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十四部作品中,為什麼有一半的作品知名度不高?

珍惜內女人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膾炙人口的當屬《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了,翻拍次數多,流傳度很廣。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其實這知名度也算高的,《雪山飛狐》還把《阿Q正傳》踢出了課本,胡斐也挺有名的。

《連城訣》:太黑暗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抄襲《基督山伯爵》。

《白馬嘯西風》:“偏不喜歡”也是名句了,不過女主把男朋友送人的情節太尷尬了。總體的武打水平太差,世界觀太小,更像是個愛情寓言。

《書劍恩仇錄》:早期作品真沒寫好,陳家洛把香香送人的情節真是氣死我了。

《俠客行》:幾乎是篇爽文,講一個傻小子渾渾噩噩練成絕世神功的故事,有什麼看頭?

《碧血劍》:又是部早期作品,真沒寫好。袁承志好歹是忠烈之子,打不過清軍就出國了?何鐵手想當徒弟的情節也說不通。

《鴛鴦刀》:一部純喜劇作品,鬧了半天,就為了“仁者無敵”四個字?

《越女劍》:太短了,沒啥看頭。 總而言之,金庸的小說還是越長越好看。當然我不是黑他,他的其他小說只是相對較差而已,還是非常優秀的。

《射鵰英雄傳》



《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

《天龍八部》


《碧血劍》

《書劍恩仇錄》


《飛狐外傳》

《雪山飛狐》


《笑傲江湖》

《俠客行》


《鴛鴦刀》

《白馬嘯西風》


《連城訣》

《鹿鼎記》


職業小白譚先生


金庸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其中六部是長篇鉅著,無一例外都是精品,拍攝影視劇的次數也是最多的。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還有六部雖然也屬於長篇,但是整體水平無法跟前面六部相提並論,不過由於是金庸作品,也比較受人推崇,翻拍影視劇的次數雖然沒有那麼多,但起碼都有幾次,影響力比前面六部就要小了許多。分別是《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碧血劍》《俠客行》《連城訣》。還有三部只能算是中短篇小說,只是寫了片段化的故事,分別是《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由於篇幅短,情節單一,雖然有拍影視劇,但幾乎沒有再翻拍,所以知名度不高。


可以說,整個金庸武俠的質量和影響力都是按照篇幅來分類的,六部最長的也是質量最高的。如果有人對金庸原著感興趣但是時間又不是很多,可以先看那六部最長的,其餘作品看不看無所謂。拋開質量和影響力,如果單說知名度,有一部作品不能繞過,那就是《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先生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是他老人家的處女作,當時他是在報紙上連載,大獲成功。這也奠定了金庸先生的創作模式和發表風格,那就是在報紙上連載。相比於直接出版,依託發行量大的報紙連載作品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後來金庸先生又連續創作了《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都是報紙連載的形式。特別是《射鵰英雄傳》,奠定了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宗師的地位。可以這麼說,就算沒有其他作品,單憑一部《射鵰英雄傳》,金庸先生都可以位列武俠小說三大家之一。

這個時候,金庸先生開始自己創辦報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報》,並開始在上面連載《神鵰俠侶》,從此以後,金庸武俠開始在《明報》連載,而一開始《明報》銷量全部倚靠金庸武俠,後來則是互相成全,《明報》一方面發表有立場的政論,一方面發表武俠小說,在充斥花邊新聞的香港報業可以算是一股清流,逐漸成長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當時很多人為了看金庸武俠專門購買《明報》。

有意思的是,除了《射鵰英雄傳》寫的時候還沒有明報之外,其他五部大部頭的金庸作品都是在《明報》上連載的,有了這五部作品鎮報,其他作品的光芒自然就被掩蓋了。看書讀報的人都不是傻子,哪個作品寫的好,哪一部一看作者就用心了,基本上都看得出來,所以優中選精。儘管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貫優秀,但總歸也是有特別出色的,六部大部頭作品脫穎而出。

到了後面,就開始了金庸劇的時代,今天的很多大牌明星早年都演過金庸劇,比如鄭少秋、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等等,而且金庸劇不是隻拍一部就算了,而是一拍再拍,翻拍最多的也是這六部大部頭作品。比如《倚天屠龍記》,單單電視劇就有八部之多。至於83版《射鵰英雄傳》,作為第一部傳入大陸的香港武俠劇,更是風靡大江南北,從此金庸武俠開始被大家所熟知。隨後像馬景濤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呂頌賢版本的《笑傲江湖》,古天樂版本的《神鵰俠侶》,黃日華版本的《天龍八部》,陳小春版本的《鹿鼎記》逐漸在內陸開播,都是風靡一時。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的武俠劇就沒有那麼受歡迎了。再有就是拿電影來說,像李連杰版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李連杰林青霞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還有周星馳的《鹿鼎記》,那都是武俠電影的經典代表。相比於這些,其他金庸作品並沒有什麼改編成特別著名的電影作品。



要知道,看影視作品的人要遠遠多餘看書本原著的人,影視作品的影響普及範圍也遠遠大於文學作品。正是因為那六部作品質量高,篇幅長,可塑性好,不僅受到原著讀者的推薦,也受到影視劇改編的追捧,自然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了。相比之下,其他幾部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特別是那三篇中短篇,說起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它們也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呢。


一覽眾河小


金庸寫了14部小說,熱度很高、翻拍不斷的無非《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三部曲等,《連城訣》的熱度可就要低很多了。並不是《連城訣》寫得不好,單獨看《連城訣》反而是一部奇書,為什麼知名度卻不高呢?

前面的幾部熱度高,無非是拍成影視劇回報率高,即使是多次翻拍還有人看,已經轉化為經典IP,熱度自然居高不下。而《連城訣》拍的影視作品較少,收視率上比不了其他熱門金庸劇,自然也就熱度低了。《連城訣》勉強算是一部中篇小說,不足以拍成長篇電視劇!

其次《連城訣》的劇情較弱,《射鵰》三部曲有宏大的歷史背景,金兵侵宋、蒙古攻宋、郭靖守襄陽、張無忌抗元等,提升了這些小說的主題。而《連城訣》圍繞江湖人士尋找連城訣裡的寶藏,在主題上完敗於其他熱門金庸劇。

觀眾最難接受的還是尺度較大,看其他金庸劇可以看到家國情懷、泡妞撩妹等,適合下班後放鬆一下心情。而《連城訣》如果忠於原著的話,會看到徒弟殺師父、父親活埋女兒、同門火併、砌牆埋人及糧盡烤屍等,不僅小孩子不宜觀看,連成年人都未必能接受。

此外,《連城訣》完美遊離於金庸武俠劇之外,金庸武俠劇裡的設定都差不多,最強的門派是武當少林,《射鵰》三部曲更是相通的。而《連城訣》裡的武功、江湖門派等,與其他作品沒有任何聯繫,沒有看完其他作品接著看《連城訣》的想法。

雖然《連城訣》知名度不高,但並不妨礙這是一部奇書,其對人性的貪婪做了大量的描述。花鐵乾的貪生怕死,師徒三人為了《連城訣》殺師父,最後反目火併,以及最後大量江湖人士湧入寺廟奪寶,最後死於寶藏上的毒,不知道金庸在何種心境下寫出這麼真實的作品。


冬日過後即暖陽


金庸老爺子的十四部作品,有一半的作品知名度不高,我個人倒覺得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即使像金庸老爺子這種大佬,也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是精品,有些作品受題材,受故事篇幅,受影視化呈現來說,並不好,故部分作品知名度不高,實屬正常。即使有些作品,在某個時代某一段時期,知名度很高,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漸漸淹沒無聞,這也是很正常的發展規律。

先說一下,金庸老爺子的十四部作品,有哪些?"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個字,是網友對金庸先生筆下的14部著作的簡稱。其中知名度比較高的是,射鵰三部曲(即:《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幾部作品在經歷無數次的翻拍和經典改編、影視化呈現後,幾乎成為我們50、60、70、80、90這幾代人共同的經典和回憶。雖說現在可能00一代後,關注金庸、古龍的作品越來越少了,但不可否認,兩位武俠大師在我們那個時代,特別是精神文化娛樂方式比較匱乏的年代,人手一本金庸古龍的小說司空見慣。

在這幾部知名度比較高的作品中,《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這幾部作品,至今影視化翻拍熱度還是很高的,而《鹿鼎記》由於小說中韋小寶是娶了七個老婆的,這明顯和我們當前的價值觀是相背的,以後的影視化呈現,如果不對這個設定進行改編,可能過審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又因為涉及“反清復明”等社會制度題材,可能會被認為影響民族團結,我覺得,《鹿鼎記》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熱度會越來越低。

前面這幾部作品,大夥應該都看過,大致講了個什麼故事,我這裡也不贅述了。其他幾部小說或者影視化呈現,可能很多人真沒看過。拿《白馬嘯西風》來舉例。

《白馬嘯西風》有個很詩意的書名,是老爺子的一篇中篇小說,講得是漢人同哈薩克人之間的情與欲的角逐。這篇小說以金銀小劍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馬李三先後遇害拉開序幕,通過“呂梁三傑”追尋高昌迷宮的地圖,展開了李文秀與蘇普、馬家駿、瓦耳拉齊等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穿插了蘇魯克與盜賊漢人、瓦耳拉齊與車爾庫之間的糾葛。

這部小說,名義上是武俠小說,但書中全篇其實更像一部複雜的戀情小說。由於題材上的不討巧,可能與我們武俠迷來說,與下意識中那種:鮮衣怒馬,快意恩仇,江湖行的武俠概念不太一樣。

綜上所述,金庸老爺子的十四部作品,並非部部都是像“射鵰三部曲”那種武俠精品佳作,作品品質、篇幅、題材以及影視化呈現上的難度和差異,也就決定了作品知名度上的高低了吧。


拯救不高興


連城訣是一部很黑暗的小說,裡面把人性描寫的既真實又誇張,讀起來很是壓抑和悲憤,而且小說格局不大,來回來去就是梅念笙一門,血刀門,落花流水加上官府這四家的那點事,而且是金庸取材自年幼時家中的一位老僕人的真實經歷,只不過那位老僕人沒有男主那樣練成絕世武功。

書劍恩仇錄,處女座,金庸是香港第二個寫武俠小說的人,他自己就說過,當時很犯難,首先要不同於舊武俠,其次還不能重複梁羽生這個第一人,但是他又不知道怎麼寫,所以書裡書外都有濃重的中國古典小說的影子,譬如仿照水滸傳的痕跡非常明顯,而且該書讀起來很讓人氣憤,因為男主用現在話說,算是一個渣男了,而且結局也不是很令讀者滿意。

碧血劍,早期真正的主角是從未正式出場過的夏雪宜,後來是袁崇煥,而袁承志最多是男二男三,並且袁承志的形象非常沒有存在感,更沒啥特色和性格,總體而言,這部小說的可看性並不高。

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都是平平無奇的小說,無論是劇情還是武功,都讓人難以記憶深刻。


當兵吃糧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是金庸先生給自己所著的十四部中長篇武俠小說寫的一副對聯,由各小說名字的首字組合而成,橫批是短篇小說“越女劍”。金庸是在完成小說之後發現,自己的作品還可以這樣組合,遂順口溜由此而來。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對應的作品是:飛:《飛狐外傳》;雪:《雪山飛狐》;連:《連城訣》;天:《天龍八部》;射:《射鵰英雄傳》;白:《白馬嘯西風》;鹿:《鹿鼎記》;笑:《笑傲江湖》;書:《書劍恩仇錄》;神:《神鵰俠侶》;俠:《俠客行》;倚:《倚天屠龍記》;碧:《碧血劍》;鴛:《鴛鴦刀》。這個順口溜並非是按照14部小說的創作順序來排序猜得到的,不過能組合成這樣一個工整對稱的對聯,也是十分神奇,也使得它在熱愛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迷們中流傳甚廣。

這十四部作品中膾炙人口的當屬《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了,翻拍次數多,流傳度很廣。

前面的幾部熱度高,無非是拍成影視劇回報率高,即使是多次翻拍還有人看,已經轉化為經典IP,熱度自然居高不下。而《連城訣》拍的影視作品較少,收視率上比不了其他熱門金庸劇,自然也就熱度低了。《連城訣》勉強算是一部中篇小說,不足以拍成長篇電視劇!

其次《連城訣》的劇情較弱,《射鵰》三部曲有宏大的歷史背景,金兵侵宋、蒙古攻宋、郭靖守襄陽、張無忌抗元等,提升了這些小說的主題。而《連城訣》圍繞江湖人士尋找連城訣裡的寶藏,在主題上完敗於其他熱門金庸劇。

觀眾最難接受的還是尺度較大,看其他金庸劇可以看到家國情懷、泡妞撩妹等,適合下班後放鬆一下心情。而《連城訣》如果忠於原著的話,會看到徒弟殺師父、父親活埋女兒、同門火併、砌牆埋人及糧盡烤屍等,不僅小孩子不宜觀看,連成年人都未必能接受。

此外,《連城訣》完美遊離於金庸武俠劇之外,金庸武俠劇裡的設定都差不多,最強的門派是武當少林,《射鵰》三部曲更是相通的。而《連城訣》裡的武功、江湖門派等,與其他作品沒有任何聯繫,沒有看完其他作品接著看《連城訣》的想法。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其實這知名度也算高的,《雪山飛狐》還把《阿Q正傳》踢出了課本,胡斐也挺有名的,這兩部劇拍的還可以。

《白馬嘯西風》:“偏不喜歡”也是名句了,不過女主把男朋友送人的情節太尷尬了。總體的武打水平太差,世界觀太小,更像是個愛情寓言。

《書劍恩仇錄》:早期作品真沒寫好,陳家洛把香香送人的情節真是氣死我了。

《俠客行》:幾乎是篇爽文,講一個傻小子渾渾噩噩練成絕世神功的故事,有什麼看頭?劇情不夠。

《碧血劍》:又是部早期作品,真沒寫好。袁承志好歹是忠烈之子,打不過清軍就出國了?何鐵手想當徒弟的情節也說不通。

《鴛鴦刀》:一部純喜劇作品,鬧了半天,就為了“仁者無敵”四個字?

《越女劍》:太短了,沒啥看頭。






雨檸檬


對喜愛武俠小說的人來說,金庸的小說沒有知名度不高這一論調!!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部部經典!!!

其實金庸一共15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裡沒有收錄《越女劍》,金庸自己也說過《越女劍》太短不成氣候。

我記得一位研究金庸的作家總結過:

金庸小說長篇必短篇強,後期的必前期的強;

兩部顛覆之作《天龍八部》&《鹿鼎記》

封神之作無疑是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

兩部飛狐《飛狐外傳》、《雪山飛狐》次之

其他幾部都算中端篇,不似長篇那麼精彩和有名,但跟其他武俠小說作家比還是高出一大截!

我自己最喜歡《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喜歡到幾乎能描述任何細節!

推薦一下《白馬嘯西風》,雖然很短但風格大不同,尤其是主角是女生,寫法似抒情散文,“你深深愛著的人,卻深深的愛上了別人,有什麼法子?” 這部是唯一一部很委婉以情為主的金庸武俠!


必火榜


我覺得,很大原因在於影視劇的傳播作用。


“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應該是金庸先生十四部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幾部,一共六部,這些相當於是天王巨星級別的,名字如雷貫耳。

如果再選一部湊夠一半的話,比較難選,應該是在《書劍恩仇錄》、《俠客行》、《雪山飛狐》、《飛狐外傳》、《碧血劍》和《連城訣》中遴選吧。它們差不多,算是普通的一線明星,雖然也出名,但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而像《鴛鴦刀》和《白馬嘯西風》則像是二線甚至三線明星,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不難發現一個規律,知名度最高的那些作品,無一例外都被拍攝成了影視劇,而且是被多次翻拍,像《鹿鼎記》翻拍次數最多,有八個版本。


每次翻拍,勢必都會引起書迷和劇迷的討論:哪個版本的郭靖最經典?誰的楊過最帥?怎麼這個小龍女的臉像包子,那個趙敏的臉像錐子呢?

這些討論和爭議無形中又起到了再次宣傳的作用,一而再,再而三。

而且,有很多人是先看了電影或者電視劇再來看原著小說的,比如我,就是先看83版電視劇射鵰,後來才找小說來看的。

甚至也有人只看影視劇,不去讀原著。比如那些非資深金迷,或者只愛追劇的劇迷。

這樣就會造成那些沒被拍成影視劇,或者翻拍次數少的作品肯定知名度就會低。

好酒也怕巷子深啊!你不拿出來吆喝,除了那些資深人士,普通的人怎麼會知道呢?

更何況,知名度高的這些作品,恰恰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也是最好的。世界觀更大,結構更加複雜,嚴謹,經得起各種解讀。

比如說“射鵰三部曲”,從南宋末年一直寫到了元末明初,時間跨度近三百年,主要人物的任務從抗金已經變成了抗元,甚至對於明朝的建立還在發揮影響。

比如說“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的天龍八部,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情節瑰麗雄奇,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充斥其中,每每讀起都會深受感染。

這些恰恰是那些知名度低的作品所欠缺或力度不夠的,比如說《白馬嘯西風》,即使其中的愛情也比較平淡,比如“仁者無敵”的《鴛鴦刀》,最後的結果讓人有點兒洩氣……

據說,今年又有一版《神鵰俠侶》要播出,公孫止比楊過的扮相還帥……


田獲三狐


公認的金庸武俠小說 ,一共是十五部,有“七上八下”之說。

十五部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聯成一幅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中不包括《越女劍》。

金庸本是報人,以寫時政評論見長。當初《明報》訂閱量低,生存困難。為了吸引讀者,金庸開始撰寫武俠小說,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說他每天寫一段,次日發表,持續十多年。

每天寫一段,次日就要發表,這樣趕出來的作品,當然不可能字字珠璣。所以有“七上八下”之說。比較公認的,“射鵰”三部、《鹿鼎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與《書劍恩仇錄》是“七上”,另八部是“八下”。但是見仁見智,在下就覺得,《飛狐外傳》更勝過《書劍》。


棲鴻看紅樓


一半作品知名度不高,就是說有一半的知名度特別高是吧。道理很簡單啊,一半的金庸小說來回的改編成電視劇。很長時間國人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 而《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幾部作品被改編次數最多,只要智商正常,都會在電視上看過。 剩下的改編成電視劇的次數少,如《越女劍》《白馬嘯西風》《碧血劍》等,知名度就低一點。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頭條上經常有這樣的題目:老梁,馬未都,高曉松是不是中國當下三大才子?恩,很簡單這些人只看視頻節目,以為這幾個人就是中國最有文化的人了,不要說茅盾文學獎 ,他們連網絡小說都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