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周濯街開講:黃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黃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與“二十五打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是全國各地在“打豆腐”這件事情上,表現得驚人地一致,二是在全國各地的年俗民謠中,關於臘月二十六“剁年肉”的不同說法也比較多。黃梅人說“二十六剁年肉”、黃石人說“二十六割年肉”,也有人說“二十六去買肉”,而北方人則說“二十六燉羊肉”或者是“二十六炸魚肉(丸子)”等等,好在萬變未離其宗,都是在圍繞年與肉說話。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因為黃梅人無論稱買肉還是割肉都習慣稱之為“剁肉”,所以黃梅年俗民謠是“二十六剁年肉”。不過黃梅人的“剁年肉”與北方人“燉羊肉”以及“炸魚肉”的最大區別是,黃梅人臘月二十六“剁肉”的目的不是因為沒有肉,而是為了剁點新鮮的肉過年。而在“剁年肉”之前不僅有臘肉,還有提前許多天已經“剁”回家掛在通風陰涼處的“風(封)肉”。當然,在那窮苦的年代,或者是個別窮苦的人家,即使臘肉、風肉都置辦不了,到二十六這天,也是無論如何也要剁年肉的。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值得一提的是,黃梅年俗民謠的“二十六剁年肉”之說,不僅與黃梅人的過年習俗有關,而且與黃梅人的家風、族風、縣風有關。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黃梅縣人民練習岳家拳

如果說,現在一般人養豬的目的是為了“謀利”,那麼舊時黃梅人養豬(黃梅方言叫“寬豬”),的目的則是為了“節儉”,所謂“豬是聚錢罐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黃梅人除了用自己家裡的穀糠、淘米水、洗碗水養豬(寬豬)外,大部分是用野菜餵養,他們要麼到田野山間“挑”餵豬的野菜,俗稱“討豬菜”,要麼到湖塘、河溝裡去打撈水草,俗稱“打豬草”。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打豬草

如果說,是黃梅人“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人文精神,培養了黃梅人喜歡養豬的好習慣,那麼“窮死不偷,餓死不搶,要麼賣唱,要麼賣藝,絕不討閉口米” 的人文道義,則成就了黃梅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黃梅的產生與發展。黃梅戲中的小戲《打豬草》就是源於黃梅青年男女因打豬草而產生的愛情故事:還有《補背褡》《賣大蒜》《逃水荒》《過界嶺》等小戲,以及《告壩費》《於老四與張二女》等大戲,則是真實生活的藝術化。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黃梅戲中的小戲《打豬草》

因為“豬是聚錢罐得”,所以舊時無論貧富都“作興寬豬”,由於豬的食物主要是野菜、水草,這也就意味著再窮的人家豬都是“寬”得起的,因此“二十六剁年肉”的年俗,也從未間斷過。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說黃梅人的家國鄉土情懷,主要表現在黃梅戲上,那麼黃梅人的心靈淨土情懷,卻主要表現在“二十六剁年肉”上,不信請聽黃梅童謠《殺豬歌》:

豬元帥,毛大哥,你挨屠刀莫怨我。

為君獻此苦肉計,早出苦海早超脫。

來世大富並大貴,脫下毛衣換綺羅。

快隨無常入地府,要比凡間好得多。

天不收來地不管,人不知來神不覺。

日裡吃的白米飯,夜裡睡的綢被窩。

牛頭見你敲鑼接,馬面見你唱山歌。

豬元帥,毛大哥,十磨九難且忍著。

罪業皆因前世造,自作自受自操脫。

千刀割肉莫怕痛,萬棍敲打莫嫌多。

作者簡介:周濯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新天仙配》(28集)、《天仙配》(35集)、《黃梅戲宗師傳奇》(25集)和《媽祖》(38集)等10部電視劇的原著作者。先後在北京、長沙、臺灣等地出版長篇小說99部。

民俗专家周濯街开讲:黄梅人的“二十六,剁年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