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百家讲坛》谁讲得最好?

於晓西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偶然回眸


跟很多人一样,我也认为是王立群。

连续看了很多年的百家讲坛。我说说原因。

首先,他是真正带着认真的劲头去讲历史的,作为历史老师,他没有靠段子和演绎,虽然只是完全靠枯燥的历史事实,但由于将充沛的感情投入教学中,所以仍然很吸引人。



其次,他的普通话很标准,声音洪亮。

最后,每一节课与下一节课都有较好的起承转合。


土杂漫谈


首先声明一点,能来《百家讲坛》讲课的都是各门类各领域的大家,反而让我们这些人来评价,妄言的确不妥。

《百家讲坛》自开播之后,由于易中天是第一个闻名全国的百家讲坛讲师,后来也有王立群,纪连海,于丹,孔庆东等。

百家的讲师没有办法分其优劣,因为能上百家,其学术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个性方面是否符合自己喜欢的风格,讲课内容是否言之有物,上了电视就是百姓评断,无法真的作数,也无人可以去评论。

我个人因为比较喜欢诗词类的东西,所以还是喜欢北师大的康震教授,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尤其是康震老师讲的《唐宋八大家》,《李清照》印象特别深刻,简单易懂,也比较适合记忆。

换言之,有些东西并不是讲师教授说的不好,只是恰恰不在自己喜爱的门类而已。



平阳一虎


《百家讲坛》节目已经关注很长时间了,从开始的袁崇年讲清史到后来的易中天《品三国》、钱文忠的《百家姓》每期必看,真是收益匪浅。总体来讲,这些教授们全部以尊重史实,还原历史解读讲演的,这一点要比历史体裁电视剧强的太多。

在众多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看王立群的节目。王立群老师生于1945年3月14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文学硕士,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前几年,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中以《史记》为蓝本,用现代人视角为观众描绘出了具有旷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项羽、凶残暴虐而又有政治家风度的吕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褒贬不一的秦始皇等一个个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在《王立群读史记》中,王立群老师用扎实的史学知识加上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百家讲坛》所倡导的学术品位和大众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听着他的讲述,仿佛令人穿越到了二千年前的那个兵戈铁马年代;秦皇汉武、刘邦吕后、张良韩信陈平、萧何等等一系列彪名史册的人物,又重新生活在观众面前

王老师另一部印象深的作品是《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和《宋太宗》。


相知相惜178910574


百家讲坛老师都是名家,不是我等可以评点的。但对于我最爱的老师,无疑就是康震老师。

4年前,生了一场大病,修整一段时间,在百无聊奈的日子里,我买了康震老师出版的所有的书。为了将书读透,我又在喜马拉雅下载康震老师百家讲坛所有课程。

我特爱他笔下的苏轼。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过两次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系列讲过一次,第14集。后来又单独讲过苏轼《康震讲苏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饱满的苏轼,只要散步就在听,来回听。

多年来,我一直对苏轼有着一生屡遭贬谪,大起大落,却始终豪放、乐观的印象。这次对苏轼有了全新的、多方位的认识,他宽厚、才华、豁达、多情、傲气,一个有血有肉的苏轼立在眼前。

康震老师笔下的苏轼,最让我动容的是,62随再贬到海南,在朝廷重压下,无人敢搭理的时候去主动逗农民,主动给人家讲故事,要给人家烧饼取名字,要给人家自己酿酒取雅号。生活极度贫困,穷得将每月的银钱分成30分挂在墙上,每天拿一份去开销,仍不怨天尤人。

生病受挫,事业重创,身心备受打击。当万事烦心时,我就打开喜马拉雅听听康震老师讲苏轼。每次总能走出心灵的雾霾,重新振作,面对治疗,面对残缺不全的生活。慢慢地,自己变得乐观起来。

后来,有一次亲临康震老师讲坛现场,虽然讲的是传统文化,但我个人觉得,苏子瞻的人格魅力已潜移默化到康老师的灵魂深处。他举手投足间透着苏子瞻的豁达、通透。

走入现实生活讲坛的康震老师与《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的感觉不一样,现实中,他精干、谨慎、思维敏锐,面对听众的敏感问题总是机智解答。而电视中,他作为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评委更有激情。

我曾当面提问他问题:“宋朝的文人有哪些优待政策。”他答了十几分钟,说得已经很详细了,但他抱歉地对听众说:“这是一个可以写一本书的问题,原谅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简单答一答。”








教育一亩三分地


百家讲坛从01年开播以来,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第十七个年岁,这既是一档节目,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输知识的教育片。我相信每一个喜欢看《百家讲坛》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讲师,如果客观的分析,最受欢迎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应当非易中天莫属了。易中天老师用他那独特的嗓音,讲述了一个略带趣味性的古代中国。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易中天老师的那些精彩的百家岁月吧。

易中天老师任教于国内一流大学:厦门大学。作为博览群书,学贯古今的一位大学者,其在《百家论坛》上的演出,可用三个词来概括:博大、诙谐、深度。

博大: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论坛上除了大家最熟知的三国以外,还讲解了汉代风云、诸子百家以及孔子的儒墨之争。期间还穿插了一些文化领域的品读。易中天老师的猎取之广,已经让我们叹为观止了。

诙谐:他那独特的嗓音,在某一段时间,甚至成为了各大综艺节目中经常被模仿的对象。以及他那独有的开场方式和讲述方式,总会让人在诙谐、轻松之余,就已经了解了一段段的历史。

深度:百家讲坛是一个有深度的教育节目,不单纯的只是介绍和阐述历史,更需要的是老师讲解历史背后的深意。易中天老师在讲解一段历史事件以后,总会加上一些自己的分析和评判,而这些评判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较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百家讲坛还在持续的播出中,期待未来易中天老师可以有更多更好的讲座持续推出。


影评时光机


这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观众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本人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百家讲坛了,还停留在十年前的记忆里。我觉得讲的比较好的有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钱文忠,曾仕强等人,本人比较喜欢曾仕强,觉得曾仕强教授讲的最好。

曾仕强教授来自于宝岛台湾,是一位管理学大师和演讲大师。我在百家讲坛看了曾教授所讲的《胡雪岩的启示》和《易经的奥秘》,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感慨良深!

曾教授的演讲方式和技巧无人能及。曾教授每次演讲都是面带笑容,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百家讲坛其它的主讲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多是一本严肃、一本正经地讲课,太严肃了讨人不喜欢。像郦波那样的笑咪咪的,又使人感觉很轻浮,不像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曾教授面带微笑,每次演讲都使人很舒服,如沐春风。

曾教授演讲水平之高,无人能及。曾教授不像其它主讲人一样,90%都在讲故事,给人一种你看书你也会的感觉。曾仕强是以讲道理为主,顺便讲一下故事。其它主讲人从故事中所讲的道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是曾教授得出的道理独特而且深刻,放佛使人一下子就明白了人生。比如从胡雪岩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所谓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我深深地记在了心里,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曾教授讲的都是为人处事之道和为人的智慧,非常实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之中。不像一些学者所讲的内容,假大空,文采华丽,毫无用处,净是心灵鸡汤。也不像另外一些学者,不切实际地吹捧表扬,歌功颂德,显露出了自己的奴性媚骨,让人看不起。


百家讲坛上,我最喜欢曾教授的演讲。他演讲的内容深深地影响了我,听了他的演讲之后,才能够真正地觉悟,打造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


层城鵷雏


《百家讲坛》名师、名嘴及多,我喜欢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讲秦末到楚汉争霸这段及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丶斧声烛影,还有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老师讲的《解读三字经》、《百家姓》等,阎崇年讲的清史丶郦波《风雨张居正》、还有中国民族大学蒙曼老师讲的隨唐历史隨炀帝到玄宗……

台湾的曾仕强、傅佩荣讲的周易、红顶商人胡雪岩……


中國龍507


一个人即使所讲的系列不同,但是他的史观不会变,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变,对于历史大势,历史的细节,人心的窥探是一以贯之的,所以一般来讲,讲个几集就可以反映出他的整体思维了。所以说与其说那几部最好,不如说哪几个人讲的好。百家讲坛我看的很多,应该在500集以上。推荐几个人。

1、王立群。

君子如玉,不仅温和而且坚硬说王立群最好,在王立群你可以讲述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对于历史深刻的洞察力,一个细节就能分析出巨大的信息量,他已经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之中!

2、易中天。

易中天与百家讲坛说不清是谁成就了谁,易中天气度大,相较于王立群来说,更广但不如王立群深。易中天的思维很多元,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也看过他的一些书,想见是海纳百川,融汇中西的人。对于历史的讲解更大注重大局,细节较少。

3、赵玉平。

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赵玉平前期肢体动作幅度很大,我很喜欢,后来可能有人反映,幅度小了,觉得没有以前那么可爱了。赵玉平把管理学知识融汇到历史故事里,深入浅出,对一个知识真正懂了之后,大部分都是可以以通俗的方式讲述出来的。满口学术气的人往往并不懂,拿学术装装门面而已。

4、鲍鹏山。

对于水浒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我根本读不懂中国的名著,中国的名著和中国人的性格一样,含蓄,不会直接告诉你,需要你去一点点揣摩,鲍鹏山的说水浒能让你看到一个真正的水浒。韩昇、罗大中、金正昆也比较推荐。纪连海声音我受不了,一共就听了一个系列,还听过一个线下的讲座,最近的时候他就坐我前面,还不错。还有一些知名的有些名不副实,比如袁腾飞的认识比较浅薄;于丹装模作样,不足说。思维需要淬炼,需要正反去锻造的,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广纳百家,融会贯通,成一家之见。





是滨哥呀


我觉得都还可以。我最欣赏,讲的最好的当属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讲的《易经》。曾仕强教授不是为讲课而讲课,也不是为出来挣一碗饭钱而讲课,我觉得他是早已经融入了易经,吃透了《易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曾仕强教授最后因为自己患了癌症去世了。患病之后,有很多人劝他化疗,消除癌细胞对身体的伤害,他依然坚持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他这样做自己心安理得,不对身体做化疗,后来不久就离世了。心安理得就是好死,在他讲《易经》的有一回谈到了关羽生前,在荆州吃了败仗,孙权就很紧张,找手下懂易经高人卜了一卦。结果卜的是关羽三天之内必吃败仗,人头落地。果然最后应验了,关羽被杀。关羽他自己心安理得,没有留下遗憾,就是好死。曾仕强教授还讲到了阴阳的关系,说男属阳,女属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生的男孩多半像自己的母亲,女孩多数像自己的父亲。讲的贴切生活实际,举例身边的事物来验证易经的道理,而且逐字逐句,一卦一卦的帮我们分析易经的道理,原来易经不难,易经的应用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看不懂文言文不理解意思罢了,很多易经的道理和智慧我们每天都在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