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寫作(02):豌豆苗,記錄了漢族打敗匈奴的史實


戰疫期間,正值冬春交季,南方正是吃豌豆苗的好季節。

其實這豌豆苗血統高貴,出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薇菜。

有人曾經做過統計,整部《詩經 》一共有12次用到了“薇”字,其中《國風·召南·草蟲》2次、《小雅· 采薇》9次、《小雅· 四月》1次。

小雅是宮廷樂歌,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及所謂正聲雅樂,多為貴族所作。

關鍵是這首詩記錄了周王朝打敗匈奴的事,而且不是抗戰神劇,特別尊重對手,間接描述了匈奴的能征善戰。當然也寫周王朝的軍威。

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但很嚴肅的是:戰爭過程沒有豪情,打勝歸來沒有喜悅,全是戰爭的艱難和對故鄉的思念。

其實帶有反戰情緒。先看原詩:


疫情寫作(02):豌豆苗,記錄了漢族打敗匈奴的史實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豌豆花剛發芽。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豌豆花已經長出嫩芽。

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 豌豆花已經變硬了。

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匈奴是值得尊重的對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獫狁,指北狄,即後來的匈奴。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仕周時,吃的就是這野豌豆苗。

看看,疫情期間,你吃得跟伯夷、叔齊一樣高潔。

當然,他們作的《採微歌》,必須要記一下: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美食家蘇東坡曾說:“菜之美者,蜀鄉之巢”。大巢菜就是野豌豆,蘇東坡認為是川菜中的極品。豌豆尖煮湯,絕對春天的感覺。

最美名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薇”就是人們心中那抹不去的一縷鄉愁。

白居易對這種薇菜也是情有獨鍾,為了吃上野豌豆苗,他一天裡要到山上採兩次。

有他的詩句為證:“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

初唐詩人王績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夢想中的隱居生活,就是採摘野豌豆苗吃。

吃一夾菜,喝一口湯,品一段史,誦一句詩,寫作雖苦,考場有樂。


疫情寫作(02):豌豆苗,記錄了漢族打敗匈奴的史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