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怎麼區分?

小零識


區分很大!起碼這三者的政治任務就不一樣,工作性質不一樣,工作方法以及方向也不一樣。

1 先說解放軍

1945年8月15號,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提議把部隊番號改成“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稱山東解放軍總部。

1946年一年,共產黨各控制區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也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下發規定《關於同意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 》,自此,四大野戰軍誕生,

A 顧名思義,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政治任務是解放人民,解放全中國。

時至今日,中國的軍隊也還是叫做“人民解放軍”,是因為他們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統一臺灣之後,估計要改名吧?

2 八路軍呢?

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行政序列上歸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領導。

顧名思義,有第八路,肯定也有其他路!

對,有很多路!

B 此時八路軍的第一政治任務是和其他全國的各系各派的軍隊一起打日本

後來,因為敵我力量的形勢所迫,八路軍把任務調整為在日本敵後開展根據地蠶食。俗稱“游擊戰”。

因為其打法是在土氣,吃穿亦土,被稱為“土八路”。

到後來,土八路,八路軍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軍隊了,他是一支天女散花,遍地開花的’政治、軍事、經濟工作隊‘。

3 新四軍呢?

新四軍因為託日寇的福氣,本來是殘兵遊勇了我黨人馬,聯合抗戰之後。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給了一個番號:“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於是,凡是當時因為各種緣故到不了陝北的共產黨各種武裝攏在了一起,都算新四軍了。

C 這個時候的新四軍第一政治任務也是抗日,無人不抗日嘛!

結果,嚇蔣介石一大跳!不是說全部把共黨趕到西北去了嗎?忽然這麼多人馬?撒豆成名呢?

於是搞了一個“皖南事變”,把新四軍逼的第一任務成了保存自己,新四軍為了保存自己,亦是為了抗日。

於是化整為零,也學八路軍開展敵後根據地建設去了。

新四軍也成了一支天女散花,遍地開花的“政治、軍事?經濟”工作隊了,不是簡單的武裝部隊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

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

總政治部主任任弼時,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

第115師師長林彪,政委聶榮臻,

參謀長周昆,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政治部副主任肖華。

第343旅旅長陳光,政委肖華,副旅長周建屏,參謀長陳士榘。

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政委黃克誠,參謀長盧紹武。

第115師轄:獨立團、騎兵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教導隊。

第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副師長肖克,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治部主任張平華。

359旅旅長陳伯鈞,政委王震,參謀長劉子奇,政治部主任袁任遠。

第120師轄:教導團、騎兵營、特務營、輜重營、工兵營、通訊營。

第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張浩,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宋任窮。

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飈。

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

第129師轄: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騎兵營、錙重營、工兵營。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主任肖勁光(轄各師留守部隊)。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軍長葉挺,政委項英,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政委劉炎,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支部主任劉炎。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轄特務營。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代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第一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副師長羅炳輝,政委鄭位三,參謀長周駿鳴,政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

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

第七師師長張鼎丞,政委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轄:獨立旅、特務團、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第一副司令員賀龍,第一副政委習仲勳,第二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

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第二兵團司令員許許光達,政委王世泰,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副參謀長王蘊瑞,政治部副主任鍾漢華。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副司令員郭天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華。

第五兵團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副政委張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漢,副參謀長潘焱,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政治委員粟裕,第一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唐亮,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

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譚啟龍。

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榘,政治委員袁仲賢。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郭化若。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韋國清。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第二政治委員鄧子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政,第一參謀長肖克,第二參謀長趙爾陸,副參謀長陳光,聶鶴亭,政治部副主任陶鑄。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肖勁光,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

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肖華,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政委莫文驊,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第二副司令員劉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第二副司令員賀晉年,政治部主任肖向榮。

第十八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副司令員王新亭,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十九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得志,政委羅瑞卿,副司令員葛晏春,參謀長耿飈,是部主任潘自力。

第二十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鐵道兵團(總部直屬)司令員滕代遠,副司令員呂正操,參謀長李壽軒,政治部主任王鶴峰。


有才君子


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我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

我黨最早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叫紅軍,成立於1927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後大致分為西北紅軍和南方八省紅軍兩個部分。

全面抗戰爆發後,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達成,我黨領導的紅軍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西北主力紅軍於1937年8月25日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葉劍英為總參謀長,左權為副總參謀長。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師,林彪為師長,聶榮臻為副師長;120師,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129師,劉伯承為師長,徐向前為副師長。

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不過由於八路軍的番號已經深入人心,所以我們還是習慣稱之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為葉挺,副軍長為項英,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

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兼任),副司令員譚震林;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杜平。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時遭到重創,軍長葉挺被國民黨囚禁,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全軍損失近7000人。

皖南事變後,我黨重建了新四軍。陳毅為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八路軍、新四軍及東北抗聯陸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石頭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是個大話題,我們就說說電影電視上這麼區分。

很簡單,看軍服,看武器。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穿著國民革命軍的軍裝,多是灰色。

他們頭戴軍帽上有青天白日徽章,帶著識別臂章。

八路軍的臂章是“八路”,新四軍則是“N4A”,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八路顧名思義,N4A的N是英文NEW(意為新)的開頭字母,4(代表中文“四”字),A為英文軍(Army)的開頭字母(也是軍的代號)。

當然臂章也有改變,比如1938年以後,八路軍將臂章改為“十八集團軍”“18GA”。

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番號並沒有立刻取消。直到1946年以後,各地八路軍番號取消,八路軍臂章不再使用。

新四軍也是差不多,皖南事變以後臂章改為“新四軍”。

除了臂章以外,八路軍新四軍還都有胸章。

胸章同其他國軍大同小異,寫明瞭所在部隊。

以上都是一目瞭然的東西。

1946年以後,八路軍新四軍逐步變為解放軍,但軍服並沒有更換,當時也沒有能力更換,只是取消了臂章、胸章。

至於解放軍的軍服,正式是從1950式軍服開始,很容易辨認。

這套軍服按陸、海、空三軍幹部、戰士區分。

全軍幹部、戰士夏季均戴大簷帽,冬季戴棉帽或皮帽。

1951年陸軍幹部、戰士的大簷帽陸續改為解放帽(四九年式單軍帽),女軍人改戴無簷軟帽,大簷帽留作禮帽用。


單純通過帽子,就可以一眼分辨出來。


薩沙


解放軍、八路軍、新四軍都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它是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的稱謂,瞭解這個稱謂的歷史沿革,就會了解人民軍隊的發展史。

△八路軍。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 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新四軍。為整編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經周恩來多次與國民黨政府交涉、協商,將這些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杜牁為副參謀長。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杜平任副司令員。

在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共對敵大小戰鬥11.5萬餘次,擊斃和殺傷日偽軍計96萬餘名,俘虜日偽軍計28萬餘名,爭取投誠反正日偽軍計10萬餘名,日偽總共損失計136萬餘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軍。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 ,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下轄: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

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

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授予1600多名將帥。

十大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十大大將: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zj史海拾貝


一,解放軍。

一般是指從1946年6至1949年4月,解放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統稱。然後“解放軍”或者是“人民解放軍”,就從1946年一直延用至今了。

二,八路軍。

(1)“八路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集團軍”,簡稱為“八路軍”。然後,八路軍的主力主要是由長征到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而成的。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約八萬餘人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然後,歷時了約二年多的時間,途徑十一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裡,到1936年10月,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勝利會師。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的協商,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紅軍主力就改編為“八路軍”了。

(2)八路軍的總司令是朱德;副總司令是彭德懷。八路軍的總參謀長是葉劍英;副總參謀長是左權。然後,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其中,115師的師長是林彪,政治部主任是聶榮臻;120師的師長是賀龍,政治部主任是關嚮應;129師的師長是劉伯承,政治部主任是鄧小平。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下轄的三個師取得的主要的抗戰成果:115師是“平型關大捷”;120師是“雁門關大捷”;,129師是“陽名堡大捷”。

三,新四軍。

(1)新四軍主要是由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而成的。然後,“新四軍”的全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為“新四軍”。

(2)新四軍的軍長是葉挺,副軍長兼政治部主任是項英。然後,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軍長葉挺去和國民黨談判,被國民黨扣押了;副軍長項英被叛徒劉厚總殺害了。緊接著,中共中央就宣佈由陳毅代理新四軍的軍長,劉少奇則是代理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離開蘇區開始長征之後,從1934年一直到1937年,因為留在蘇區堅持游擊戰爭而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比如說瞿秋白、方誌敏、何叔衡、毛澤潭等人,都可以說也是新四軍的高級將領了!





騎蝸牛走高速


解放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是不同時期的稱呼、名稱。

八路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長征到西北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個番號原來是廣東的,李濟深和陳濟棠都當過第八路軍總指揮。1936年兩廣事變後,陳濟棠垮臺,餘漢謀接掌粵軍,10個師。抗戰後部隊編為62、63、64、65、66軍,增加83軍。62軍在天津被殲,157師在北平隨傅作義改編。63、64隨黃百韜被殲。65軍調胡宗南,退往四川成都起義。66軍在廣西被裁撤。83軍在廣東作戰中失利被裁撤。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115、120、129師。分別是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改編。軍或軍團改編為旅,紅軍師改編為團。一軍團改343旅,15軍團改344旅,2軍團改358旅,6軍團和9軍團改359旅,4軍改385旅,31軍改386旅。


南方游擊隊改新四軍,中央蘇區改1、2、3支隊,鄂豫皖紅28軍改4支隊。

皖南事變後,1、2支隊發展成1、6師,3支隊發展成7師,4支隊發展成2師,華北八路軍改3師、4師。鄂豫皖新建部隊改5師。


國共內戰時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稱解放軍。新四軍北上山東,成為第三野戰軍主力。115師發展成華北野戰軍、東北野戰軍和山東八路軍加入第三野戰軍。120師發展成西北野戰軍,129師發展成為第二野戰軍和華北第18兵團。


1985年大裁軍的時候,保留的有一野第一軍,二野12、13、14、15、16軍,三野20、21、23、24、26、27、28、31軍,四野38、39、40、41、42、46、47、54、55軍,華野60、63、64、65、66、67、68、69軍。長春起義的滇軍60軍改的50軍,重建的11、19、29、43軍。

經過幾輪裁軍,剩下1、12、13、14、15、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集團軍。現在改組為71-83軍和一個空15軍。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主要是通過歷史時期以及軍服臂章等來進行區分了,八路軍、新四軍是抗戰中較為著名的兩支由共產黨人建立的部隊,而解放軍則是進入解放戰爭時期才出現的名稱。 抗戰全面爆發後,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被統一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就是八路的由來,編有129、120、115三個師。後來隨著編制變化,被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屬於第二戰區,不過此時八路的稱號已經廣泛傳播。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八路軍臂章出現的往往是“八路”兩個字,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其實是“18GA”這個數字和字母的臂章。

而新四軍類似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主要由留在南方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等改編而來。不過不幸的是,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新四軍損失慘重,編制也被國民黨撤銷,高級指揮員損失慘重。而後中國共產黨重建了新四軍,繼續著抗日作戰。 後來抗戰結束,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統一改編成為了解放軍。而在解放戰爭勝利之後,解放軍的稱呼至今還在使用。


戰爭之王


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宣佈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八年抗日戰爭,八路軍總共殲滅日偽軍 125萬餘人,解放了大片國土,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部隊發展到100餘萬人,成為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隸屬於國民黨軍隊戰鬥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新四軍是正面戰場上共產黨的主力部隊,裝備相對於八路軍要好些,軍裝為德式軍裝,軍帽上有青天白日徽,新四軍軍官服飾與其他國民革命軍服飾基本相同,部分軍服由國民軍提供。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迫於日軍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終於與中國共產黨達成關於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組成一個軍,於大江南北和閩浙兩省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協議。 1937年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南方8省13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經由中共中央提名,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核定,任命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江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答應將皖南的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出發北移;6日,行至皖南涇縣茂林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皖南事變發生後,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抗戰結束後,新四軍番號繼續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銷,原新四軍部隊主力除第3師(黃克誠部)開赴東北加入東北野戰軍,第5師(李先念部)改編為中原軍區外,其餘主力改編為華東野戰軍,1949年1月改稱第三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黃麻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1937年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937年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抗戰時期堅持華南敵後抗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後北撤山東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929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獨立師(後稱第2獨立師)。這支人民武裝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考驗,1947年十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945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有127萬,另有民兵268萬。1945年8月15日,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等提出部隊番號改稱“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機關稱山東解放軍總部。1945年8月26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中,又一次正式出現“解放軍”的提法。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編成了五大野戰軍。經過數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駐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號沿用至今。


HMSVICTORY


我是金十七,歡迎點閱關注。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解放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是不同時期人民軍隊的名稱。

十年內戰時期。

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兩場政變,使我黨認識到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這一年的8月1日,我黨在南昌發動了南昌起義,成為我黨建軍的開始。當時在南昌起義的部隊仍然就國民革命軍。



同年九月,秋收起義爆發,秋收起義的部隊,名稱叫做工農革命軍。在三灣改編後,這支軍隊稱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隨後,這支軍隊開上井岡山,開闢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1928年,朱德陳毅率軍與毛主席會師,兵合一處,軍隊改名叫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此,我黨領導的軍隊就叫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合作。我黨為更好地團結抗日,主動將自己領導的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其中,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又改稱為第十八集團,八路軍的叫法卻延續下來。總指揮是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



沒有參加長征的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


解放戰爭至今。

1946年,解放戰爭打響。我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統一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當時編有四大野戰部隊,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人民解放軍的稱號一直延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