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月称为“鹧鸪天”?

疾如风哈塞给


二月的别称有丽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夹仲、大壮、卯月等。至于称为鹧鸪天,是因为历代的诗人经常借鹧鸪以抒离愁。

由于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勾起了诗人们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

二月是个别离的季节,经过的短暂欢聚,为了功名前程,人们不得已又要各奔他乡。古代交通不发达,那些远行的游子,不能确定自己的归期,何时能够再相聚一起把酒言欢。于是,他们把浓浓情思寄托给了多情的鹧鸪。宋人更是依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谱曲填词为《鹧鸪天》,留下了很多叙写相思的佳作。

比如李商隐写过“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苏轼写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张籍写过“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秦观写过“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唐代诗人郑谷因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鹧鸪》诗,被人们称为“郑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洞庭湖边的青草地雨水淋漓

初晴的黄陵庙花瓣飘落一地。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

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只看它们的举止像类平日的山鸡。

声声啼叫为何带来了一丝丝悲凉的苦意。

异乡的游子任泪水沾湿衣袖。

美丽的姑娘也唱起了相思的心曲。

任缓缓的斜阳落下山去。


美人绝色


二月为什么称为鹧鸪天?

相传很遥远以前,中原有一家人,四口人。两个大人(爹娘)和一个孩子,还有一个未出嫁的姑姑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日子。这年仲春,家中青黄不接,饥寒交迫,日子过不下去。这天,爹娘二人出门逃要,结果两天没有回家,原來是饿死在荒道上了。家里撇下了一个正在吃奶的孩子,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两天來,孩子饿的哭的没办法,家也没吃的,也没有可喂孩子的食物。在孩子饿的快不行的时侯,姑姑没办法,只好含羞解衣,把自己没有奶水的乳头放进孩子嘴里,可孩子使劲的吸吮,就是不出奶水,把姑姑奶头咬的也生痛,可姑姑也没办法,而在孩子的心中,他认为是姑姑不给奶吃,最后,姑姑就眼睁睁的看着小侄子就这样活活的饿死了。孩子死了,姑姑悲不成声,含泪把侄子埋到了一棵梧桐树下。后來,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神鸟,就是鹧鸪鸟。而这个鹧鸪鸟每天黎明时分,便会站在树上对着家门口叫:鹧鸪口(姑姑口,姑姑口,即是说姑姑不好,有奶不让侄子吃)每天都是如此。一直哭叫到夏天麦子打下來,有吃的了,他就不哭叫了。

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而这种鹧鸪鸟,它的生性是仲春二月从南亚飞回中原,开始了中原的姑姑口歌声,虽然不尽甜美,就这一个调门。但它也召唤了姑姑婶婶们,已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了,不要闲着,趁着没啥大农活,尽快为孩子们多缝几件衣服,多做几双小鞋,不至于让孩子们光身,再过两个月,您就又掂镰割麦大忙了,到那时,是很难照顾好孩子们的。


福自福地來wjf


农历二月草长莺飞,春风北返鹧鸪鸣翔。斑驳满天频啼春意,地气化岚滋根润丛。恰如布谷叫耕,乌燕裁柳。二月物侯之象,以鹧鸪天名之。其正如十二月花令之类属。农业社会观察入微,社会生活简朴安逸。今人无绪唯文人采风,方有生活。脱离生活自然太远了!


用户渤海潮生


鹧鸪,也叫布谷,二月大约是牠发情交配或者产卵繁殖季节,牠们都在这期间发出好听的叫声。布谷开叫的时候,播种的时间到了,相当于告诉人们敢紧播谷——布谷,于是人们称二月布谷天,布谷叫的日子,布(播)谷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