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 萬艾滋患者的希望!全球第二位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

2019 年 3 月,Nature 雜誌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報告了一名倫敦男子在接受 * 幹細胞移植後其艾滋病可能已被治癒。這也是繼“柏林病人”之後,全球第二位成功治癒艾滋病的患者。


2020 年 3 月 10 日,《柳葉刀》子刊 The Lancet HIV 在線發表了倫敦病人的詳細治療過程和身份信息。該結果的發表也意味著,經過共 30 個月的觀察,這位 “倫敦病人” 的血液、淋巴組織、腸道組織中均未發現病毒,其艾滋病已被治癒。


3700 萬艾滋患者的希望!全球第二位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


同時,在最新論文中,這位 “倫敦病人” 的身份也被公開。現年 40 歲的 Adam Castillejo 在 2003 年診斷出艾滋病,他成為繼 “柏林病人” 後,又一位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


不過研究者也表示,這兩位患者接受移植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治療癌症,目前用該手段治療艾滋病還不具備普適性、存在較大風險。



在此之前,世界上首個被成功治癒的艾滋病患者,也是之前唯一一個被成功治癒的艾滋病患者,就是廣為人知的 “柏林病人”,名叫 Timothy Ray Brown。


2007 年,居住在柏林的美國艾滋病人 Timothy Brown 確診自己得了急性白血病,禍不單行的他決定做骨髓移植。當年的血液科醫生突發奇想,去尋找一個攜帶 CCR5-Δ32 突變基因的捐贈者。


CCR5-Δ32,是 CCR5 的一種突變基因,天然具備抵禦 HIV 的能力。這種人很罕見,純天然的只能在北歐人裡找到少數。他的主治醫師,在經歷 61 次實驗後,成功找到了一個攜帶有 CCR5 基因突變 的骨髓配型。


在接受 CCR5 基因突變的骨髓移植後,Timothy 身體裡的 HIV 病毒徹底消失。Timothy 也成為了第一位被成功治癒艾滋病患者,至今已治癒超過十年時間。


3700 萬艾滋患者的希望!全球第二位被治癒的艾滋病患者

Timothy


然而,在這之後的十年裡,沒有第二個艾滋病患者被成功治癒。而現在 “倫敦病人” 出現,表明艾滋病是可以徹底治癒的,“柏林病人” 不再只是一個孤例。


據瞭解,這位倫敦病人於 2003 年發現感染了 HIV 病毒,2012 年 12 月,又被診斷為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為了治療癌症,這名患者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移植。同樣的,給他提供幹細胞的供體攜帶了兩個 CCR5Δ32 等位基因拷貝。在 16 個月後,研究人員開始正式對這名患者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其艾滋病在長達 18 個月的觀察期中已經得到持續緩解。


“倫敦病人” 研究的負責人,澳大利亞墨爾本 Peter Doherty 感染與免疫研究所負責人 Sharon Lewin 曾表示,儘管兩名患者接受的干預措施只能用於全球 3700 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從他們的治癒過程中,可以得出治癒 AIDS 的策略,可能會有很廣泛的應用。


3700 萬艾滋病患者值得期待嗎?


自 20 世紀 80 年代發現艾滋病以來,艾滋病大流行已造成全球約 3500 萬人死亡,約有 3700 萬人感染艾滋病毒


對複雜病毒的科學研究已經導致了藥物組合的發展,這些藥物組合可以使大多數患者延長生命,但是這些耗盡全球醫學界共同努力的藥物,並不能徹底治癒艾滋病,患者儘管可能長期不發病,但卻不得不終生用藥。


儘管近十年來研究人員都在努力尋求複製 “柏林病人” 的成果,但卻一直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這種特殊移植要求很高,既需要滿足供體與受體的成功配型,又需要供體自然攜帶 CCR5 基因突變,這也限制了可操作的移植病患數量。


那麼,倫敦病人的出現,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艾滋病研究人員詹姆斯・賴利 (James Riley) 說,這是一種 n=1 的實驗,它需要一個原理證明。而如今,“倫敦病人” 就是這個 “n=2”。


倫敦病人


不過,研究人員大多認為,倫敦病人的出現依然是一種巧合,依然難以提供可供推廣的治療方案。


首先,這種幹細胞療法還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倫敦病人的故事傳開後,美國艾滋病病毒醫學協會前會長邁克爾・扎格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目前,幹細胞或骨髓移植常用於癌症治療,但對健康人來說其風險尚屬未知,因為它涉及利用強力藥物和放射物摧毀人體原有的免疫系統,然後輸入捐獻者的骨髓,以重造一個新的免疫系統,這種療法及其引發的併發症會提高死亡率。”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福西也認為,目前這種治療艾滋病的方法還不能應用,因為費用和風險都太高。


不過,不管是從 0 到 1,還是從 1 到 2,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的出現,起碼錶明艾滋病是可以徹底治癒的,“柏林病人” 不再只是一個孤例。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和醫學創新,誰又能說得準,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 “不可能” 變成可能呢


https://doi.org/10.1016/S2352-3018 (20) 30069-2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3/has-second-person-hiv-been-cured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2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