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NBA總決賽之謎:小牛靠巴里亞擊敗了詹姆斯、韋德?


2011年NBA總決賽之謎:小牛靠巴里亞擊敗了詹姆斯、韋德?

2011年總決賽,在小牛(現在叫獨行俠了)大比分1比2落後的局面下,JJ·巴里亞在第四戰首發登場,小牛就此連扳三場,逆襲奪冠。

這是整個NBA歷史上都數得著的經典變陣,傳奇程度絲毫不亞於2015年總決賽的伊戈達拉的首發。

——勒布朗·詹姆斯:為什麼受害者都是我?

在那年總決賽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JJ·巴里亞這個名字都很風光。等到時過境遷,人們被對陣雙方激起的各種情緒平復了,便開始真正冷靜思考這個問題:JJ·巴里亞的13年職業生涯都和全明星無緣,生涯場均不過9分4助攻。數據最好看的一年也只是場均11.7分6助攻。這樣的一個球員,是如何成為擊倒超人的那顆氪石的呢?

事實上,雖然首發之後大放異彩,但前三場替補時,JJ·巴里亞打得並不好。

JJ·巴里亞只有183公分,年輕時速度奇快。只要一個擋拆,就能毫無阻礙地衝入籃下。那年老邁的衛冕冠軍湖人就是被他拆解掉的。但面對那年的邁阿密熱火時,只會這一手是不夠的。熱火擁有詹姆斯和韋德這樣的爆炸型球員,當時沒有任何球隊的外圍球員能和他們比天賦。巴里亞還是可以衝入籃下,但會被熱火快速的防守機動形成合圍。以他的身高視野,以熱火的夾擊強度,一旦他陷入包夾,基本上等同於失誤。

這是小牛當時最頭疼的問題:想贏熱火,他們必須藉助巴里亞的突破。但偏偏巴里亞受限於身體條件,非常容易被針對,打不出應有的效果。

當時小牛三大後衛各司其職,基德是他們的正印控衛,調度指揮,分配球權的能力早已出神入化。特里是板凳席上的頭號殺手,遠射精準,還有一手招牌式的持球繞掩護中投。但是,面對熱火強勢的外圍壓迫,無論是基德的轉移球,還是特里的中遠投,都不足以打開局面。哪怕是加上諾維茨基的無敵單挑,錢德勒的禁區控制,也不會有本質改變。

——熱火有詹姆斯和韋德這樣的蜘蛛俠,他們的機動性太強了,能夠在禁區和三分線之間連續補位,讓熱火始終以多防少。只要對手無法打破熱火的防守輪轉,就註定只能不斷失誤,不斷出手一些高難度投籃。所以,小牛需要將五個位置都調動起來,讓每個點都能牽制熱火的一部分防守,最終讓熱火顧此失彼。

抱著這樣的思路,巴里亞進入了首發。與此同時,基德、特里、巴里亞同時在場的時間也大大增加。這樣一來,小牛在場上就多了一到兩個可以支配球的人,熱火夾擊的難度和代價都會大大提高。


2011年NBA總決賽之謎:小牛靠巴里亞擊敗了詹姆斯、韋德?

這道理並不複雜,但小牛直到第四場才真的這樣做。難道卡萊爾直到第四場才想明白嗎?當然不是的。

誠然,這樣的組合,各個位置彼此呼應,再加上諾維茨基的單挑威脅,熱火在防守端必然顧此失彼。事實上,這種王牌單打手+三後衛的陣容並不是小牛的專利。今年的猛龍就是這樣對付雄鹿的。

然而,有其利必有其弊。這是一個究極拼命的三後衛陣容——巴里亞183公分,特里188公分,基德191公分。這樣的外圍組合,難道不是給詹姆斯和韋德送菜嗎?

確實是這樣。但已經到了懸崖邊上的小牛,實在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只能孤注一擲——這才是他們在前三場不願意這麼玩的原因,容錯率太低了。

小牛這邊悲壯上陣,滿腦子想著不成功便成仁。不料事情的結果卻讓他們始料未及。

變陣之後,他們的進攻徹底解放了。化解熱火的高位夾擊之後,到處都是空位三分球機會。第五戰他們的三分球投出了19投13中的命中率,第六戰特里在弱側肆意偷襲,半場19分。即使與此同時諾維茨基半場11中1,熱火也沒能甩開小牛。

這是他們意料之中的事情,他們並不驚奇。他們驚奇的是,他們擺了這麼一個近乎於自殺的陣容,卻沒有在防守端被遭到預料之中的嚴厲懲罰:韋德確實在爆炸輸出,但勒布朗·詹姆斯莫名其妙地隱身了,場均17分完全不足以抵消小牛在進攻端的強勢。

更神奇的是,每當到了第四節關鍵時刻。小牛就擺出一副光棍調調:他們用203公分的馬里昂去防193公分的韋德。191公分的基德去防203公分的勒布朗·詹姆斯。順便提一句,這一年的基德38歲,勒布朗27歲。

——這驚悚程度,簡直就是NBA版的空城計。當事人心裡怕不怕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換成其他任何一年的勒布朗,小牛必死無疑。但那一年恰恰是個例外。面對小牛自殺一樣的佈局,勒布朗·詹姆斯給出的回答是,第四節場均2分。

之後的事情,自然也就不用多說了。小牛不拿冠軍,簡直對不起勒布朗的天恩浩蕩。事實上,早在那年的總決賽第五場,就已經有人說了句誅心之論:比JJ·巴里亞首發更致命的,是勒布朗·詹姆斯的迷失。


2011年NBA總決賽之謎:小牛靠巴里亞擊敗了詹姆斯、韋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