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一、释词

1、礼:管子心术篇“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有体,谓之礼”,这里的礼是西周以来制定的各项政治制度,称为礼制。

2、用: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解释为“作用”,这里应当“行”解。

3、和:杨树达《论语疏证》“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这里当“恰当、恰到好处”解。

4、贵:重也,尚也。乃贵重之义,刘宝楠《论语正义》“和是礼中所有,故行礼以和为贵。”也就是说,礼是一套庞大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和是最重要的。

5、先王:前代圣王。也有解“为以前天子制定礼的圣人”。 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解为“前代圣王”。

6、道:杨伯峻《论语译注》作“治理国家”、李泽厚《论语今读》解为“规矩”。这里作“治理国家”更适宜。

7、斯,此也。

8、美,善也。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威仪文物,故以美言之”。

9、小大: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解为“大事小事”。刘宝楠《论语正义》解为“人”,这里是说明,不管是大人小人,都是有礼的,我理解为,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要遵守礼制的。

10、由:从也。可以当遵守讲。

11、有所不行:刘宝楠《论语正义》“谓人但循礼,不知用和,故不可行,所谓‘礼胜则离’者也。”我理解的是,对于礼制,不能僵化的顽固的去使用它,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和,否则会出很大问题。

12、知和而和:皇侃《论语义疏》“人若知礼用和,而每事从和,不复用礼为节者,则于事亦不得行也。”也就是说,礼贵和,但是如果只知道讲和,不讲礼也是不行的,这还是中庸之道,礼、和不可偏废。

13、节:杨伯峻《论语译注》解“节制”,李泽厚《论语今读》解“规范衡量”,都可说通。

二、翻译

有子说:“实行礼制,最重要的就是恰到好处。古时圣王把恰到好处的施行礼制当做治国理政最好的方法,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遵守礼制。但是如果只是僵化去施行礼制而不懂得和的道理是不行的,与此同时只追求和而没有用礼制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三、阐发

这一篇讲“礼”与“和”的关系,表明了孔子一再强调的中庸思想。也就是“度”的哲学,李泽厚甚至认为“度”是中国哲学中特有的辩证法,这和量变质变是有本质不同的。如在《左传》中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哀而不愁,乐而不荒”,《论语》中“威而不猛”等。

从礼制本身来说,它是从西周延续下来的复杂庞大的制度体系,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日益丧失,整个社会秩序趋于崩坏,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有识之士应该如何去做?孔子的方法是“复礼”,恢复周的礼制,让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位置,这样社会秩序就会恢复正常。正如《史记》所载“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迂腐的理想主义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重建礼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打破重建,这要几百年之后在西汉才能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