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余光中


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上世紀70年代初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詩人余光中離開大陸多年,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鄉愁》,表達了自己渴望祖國統一和親人團聚的願望。直到今天,《鄉愁》仍然在海峽兩岸廣為傳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1987年,蔣經國宣佈臺灣解嚴後,圓了無數遊子的回家夢。1992年,余光中首次應邀回大陸,此後的27年中,他先後回大陸60餘次,可謂早已圓夢《鄉愁》。然而,有一個人,至今沒有解開鄉愁。不過,他倒不是思念大陸,而是深深渴望回到臺灣。

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他說鄉愁,就像自己潛意識的一部分,從離開臺灣的第一天起,就很強烈想回去。尤其是年紀越大,感覺越強烈。此人就是名揚四海的愛國者林毅夫,原名林正義。

相信,很多人對林毅夫40年前游泳投靠大陸的那段經歷並不陌生。1979年,出於愛國,在金門服役的林毅夫,隻身遊過海峽,來到大陸。那一年,他剛剛27歲。如今,投靠大陸40年,當年身為金門馬山連連長的林毅夫,早已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權威,不僅當過中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還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

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然而,儘管林毅夫名揚四海,功成名就,可是當年的行為,也為他留下了終身遺憾。臺灣當局對他的“叛逃”舉動始終難以釋懷,認為他是“敵前叛逃的罪犯”,有違軍人忠貞氣節和武德價值。所以,有關林毅夫渴望返鄉的問題,臺灣當局的立場至今並未改變,在處理上絕無模糊空間。

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所以,即便40年過去了,林毅夫的回鄉之路始終被淺淺的海峽阻斷,佈滿荊棘。即便1995年,他的母親長眠地下,也未能在榻前盡孝;2002年,父親去世,20多天不入殮,只為等林毅夫回來,可始終不能如願。雖然,他在大陸開闢了一片天,可現實生活中,對於父母生不能養,死不能送終,感到深深的遺憾。

對於回家的渴望和有家難回的無奈,恐怕沒有人比林毅夫有更深的體會。儘管他很想回故鄉看看,但又不願意躲躲藏藏的回去,只希望兩岸和諧統一後,能夠終結他的“叛逃案”。這樣,他就可以回去探親,為雙親掃墓,同時也能夠為兩岸經濟發展多做貢獻。

投靠大陸40年,此人名揚四海,卻留下終身遺憾,渴望長壽回家掃墓


雖然,林毅夫至今仍然不知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但他相信總有那麼一天,兩岸一定會徹底和諧統一的,到時他也肯定能夠順利回到家鄉。所以,林毅夫的夢想就是長壽,這並非是怕死,而是渴望活到100歲甚至更長,這樣的話,他肯定能夠等來回家掃墓,祭拜先祖。在此,忠心的祝願林毅夫先生,早日回到家鄉,一解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