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一、釋詞

1、禮:管子心術篇“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有體,謂之禮”,這裡的禮是西周以來制定的各項政治制度,稱為禮制。

2、用:說文解字“用,可施行也。”楊伯峻《論語譯註》、李澤厚《論語今讀》解釋為“作用”,這裡應當“行”解。

3、和:楊樹達《論語疏證》“龢,調也。盉,調味也。樂調謂之龢,味調謂之盉,事之調適者謂之和,其義一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這裡當“恰當、恰到好處”解。

4、貴:重也,尚也。乃貴重之義,劉寶楠《論語正義》“和是禮中所有,故行禮以和為貴。”也就是說,禮是一套龐大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和是最重要的。

5、先王:前代聖王。也有解“為以前天子制定禮的聖人”。 楊伯峻《論語譯註》、李澤厚《論語今讀》解為“前代聖王”。

6、道:楊伯峻《論語譯註》作“治理國家”、李澤厚《論語今讀》解為“規矩”。這裡作“治理國家”更適宜。

7、斯,此也。

8、美,善也。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威儀文物,故以美言之”。

9、小大:楊伯峻《論語譯註》、李澤厚《論語今讀》解為“大事小事”。劉寶楠《論語正義》解為“人”,這裡是說明,不管是大人小人,都是有禮的,我理解為,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是要遵守禮制的。

10、由:從也。可以當遵守講。

11、有所不行:劉寶楠《論語正義》“謂人但循禮,不知用和,故不可行,所謂‘禮勝則離’者也。”我理解的是,對於禮制,不能僵化的頑固的去使用它,要取中庸之道,也就是和,否則會出很大問題。

12、知和而和:皇侃《論語義疏》“人若知禮用和,而每事從和,不復用禮為節者,則於事亦不得行也。”也就是說,禮貴和,但是如果只知道講和,不講禮也是不行的,這還是中庸之道,禮、和不可偏廢。

13、節:楊伯峻《論語譯註》解“節制”,李澤厚《論語今讀》解“規範衡量”,都可說通。

二、翻譯

有子說:“實行禮制,最重要的就是恰到好處。古時聖王把恰到好處的施行禮制當做治國理政最好的方法,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遵守禮制。但是如果只是僵化去施行禮制而不懂得和的道理是不行的,與此同時只追求和而沒有用禮制來節制也是不行的。”

三、闡發

這一篇講“禮”與“和”的關係,表明了孔子一再強調的中庸思想。也就是“度”的哲學,李澤厚甚至認為“度”是中國哲學中特有的辯證法,這和量變質變是有本質不同的。如在《左傳》中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哀而不愁,樂而不荒”,《論語》中“威而不猛”等。

從禮制本身來說,它是從西周延續下來的複雜龐大的制度體系,在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威日益喪失,整個社會秩序趨於崩壞,在這種情況之下,當時的有識之士應該如何去做?孔子的方法是“復禮”,恢復周的禮制,讓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位置,這樣社會秩序就會恢復正常。正如《史記》所載“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迂腐的理想主義者,在春秋戰國時期,重建禮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打破重建,這要幾百年之後在西漢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