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1982出生的董成鵬是一個鐵打的音樂愛好者,自小受Beyond樂隊的影響,13歲便開始學習吉他。

儘管大學在吉林建築大學修的是工程管理專業,卻還是堅持組樂團玩音樂。畢業前夕,還獲得“吉林省大學生原創歌曲比賽”第二名,收穫了不小的人氣。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縫紉機樂隊》劇照

主持人、演員、編劇、導演、歌手等方向多棲發展的董成鵬,一直未曾忘記自己的搖滾夢,在《煎餅俠》取得了超11億票房的不俗成績後,17年再次發力拍了一部《縫紉機樂隊》,致敬了喜愛的Beyond,致敬了中國的搖滾先驅,致敬和自己一樣擁有搖滾精神的人們

《縫紉機樂隊》作為一部講述小人物追夢的懷舊題材影片,描繪了理想中朝著夢想行進的堅持,探討了現實中無奈的種種阻礙。胡亮、程宮、丁建國這一票懷揣搖滾夢的人,在縫縫補補中前進,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理想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金錢與追逐夢想的衝突,縱橫交錯的兩條故事線,構成了這群人在喜劇外在包裹下的悲觀離合

理想究竟該不該堅持到底?即將破滅的夢想面前,人性散發出的光芒與落魄,也許就是這部影片給我們最大的觸動。

世俗小人物的“搖滾夢”

之前剛剛在92屆奧斯卡名利雙收的奉俊昊,善於以“小家”為單位,洞察社會變遷,通過揭露社會矛盾,將罪魁禍首暴露於公眾面前,引發思考。《寄生蟲》《漢江怪物》皆是如此。

董成鵬導演的《縫紉機樂隊》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以小為大,即用青春小人物的視角,刻畫在無法抗拒的現實阻力面前,人與人的不同心理反饋,是屈服還是反抗,引發共鳴。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搖滾青年胡亮

片中的喬杉飾演了一個丟在人群中都找不到的搖滾青年胡亮,工作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也未曾磨滅心中的搖滾鬥志,渴望有一天可以在集安這座搖滾之鄉,開一場演唱會,重新喚醒人們對搖滾的熱愛。

董成鵬飾演的音樂經紀人程宮,雖是胡亮的救命稻草,人則要現實的多。他明面上不遺餘力幫助胡亮,實則在費用上面斤斤計較。人不打無準備之戰,更不能做無利益之事,是程宮的處事哲學

其他的丁建國、炸藥等等同樣渺小的人物,他們所處的階級與地位,就彷彿是我們身邊一個個有血有肉人物的寫照。

在拍攝《縫紉機樂隊》之前,董成鵬就說過“喜劇、逗比、小人物這幾個標籤,對我都是很幸福的事,”憑藉自己從小鎮少年到追夢歌手,從追夢歌手到娛樂編輯,再從娛樂編輯到臺前主持人,再搖身一變成為演員、導演,一路走過來的切身經歷,驅使他更寄望講述悲喜之中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映射出頗具現實意義的社會百態。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老弱病殘”樂隊

如果我們回過頭再看以胡亮為首,奮力召集起來這群“老弱病殘”,摔斷腿的丁建國,患腦血栓的婦產科醫生楊雙樹、叛逆少女希希...直觀感覺並不起眼的他們,並沒有多麼痛徹心扉的宣誓,只是通過執著、堅持、自豪、榮耀,在家人的不理解與生活的困境中一點一點成長成為強大的勇士,凝聚出跨越鴻溝的力量。

整部影片並沒有使用浮誇的藝術創作手段,反而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情感推進,將小人物的真情實感落到實處,通過那些有笑有淚的感人畫面,讓人感同身受。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

夢想很大,大到小人物無法承載之時,矛盾便暴露的徹徹底底

在很多80後,90後的記憶中,體育課、音樂課被語數外老師佔為已用,早已司空見慣。更別提放學後的踢球、打籃球也會被班主任抓現行報告家長了。

酷愛的東西不被理解,就越是激發人有強烈的衝動,因為喜愛,壓抑過後終有釋放的一刻。

在影片中,現實是親人、朋友不支持玩音樂,經濟情況不允許玩音樂,還有高高在上的有錢開發商不想你壞了他的拆遷好事,也不想讓你玩音樂。導演董成鵬當年就是不想忤逆父母,同意畢業後當個建築工程師。

而理想就是,胡亮等人心中從未熄滅的不含雜質的“小火苗”,他們躊躇滿志,全力準備搖滾公園演唱會,期待大吉他雕像不被拆除的奇蹟。

這些小人物對理想孤獨的堅持,又折射出每個人的現實狀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碰撞,如何取捨讓人煩惱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東北F4飾演的破吉他樂隊

曾經的破吉他樂隊,風光時萬人空巷,沒落時再無人氣。程宮之前的搖滾樂團4年才掙了六十七快,所以在面對50萬的誘惑時,他徘徊糾結,唾手可得的財富衝昏了頭腦,選擇了現實的“活著”。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娜扎的添彩

可喜的是,正因為有胡亮對搖滾信仰的執拗、丁建國會純粹愛情的嚮往、少女希希對音樂夢想的不放棄、鼓手炸藥一意孤行找麗麗以及老吉他手楊雙樹內心不滅的火焰,所有這一切讓曾經也是音樂弄潮兒的程宮在回京後幡然醒悟,重新開始演唱。

大部分人年少時候的音樂夢想,很大程度因為經濟原因被迫放棄,多少個北漂青年,街頭賣唱,酒吧駐唱,不厭其煩給唱片公司寄小樣,食不果腹的情況不在少數,最終堅持不下去回老家當個琴行老師,或者換了個自己不情願的工作,把理想夢在心底,終此一生。

劉慈欣說過“現實的引力太沉重的後果,必然是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理想更是如此,人活著不僅是為了吃飯,為自己而活,為理想而活才是有樂趣的人生。

現實無法抉擇的痛苦,無法完成的夙願,電影則跳脫出來,借《縫紉機樂隊》這一群未被金錢束縛的人的理想達成,緬懷每個人曾經擁有富足的精神財富,感慨良多

借懷舊之名,提醒勿忘初心

都說中國缺少搖滾的土壤,窮困山區的孩子讀書、溫飽都是問題,何來條件學音樂,玩吉他呢!

毋庸置疑,崔健1989年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搖滾開啟了中國搖滾歷史,1990年代初唐朝樂隊、魔巖三傑掀起了中國搖滾的高光時刻。種種原因,那一波風潮過去很多年,中國搖滾樂卻一直處於偏地下發展的狀態。貧窮或是家人對音樂的錯誤認知,導致合適的音樂學習環境的匱乏,又因為流行音樂更多元化風格的不斷出現,喜愛搖滾,把搖滾視為生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正因為如此,《縫紉機樂隊》打造了一種懷舊情結。在全球文化新舊交替的進程當中,人們越來越難以把握自我,喪失歸屬與認同感。在尋找身份歸屬或是文化認同的安慰時,舊時代搖滾的激情、熱血的展示,就可以迎合觀眾對於過往美好的需求

《縫紉機樂隊》所做的就是搭建了一架青春的時光機,帶著觀眾回到那些難忘的青蔥歲月,回味曾經的搖滾盛世,在程宮、胡亮等人的搖滾夢上完成了情緒跟情感消費。縱使影片中胡亮的精神圖騰大吉他雕塑最終倒下,但以別的形式存活下來的精神內核則更加直擊靈魂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Beyond樂隊客串

影片還特地邀請了大約14位搖滾樂隊樂手,在演唱會的高潮片段,Beyond樂隊的主音吉他手黃貫中、鼓手葉世榮的出現,以及整齊的架子鼓陣列的集體演奏,瞬時將懷舊的情緒渲染到頂點。影片通過再現讓人們憧憬的人物與影像,刻畫前仆後繼的接班人的努力拼搏,激發人們內心對最初夢想的悸動,正如《少林足球》六兄弟被生活磨得失去了稜角,卻在最終了找回了本心一樣。

勿忘初心,懷念過去的種種缺憾。縫縫補補的夢想,雖不亮麗,卻也牢固,現實中可否也能在磕磕盼盼中堅定信念,不撞南牆不回頭呢!

在電影觀賞這種消費行為中,通過懷舊這種普遍的情愫,滿足大眾對未了的夢想的遺憾,進而提供精神的棲身之所。在喚醒人們對搖滾、對夢想的重視與認可之後,或許下一代也能有更好的條件去嘗試喜歡的音樂夢,《縫紉機樂隊》這部影片的目的便是如此了。

寫在最後:

或許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片未被社會染缸侵染之地。某一年的某一天,當我們真正敢於為了心中真正所想,不計一切的去衝去闖之時,便是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之時

《縫紉機樂隊》:縫縫補補的搖滾夢,理想主義還能堅持多久?

夢想終了

《縫紉機樂隊》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追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我們都可以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法阻斷的音樂夢想,趁勢而起。

每一個人的夢想都理應受到尊重,有處安放

日本勵志影片《墊底辣妹》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能把不可能的事情達成的話,就會成為自信的人。”看似不可能的夢想,照亮現實的一刻,努力的人都會瞧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