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以失败告终?

张同天


郭松龄手里面虽然握着奉军主力七万人,但是奉军仍然还有将近二十万的兵力,而且这二十万奉军是忠于张作霖的。

当时东北军分为几个派系,有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张作霖和他把兄弟“老派”。除郭松龄这一派反叛,其他两派均服从于张作霖,相对于稳定。而且奉军以外的实力,俄国、日本、直系军阀等势力也没有对张作霖有任何动作,所以几乎就是郭松龄自己这七万人在反奉,时机很不成熟。

虽然他手里面有七万人的兵权,但是这七万人真的绝对服从于他么?

这七万人吃的是张家的粮,是他和张学良一同造就出的这七万精锐,难道这七万人仅凭借郭松龄的爱国情怀、心系人民,就会死心塌地的跟他打老东家?他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张学良利用自身以及他父亲的影响力,在起兵开始就已经逐渐瓦解了郭松龄的军心。

起初反叛郭松龄的到冯玉祥和李景林的支持,但是在郭松龄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时,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正需要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恰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郭松龄至此陷入孤军奋战的地步。只能说他太天真,对他自己选择的“盟友”太过于信任,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各方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做的出来。

东北早晚是张学良的,他若能一路忠心扶持张学良,还愁自身才能无用武之地?况且他对张学良影响很大,张学良已经对郭松龄言听计从,他若能沉得住气,等到张学良上台,东北势必发生极大变化,他的个人理想也有了施展平台,何必选择这种极端,而且还消耗奉军力量的做法呢?

他这种做法,给奉军带来了极大的削弱,在战争中有很多骁勇善战的将士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特别是,他真的不该杀害奉军将领姜登选(奉军四方面军军团长)。因为姜登选性情刚毅果敢,待人诚实,为官清廉,不唯荣利,治军严明,平易近人,他遇害为驻地军民及家乡人民所怀念。他的行为使东北丢失了一名好将领。


口袋历史听棠


(郭松龄遗体)


郭松龄失败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龄并没有真的想过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

而郭松龄之所以没有想过真的依靠战争将张作霖父子赶下台,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对于张作霖,对于郭松龄来说也是“仓促起兵“。

郭松龄最开始是以“清君侧”的名义欺骗绝大多数参战官兵,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到了连山战役后才知道原来郭松龄是准备“取代张家父子”。

而正因为郭松龄自己也是仓促起兵,当时已经是11月下旬了,郭松龄在后勤上并未给军队准备冬衣,根据“倒戈”的郭军士兵以及奉张军的资料,郭松龄“反奉军”大部分还穿着夹衣。

因为军心不稳以及后勤补给不足,所以郭松龄的反奉军大部分时候是坐在火车上,跟着火车移动的,而郭松龄把后勤物资以及自己指挥部和军火也放在火车上的。

其实日本方面在郭松龄反奉战斗中并没有深入参与,即使是奉张军队的日本顾问提出的建议,奉张方面也都没有采纳,因此,郭松龄反奉失败,日本因素应该不是主要。

正因为郭松龄对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龄在作战时更多的采取大炮轰击,然后步兵占领的战术,虽然这种战术在对付奉张军队时屡屡奏效,但是由于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龄难以扩大战果。

以连山战役为例,所以郭松龄反奉军获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奉张军队真实损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龄反奉军因缺乏御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张军队,算上伤亡以及冻伤,获得连山战役的郭松龄反而损失了7000人,而奉张军虽然输掉了战斗,但是真实损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伤亡还是炮击造成的。

虽然连山战役一度使得张作霖信心大失,准备逃亡大连,但是当杨宇霆带来连山战役真实损失后,张作霖与张学良都坚定了与郭松龄作战的决心,而此时原本动摇的吴俊升和张作相都坚定了支持张氏父子的决心。

反观郭松龄部,虽然取得了连山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御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对铁路的严重依赖(缺少御寒衣物以及对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龄军一直沿铁路线活动),反而进展缓慢。郭松龄军离开锦州到达白旗堡时已经毫无战意。


(郭松龄)

此时,郭松龄军与奉张军即将在辽河展开决战。

郭松龄在指挥辽河战役时,由于害怕军队倒戈,所以在军队布置上把最忠诚的第四军部署在辽河南岸,而把忠诚度不高的反奉第二军、第三军布置在正面战场,而第一军则部署在左翼,防备奉张军的骑兵。

然而第一军距离二三四军过远,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难切实有效的保护反奉军的左翼,另外,二三军与南岸的第四军也因为距离原因,完全无法准确知道南岸战况。


(郭松龄夫妇)

结果奉张黑龙江与吉林部队与第四军发生激战,虽然第四军击退了奉张军的进攻,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但是第一、二、三军指挥官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奉张军黑龙江与吉林部队抵达战场,并且对反奉军的侧翼进行了攻击,而二三军在正面作战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军指挥官以为郭松龄反奉大势已去,结果就在反奉军还占有战场主动的情况下主动联络对面的奉张军,宣布“反正”。第四军见大势已去,也宣布“反正”

更离谱的是郭松龄本人在23日晚上11点才抵达反奉军前敌指挥部新民,而此时,郭松龄手下高级指挥官全部宣布“反正”。

郭松龄反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整个辽河战役期间,反奉军与奉张军损失是多少呢?

由于没有阵亡统计,只有伤者记录,所以只能记录伤者数据:

奉张军一共伤1503名士兵,反奉军一共伤839名,虽然并不是所有反奉军伤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军伤亡应该低于奉张军,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龄反奉事件,日本关东军从头观察到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即使接受过完整军校教育,“陆大”毕业的郭松龄,在指挥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对军队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轻视奉系。


兰台


郭松龄兵败其实对张作霖的伤害还是十分严重的。


怎么说呢?因为郭松龄属于奉系,他手下的七万精兵是张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队了。但是郭松龄竟然开始反奉,这个就给张作霖的势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首先,军队是郭松龄的,但是其实又不是郭松龄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虽然这些人受着郭松龄的节制,但是其实就其本源,他们是张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龄反了,这也就可以决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奉天的一切东西都和他们无缘了,没有了供给,郭松龄就只有靠着他自己的资源去供给着这一个七万人的军队了,但是偏偏他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就比较尴尬了。

还有外交上,他郭松龄也是比较尴尬的。他们不屑于日本的帮助,而且其实还有着反日的情绪,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不依赖日本,他们确实寸步难行,这个后来的结果也着实证实了这一件事情。



他的失败其实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对于奉系来说,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确实是元气大伤了。


是阿维啊


奉军内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这一派,是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与张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张作霖的信任。但这些老家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击。

第二大派系,是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日派。这些人,全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轻力壮,是奉军中的少壮派,与元老派分庭抗礼。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的前身,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最老牌的军校,很多军阀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陆大派一直势弱,不太受到张作霖待见。

但随着张学良进入东三省讲武堂学习、郭松龄进入讲武堂做教师,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毕业后,郭松龄便与他捆绑在了一起。两人亦师亦友,随着张学良不断升迁,郭松龄也是水涨船高,在奉军内部的地位越来越高。

陆大派和新兴的讲武堂派合二为一,团结在张学良身旁,成为新的派系——少帅派。

因为有了张学良做靠山,少帅派后来居上,成为力压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帅的私生活比较丰富。所以,带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龄。少帅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龄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傍的是老帅张作霖。但留日派不满意了。因为他们是是靠能耐吃饭,眼看着以前的对头郭松龄傍上了少帅,如日中天,便开始眼红,便在老帅面前给郭松龄上眼药。

老帅呢,对此其实也不太满意。他觉得应该是少帅驾驭郭松龄,而不是相反。张作霖曾经提醒张学良:你俩都快穿一条裤子了。

但张学良并不以为意。

郭松龄与老帅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龄,受赏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赏。

郭松龄一怒之下,带着张学良的部队造了反。

一开始,张作霖以为是张学良反了。后来才发现,反得只是郭松龄,儿子还是忠诚的。

即便如此,郭松龄叛军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张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离大帅府的准备。

当然,后来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平叛。但张作霖不得不答应给与日本人诸多好处,并签字画押。

后来,张作霖赢了,便步认账了。因为当初签字的是杨宇霆。张作霖便说,这是杨宇霆自己的主意,与他老张无关,所以他不认账。

日本人哪儿能吃这哑巴亏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

说到底,郭松龄死于张作霖之手,而张作霖又间接死于郭松龄之手。


趣谈国史


郭松龄反奉后几乎是众叛亲离,自竖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龄被俘虏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郭松龄的七万大军基本失自开战后没多久就悉数投降了。

郭松龄其实是一个非常又头脑的人,他本人是保定军官的出身,而且还是属于张作霖军阀里面的新派人物,加之当时的新旧两派斗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冯玉祥的拉拢下起兵反奉。

其实郭松龄的反奉,几乎是注定的失败的。

郭松龄反奉被冯玉祥卖了。

本来是冯玉祥联合了直系军阀,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当冯玉祥控制了北京热河的时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龄买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郭松龄肚子一人硬刚张作霖,所以很显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张作霖,郭松龄基本是没有胜算的。

其实郭松龄这么快战败的原因还有就是这七万大军并不算是郭松龄的嫡系。这七万大军其实是张作霖为张学良培养的精锐战斗力,这批人很强,但是确是张学良的家底。

因为当时的孤松龄是张学良的老师,所以取得了军权,但是在张作霖的亲情攻势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么抵抗就投降了。

有这样的两个基础,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郭松龄就落入了下风,结局几乎是毫无悬念的。


这个历史很正


1925年11月22日,张作霖帐下五大将之一郭松龄突然武装反奉,起兵滦州,七万大军迅速占领了锦州,营口,直逼奉天。张作霖知道这件事后,几乎都要收拾家当北逃旅顺。但是郭松龄最后却失败了,这各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松龄这次反奉其实是一时冲动,热血上头,一场私人情绪的彻底爆发。郭松龄先祖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所以郭松龄身上一直有着父辈留下来的复兴祖业,爱国奉献的热情。他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参加过护发运动,所以骨子里有着“三民主义”的执着。他和夫人在考察日本的时候,听说张作霖购买日本武器,和日本有来往密切。没有一系列的细致调查,郭松龄义愤填膺的回家起兵反奉了。后来,一些细节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张作霖其实并没有要为了自身利益卖国,要不然也不会在皇姑屯被炸死。



还有郭松龄在讲武堂作为张学良的老师被张学良介绍给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张作霖对郭松龄十分赏识,郭松龄的才华也在张作霖处得到了展现。第一次直奉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作为司令,有着出色的表现,深得张作霖,张学良信任。所以郭松龄反奉时,他的兵和将都是张作霖的,所以当时有“吃张家,穿张家,跟着郭鬼子造反真冤家”。(郭松龄身材高大,浓眉白净,长的像俄国人所以叫“郭鬼子”)所以张学良喊出“张家人不打张家人”时,郭松龄军心就已经散了。在情义上,郭松龄过不去。



还有郭松龄反奉的时候联系了冯玉祥 ,但是冯玉祥临阵倒戈,没有作为,反而自己占了不少地。郭松龄致电日本等外国使馆,不要插手。本来已经选择中立的日本在张作霖答应了延长铁路和在东北地界给予诸多好处后,出兵攻打郭松龄。郭松龄在盟友不作为,日本人夹击的窘境下兵败。但是时候,张作霖对日本开始赖账,这也为后来他在皇姑屯被炸死埋下伏笔。


最后郭松龄反奉的旗号打的是自己的学生“张学良”,意思就是要张学良逼老父亲下位,为此张学良差点被张作霖枪决。所以师生陈兵巨流河最后一站的时候,张学良对当初和老师一起模拟的巨流河地形了如指掌,郭松龄的兵其实也是张学良的兵,因为两人多次以正副司令的身份出现在战场,张学良自然在气势上占优。郭松龄反奉之前,枪决了同为张作霖五虎将的姜登选。姜登选为人仗义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姜登选不愿反奉,甚至骂郭松龄忘恩负义。郭松龄便将其枪决,这无疑伤了一部分士兵的心。


反奉失败,郭松龄夫妇被枪决。


红雨说历史



说打到奉天,那是言过其实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阻击。

郭松龄的这支部队,是奉军最精锐的劲旅,总司令是张学良,副司令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是张学良的教官,而且张学良和郭松龄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龄的权利,是由于张学良的举荐,得到了张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总司令的爵位,张学良放权,把一切指挥大权交给了郭松龄,这样郭松龄在这支部队就有了一定的指挥和说话权。



这话的从第二次直奉战争说起,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败给了吴佩孚手下,但张作霖那样的人能甘心吗?于是他又休养几年,进行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调集了25万部队,分五路进攻山海关,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难打的就是山海关九门口,这一路军由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他们经过几天的激战,由于张郭有空军优势,奉军的空军狂轰滥炸,还有海面舰艇的炮击,吴佩孚的部队彻底失败,吴佩孚由秦皇岛坐船逃走,奉军占领天津,热和,并挤走了先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张作霖成了中华民国的统治者,号称陆海空大元帅,设立文武大臣总理等人,并在各省市设立直隶总督,张忠昌为山东直隶总督,汤玉麟为热和直隶总督,并在江南一带和上海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封官时,郭松龄由于战功卓著没有得到及时封赏,可能张作霖会另有安排,郭松龄还是副总司令,在他的心中就产生了怨气,于是他就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叫静难清君侧。带走7.5万劲旅从天津一路出发,打得很顺利当时,张学良不在部队中,张学良是在沈阳,当郭松龄的部队打到锦州以后张作霖组织人马叫张学良到巨流河一带去阻击,由于张学良的喊话,叫奉军不要打奉军,很多部队外逃,或归降,还有郭松龄的参谋长,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团放空炮,所以张学良这边的部队损失很小。



还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龄要打到奉天,得经过南满铁路,日本的关东军出来干预,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最后,郭松龄夫妇逃到辽中的一个村庄,藏到地窖里,被人举报抓了出来,他们夫妇都被枪毙,暴尸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观赏。

实际上,郭松龄不应该反奉,他的权利是张作霖爷俩给的,而且他的部队也是张作霖的部队。他为了权利是不仁,不义,不忠,也是罪有应得。



辽北老代


失败自然是有道理的,阳光下并没有新鲜事

郭松龄7万兵力,是精锐。郭也很有指挥才能。那为什么会失败呢?

根本问题在于时间!

郭松龄天津发兵,一路打到奉天城下。张作霖都已经准备下野,逃离奉天,可见成功已经很近了。

剧情怎么反转了?

关键在日本人。日本人先找的是郭松龄,只要答应日本人要求,就可以一旁帮助郭松龄,张作霖必然完蛋。但郭松龄段然拒绝,中国领土上的事不需要日本人!

日本人掉头找了张作霖,危机时刻张是一个务实的人。一口答应日本人所有要求。(张作霖后面全部反悔,张作霖的死也是因为这个)

日本人的干涉,导致郭松龄迟迟无法对奉天发起总攻,导致张作霖黑龙江的援军赶到,郭松龄就陷入被动了。此刻更要命的是后方的盟友,军冯玉祥居然背后捅了一刀。冯玉祥不仅没有按约定支援郭松龄,还发兵攻打直录李景林,导致郭松龄断了弹药寒服补给。

郭松龄就这样失败了!


代康


1925年 11月21日,郭松龄对外发出讨伐张作霖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张作霖下野,法办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11月23日,郭松龄将所部整编为5个军,合计七万余人,他亲任总司令,然后率大军浩浩荡荡向奉天进发。自此,郭松龄倒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说起这位郭松龄,就必须提张学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两人的关系,就如同是韩信和萧何,郭松龄的快速崛起,张学良功不可没。当时人们评价说:“张对郭推心置腹,而郭对张也鞠躬尽瘁。总而言之,郭是张的灵魂”。张学良自己也说:“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但是,就是这样两人亲密无间的人,最后却兵戎相见,当时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交战时,郭松龄却暗中与冯玉祥往来,他还拉拢奉系高级将领李景林,三人结成攻守联盟,一同对付张作霖。



最初,郭松龄因为准备充分,且时机又抓得好,再加上还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说是要替张学良获取东北王的位子,当时京榆的驻军都是张学良一手带出来的,自然也希望张学良能执掌东北。

在这种背景下,郭松龄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口气直接打到奉天城外。 但后来,张学良得知消息后,便亲自写信劝阻郭松龄,但被郭松龄拒绝。于是张学良便派飞机在郭军上空投撒传单,揭露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反奉,并告诫郭松龄的士兵,总而言之,张家人不打张家人。

见此,郭松龄就不再盗用张学良的名义,而是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的名义发表通电,同时还把自己的部队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

这样一来,郭松龄麾下的士兵终于知道,搞了半天,原来是郭松龄自己想当东北王。由此,郭松龄的军心开始出现涣散。



紧接着,当郭松龄与张作霖父子的战斗处于白热化状态时,正需要他的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的声援。但就在这个时候,冯玉祥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

原来,冯玉祥觉得如果支持郭松龄统一东北,自己根本讨不到什么好处。因为,这相当于就是送走了一个张作霖,又来了一个郭松龄。

在这种背景下,冯玉祥便觉得,还不如趁东北军在关外打得热火朝天之时,赶紧抢占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当时,奉系在关内的地盘,主要就是直隶省、天津和热河省,其中直隶省和天津是郭松龄盟友李景林的地盘,而热河省则是郭松龄心腹阚朝玺所掌控。

于是乎,冯玉祥便直接率军进攻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这让郭松龄开始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紧接着,冯玉祥又趁这个机会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这下直接把郭松龄的退路都给断了,这样一来,形势对郭松龄越来越不利。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又跑来给了郭松龄最后一刀。本来,在郭松龄起兵之初,他特意与日本人达成和议,许诺其在东北的部分铁路权,日本则保持“严守中立”和“不干涉”。但是,在战争进行到此事时,日本觉得有利可图,便又再次找到郭松龄,提出更多的无理要求。

对此,性格刚直的郭松龄直接明确拒绝,于是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便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诸多要求,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

随后,白川司令官将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划为禁止武装部队进入区域,禁止郭松龄的军队通过。同时,日本还假借“护桥”、“换防”的名义,从日本国内和朝鲜紧急调入两个师团来帮助张作霖,还派出飞机轰炸。

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郭松龄的大军很快兵败如山倒,他本人也被抓起来枪决。事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日本人怀恨在心,便在皇姑屯将其炸死。至于冯玉祥,则成为最大的赢家,他趁机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尽成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


我是赵帅锅


郭松龄率7万精锐打到奉天城下,究竟为何失败?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郭松龄根本没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话,他的起义就不会失败,反而会改写中国近代史。当然郭松龄率领奉军滦州倒戈,离奉天城还很远,而当时奉军主力,除郭松龄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龄发出倒戈通电后,张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财产要北逃,准备一把大火烧掉奉天大帅府,但是这个时候张学良站了出来。



张学良对于郭松龄是非常赏识的,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可惜郭松龄并没有忠于张学良,当然他的倒戈,名义上是让张学良上位老帅下野,但是张学良又岂能逼迫自己的父亲让位给自己呢,所以双方在巨流河展开了对战。

而此时的郭松龄部队,也就是改编后的东北国民革命军,已经攻占了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张作霖在无出头之日。但就是在这个时候,原计划支持郭松龄的冯玉祥,却出兵李景林,抢夺奉系直隶地盘,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离析,因为在那个时候,李景林已经宣布脱离奉军,和冯玉祥郭松龄等人反击张作霖,但是冯玉祥的突然反悔,等于撕毁了反奉协定。



当然冯玉祥对于郭松龄的失败来说,只是一个原因,还有两个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个就是日本人的插手,当时郭松龄反奉,日军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龄,但被拒绝,因为他不想卖国,后来张作霖答应了日军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帮助张作霖,当然答应日本人条件的老帅最后没有履行承诺,也使得他丧命皇姑屯,这是后话,我们权且不提。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奉军内部的局限性,因为郭松龄反奉,是不想效忠于张作霖的独裁统治,可是奉军本身就是张作霖的军队,在巨流河开战后,张作霖派人发传单,喊口号,使得大量跟随郭松龄反奉的奉军又回到了张学良身边,这就让郭松龄内忧外患,最终兵败如山倒,本人也被抓获,连同妻子都被杀害。而郭松龄的死亡,对于奉军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要是郭松龄不死,能够隐忍等待,在张学良上位后才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中国近代史估计都要改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