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就连甑糕自己也没有想到,它在出道了几百年之后借着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当上了网红。

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剧中周莹最爱的甑糕一出场就十分抢戏,腾着热气的糕体和满满当当的红枣,不知道勾起了多少人的馋虫。

甑糕其实是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

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甑糕的历史,和制作它的器皿“甑”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相传,“甑”是黄帝发明的,三国时,谯周的《古史考》中就有“黄帝作釜甑”的记载。

甑是一种底部布满小孔,状似深口大碗,可放置在锅里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黄河流域俗称劲子,故而甑糕也叫劲(jing)糕。最早的甑是陶甑,到商周时代是铜甑,而到宋代时就是铁甑了。

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随着科技和炊具的进步,使用了两千多年的铁甑逐渐淡出百姓的厨房,惟独陕西,古风犹存,至今乡村农家的灶台,大多还在使用这种硕大的铁甑。这种铁甑口阔二尺六,锅深二尺八,铸铁而成。卖甑糕的小贩甚是“生愣”,铁甑的外面被煤烟熏得乌黑,就直接搬出来往食摊上一架,颇像一只硕大的黑鼓。

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名字和甑糕有些相似的镜糕也是陕西的一种特色小吃,论其历史来,也有了上百年的历史。镜糕的制作原料是糯米粉,然后用特殊木料手工雕刻而成。而由于陕西当地的口音经常把“甑”念作“jing”,所以经常有人将镜糕误认为甑糕。

这正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苏翁月夜泛舟游鄱阳湖,亲身探得湖中石钟山钟鸣声响的真实原因,由此推翻了长期以来人云亦云的种种讹传。苏翁因而感慨地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翁的话意味深长,如甑糕和镜糕悠远的飘香。

不过除了名字之外,甑糕和镜糕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小吃。说镜糕是小吃,不如说是零食。镜糕很小,材料及制作简单,是把糯米粉装入直径约六厘米大小的笼里蒸制而成,这种零食随流动三轮车而走,机动灵活,现蒸现卖。吃时,用竹签扎一块,蘸一点白糖、芝麻或其他作料,咬一口,绵软香甜,既好看又好吃,深受儿童和年轻人喜爱。外地游客逛西安,也喜欢举着这种“小镜子”,边走边尝。

遍布大街小巷的“镜糕”和“甑糕”,你真的分得清吗?

其实不管是甑糕还是镜糕,都代表了陕西人对家乡的一种眷恋,因为除了陕西地区,很少还会在别的地方见到这样热气腾腾的大锅和像小镜子一样的零食。

那些漂泊在外的陕西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想念的,也许就是粘牙的甑糕或者绵软的镜糕,糕体柔软有劲,还混合着红枣的香气,好像春天的味道,又好像回到了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