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以失敗告終?

張同天


郭松齡手裡面雖然握著奉軍主力七萬人,但是奉軍仍然還有將近二十萬的兵力,而且這二十萬奉軍是忠於張作霖的。

當時東北軍分為幾個派系,有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張作霖和他把兄弟“老派”。除郭松齡這一派反叛,其他兩派均服從於張作霖,相對於穩定。而且奉軍以外的實力,俄國、日本、直係軍閥等勢力也沒有對張作霖有任何動作,所以幾乎就是郭松齡自己這七萬人在反奉,時機很不成熟。

雖然他手裡面有七萬人的兵權,但是這七萬人真的絕對服從於他麼?

這七萬人吃的是張家的糧,是他和張學良一同造就出的這七萬精銳,難道這七萬人僅憑藉郭松齡的愛國情懷、心繫人民,就會死心塌地的跟他打老東家?他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張學良利用自身以及他父親的影響力,在起兵開始就已經逐漸瓦解了郭松齡的軍心。

起初反叛郭松齡的到馮玉祥和李景林的支持,但是在郭松齡率大軍向瀋陽進發時,戰鬥處於激烈的白熱化狀態,正需要馮玉祥和李景林的聲援。恰在這個時候,馮玉祥卻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郭松齡至此陷入孤軍奮戰的地步。只能說他太天真,對他自己選擇的“盟友”太過於信任,在這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各方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做的出來。

東北早晚是張學良的,他若能一路忠心扶持張學良,還愁自身才能無用武之地?況且他對張學良影響很大,張學良已經對郭松齡言聽計從,他若能沉得住氣,等到張學良上臺,東北勢必發生極大變化,他的個人理想也有了施展平臺,何必選擇這種極端,而且還消耗奉軍力量的做法呢?

他這種做法,給奉軍帶來了極大的削弱,在戰爭中有很多驍勇善戰的將士是死在自己人手裡。

特別是,他真的不該殺害奉軍將領姜登選(奉軍四方面軍軍團長)。因為姜登選性情剛毅果敢,待人誠實,為官清廉,不唯榮利,治軍嚴明,平易近人,他遇害為駐地軍民及家鄉人民所懷念。他的行為使東北丟失了一名好將領。


口袋歷史聽棠


(郭松齡遺體)


郭松齡失敗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齡並沒有真的想過依靠戰爭將張作霖父子趕下臺。

而郭松齡之所以沒有想過真的依靠戰爭將張作霖父子趕下臺,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於張作霖,對於郭松齡來說也是“倉促起兵“。

郭松齡最開始是以“清君側”的名義欺騙絕大多數參戰官兵,甚至有些基層軍官到了連山戰役後才知道原來郭松齡是準備“取代張家父子”。

而正因為郭松齡自己也是倉促起兵,當時已經是11月下旬了,郭松齡在後勤上並未給軍隊準備冬衣,根據“倒戈”的郭軍士兵以及奉張軍的資料,郭松齡“反奉軍”大部分還穿著夾衣。

因為軍心不穩以及後勤補給不足,所以郭松齡的反奉軍大部分時候是坐在火車上,跟著火車移動的,而郭松齡把後勤物資以及自己指揮部和軍火也放在火車上的。

其實日本方面在郭松齡反奉戰鬥中並沒有深入參與,即使是奉張軍隊的日本顧問提出的建議,奉張方面也都沒有采納,因此,郭松齡反奉失敗,日本因素應該不是主要。

正因為郭松齡對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齡在作戰時更多的採取大炮轟擊,然後步兵佔領的戰術,雖然這種戰術在對付奉張軍隊時屢屢奏效,但是由於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齡難以擴大戰果。

以連山戰役為例,所以郭松齡反奉軍獲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是奉張軍隊真實損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齡反奉軍因缺乏禦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張軍隊,算上傷亡以及凍傷,獲得連山戰役的郭松齡反而損失了7000人,而奉張軍雖然輸掉了戰鬥,但是真實損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傷亡還是炮擊造成的。

雖然連山戰役一度使得張作霖信心大失,準備逃亡大連,但是當楊宇霆帶來連山戰役真實損失後,張作霖與張學良都堅定了與郭松齡作戰的決心,而此時原本動搖的吳俊升和張作相都堅定了支持張氏父子的決心。

反觀郭松齡部,雖然取得了連山戰役的勝利,但是由於禦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對鐵路的嚴重依賴(缺少禦寒衣物以及對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齡軍一直沿鐵路線活動),反而進展緩慢。郭松齡軍離開錦州到達白旗堡時已經毫無戰意。


(郭松齡)

此時,郭松齡軍與奉張軍即將在遼河展開決戰。

郭松齡在指揮遼河戰役時,由於害怕軍隊倒戈,所以在軍隊佈置上把最忠誠的第四軍部署在遼河南岸,而把忠誠度不高的反奉第二軍、第三軍佈置在正面戰場,而第一軍則部署在左翼,防備奉張軍的騎兵。

然而第一軍距離二三四軍過遠,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難切實有效的保護反奉軍的左翼,另外,二三軍與南岸的第四軍也因為距離原因,完全無法準確知道南岸戰況。


(郭松齡夫婦)

結果奉張黑龍江與吉林部隊與第四軍發生激戰,雖然第四軍擊退了奉張軍的進攻,在戰場上佔據優勢,但是第一、二、三軍指揮官並不知道,他們只知道奉張軍黑龍江與吉林部隊抵達戰場,並且對反奉軍的側翼進行了攻擊,而二三軍在正面作戰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軍指揮官以為郭松齡反奉大勢已去,結果就在反奉軍還佔有戰場主動的情況下主動聯絡對面的奉張軍,宣佈“反正”。第四軍見大勢已去,也宣佈“反正”

更離譜的是郭松齡本人在23日晚上11點才抵達反奉軍前敵指揮部新民,而此時,郭松齡手下高級指揮官全部宣佈“反正”。

郭松齡反奉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失敗了。

整個遼河戰役期間,反奉軍與奉張軍損失是多少呢?

由於沒有陣亡統計,只有傷者記錄,所以只能記錄傷者數據:

奉張軍一共傷1503名士兵,反奉軍一共傷839名,雖然並不是所有反奉軍傷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軍傷亡應該低於奉張軍,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齡反奉事件,日本關東軍從頭觀察到尾,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接受過完整軍校教育,“陸大”畢業的郭松齡,在指揮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對軍隊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輕視奉系。


蘭臺


郭松齡兵敗其實對張作霖的傷害還是十分嚴重的。


怎麼說呢?因為郭松齡屬於奉系,他手下的七萬精兵是張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隊了。但是郭松齡竟然開始反奉,這個就給張作霖的勢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

首先,軍隊是郭松齡的,但是其實又不是郭松齡的。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雖然這些人受著郭松齡的節制,但是其實就其本源,他們是張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齡反了,這也就可以決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來自於奉天的一切東西都和他們無緣了,沒有了供給,郭松齡就只有靠著他自己的資源去供給著這一個七萬人的軍隊了,但是偏偏他又沒有這個能力,於是就比較尷尬了。

還有外交上,他郭松齡也是比較尷尬的。他們不屑於日本的幫助,而且其實還有著反日的情緒,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如果不依賴日本,他們確實寸步難行,這個後來的結果也著實證實了這一件事情。



他的失敗其實有著諸多的原因,但是對於奉系來說,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確實是元氣大傷了。


是阿維啊


奉軍內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張作相為首的元老派。這一派,是張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與張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張作霖的信任。但這些老傢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擊。

第二大派系,是以楊宇霆為首的留日派。這些人,全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輕力壯,是奉軍中的少壯派,與元老派分庭抗禮。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陸大的前身,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最老牌的軍校,很多軍閥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陸大派一直勢弱,不太受到張作霖待見。

但隨著張學良進入東三省講武堂學習、郭松齡進入講武堂做教師,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畢業後,郭松齡便與他捆綁在了一起。兩人亦師亦友,隨著張學良不斷升遷,郭松齡也是水漲船高,在奉軍內部的地位越來越高。

陸大派和新興的講武堂派合二為一,團結在張學良身旁,成為新的派系——少帥派。

因為有了張學良做靠山,少帥派後來居上,成為力壓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帥的私生活比較豐富。所以,帶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齡。少帥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齡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沒什麼意見,因為他們傍的是老帥張作霖。但留日派不滿意了。因為他們是是靠能耐吃飯,眼看著以前的對頭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如日中天,便開始眼紅,便在老帥面前給郭松齡上眼藥。

老帥呢,對此其實也不太滿意。他覺得應該是少帥駕馭郭松齡,而不是相反。張作霖曾經提醒張學良:你倆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但張學良並不以為意。

郭松齡與老帥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齡,受賞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賞。

郭松齡一怒之下,帶著張學良的部隊造了反。

一開始,張作霖以為是張學良反了。後來才發現,反得只是郭松齡,兒子還是忠誠的。

即便如此,郭松齡叛軍勢如破竹,眼看著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張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離大帥府的準備。

當然,後來的形勢發生了逆轉。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幫助張作霖平叛。但張作霖不得不答應給與日本人諸多好處,並簽字畫押。

後來,張作霖贏了,便步認賬了。因為當初簽字的是楊宇霆。張作霖便說,這是楊宇霆自己的主意,與他老張無關,所以他不認賬。

日本人哪兒能吃這啞巴虧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說到底,郭松齡死於張作霖之手,而張作霖又間接死於郭松齡之手。


趣談國史


郭松齡反奉後幾乎是眾叛親離,自豎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齡被俘虜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而郭松齡的七萬大軍基本失自開戰後沒多久就悉數投降了。

郭松齡其實是一個非常又頭腦的人,他本人是保定軍官的出身,而且還是屬於張作霖軍閥裡面的新派人物,加之當時的新舊兩派鬥爭日益激烈,因此在馮玉祥的拉攏下起兵反奉。

其實郭松齡的反奉,幾乎是註定的失敗的。

郭松齡反奉被馮玉祥賣了。

本來是馮玉祥聯合了直係軍閥,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當馮玉祥控制了北京熱河的時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齡買了,最後的結果就是郭松齡肚子一人硬剛張作霖,所以很顯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張作霖,郭松齡基本是沒有勝算的。

其實郭松齡這麼快戰敗的原因還有就是這七萬大軍並不算是郭松齡的嫡系。這七萬大軍其實是張作霖為張學良培養的精銳戰鬥力,這批人很強,但是確是張學良的家底。

因為當時的孤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所以取得了軍權,但是在張作霖的親情攻勢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有這樣的兩個基礎,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郭松齡就落入了下風,結局幾乎是毫無懸念的。


這個歷史很正


1925年11月22日,張作霖帳下五大將之一郭松齡突然武裝反奉,起兵灤州,七萬大軍迅速佔領了錦州,營口,直逼奉天。張作霖知道這件事後,幾乎都要收拾家當北逃旅順。但是郭松齡最後卻失敗了,這各種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松齡這次反奉其實是一時衝動,熱血上頭,一場私人情緒的徹底爆發。郭松齡先祖是唐朝大將郭子儀,所以郭松齡身上一直有著父輩留下來的復興祖業,愛國奉獻的熱情。他早年參加過同盟會,跟隨孫中山參加過護髮運動,所以骨子裡有著“三民主義”的執著。他和夫人在考察日本的時候,聽說張作霖購買日本武器,和日本有來往密切。沒有一系列的細緻調查,郭松齡義憤填膺的回家起兵反奉了。後來,一些細節上我們也可以看得出張作霖其實並沒有要為了自身利益賣國,要不然也不會在皇姑屯被炸死。



還有郭松齡在講武堂作為張學良的老師被張學良介紹給自己的父親張作霖。張作霖對郭松齡十分賞識,郭松齡的才華也在張作霖處得到了展現。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作為司令,有著出色的表現,深得張作霖,張學良信任。所以郭松齡反奉時,他的兵和將都是張作霖的,所以當時有“吃張家,穿張家,跟著郭鬼子造反真冤家”。(郭松齡身材高大,濃眉白淨,長的像俄國人所以叫“郭鬼子”)所以張學良喊出“張家人不打張家人”時,郭松齡軍心就已經散了。在情義上,郭松齡過不去。



還有郭松齡反奉的時候聯繫了馮玉祥 ,但是馮玉祥臨陣倒戈,沒有作為,反而自己佔了不少地。郭松齡致電日本等外國使館,不要插手。本來已經選擇中立的日本在張作霖答應了延長鐵路和在東北地界給予諸多好處後,出兵攻打郭松齡。郭松齡在盟友不作為,日本人夾擊的窘境下兵敗。但是時候,張作霖對日本開始賴賬,這也為後來他在皇姑屯被炸死埋下伏筆。


最後郭松齡反奉的旗號打的是自己的學生“張學良”,意思就是要張學良逼老父親下位,為此張學良差點被張作霖槍決。所以師生陳兵巨流河最後一站的時候,張學良對當初和老師一起模擬的巨流河地形瞭如指掌,郭松齡的兵其實也是張學良的兵,因為兩人多次以正副司令的身份出現在戰場,張學良自然在氣勢上佔優。郭松齡反奉之前,槍決了同為張作霖五虎將的姜登選。姜登選為人仗義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愛戴,姜登選不願反奉,甚至罵郭松齡忘恩負義。郭松齡便將其槍決,這無疑傷了一部分士兵的心。


反奉失敗,郭松齡夫婦被槍決。


紅雨說歷史



說打到奉天,那是言過其實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的阻擊。

郭松齡的這支部隊,是奉軍最精銳的勁旅,總司令是張學良,副司令是郭松齡,由於郭松齡是張學良的教官,而且張學良和郭松齡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張學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齡的權利,是由於張學良的舉薦,得到了張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總司令的爵位,張學良放權,把一切指揮大權交給了郭松齡,這樣郭松齡在這支部隊就有了一定的指揮和說話權。



這話的從第二次直奉戰爭說起,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敗給了吳佩孚手下,但張作霖那樣的人能甘心嗎?於是他又休養幾年,進行了第二次直奉戰爭?調集了25萬部隊,分五路進攻山海關,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難打的就是山海關九門口,這一路軍由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他們經過幾天的激戰,由於張郭有空軍優勢,奉軍的空軍狂轟濫炸,還有海面艦艇的炮擊,吳佩孚的部隊徹底失敗,吳佩孚由秦皇島坐船逃走,奉軍佔領天津,熱和,並擠走了先佔領北京的馮玉祥,張作霖成了中華民國的統治者,號稱陸海空大元帥,設立文武大臣總理等人,並在各省市設立直隸總督,張忠昌為山東直隸總督,湯玉麟為熱和直隸總督,並在江南一帶和上海設立了直隸總督。



在封官時,郭松齡由於戰功卓著沒有得到及時封賞,可能張作霖會另有安排,郭松齡還是副總司令,在他的心中就產生了怨氣,於是他就打著張學良的旗號,叫靜難清君側。帶走7.5萬勁旅從天津一路出發,打得很順利當時,張學良不在部隊中,張學良是在瀋陽,當郭松齡的部隊打到錦州以後張作霖組織人馬叫張學良到巨流河一帶去阻擊,由於張學良的喊話,叫奉軍不要打奉軍,很多部隊外逃,或歸降,還有郭松齡的參謀長,不願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團放空炮,所以張學良這邊的部隊損失很小。



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齡要打到奉天,得經過南滿鐵路,日本的關東軍出來干預,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最後,郭松齡夫婦逃到遼中的一個村莊,藏到地窖裡,被人舉報抓了出來,他們夫婦都被槍斃,暴屍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觀賞。

實際上,郭松齡不應該反奉,他的權利是張作霖爺倆給的,而且他的部隊也是張作霖的部隊。他為了權利是不仁,不義,不忠,也是罪有應得。



遼北老代


失敗自然是有道理的,陽光下並沒有新鮮事

郭松齡7萬兵力,是精銳。郭也很有指揮才能。那為什麼會失敗呢?

根本問題在於時間!

郭松齡天津發兵,一路打到奉天城下。張作霖都已經準備下野,逃離奉天,可見成功已經很近了。

劇情怎麼反轉了?

關鍵在日本人。日本人先找的是郭松齡,只要答應日本人要求,就可以一旁幫助郭松齡,張作霖必然完蛋。但郭松齡段然拒絕,中國領土上的事不需要日本人!

日本人掉頭找了張作霖,危機時刻張是一個務實的人。一口答應日本人所有要求。(張作霖後面全部反悔,張作霖的死也是因為這個)

日本人的干涉,導致郭松齡遲遲無法對奉天發起總攻,導致張作霖黑龍江的援軍趕到,郭松齡就陷入被動了。此刻更要命的是後方的盟友,軍馮玉祥居然背後捅了一刀。馮玉祥不僅沒有按約定支援郭松齡,還發兵攻打直錄李景林,導致郭松齡斷了彈藥寒服補給。

郭松齡就這樣失敗了!


代康


1925年 11月21日,郭松齡對外發出討伐張作霖通電,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張作霖下野,法辦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為首領,改革東三省。

11月23日,郭松齡將所部整編為5個軍,合計七萬餘人,他親任總司令,然後率大軍浩浩蕩蕩向奉天進發。自此,郭松齡倒戈戰役正式拉開帷幕。

說起這位郭松齡,就必須提張學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兩人的關係,就如同是韓信和蕭何,郭松齡的快速崛起,張學良功不可沒。當時人們評價說:“張對郭推心置腹,而郭對張也鞠躬盡瘁。總而言之,郭是張的靈魂”。張學良自己也說:“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

但是,就是這樣兩人親密無間的人,最後卻兵戎相見,當時在張作霖和馮玉祥交戰時,郭松齡卻暗中與馮玉祥往來,他還拉攏奉系高級將領李景林,三人結成攻守聯盟,一同對付張作霖。



最初,郭松齡因為準備充分,且時機又抓得好,再加上還是打著張學良的旗號,說是要替張學良獲取東北王的位子,當時京榆的駐軍都是張學良一手帶出來的,自然也希望張學良能執掌東北。

在這種背景下,郭松齡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一口氣直接打到奉天城外。 但後來,張學良得知消息後,便親自寫信勸阻郭松齡,但被郭松齡拒絕。於是張學良便派飛機在郭軍上空投撒傳單,揭露郭松齡盜用自己名義倒戈反奉,並告誡郭松齡的士兵,總而言之,張家人不打張家人。

見此,郭松齡就不再盜用張學良的名義,而是以東北國民軍總司令的名義發表通電,同時還把自己的部隊也更名為“東北國民軍”。

這樣一來,郭松齡麾下的士兵終於知道,搞了半天,原來是郭松齡自己想當東北王。由此,郭松齡的軍心開始出現渙散。



緊接著,當郭松齡與張作霖父子的戰鬥處於白熱化狀態時,正需要他的盟友馮玉祥和李景林的聲援。但就在這個時候,馮玉祥卻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

原來,馮玉祥覺得如果支持郭松齡統一東北,自己根本討不到什麼好處。因為,這相當於就是送走了一個張作霖,又來了一個郭松齡。

在這種背景下,馮玉祥便覺得,還不如趁東北軍在關外打得熱火朝天之時,趕緊搶佔奉系在關內的地盤。當時,奉系在關內的地盤,主要就是直隸省、天津和熱河省,其中直隸省和天津是郭松齡盟友李景林的地盤,而熱河省則是郭松齡心腹闞朝璽所掌控。

於是乎,馮玉祥便直接率軍進攻進攻李景林,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並霸佔了天津作出海口。這讓郭松齡開始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緊接著,馮玉祥又趁這個機會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這下直接把郭松齡的退路都給斷了,這樣一來,形勢對郭松齡越來越不利。



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又跑來給了郭松齡最後一刀。本來,在郭松齡起兵之初,他特意與日本人達成和議,許諾其在東北的部分鐵路權,日本則保持“嚴守中立”和“不干涉”。但是,在戰爭進行到此事時,日本覺得有利可圖,便又再次找到郭松齡,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

對此,性格剛直的郭松齡直接明確拒絕,於是日本人轉而與張作霖接觸。在此危急時刻,張作霖慌不擇路,便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機提出增築吉會等7條鐵路、獲得商租權等諸多要求,張作霖為一時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雙方訂立了反郭密約。

隨後,白川司令官將遼陽、奉天、撫順、鐵嶺、開原、長春等14個鐵路沿線重要城鎮劃為禁止武裝部隊進入區域,禁止郭松齡的軍隊通過。同時,日本還假借“護橋”、“換防”的名義,從日本國內和朝鮮緊急調入兩個師團來幫助張作霖,還派出飛機轟炸。

在裝備精良的日軍面前,郭松齡的大軍很快兵敗如山倒,他本人也被抓起來槍決。事後,張作霖對日本人所作的承諾全部反悔,日本人懷恨在心,便在皇姑屯將其炸死。至於馮玉祥,則成為最大的贏家,他趁機拓展了自己的地盤,東起天津、西迄蘭州,長城內外的草原牧場,盡成他馮玉祥國民軍的天下。


我是趙帥鍋


郭松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失敗?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郭松齡根本沒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話,他的起義就不會失敗,反而會改寫中國近代史。當然郭松齡率領奉軍灤州倒戈,離奉天城還很遠,而當時奉軍主力,除郭松齡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齡發出倒戈通電後,張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財產要北逃,準備一把大火燒掉奉天大帥府,但是這個時候張學良站了出來。



張學良對於郭松齡是非常賞識的,他們之間的故事就是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可惜郭松齡並沒有忠於張學良,當然他的倒戈,名義上是讓張學良上位老帥下野,但是張學良又豈能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給自己呢,所以雙方在巨流河展開了對戰。

而此時的郭松齡部隊,也就是改編後的東北國民革命軍,已經攻佔了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張作霖在無出頭之日。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原計劃支持郭松齡的馮玉祥,卻出兵李景林,搶奪奉系直隸地盤,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離析,因為在那個時候,李景林已經宣佈脫離奉軍,和馮玉祥郭松齡等人反擊張作霖,但是馮玉祥的突然反悔,等於撕毀了反奉協定。



當然馮玉祥對於郭松齡的失敗來說,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兩個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個就是日本人的插手,當時郭松齡反奉,日軍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齡,但被拒絕,因為他不想賣國,後來張作霖答應了日軍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幫助張作霖,當然答應日本人條件的老帥最後沒有履行承諾,也使得他喪命皇姑屯,這是後話,我們權且不提。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奉軍內部的侷限性,因為郭松齡反奉,是不想效忠於張作霖的獨裁統治,可是奉軍本身就是張作霖的軍隊,在巨流河開戰後,張作霖派人發傳單,喊口號,使得大量跟隨郭松齡反奉的奉軍又回到了張學良身邊,這就讓郭松齡內憂外患,最終兵敗如山倒,本人也被抓獲,連同妻子都被殺害。而郭松齡的死亡,對於奉軍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損失,要是郭松齡不死,能夠隱忍等待,在張學良上位後才實現他的遠大抱負,中國近代史估計都要改寫。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