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百戰百勝,為何一戰失利就已失天下?

何均堰


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項羽之敗,或許就敗在戰多而勝多。

雖然戰必勝,但勝不能補己之傷,所以往往都是殺人一千而自損八百。

項羽平生70餘戰,而未曾敗績。

足見,他把能打的都打了,最後打得沒了同盟;把能用的兵都用了,最後已無兵可用;把能消耗的也都消耗了,最後已無力再戰。

一、項羽百戰百勝,皆是戰役或戰鬥而不是戰爭

滅秦之戰,是戰爭勝利。這是天下諸侯合力而成。項羽參戰,打贏了關鍵性的戰役——鉅鹿之戰。

楚漢爭霸,項羽所戰,伐齊之戰、彭城之戰、九江之戰、平梁之戰,皆是一般性或階段性戰役。

這些戰役或戰鬥,輸自是沉痛,但贏也是慘贏。所以,雖然都打勝了,但是,自身實力的消耗也就很多。

二、項羽一戰失敗,但敗得是最終決戰

以前的戰役、戰鬥,都可以輸。但最終決戰,不能輸。而項羽輸的,恰恰就是最終決戰。

輸了垓下決戰,項羽也就沒了翻身的機會。決戰之所以決戰,就是一戰定勝負之戰。

垓下決戰,劉邦一眾是下了血本的,70萬大軍包圍過來,就沒打算再打第二場。所以,他們是不會給項羽機會的。

而項羽手中的十萬大軍,也是他的底牌。這十萬人打沒了,也就打沒了。項氏再無翻身的機會。

三、戰爭的底層邏輯是計算,項羽之敗就在於少算了戰爭

項羽每戰必勝,但他算得都是戰役和戰鬥。他沒有算戰爭。

秦末戰爭已不是憑武力論雄長了,大家是在玩命、是在拼

劉邦擁關中秦地,蕭何秦法整治,於是要多少兵就有多少兵,要多少糧就有多少糧。

更兼韓信掃蕩北方諸侯,打下了大半個中國。

還有彭越和英布兩路諸侯,從楚國背後殺將過來。

無論是兵、糧,還是土地與同盟,項羽之敗已經註定,僅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而項羽恰恰就少算了,自己能有多少兵、能有多少糧、能有多少同盟。這才是戰爭的關鍵。


減水書生


項羽是一個英雄,但是他同時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英雄。項羽的性格過於剛烈,他經受不起挫折,一次戰役的失利,就徹底撲滅了他內心希望的火花。

我總結項羽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非常得狂傲。當年秦始皇的車駕路過,項梁和項羽叔侄倆圍觀,項羽口出狂言,說要取而代之。當時項梁和項羽都是平民的身份,項羽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本人是一個非常狂妄自大的人,目空一切。這樣的人往往是經受不了一絲毫的挫折。

第二,非常得浮躁。項羽年輕的時候,和叔叔項梁一起生活。項梁就擔負起教育撫養項羽的任務。項梁剛開始教項羽讀書,項羽沒有耐心。項梁問他,喜歡學什麼?項羽說想學劍術。學了不久,又沒耐心了。項梁非常生氣,項羽辯解說,讀書認字只能記錄一下姓名而已,學劍術只能抵擋一兩個人,學就學萬人敵。項梁很高興,讓項羽學習兵法。項羽沒學多久再一次中途停止了。可見項羽這個人幹什麼事情都沒有耐心,心高氣躁,這樣的人一般不可能有什麼建樹。

第三,遇事比較順利。項羽自從跟著叔父項梁起兵一直到經歷垓下之敗,整個過程是比較順利的。在會稽郡起兵時,郡守殷通邀請項梁和項羽一同起兵,叔侄兩人設計殺死郡守,組建起自己的起義部隊,之後向北發展勢力,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取勝。儘管遭遇了項梁戰死這樣的不利事件,但對項羽的發展基本上沒有造成太大影響。而且項羽輕易奪取了楚懷王名義領導下的義軍部隊指揮權,向北援救趙國,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以致最終攻佔咸陽,封賞各路諸侯,整個過程都沒有遇到多大阻力。項羽很少遭遇挫折,一旦遇到不利的情況,就會一蹶不振。項羽屢戰屢勝,這一點和劉邦的屢戰屢敗正好相反。劉邦的屢次失敗反而造成了劉邦堅韌不拔的性格。所以每次劉邦兵潰的時候,他都能夠做到重整旗鼓,而項羽恰恰相反,一次垓下之敗就足以消除他所有的自信心。



第四,死要面子。因為他是貴族出身,史書記載他力能扛鼎,周圍的人對他高看三分,他是在鮮花與掌聲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認為自己比一般的人強,誰都比不上他,他要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即使是在垓下被圍,左右奔突,試圖突出重圍的時候,當他發現四周都是敵兵,自己只剩下二十多人,他依然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他對部下說:“你們看著我,我親自幫你們斬殺一員敵將!”一場突圍戰,在項羽打來,變成了一場自己武功才能的展示,這當然顯示了項羽的英雄氣概,也暴露了項羽把面子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的心理。在這一點上,劉邦和他恰恰相反。劉邦能屈能伸,可以做得皇帝,也可以做得流氓。因為劉邦畢竟是小人物出身,不太注重自己的臉面,他可以吃飯不掏錢,喝酒不付賬,可以向項羽討得一口有可能是自己父親製成的肉湯,可以很圓通地封韓信為齊王,真正體現了他的能屈能伸。儘管劉邦這樣的品行往往被人鄙視,但這樣的人更容易成功。



其實按照項羽的軍事才能,他當時的聲望,以及他的政治地位,完全有能力東山再起。可是他剛烈的性格,不容許他重整山河。原本他有渡江東去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如果他具有百折不撓的性格,有求生的慾望,完全可以渡江東去,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憑自己的政治聲譽和軍事指揮才能,再聚集一批賢明之士,立足江東作為根據地,重新發展,將來天下是劉邦還是項羽的,就有極大的變數了。


歷史小老鼠


其實項羽的滅亡表面上看是垓下之戰一敗塗地,實際上也不是一下子就完了,也是攢夠了失望,集齊了所有滅亡的要素。楚漢相爭這四年,西楚霸王項羽每戰必勝,但卻越勝越弱,最終身死東城;而漢高祖每站必敗,但卻愈敗愈強,最終開漢建業。劉邦貌雖似敗,卻達到了一切既定之目標;項羽貌雖似勝,卻喪失了一切應有之利益。

所以說,戰爭勝負之關鍵,也許並不在眼前戰場上的一時一事,而在戰爭背後最隱微的地方。項羽在推翻秦朝殘暴的反動統治的過程中表現的是非常勇猛積極的,滅秦之後更是聲望和實力達到了頂峰。項羽的滅亡之前也一樣瘋狂過,勝利過,有著蔑視一切諸侯藐視天下的霸氣。劉邦內部有運籌全局的總參謀長張良,有經濟學家後勤部長蕭何,有軍事家韓信,外部又不斷擴大統一戰線,原先的十八路諸侯也紛紛脫離項羽的統治。所以項羽縱然有舉鼎開山之力與橫掃千軍之威,也無力迴天,任何時候,意欲徵取天下,集群策群力者勝,獨立經營者敗。

劉邦即使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有棄子的時候,丟車棄馬,但整個戰局還是佔了主動,而項羽作為主帥,即使江東車馬炮齊全,但主帥走不出困境,哀莫大於心死,放棄了爭奪天下心思,被小卒堵死也就以失敗的結局告終


星河菡萏


其實我們的歷史書上寫的很清楚,只是通俗演義小說和影視作品把項羽的軍事才能給拔高了而已!

項羽引以為傲的一戰是鉅鹿之戰!但是鉅鹿之戰絕對不是項羽一個人打的,而是他憑藉著優秀的統籌能力領導的眾多的反秦聯軍一塊乾的,只是大家自動的把那些其他反秦聯軍的人物給龍套化了,甚至屏蔽了!

他真的百戰百勝嗎?他的軍隊給章邯大軍對峙了半年,也沒有突破什麼?只是到最後大家群毆章邯,才被迫投降!

到鉅鹿之戰之後,項羽主持了天下分封,他成了天下第一的軍事實力最強國!但是沒有卵用啊!他一共分了19個王啊!,有多少不服的,只是最後一步一步,人家又聯合起來把他給滅了而已!


山中自由民


每看《項羽本記》,項王英雄蓋世,所向無敵,有戰神般存在的感覺。但其終於烏江自刎。

楚漢相爭,劉邦征戰有韓信,設謀有陳平,軍需籌備有蕭何。而項王總像是孤身一人,南征北戰,雖有范增而不用。

最可恨,其叔父項伯競為漢用,而項王不覺。

項王有慮民之心,無救民之實。有霸王之願,無收國之志。有君子之心,無人君之度。其所為量短謀淺,宜矣!為婦人,小人所圍而不知。

戰場勝負,乃兵家常事。中原逐鹿,非鬥力舉鼎,取天下,合眾志方可成城呢。


錢君史話


劉邦項羽最要害的事,就是他們兩個是絕代天才,當時沒有人能超過他們,後世也沒有出現超過他們的人。

為什麼說他們厲害呢?這兩個人是打出來的,在打之前,沒有一天正規的軍事訓練,沒當過兵打過仗,但一打仗,就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全是勝仗。他們兩個人只輸給他們自己——劉邦輸給項羽,項羽輸給劉邦——再沒有其他任何人能贏他們一場。項羽略略壓住劉邦,但不是絕對優勢,最後潰敗之前也輸了劉邦幾場。應是滎陽東邯鄲朝歌,至少三次。




菜九段的酒


古之徵戰必師出有名,道義為上所謂替天行道,項羽誅暴秦是為道立楚懷王是為義,道義皆存深的民心,故一呼而天下應,智能之士勇武之將皆附之,此所謂百戰百勝者,繼而霸業已成漸親小人遠賢臣,有一范增而不親近,後殺楚王遠范增道義皆亡,賢臣皆去人心不固,而漢高祖約法三章以安民心,親賢臣遠小人,駕馭武將親信謀臣羽翼漸豐,故垓下之圍一戰而扭轉乾坤定頂中原,個人短見聊以自娛


lengxiaoluan


這有什麼奇怪的,項羽一直只相信江東子弟兵,從他起事反秦到與劉邦爭霸天下,他幾乎沒有好好吸收過降卒,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下來,他的兵員只見消耗不見增長,就註定他只能勝不敗,尤其是後期,整個江東子弟幾乎已經被他消耗殆盡,所以他失敗過後根本已經沒有兵員了。又那裡再有東山再起的希望呢


老天不刮鬍子


項羽好像沒有後備軍


朵朵佬爺


明白了什麼叫前功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