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执笔的方法有标准吗?握笔姿势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的?

杳木早香


我们大家学习书法,首先遇到的便是如何执笔。其实古人在不同时期对执笔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捻管法、撮管法、拨镫法,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等等。

大书法家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中的"虚而宽″就是方法,也就是古人讲的"指实掌虚″。

通常的执笔方法是:

一、笔管竖立在大指(第一指)与食指(第二指)之间,并用大、食两指捏紧。

二、中指(第三指)在食指下面、笔管的前面辅助食指钩住毛笔,使笔正直不斜。

三、无名指(第四指)在中指的下面、笔管的后面,抵住笔管向外。

四、小指(第五指)贴紧在无名指下面,但不贴住笔管,起辅助作用。

做到以上的执笔方法还要注意一些执笔要点:指实,手指执笔要握实,外侧四指要相互靠拢,密实而不松散;掌虚,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像手心握有鸡蛋,虎口要张开,能做到稳实而灵活;腕平,手腕与桌面要平行;腰背直,身子要正,才能用力匀衡把字写端正;脚放平,这样才能心平气和,而且能把周身之力很自然地运用到笔端。

只有掌握了正确而科学的执笔法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书写汉字、把书法艺术更好的表现出来是不是呀!





翰墨情怀之放飞梦想


执笔有法而无定则。

“执笔无定法”,这完全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为什么?

从历代书家实践看,执笔当然没有定法。不同的朝代往往就有不同的执笔方法,甚至同一时代的不同书家也会使用不同的执笔方法。什么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双钩法、单钩法、捻管法、回腕法,还有汉代用整个手掌粗暴握笔的“握管法”,等等,可谓精彩纷呈、变幻莫测。更有甚者,一些人经过艰辛的努力,用脚趾头夹笔或用嘴衔笔,也能写得很好。

由此,后人总结出来“执笔无定法”。但问题来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小孩子而言,究竟该采用哪种执笔法呢?

假如教一个小孩儿写字,你告诉他,“执笔无定法、怎么握舒服就怎么握”,那就乱了,怎么样叫舒服?初学者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执笔还是要有一个法则的。应该说,执笔有法,但无定法。

这里涉及到对“执笔无定法”的理解问题。其实,这句话最关键的是“定”字,就是说,执笔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方法,比如并非必须得是现今最流行的五指法。但有的人就据此极端地认为,这是说执笔无法,想怎样都行,但其实只是“无定法”而已。

“无法”与“无定法”,一字之差,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无论哪种执笔方法,目的都是把字写好、写自在。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将执笔与用笔有机统一起来,使执笔法有助于形成好的用笔法。这里面有几点比较关键:

1、执笔要有利于中锋用笔。无论执笔方法多花哨,只要无助于中锋用笔,甚至相悖于中锋用笔,那都是不适当的。何绍基的回腕法,虽然看着别扭,被启功说成“猪蹄法”,但他写出的线条却是质量极高的,笔走偏锋根本做不到。

2、执笔要有利于转换提按。不管哪种方法,一旦把笔握死,就写不出精彩的字来。所谓“指实掌虚”,唯掌虚方能灵活,灵活才能自如,自如才有神采。运笔过程中,能够随时转换笔锋,随心做到提按,才是真正“舒服”的执笔之法。

3、执笔要有利于精神放松。启功先生说,会使筷子,就会执笔。此言不虚。拿筷子的精髓在于“紧实而又自然”。如果不紧实,就夹不稳;如果不自然,又太别扭,吃饭太累。写字同理,既要把笔捏稳,又得保持自然放松,否则写字就从文人雅事变成了难受的体力活,断然写不好字。




安之书艺


执笔有一下几种方法。


一是五指执笔法。这是从古到今最常见的方法。很多教材的示范图也是这么展示的,五个指头都发挥作用,是人们常说的按,压,勾,顶,抵。就是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发挥作用,就是按前五个字的顺序。这种执笔法主要用于写小楷,中楷,小行书,小草书。这种执笔法的有点是腕平,手稳,能把字的细节写出来,比如写和字帖原大的,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卷》,《书谱》,《十七》,这些小字都可以。二王的小楷,赵孟頫的小楷,文徵明小楷就不必说就。当然写蝇头小楷也可以用三指执笔法。这种执笔法和腕子的状态也有关,一般都是平腕,枕腕两种。但腕子的移动一定要灵活,初学死板,熟练一段时间就好了,五指执笔法一定要牢记

指实掌虚这四个字,就是要放松自然,也就是古人说的散怀抱的意思。


二是三指执笔法。这种执笔法的是很多人站立书写各种字体的常用方法,无论临创作品都可以,它的优点是:指腕灵活,线条极易形成中锋,因为这种执笔法腕高于指,笔锋始终是垂于纸面的,创造行草书极有优势。你看王厚祥老师这《自叙帖》大草,就这么执笔,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指。自由发挥。三指执笔,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个人书写习惯的不同,指笔的高低也不一样,有人低执管,有人中执管,有人高执管,这个高低和写字的大小也有关系。控笔能力强的看老书家怎么样都可以,新手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了。


三是执笔无定法。江湖上的书者,为了要粉丝,要眼球,用嘴指笔,残疾人没办法用脚执笔,用鼻子指笔的也有,这是特例,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大家在十几平方米的纸上写字也有用两只手握笔的,因为笔太大,只好这样。这种视频很多。曾翔老师,王冬龄教授等都这样写过。表现力极强。


总之,无论怎么执笔都是为笔锋灵活服务的,为调锋服务的,为把线条表现到极致服务的,只要能把书法写好,你用什么方法都行,古人总结的方法就够我们用了


,这就叫前人之述备矣。


我刚才让爱人给我拍了两个执笔的图片,大家可以看看,一看便知很简单的


希望,学书的同仁多交流,一家之言,请批评指正。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文舍堂


我觉中国书法执笔的方法其实没有固定标准的。只有适不适合的执笔姿势。只要适合自己的都是正确的。

启功先生曾经讲过,如何舒服如何来。各代书法名家是怎样实行的呢?大多数和启功见解类似,因人有所不同的,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清朝周星莲说此语源于欧阳修,康有为说源于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开先何人之口,不太其要,关键的是这话道出了执笔的最高境界。


执笔本不繁杂难懂,与选用木筷原理类似。选用木筷是为了更好地把饭食夹到口中,执笔是为了更好地有助于写毛笔字。大桌围坐一起用餐,“执筷”的方式 各有不同,但都夹得干脆利落。人们觉得执笔确实“无定法”。

民国时期书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誉的钱振锽(1875-1944)《名山书论》中所说“大抵古代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必须伤今人之愚矣”这句穿云裂石的语句时,必须钦佩其眼界之宽广。


现在很多人用“五指执笔法”,就是所谓的规范执笔法。其实这种方法是否适宜任何人?是否适宜全部的书写?其实是值得考究的

五指执笔法盛行的时长实际上不太长远,尽管现如今的执笔法最开始能够 上溯唐朝,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及:

夫书之妙取决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

而五指执笔的实际口决“擫、押、钩、格、抵。”则源于宋朝《宣和书谱·儒素帖》:

古之善书很少有得技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

但是依据影响材料来判断,这类方法直至民国时期都无法变成趋势,这一点比照中国台湾的书家执笔方法就十分明显了。

那样到底五指执笔法是如何盛行的?不能不提及有一个人,沈尹默,作为当今知名的书法名家和书法艺术教育学家,是五指执笔法疯狂的追捧者,他在《执笔五字法》中写到: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一样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就是沈尹默及其别的书法艺术课本的总编所认可的“五指执笔法”,随着课本的宣传,造成在中国大陆地区压制群雄,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显著:平稳有余,灵巧不足,过于繁杂。

因而说执笔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不一样的执笔方法全是让笔更为适宜自己的书写需要。古代人为了更好地解决不一样书体、规格,也造就出不一样的执笔方法。执笔自己就应当服务于书写,因而没有“标准的执笔姿势”只存有“适合的执笔姿势”


暝啸幽篁国学传播者


我16岁时就获得书法9级证书,这是我唯一的握笔姿势。

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鸿鹄国学


中国书法执笔的方法有标准吗?握笔姿势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的?

从古到今,无数书法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最适合书写的多种执笔方法用于不同姿势,老朽把古人的和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所有执笔方法提供给大家,供参考。

执笔方法 就是拿笔的方法,有很多种,用于不同的书写姿势和不同字体的书写。执笔方法包含指法、腕法、笔位三项内容。

  一、指法

  执笔手指的姿势和位置叫指法。具体分为:三指执笔、四指执笔、五指抓等三种方法。

  1.三指执笔法(两种)

  其一: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虎口自然打开,中指以指甲内侧边缘向外顶住笔杆,以辅助掌控毛笔,第四、第五指依次向前自然靠拢,要做到指实掌虚(执笔的手,除大拇指以外,其他四指相互依靠用力为“实”;掌心是空为“虚”)。这种方法,可枕腕,也可悬腕,坐姿、站姿均可使用。


图1 三指执笔法其一(坐姿)

图2 三指执笔法其一(站姿)

其二:大拇指在里侧,食指和中指在外侧,三指齐力用指肚把笔杆捏住,无名指和小指自然靠拢向掌内弯曲,指尖抵住掌心下部,适度给力,以支撑前三指的稳定。此法,可枕腕,也可悬腕,坐姿、站姿均可使用。

图3  三指执笔法其二(坐姿)

图4 三指执笔法其二(站姿)

  2.四指执笔法

  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肚捏住笔杆,无名指在里侧以指甲根部向外顶住笔杆,虎口自然打开,使得毛笔牢牢掌控在四指之间,第五指向前依靠第四指。指实掌虚,以加大笔的活动范围。

图5 四指执笔法(坐姿)

图6 四指执笔法(站姿) 

四指执笔法,适合书写各种书体的大小字;坐姿、站姿、枕腕、悬腕均可配合使用。此法,要把食指和中指靠在一起,不要分开。否则, 笔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制约运笔的灵活性。   

图7 不要把食指和中指分开

3.五指抓笔法

  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抓住笔斗,小指在内侧用指尖向外侧用力支撑,把毛笔牢牢抓住,这就是五指抓笔法。此法,只用于书写榜书大字的楂笔,站姿使用。

图8 五指抓笔法

上述执笔方法为基本执笔法,在书写实践中,可在基本执笔法的基础上,调整出更多的执笔方法来。无论用哪种方法,执笔的手指都要与手腕、臂、肘以及笔位相互配合,协调发力,这样,在书写时才能活动自如。否则,会影响到书写的灵活性和墨迹效果。当然,有法而不定法,如何执笔因人而异,只要自己感觉舒适,且能运笔灵活即可为之。需要强调的是,书写时,掌控笔杆的手指要自然放松,不可僵硬,且用力要适度,笔位高低要适当。


张庆涛中国书法大课堂


学习写毛笔字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执笔得法,写字时才能运用自如;如果执笔不当,养成不正确的习惯,纠正起来会很困难,也不利于把字写好。

执笔法介绍

执笔方法要解决的就是五个手指如何合理地安排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保证顺利地书写。

五字法

擫,是按、抵的意思,是指用拇指的第一节紧按笔管的左、后侧,力量由内向外。

押,通压,是指食指第一节压住笔管的右、前侧,力量由外向内,与拇指相对捏住笔管。

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外侧,力量从外向内,中指与食指合力,对着拇指,以更稳地控制笔管。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顶住笔管的内侧,力量从右内侧向左外侧推出。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而不接触笔管,以增强无名指向外的推力。

执笔要点

(1)手指实:手指要实在地压在笔管上,使握笔稳。

(2)手心虚:手掌不要握紧,放松自然,掌心有一定空间,能够自由运笔即可。

(3)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呈自然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要刻意。

(4)手掌竖:手掌竖起,能使手把笔拿直。

枕腕:手腕枕在桌上写字,只靠手掌来运笔,因为活动范围较小,适宜写小字。

灰色音符分割线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灰色音符分割线

悬腕:将整个手臂提起,手肘不要高于肩膀,用手掌及肩膀的力度运笔,活动范围大,适宜写大字。





SUjun00111


大家好!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区分下平常写字执笔 和 写书法艺术执笔。在小学时候,老师就教我坐正,端正拿笔。这种是写字执笔,这是很好的。 但在书法中,个人觉得是在不影响身体状况的做法下,不严格要求作者如何如何执笔,所以没有太强硬要求,没有强硬标准。但是我个人经验推介下面两张握笔的图片,可学图片中的握笔样式。有利于书写及身体健康。感谢您的观看!谢谢!




墨年书法


谢谢你😊提问!

其实你不需要去纠结这个问题,原则上是怎么舒服怎么拿,怎么能写好字怎么拿。

你可以在临帖的时候多换换拿法,去感受不同的握笔感和写出字的不同,这样的阶段可长一点,每次练都试,最后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拿笔法。当然也不是说以后都这样拿笔,在你手上功夫字上功夫都提高到一个高度时你会觉得我不管怎样拿都行,都能写好!就好比你从自动挡车上下来又马上开着手动档感觉像没换车一样!

希望能帮到您,如果还有问题,可以也私信我!



宣187921437


书之妙道,笔法为上,笔法千古不易,这里的笔法应该包括执笔的方法!其标准或所谓的正确方法,说了几千年了,也是五花八门!

1.五个手指与笔的关系分,单钩、双钩、五指、四指、三指、两指等等,从古至今,似乎都组合了许多!

2.什么方法执笔,似乎都有大师或大家出现,比如,单钩的苏东坡为代表宋代很多大家,双钩大家比比皆是!所以说,怎么样执笔实际上不妨碍成就!

3.书体不同,字的大小不同,执笔方法都或有不同,比如,小楷似乎就是双钩好一些,而双钩是草书方便一些等等!

总之,执笔方法,自然舒适为主,中侧锋等互换流畅方便就好,不要人云亦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