平直,利於吸墨、釋墨。浸漚過後,將木板平行放在通風陰涼處,板間以粗細相等的木條墊平,使其自然乾燥。期間應予以上下對調,利於乾燥和平直。若急需,可把板片置於水中煮三、四小時,然後取出在背陰處晾乾,切忌在陽光下暴曬或用火烤。若是儲存已久的老闆,則無需泡煮,以其年久風乾故也。將乾燥的木板兩面刨平、刨光,用豆油等植物油塗抹板面,再用芨芨草加以打磨,直至光滑平整為止。然後裁板,板塊的大小視書頁而定,一般為長方形,寬約30釐米,高20釐米。


(二)、備紙、墨。


紙、墨是影響版刻書法重要因素之一。宋代版刻書法,用墨多有講究。如明高濂《遵生八箋》卷一四評曰:“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溼,燥無湮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清孫從添《藏書紀要》曰“若南北宋刻本,紙質羅紋不同,字畫刻手,古勁而雅,墨氣香淡,紙色蒼潤,展卷便有驚人之處。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之矣!”從傳世宋本書來看,二人所言不虛:宋建陽黃善夫刻本《史記》(國家圖書館藏)、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傳集解》(上海圖書館藏)及宋刻本《五曹筭經》(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皆是紙堅墨香、墨色如漆。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宋廖瑩中世綵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國家圖書館藏)更是紙墨瑩潔,光彩奪人。版刻刷印用墨,需求量極大。故與日常書寫用墨之製作,既有相同的工序,又有獨自的加工法。普通制墨工序,此不贅述。版刻印刷用墨的製作,首先將松木燒成松煙或取炭窯之窯煙,加入動植物膠、麵粉、酒、冰片、靛末、紅花水、花椒水、丁香、檀香、甘松、樟腦等物,煉製成墨膏狀,置入缸內貯藏於地下,經三冬四夏後,臭味散去。墨膏存放時間越長,煙炭墨粒子分解得越細,墨質越好。用時加溫水攪拌,使之充分混合,然後用細篩子過濾即可。


刷印用紙,需求量極大。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應當價格便宜,且要就地取材,以節省成本。宋代浙江、四川地區刷印用紙多為皮紙,福建地區則多用竹紙,皆是就地取材的結果。


(三)鐫刻工具


根據雕版所需,主要有刀、鏨、鑿、鏟等刀具。這些工具是刻工作業時最親密的朋友,工具是否得心應手直接影響到版刻書法的藝術水準。刀具的形狀、大小、長短、粗細各有規格,其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用以刻劃字跡線條的刻字刀;用以挑刀時作鏟空用的鏨刀;用以剔空或打空的大彎鑿和大小剔空刀;用以剷除多餘木屑的平口鑿;用以鏟槽的圓口鑿;用以刻圈用的小圓鑿;用以修補和鑿空的單刀鑿;用以修補和切戳用的剷刀;用以釘空的釘鑿等。此外,規矩、刮鐮、刨子、木槌及各種刷子等附屬工具也必不可少。


二、寫樣


書手寫樣,是版刻書法工藝流程的第一步。寫樣之紙,較尋常格紙,中間多一中線。中線用以每字主豎之用,有注須雙行者則以其為分界線。此清人所常用格式,起於何時,不得而知。較為適應明中葉以來宋體字書寫的要求,宋代寫樣未必採用此種格式。

寫樣前,用白蠟在紙上輕抹一道,再用雨花石磨之,使其光滑,易於書寫。寫好樣後,作初校。若有錯字,在其旁用符號標明,將正確的字寫於紙之上端。用刀將錯字剷除,黏貼正確的字跡。然後覆校,覆校無誤,則成為定稿。


三、上版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將定稿反帖在板面,稱之“上版”。上版有二法:一法將板面先塗抹漿糊,以手背由左向右抹勻,再將樣稿反帖其上。取棕毛刷,輕拭紙背,直至字跡轉現板面。待乾燥後,刷去紙茸,再以芨芨草打磨,使字跡愈發清晰,一如反寫板上;另一法將紙樣以濃墨寫之,反帖板上,用水溼透。墊紙用力壓透,待墨汁吸入版面後,揭去紙樣,版面所留下字跡,不如前一法清晰。此法多被篆刻上稿所用,版刻則相對較少使用。


四、鐫刻


鐫刻即是將版面字跡之外的部分刻掉,留下高約1毫米凸起的陽文,雷同於篆刻中的陽刻。首先發刀,又謂開刻,即在字之四周刻畫一刀,放鬆木面。然後按字之筆畫,先自左刻起,撇、捺、豎、點,各刻一刀。然後將字左之木,皆剔清。發刀刀口,不宜直立,直立則線條截面陡直,因而易斷。又不宜平臥,臥則太淺,刷印不清。故發刀之刀法,介於二者之間,字之筆畫,呈現梯形。


發刀結束,繼而挑刀。將板倒置,據發刀之刀痕,逐畫細刻。一刀重,二刀輕,三、四刀軟,依次減輕,此發刀之要領。然後將發刀周圍的刻線與實刻刀痕二線間空白木面,用刀剔空。繼而進行“打空”,用圓口鑿、平口鑿及小刀等工具,將行格之外的空白木鏟去並加修理。再用規矩、刻字刀將木板四周及行格削齊,稱為“拉線”。此後,將木板四周鋸齊,以刨子或剷刀加以休整。最後用熱水洗板,板上雜質盡除,留下字跡清晰的版面。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五、刷印


刷印時,首先用粘板膏將雕版固定於水平的案子上,版面朝上,均勻塗抹墨汁。繼而將紙張平鋪其上,以長刷或耙子輕刷紙面。刷紙力度要適中,過重宜傷紙,過輕則字無神采。最後將紙張揭下,晾乾。刷印完成。


印版為保證質量,在大批量刷印之前,一般要先印樣。首為紅樣,次為藍樣,再次為黑樣。每樣通常三十部。順序不能顛倒,以藍、黑可遮紅色、而紅色不能遮藍、黑故也。若校出錯字,則應將錯字挖出,嵌以木釘,剷平。於其上描寫反字,刻之則可。若錯誤較多,則進行鑲嵌或將版面刨平重刻。多次校對,保證毫無錯誤時,即可大批量印刷。雕版每印一百張,便要休息。因為版面經水與墨浸泡而變軟,容易損壞。


版刻書法制作的步驟,每一步都如此精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