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二十六)~熊膀陰陽身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二十六)~熊膀陰陽身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二十六)~熊膀陰陽身

《逝去的武林—我與日月同》

原文:熊形是左右互換,也就是西瓜和玉米棒子互換。練了熊形,自然就能對“轉環崩”(崩拳的一種)有感悟的,我們的拳是一個拳補充另一個拳,一個拳裡有所有的拳。西瓜和玉米棒子,我們叫“虛運一個形”。其實這秘密,王獻之早就講出來了。王獻之在寫字時,王羲之從後面過來,猛地抓他的筆桿,竟然沒有抓動,王羲之就說這個兒子掌握了書道的秘密。書法握筆,指頭在筆桿上使力,反而使不出力量來。手心要像握著一個雞蛋,下筆時催動這個虛運出來的雞蛋,字方能力透紙背,如有神助。不是說王獻之寫字死扣筆桿,幾根指頭是抵不住王羲之奮力一拔的力量的,而是說王獻之手心虛運出一個形,這個形有了實感,手中的筆別人就拉扯不走了。王獻之練一隻手,我們練整個人,形意拳是大書法,這個虛運之形,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有。形意簡單的練法就是練“辶”,這個部首叫“走之”。“丶”,這一點,就是沉著,拳要先練這個勁,一沉能著上,著上就是一沉。身子往下一沉,手能著上對方,千招萬勢都可以這麼打人。有了渾身一沉,看懂八打歌訣,渾身能沉能著。但做一個死錘子,光錘這一下也不行。沉下去,還要能起來,但這一起可就鳳舞龍翔了,一把錘子變成十八般兵器。“、”要扯成“廴”——這是身法變化,也是勁催的。轉七星,有了一沉再轉,就能從一沉裡轉出新東西來。形意拳在“走之”裡。

風清露陽:這段扯的更遠了,扯到了王羲之、王獻之,讀者可能覺得練個拳至於嗎?總是借古喻今,遍舉人事物,到底要說什麼?根本問題是武術不是說的、寫的,是練的、用的,講武術也是無奈之舉,應運而生,現在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在線視頻功能的爆發,遠程講武術漸漸的能被人接受了,效果還差一點,但也是極大的進步。

關於王羲之,不僅是書法,也是武術高手,並且還是當時朝野上下數一數二的手,他的字太優秀了,把他的武掩蓋了,以前的高官權貴都是允文允武的,本來不分家,同屬修身之藝。熊形的兩邊轉換是熊之能,熊有個陰陽身,身在於落膀,熊膀是一大能,所以佔形意拳四象之一,關於熊膀是練形意者必備的身形,從三體式中來。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二十六)~熊膀陰陽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