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百家講壇》誰講得最好?

於曉西


一個以文化人、歷史專家、教師為主的《百家講壇》在娛樂當道的年月裡成為熱門節目,到現在,在《百家講壇》推出過講座的人已超過了20位,這些人在上“講壇”前,影響力只限於小圈子裡,但在央視走了一遭,他們名氣爆增,成為公眾眼中的明星。他們能走紅,除了央視這個造星平臺外,他們所具有的獨特氣質才是成為觀眾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孫丹林

孫丹林是渤海大學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歷史也成為孫丹林教授的愛好。孫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講壇》之所以得到眾多觀眾的青睞的原因:《百家講壇》充當了橋樑,真切地拉近了專家學者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專家學者的靈活講述,加上電視手段的運用,讓《百家講壇》這個安靜的節目成了觀眾收視的一匹黑馬;另外,《百家講壇》使一些原來只在書齋裡傳播的文化和觀點,與普通百姓見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

孫丹林在《百家講壇》講過陸游、講過唐伯虎,會時不時蹦出一些“帥呆”、“酷斃”等新潮詞彙。當他講到陸游釵頭鳳的經過時,連一些觀眾都被他講哭了。

最灑脫——孔慶東

孔慶東,北大教授。祖籍山東,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錢理群先生的開山碩士、嚴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語言駕馭出色,文章不僅生動有趣且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樓文化》、《井底飛天》、《金庸俠語》、《空山瘋語》等。他那種差不多是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慶東說起金庸小說基本可以不看講稿,憑他不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戲言孔慶東是“北大的馬克.吐溫”。

最具人氣——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近年撰寫出版了《帝國的惆悵》以及“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品人錄》等。

易中天,這個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種平民化的方式在電視上講起了歷史故事,讓他迅速成了“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

最爭議——劉心武

劉心武,四川成都人,當代作家。先後擔任北京第13中學教師、北京出版社編輯。近作長篇小說《鐘鼓樓》標誌著創作的新高度。劉心武擅長青年題材,把塑造人物同對生活思考的抒情議論結合,是他小說的藝術特色。

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一出,“紅學家”一片譁然,認為他創出的“秦學”屬於歪門別道,但在爭議聲中,劉心武主講節目的收視率卻節節高升。

最另類——紀連海

紀連海是北師大二附中的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算是一位“教書先生”。在央視節目《百家講壇》上說清史。

紀連海的另類首先是身份,他不是專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歷史老師,而他的講座風格也另類,看他的節目,跺腳、拍桌子、雙手顫抖是常見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外交學、傳播學、禮儀學研究。已出版專著、教材12部,發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萬字。是國內知名禮儀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政府多部門顧問。

金正昆是禮儀與公共關係專家,所有聽過金正昆講座的人都會用幽默來形容他的說話風格,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演播室,笑聲總是充滿他發言的全過程。

最關鍵——閻崇年

閻崇年,1934年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講壇》播講過《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興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講壇》從北京市社科院找來了閻崇年講清史,此前這個“講壇”的收視一直不溫不火,但閻崇年來了後立馬扭轉局面,節目開始漸漸走上正軌。

最懸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常務理事;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晗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餘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講壇》主講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視率排名位於去年《百家講壇》所有講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懸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間“明史熱”。

最嚴謹——馬瑞芳

馬瑞芳,著名學者、作家,1942年生於山東青州,1965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任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2005年初,山東大學的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開講《說聊齋》,她以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活潑的敘事方式贏得社會各界觀眾的廣泛歡迎。

馬瑞芳講聊齋吸引觀眾注意,靠的是她嚴謹的治學態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齡的生平,並沿蒲松齡青年時的“南遊”路線考察,有關《聊齋》的趣事就是這麼被髮掘出來的。

最學術——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山水遊記研究和《文選》研究兩個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以他的“漢代風雲人物”系列《項羽》、《呂后》,贏得滿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講過漢代人物,而作為河南大學教授的王立群所講內容更有史學家風範。他在節目中顯得內斂,所講內容考據嚴謹,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


偶然回眸


跟很多人一樣,我也認為是王立群。

連續看了很多年的百家講壇。我說說原因。

首先,他是真正帶著認真的勁頭去講歷史的,作為歷史老師,他沒有靠段子和演繹,雖然只是完全靠枯燥的歷史事實,但由於將充沛的感情投入教學中,所以仍然很吸引人。



其次,他的普通話很標準,聲音洪亮。

最後,每一節課與下一節課都有較好的起承轉合。


土雜漫談


首先聲明一點,能來《百家講壇》講課的都是各門類各領域的大家,反而讓我們這些人來評價,妄言的確不妥。

《百家講壇》自開播之後,由於易中天是第一個聞名全國的百家講壇講師,後來也有王立群,紀連海,于丹,孔慶東等。

百家的講師沒有辦法分其優劣,因為能上百家,其學術方面成就尤為突出,個性方面是否符合自己喜歡的風格,講課內容是否言之有物,上了電視就是百姓評斷,無法真的作數,也無人可以去評論。

我個人因為比較喜歡詩詞類的東西,所以還是喜歡北師大的康震教授,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尤其是康震老師講的《唐宋八大家》,《李清照》印象特別深刻,簡單易懂,也比較適合記憶。

換言之,有些東西並不是講師教授說的不好,只是恰恰不在自己喜愛的門類而已。



平陽一虎


《百家講壇》節目已經關注很長時間了,從開始的袁崇年講清史到後來的易中天《品三國》、錢文忠的《百家姓》每期必看,真是收益匪淺。總體來講,這些教授們全部以尊重史實,還原歷史解讀講演的,這一點要比歷史體裁電視劇強的太多。

在眾多的老師中,我最喜歡看王立群的節目。王立群老師生於1945年3月14月,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文學碩士,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前幾年,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中以《史記》為藍本,用現代人視角為觀眾描繪出了具有曠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項羽、兇殘暴虐而又有政治家風度的呂后、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褒貶不一的秦始皇等一個個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


在《王立群讀史記》中,王立群老師用紮實的史學知識加上淺顯易懂的語言,將《百家講壇》所倡導的學術品位和大眾口味有機地結合起來。聽著他的講述,彷彿令人穿越到了二千年前的那個兵戈鐵馬年代;秦皇漢武、劉邦呂后、張良韓信陳平、蕭何等等一系列彪名史冊的人物,又重新生活在觀眾面前

王老師另一部印象深的作品是《百家講壇》中的《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祖》和《宋太宗》。


相知相惜178910574


百家講壇老師都是名家,不是我等可以評點的。但對於我最愛的老師,無疑就是康震老師。

4年前,生了一場大病,修整一段時間,在百無聊奈的日子裡,我買了康震老師出版的所有的書。為了將書讀透,我又在喜馬拉雅下載康震老師百家講壇所有課程。

我特愛他筆下的蘇軾。康震老師在百家講壇上講過兩次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三蘇》系列講過一次,第14集。後來又單獨講過蘇軾《康震講蘇軾》。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血有肉重情重義的飽滿的蘇軾,只要散步就在聽,來回聽。

多年來,我一直對蘇軾有著一生屢遭貶謫,大起大落,卻始終豪放、樂觀的印象。這次對蘇軾有了全新的、多方位的認識,他寬厚、才華、豁達、多情、傲氣,一個有血有肉的蘇軾立在眼前。

康震老師筆下的蘇軾,最讓我動容的是,62隨再貶到海南,在朝廷重壓下,無人敢搭理的時候去主動逗農民,主動給人家講故事,要給人家燒餅取名字,要給人家自己釀酒取雅號。生活極度貧困,窮得將每月的銀錢分成30分掛在牆上,每天拿一份去開銷,仍不怨天尤人。

生病受挫,事業重創,身心備受打擊。當萬事煩心時,我就打開喜馬拉雅聽聽康震老師講蘇軾。每次總能走出心靈的霧霾,重新振作,面對治療,面對殘缺不全的生活。慢慢地,自己變得樂觀起來。

後來,有一次親臨康震老師講壇現場,雖然講的是傳統文化,但我個人覺得,蘇子瞻的人格魅力已潛移默化到康老師的靈魂深處。他舉手投足間透著蘇子瞻的豁達、通透。

走入現實生活講壇的康震老師與《中國詩詞大會》評委的感覺不一樣,現實中,他精幹、謹慎、思維敏銳,面對聽眾的敏感問題總是機智解答。而電視中,他作為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的評委更有激情。

我曾當面提問他問題:“宋朝的文人有哪些優待政策。”他答了十幾分鍾,說得已經很詳細了,但他抱歉地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可以寫一本書的問題,原諒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能簡單答一答。”








教育一畝三分地


百家講壇從01年開播以來,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第十七個年歲,這既是一檔節目,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輸知識的教育片。我相信每一個喜歡看《百家講壇》的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講師,如果客觀的分析,最受歡迎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應當非易中天莫屬了。易中天老師用他那獨特的嗓音,講述了一個略帶趣味性的古代中國。我們一起來回顧下,易中天老師的那些精彩的百家歲月吧。

易中天老師任教於國內一流大學:廈門大學。作為博覽群書,學貫古今的一位大學者,其在《百家論壇》上的演出,可用三個詞來概括:博大、詼諧、深度。

博大:易中天老師在百家論壇上除了大家最熟知的三國以外,還講解了漢代風雲、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儒墨之爭。期間還穿插了一些文化領域的品讀。易中天老師的獵取之廣,已經讓我們歎為觀止了。

詼諧:他那獨特的嗓音,在某一段時間,甚至成為了各大綜藝節目中經常被模仿的對象。以及他那獨有的開場方式和講述方式,總會讓人在詼諧、輕鬆之餘,就已經瞭解了一段段的歷史。

深度:百家講壇是一個有深度的教育節目,不單純的只是介紹和闡述歷史,更需要的是老師講解歷史背後的深意。易中天老師在講解一段歷史事件以後,總會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和評判,而這些評判對於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較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百家講壇還在持續的播出中,期待未來易中天老師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講座持續推出。


影評時光機


這本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觀眾的興趣愛好是不同的。本人已經很久沒有看過百家講壇了,還停留在十年前的記憶裡。我覺得講的比較好的有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錢文忠,曾仕強等人,本人比較喜歡曾仕強,覺得曾仕強教授講的最好。

曾仕強教授來自於寶島臺灣,是一位管理學大師和演講大師。我在百家講壇看了曾教授所講的《胡雪巖的啟示》和《易經的奧秘》,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感慨良深!

曾教授的演講方式和技巧無人能及。曾教授每次演講都是面帶笑容,給人一種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感覺,百家講壇其它的主講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多是一本嚴肅、一本正經地講課,太嚴肅了討人不喜歡。像酈波那樣的笑咪咪的,又使人感覺很輕浮,不像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曾教授面帶微笑,每次演講都使人很舒服,如沐春風。

曾教授演講水平之高,無人能及。曾教授不像其它主講人一樣,90%都在講故事,給人一種你看書你也會的感覺。曾仕強是以講道理為主,順便講一下故事。其它主講人從故事中所講的道理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但是曾教授得出的道理獨特而且深刻,放佛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人生。比如從胡雪巖中得出的一個結論“所謂人生,就是階段性的調整”,我深深地記在了心裡,用來指導自己的人生。



曾教授講的都是為人處事之道和為人的智慧,非常實用,我們可以靈活的運用於生活之中。不像一些學者所講的內容,假大空,文采華麗,毫無用處,淨是心靈雞湯。也不像另外一些學者,不切實際地吹捧表揚,歌功頌德,顯露出了自己的奴性媚骨,讓人看不起。


百家講壇上,我最喜歡曾教授的演講。他演講的內容深深地影響了我,聽了他的演講之後,才能夠真正地覺悟,打造樂天知命的無憂人生。


層城鵷雛


《百家講壇》名師、名嘴及多,我喜歡河南大學王立群老師講秦末到楚漢爭霸這段及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丶斧聲燭影,還有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老師講的《解讀三字經》、《百家姓》等,閻崇年講的清史丶酈波《風雨張居正》、還有中國民族大學蒙曼老師講的隨唐歷史隨煬帝到玄宗……

臺灣的曾仕強、傅佩榮講的周易、紅頂商人胡雪巖……


中國龍507


一個人即使所講的系列不同,但是他的史觀不會變,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不變,對於歷史大勢,歷史的細節,人心的窺探是一以貫之的,所以一般來講,講個幾集就可以反映出他的整體思維了。所以說與其說那幾部最好,不如說哪幾個人講的好。百家講壇我看的很多,應該在500集以上。推薦幾個人。

1、王立群。

君子如玉,不僅溫和而且堅硬說王立群最好,在王立群你可以講述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史學功底,對於歷史深刻的洞察力,一個細節就能分析出巨大的信息量,他已經將自己代入到那個場景之中!

2、易中天。

易中天與百家講壇說不清是誰成就了誰,易中天氣度大,相較於王立群來說,更廣但不如王立群深。易中天的思維很多元,涉及的知識面廣泛,也看過他的一些書,想見是海納百川,融匯中西的人。對於歷史的講解更大注重大局,細節較少。

3、趙玉平。

詼諧幽默、平易近人。趙玉平前期肢體動作幅度很大,我很喜歡,後來可能有人反映,幅度小了,覺得沒有以前那麼可愛了。趙玉平把管理學知識融匯到歷史故事裡,深入淺出,對一個知識真正懂了之後,大部分都是可以以通俗的方式講述出來的。滿口學術氣的人往往並不懂,拿學術裝裝門面而已。

4、鮑鵬山。

對於水滸的解讀讓我明白了我根本讀不懂中國的名著,中國的名著和中國人的性格一樣,含蓄,不會直接告訴你,需要你去一點點揣摩,鮑鵬山的說水滸能讓你看到一個真正的水滸。韓昇、羅大中、金正昆也比較推薦。紀連海聲音我受不了,一共就聽了一個系列,還聽過一個線下的講座,最近的時候他就坐我前面,還不錯。還有一些知名的有些名不副實,比如袁騰飛的認識比較淺薄;于丹裝模作樣,不足說。思維需要淬鍊,需要正反去鍛造的,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廣納百家,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見。





是濱哥呀


我覺得都還可以。我最欣賞,講的最好的當屬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曾仕強講的《易經》。曾仕強教授不是為講課而講課,也不是為出來掙一碗飯錢而講課,我覺得他是早已經融入了易經,吃透了《易經》,和自然融為一體了。曾仕強教授最後因為自己患了癌症去世了。患病之後,有很多人勸他化療,消除癌細胞對身體的傷害,他依然堅持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他這樣做自己心安理得,不對身體做化療,後來不久就離世了。心安理得就是好死,在他講《易經》的有一回談到了關羽生前,在荊州吃了敗仗,孫權就很緊張,找手下懂易經高人卜了一卦。結果卜的是關羽三天之內必吃敗仗,人頭落地。果然最後應驗了,關羽被殺。關羽他自己心安理得,沒有留下遺憾,就是好死。曾仕強教授還講到了陰陽的關係,說男屬陽,女屬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生的男孩多半像自己的母親,女孩多數像自己的父親。講的貼切生活實際,舉例身邊的事物來驗證易經的道理,而且逐字逐句,一卦一卦的幫我們分析易經的道理,原來易經不難,易經的應用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看不懂文言文不理解意思罷了,很多易經的道理和智慧我們每天都在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