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計時間的?

歐陽強1976


在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計時的器具有很多,大約在公元前476年到前222年間,在那個沒有電子產品和衛星定位的年代,古人們設計了很多的計時器,早期的計時工具,運用的是太陽的直射,在一天中,不同的時刻,太陽射在同一物體上的方向和影子的長短都會有所不同,古人們運用這個原理設計出了太陽鍾。

中國古代最常見的計時器就是圭表,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到前1027年的時候,就有關於圭表的信息,被記載在了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它又被稱為日晷或是日規,人們主要用它來區分不同的季節,它的表是一根直立在地上的標杆,有些也用石柱,而“圭”則是正北方向的一塊石板,在四個季節,因為陽光的直射現象,標杆在“圭”上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有所不同,當陽光在正南方向時,標杆落在“圭”上的影子最長,這時冬天到了,影子最短時,則是夏天到了,這樣人們就能很容易的推算出四季的變化。他也是我國人民創造出的最古老、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

在日晷後,出現了一種運用水流來計時的方法——刻漏,又被稱作漏刻或者是漏壺,它最早被記載在周禮中,分為受水型和洩水型兩種,早期的多為洩水型,洩水型的主要部分包括格叉、關舌和漏箭,水面下降後,格叉以及關舌上升,隨著水面的下降,漏箭也下降,人們可以通過觀察漏箭上所刻的刻度線來區分時間,但最常見的為受水型,目前出土的刻漏是西漢時期的,都為受水型。隨著水面的上升,漏箭所指示的時間發生變化,提高了計時的精確度。在北宋時,刻漏風行整個中原地區。

在書中有對另外一種用來計時的器具,即水運渾天儀的詳細描述,記載說該儀器是725年的時候人們通過改進張衡的設計而得,在此之前,有古代文獻提到在漢武帝時有人制造過渾天儀,但並未描述它的具體結構。這個結構能模擬天體運轉,依靠水力來運作,它也能表現日月變換。在這個水運渾天儀上還有兩個小木人,能夠自動撞鐘,為人們報時,可以說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機器人,渾天儀的發明得到了人們極大的讚揚,展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李約瑟博士也曾提到——這個裝置是最早的時鐘。

我國古代的大部分計時器具都是運用水力來帶動的,也有通過太陽的直射來計時的,但不管是陽光還是水都有著自己的侷限性,在陰雨天和晚上,沒有太陽的時候,人們就不能看日晷;而在冬天,水會結冰,依靠水力的計時方法便也不能用,所以,中國古代聰明的人類想了一個沒有侷限的方法,用沙子來計時,於是,便有了沙漏的出現。在另一本古書中記載了用沙子計時的方法,採用的是五輪的沙漏,為了防止出現沙子堵塞流沙孔的情況,周述學將其改為了六輪。在宋濂的送學士文集中有關於沙漏的具體的記載。這些計時的方法都是我們的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他們運用生活中一些很常見的東西經過加工、改造後製作成為他們需要的物品,這就是古人們的聰明之處。


可愛的小豫


主要使用圭表、日晷、漏刻等方式計時。圭表是依靠日影長度來計時的工具;日晷由一根晷針和一個刻有刻線的晷盤組成,以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漏刻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壺裡盛水,通過觀察壺上刻有時間的標尺位置來判斷時間。

人們最初使用的是一種叫“圭表”的計時器,它是一種依靠計算日影長度來計時的工具。所謂“圭表”由兩部分組成:直立在地面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南北放置測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時間又被稱為“光陰”,意即太陽在地上留下的陰影,光陰一詞就和圭表有關係。在圭表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了“日晷”,還是以光的投影來判斷時刻。日晷由一根晷針和一個刻有刻線的晷盤組成。當太陽的方位變動時,晷針在晷盤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樣。古人根據長期的觀察,確立了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日影方位並以此來判斷時間。比如“午時三刻”指的其實就是日晷盤午時位置的第三個刻度。

圭表和日晷都是利用太陽來計時的方法。但碰到陰雨天如何計時呢?古人發明了“漏刻”的方法。“漏刻”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壺裡盛水,通過觀察壺上刻有時間的標尺(叫刻箭)位置來判斷時間。“漏刻”的方式由於不受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在中國民間長期被廣泛使用。機械動力的計時器在中國古代也是存在的。宋代蘇頌在張衡發明的水運渾天儀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水運儀象臺可以準確報時,並顯示十二個時辰。

除此外,還有香篆、油燈鍾、蠟燭鍾、沙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鐘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鐘錶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睿睿美食記


首先我們來看古代計算時間的依據:

古人最早是依據太陽月亮的升落來作為時間流逝的依據也就是計算時間依據的,因為太陽週而復始的東昇西落,構成了最基本的時間觀念:“天”。而月亮的升落構成了“夜”。一天一夜正好利用十二地支進行劃分。

其次,我們來看古人對時間的劃分和確定:

中國古人按照傳統的十二地支來劃分時間。把一天一夜(即今天的24小時)劃分為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十二個等份,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十二個時辰。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又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算來“一刻”也就等於現在的15分鐘,今天我們常用“一刻鐘”來代表15分鐘,就是這麼來的。

第三,我們看古代計算時間的具體方法:

1、日晷

日晷又稱為日規,是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判斷和計算時間。日晷由一個畫有時間刻度的晷盤和中央的一根晷針組成,隨著太陽方位的變化,晷針在晷盤上的投影便指向不同的時間刻度。這個在現代看來並不精準的計時方法,在落後的古代卻沿用了幾千年。這是通過利用太陽光線所採用的計時方法,那麼如果是陰天或雨天沒有太陽光怎麼辦呢?於是古人又發明了另一種計算時間的方式。

2、漏刻

漏刻又分為沙漏和水漏。顧名思義,水漏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原理,在特製的水漏壺裡盛滿水,通過觀察漏壺上的時間刻度來判斷時間。由於漏刻計時方式不受天氣的影響,在古代的中國民間被廣泛而長期地使用。但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天,水容易結冰,因此古人用流沙取代水而發明出了沙漏,原理與水漏一樣,因此水漏與沙漏統稱為漏刻。

3、渾天儀

相比於日晷和漏刻,渾天儀的科技含量明顯要高出許多。《晉書·天文志》、《新唐書·天文志》中都曾提到渾天儀的基本結構及計時原理。中國古代的這一計時發明比西方1370年出現的威克鍾早了600多年,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但由於渾天儀的構造及製作相對複雜,因此通常只用於皇室宮廷,而並未在民間普及。

4、香篆鍾

在電視劇《狄仁傑斷案傳奇》中提到過唐代用於計時的香篆鍾。其構造和原理是製作一個梅花形的盤子,裡面設置五瓣梅花,分別在每瓣梅花上繞一圈盤香,根據香的燃燒程度來計算時間。

以上就是我所知的古人計算時間的依據和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趣味品歷史


我想你應該是想問平民老百姓怎麼計時吧。

官家或大戶人家自由一些計時工具,沙漏,水漏,日晷,鐘鼓樓,燒香計時等。

對於平民老百姓而言,計時相對困難一些。

基本白天就是日出而出,日落而息。

要具體到大體時辰,那就只能是靠影子,所以才有日上三竿的說法。

到了晚間還有燒香計時的,再晚就是有專人打更的更夫,可以提醒老百姓時間。

這裡說個題外話,打更只到五更天(凌晨3點多),凌晨5點多的六更天不打,因為鬼神活動的時間,怕驚擾到它們。而且一日之計在於晨,凌晨5點多,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已經準備開工了。




歷史小壯丁


古代人可以用“圭表”、“時辰”、“香鍾”、“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看時間。

1、圭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時辰。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3、香鍾。是一種更為方便的火鍾,它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與其長短成正比,即燃燒時間越長,剩餘的盤香越少,在盤香上記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變的時辰。也有具有鬧鐘作用的香鍾,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掛之重物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提醒此時辦事的人,起到鬧鐘作用。燃香計時(香鍾)因為價格便宜,方便實用,在古代民間是比較流行的。


歷史酷


日晷、蠟燭鍾、水鍾、沙漏

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赫赫講故事


古代計時方法,可能更久遠一些的,並非十二時辰。又資料記載的是先秦時代就有“十個時辰”的說法。十二個時辰,比較準確的應該是到了春秋戰國以後,

特別秦漢時期,干支系統全面的紀年紀月紀日以後,十二時辰說應更為明確。宋以後,又把每個時辰一分為二,稱“初,正”,所以十二時辰實際上已經演變為二十四時辰了。

十二時辰是平均分割時間的,就是每天平均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接近現在的2個小時。不多,這套十二時辰計時傳到日本後,在早期,演變出了一套晝夜各六個時辰計時,並且晝夜時辰長短不齊。

現在熟悉不過的24個小時制,是平均劃分時間的,不管是凌晨1點到2點這個1個小時,還是下午5點到6點這1個小時,時長是一樣的。

也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每天24小時長度也是一樣的,這種“平均太陽時”也被叫做“定時法”。但在江戶時代,大概是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末這近300年時間,人們並沒有使用24小時制。他們將一天分為白晝6個時辰,和黑夜6個時辰。白晝和黑夜則是以每天日出日落時間點來區隔。

處在北半球的日本,晝夜長短並不相等,並且還要隨季節發生變化,夏天晝長夜短,冬季晝短夜長。

所以這個時辰長度也是變化著的。為了能夠準確顯示當時這種計時方法,早期的鐘表,是通過改變擒縱系統的擺頻來調整晝夜時辰長度的差異。早期的鐘表,有些配備單平衡擺,有些是雙平衡擺,可以自動切換速率運作,來顯示一天不同時長的時辰。





讀歷史故事受益一生


1.地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依此類推。

2.十二時段計時法

即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以此類推。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以此類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劃分為五個“點”。

還有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級的水運儀象臺。


倚劍醉客棧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漏壺,又稱刻漏,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幾乎與沙漏同時出現了油燈鍾和蠟燭鍾。油燈鍾是把時間刻度標在盛油的玻璃器皿側面,油的水平線因燃燒消耗而下降,據此可看出時間的流逝。蠟燭鍾是將時間刻度標在蠟燭的側面。蠟燭燃燒後逐漸縮短,據此可指示出時間。油燈鍾和蠟燭鍾統稱為火鍾。


吾欲與汝同曲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