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一、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嗎?

《歡樂頌》中樊勝美一出,帶火了“窮養”話題。樊勝美出生寒門,媽媽重男輕女,哥哥敗家吸血。即便自己會交際懂人事,因為家庭的入不敷出,30歲依然擺脫不了“苦難的人生”。樊勝美是有能力的,可家庭帶來的苦難沒有讓她擺脫灰色的人生。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父母變相“窮養”,使樊勝美對奢侈、虛榮極度渴望。在公寓四女孩中,她的虛榮被現實打碎,令人尷尬和難堪,也正是這種對富有的嚮往,被現實撕開,將她的落魄袒露在朋友面前,讓我們看到了窮養下的女孩,並非外面表那般光彩照人。

老人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苦難教育就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而事實上,極度強調苦難與窮養,對孩子的成長,也存在諸多隱憂。樊勝美們就是例子,窮養下的孩子,不僅物質上匱乏感強烈,心理上也容易受陷入“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又稱過度代償,指一個真正的或幻想的軀體或者心理的缺陷,可通過過度代償而得到超乎尋常的糾正。也就是一個人在身體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過度的補償行為或“矯枉過正”。

現實中窮養的孩子尤其容易出現這種

“過度補償”的心理行為,他們大多由於早年的物質方面精神方面的缺失而對金錢,關愛,慾望的有極端追求和執念。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二、窮養的危害有多大?


1、窮養的孩子,容易陷入馬太效應惡循環

19年前,美國有一對患有精神病的夫婦生下三胞胎,由於不具備撫養能力決定送人領養。三胞胎分別送給了富人,中產,窮人家庭領養,哥哥在富裕的家庭長大,最終成了彬彬有禮,謙遜有教養的科研人員。二弟的養父母注重教育,在他們的培養下成了一名大學老師。小弟被送去了當地一個移民的貧困家庭,養父母勉強維持溫飽,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最終早早輟學打工。

三人的差別貌似反映了階級的貧富差異,其實反映的是“馬太效應”的一個普遍現象。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現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 、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反映的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以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其實孩子都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窮的人越來越窮,富的人越來越富”。

女兒很喜歡吃糖果,由於有蛀牙的傾向,已經好久沒有給孩子買。鄰居這天分了她兩顆糖果她寶貝的不得了,打開一顆小心翼翼地舔著。這個時候樓上的小胖子弟弟下來玩看到了非要吃,我勸說女兒分享最後一顆她死活不肯,最後不歡而散。又一個星期過去她生日買了一盒糖果送她,她居然在小區居然派發起來。

即便是孩子都知道只有滿足了自己基本的物質需求才會考慮精神層面上的分享,從來沒有得到過滿足,談給予實際上是一種無形的奢侈。

2、窮養引發“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性格活潑開朗的女子寶拉從去世的姑媽那裡繼承了鉅額的財產後,愛上了覬覦著她財產的男人安東。安東為將財產佔為己有,一步步對其進行心理暗示,使寶拉由自信樂觀走向精神失常。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而這種慢性的心理暗示的過程也會導致一個人否定自己。陷於迷茫否定自己的狀態。

窮養家庭無形中就會洩露家裡的經濟窘迫,在長期的感染下孩子也感受到經濟的壓力,從而變得壓抑自己。例如,當老師建議給孩子報一個培訓班,孩子會出於現實的考量拒絕。當同學聚會吃飯,自己卻因為沒錢拒絕了。學習交往同樣需要金錢。


窮養,其實就是一種資源的缺乏導致的精神的缺失。

3、造成“破窗效應”或報復性消費兩個極端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在缺乏資源的環境中成長,金錢的誘惑其實是很大的。這種越缺越在意,越在意越破罐子破摔的現象無處不在。

閨蜜最近手頭有點緊問我借了幾千塊,其實沒幾個月她就會到處借錢度日。閨蜜工資不低她喜歡買名牌對大牌子的追逐就像是吸毒已經上癮。因為從小家裡揭不開鍋,她總是穿的破爛被人瞧不起。經濟獨立後只要穿的體面她才敢出門。即使我認為這是一種病態。那些“大手大腳”花錢的就像是破罐子破摔。

窮養的孩子往往難以擺脫“稀缺模式”的價值觀。“稀缺模式”,是人們專注於對稀缺資源的瘋狂追逐。當錢、時間、有效信息等匱乏的情況下,人們會因為追逐而忽視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從而造成心理上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美術學院大二學生夏梅最近因為個人作風問題被學校開除。據和她同一個宿舍的閨蜜說,自從大二開始夏梅就瘋狂的購買各種奢侈品,一個學費都需要父母東借西湊才解決的農村女孩突然“暴富”著實讓人困惑。後來更是夜不歸宿,每次看見夏梅大家都感覺好像換了一個人,又美又時尚。

最後被人爆出原來是在校外做援交,直到學校約談,才發現原來自己讓學校蒙羞了,後來自己也自覺呆不下去就輟學了。現實中這種因為“窮養”造成思想的扭曲從而出賣自己的事例數不勝數。

“苦難就是一筆財富,苦難是一座大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些精神勝利法,貌似暫時起到鼓勵作用。真正促使人前進和向上的是我們內心的富足。

所以相較於窮養,富養出來的孩子內心更富足,他們擁有強大的精神力,未來有足夠的力量迎接生命的各種挑戰。

三、“富養”孩子,父母都要懂得這樣做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除了保證家庭的基本經濟生活來源,這裡講的富養主要指的是對孩子精神方面的富養。如何對孩子進行精神方面的富養?需要父母有意識給予孩子關愛和價值觀方面的引導。

1、精神富養,尊重關愛孩子的成長

01、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人無完人,有優點的同時肯定會有缺點。父母不應該做的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被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我們小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能有別人一半聽話我就滿足了”這些話說出來很自然。但是在孩子的心理就會有我比別人差的感覺。

我並不是一個頭腦特別聰明的人。從小和姐姐這個學霸相比我記性差,悟性不高,學東西反應能力更是弱爆。記得快要高考的時候我感覺都要放棄了,最後堅持下去是因為我的媽媽,她從小就沒有因為姐姐的優秀而對我有半點的偏心,從來不會說你看看你姐這樣的話,她總是能發現我的“優點”,例如,我長得漂亮,我畫畫很好之類的。

最終我也由於媽媽的引導選擇了自己擅長的美術藝考,完了大學夢。這樣看來父母對孩子的思想富養確實很必要。

能夠接受孩子真實的本我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當他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自然有底氣去面對世界的挑戰,獲得前進的動力。

羅斯坎貝爾說過:“只有健康的,建立在無條件愛的基礎上家長同孩子的相互關係,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機。

02關注孩子的成長

“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夫婦倆非常的努力,幾乎不分晝夜的拼命工作,可以說賺來的錢基本上都作為兒子們的教育投資了。“這是歌手陳美齡把三個兒子送入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後的感言。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在她的《50個教育法》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養育方法大多體驗了一個母親的無微不至,這種無微不至其實就是一種富養的方式,章節“傾注無限的愛”和“記住,永遠以孩子優先”等的講述讓我心悅誠服。

“南風效應”就是關愛教育的代表現象。南風效應(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的這則寓言。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循循善誘,運用和風細雨式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要懂得和孩子玩耍,會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製造好的經濟基礎,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做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對孩子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精神富養,培養孩子成就欲


杜根定律指出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自信並勤於實踐,讓你永遠手握坐票。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

跳水皇后郭晶晶出生在河北保定的普通家庭裡,父親是個鐵路的工作人員,而母親是廠裡的工人。雖然不是富裕的家庭但是他們對於女兒的教育和培養是一刻都沒有落過。他們總是在孩子訓練比賽時候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無論是這次疫情的捐款事件還是因為平日生活裡節儉低調的作風度都讓人豎起大拇指。

那個曾經在九運會上說過“九運會是中國的奧運會,每個運動員都會努力準備,我也不例外。我當然希望能在九運會上戰勝她(伏明霞),也有這個信心。”

我想這些信心來自於平日裡不停的訓練,更來自於父母、教練的培養。

3、精神富養,就要培養孩子“自我價值認同感”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價值認同是指社會成員或組織在社會活動中對某類價值的內在認可或共識,通過這些認可或共識,形成自身在社會實踐中的價值定位和定向,由此決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後並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它是社會成員對社會價值規範所採取的自覺接受、自願遵循的態度及甚至服從。

自我價值認同感就是一種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和信奉的感受。 健康的自我價值認同,能對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初最基本的自我價值認同最初是來自於家庭。


具體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認同感,彌補窮養孩子可能存在的缺失?

1)利用布朗定律打開孩子的心扉

布朗定律是指一旦找到了打開某人心鎖的鑰匙,往往可以反覆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他的某些心鎖。它是美國職業培訓專家史蒂文·布朗提出的。布朗定律:找到心鎖就是溝通的良好開端,知道別人最在意什麼,別人的意願就會在你的把握之中。

著名影星陳喬恩幼年時期常常遭到媽媽的暴力對待,以至於長大和媽媽呆在一起也會不自在。《人生選擇題》中她表示自己是出身於重男輕女的家庭。主持人問有沒有嘗試和媽媽傾訴感情的經歷,她的回答是沒有。因為不知道怎麼和小時候一直打自己的母親親近。

多少親子關係毀於缺乏溝通,多少家庭悲劇起源於暴力壓制。要想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內心必須要懂得找出孩子的心鎖。孩子喜歡什麼,孩子是什麼性格,孩子的優缺點等。這些作為最親密的家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親子間良好的溝通。


2)提高共情力做孩子強有力的後盾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羅伯特·巴雷尼,1914年生物學和醫學 獎獲得者 ,他因對耳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母親忍住眼淚對他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從那以後一直陪著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即使生病了也沒有放棄過兒子的康復訓練。

母親的榜樣作用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目標,生命達到極致。

哈佛大學前講師SHOU獨創了共情認知療法,在他的《共情力》一書把共情力和認知行為療法相融合,提出了一種全新而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人們緩解壓力。作者稱之為共情認知行為療法。那什麼是共情認知行為療法呢?

書中提到:共情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一個人的想法會影響他的感受,而他的感受會影響他的行為和他對自身處境的認知。而所處環境如何、與什麼樣的人進行交往並不能決定我們如何感受,也不能決定我們生活的發展方向。真正能起到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如何感知、理解、思考和看待我們的經歷

羅伯特·巴雷尼的母親無形中運用自我共情力感知孩子的感受,從言語到行動思想上去重新構建受傷孩子的行為舉止和思想情志,在她的引導和鼓勵下最終巴雷尼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邁向成功的彼岸。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孩子的共情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表示: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美國共情力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則在他所寫的《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把共情定義為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並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由此看來“共情”不單單指一種思想,還是一種帶著理解的行為。

我們都意識到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常常活在彷徨焦慮,患得患失的情緒不能自已。內心積壓的情緒越多,就越想找到一個發洩的窗口,真正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到一個能夠與你共情的人,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而父母就是那個和孩子有共情的人。對於父母應該怎麼做,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出的方法大致如下,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育兒領域:

首先,注重開放式溝通。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是無容置疑的但是常常會由於表達問題而造成和孩子的隔閡。舉個例子:

  • 媽媽A說:“今天在幼兒園是不是很開心,是不是很好玩?“A可能的回答:“是的,開心,好玩”。
  • 媽媽B說:”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什麼有趣事情了嗎?”可能的回答:“我和同學今天在滑滑梯哪裡一起玩的躲貓貓,最後她都沒發現我,我贏了........”

明顯第二個開放式的問題更能讓我們瞭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可以發現開放式問題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打開話匣子,更能夠了解孩子的狀態,從而達到共情。

其次,放緩節奏,開闊眼界,降低要求。

現代科技發達,各種信息流通過快,人們已經習慣快餐式的生活節奏。這種生活無疑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和舒適。然而,沒有沉澱沒有積累的過程導致人格的缺陷和思想的侷限。懂得教育孩子放緩節奏,在高強度的學習生活中給孩子日常減負也給孩子學習減負。

放緩節奏多帶孩子出門認識世界見識社會比把孩子逼著學習有用得多。

曾經在公眾號看過一篇文章,一個高三女孩子由於面對高考壓力過大精神出現問題的文章。本來從小到大一直是父母的驕傲父母也寄予她會為你搞得期待。最後由於壓力過大導致精神除了問題無法參加高考。只能放棄學業放棄壓力去一個超市當一名普通的售貨員。

這樣的故事常常讓我們扼腕,孩子能健康成長才是父母最大的期待,記得像放風箏一樣緩緩的放慢生活的節奏,讓孩子可以自由的迎風飛揚。

最後,不隨便定義孩子,耐心引導,靜待花開

人類是一種高等智慧的動物,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不輕易給孩子做判斷做定義做評判,同時人的頭腦發育容易也受到的暗示和蠱惑。能夠擺脫對孩子的固有認知,認識到孩子的特點,並能夠按部就班,因材制宜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經典音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主人公是馬修,一個因為失職被轉到一個叫“池塘底部”的輔育院當代課老師,他所在的班級是一個都是問題兒童的放牛班,然而他意外發現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和自己的特色,並從中發現出孩子們與眾不同的特點,最後組建了合唱團。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所以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不應該輕易給孩子做判斷下定論。根據孩子的日常反饋給予孩子最好的指引和關愛。


四、總結

苦難教育真的是一筆財富?錯,父母要懂得如何恰當的富養才是關鍵


孩子是該窮養還是富養?最終造化其實是受到孩子先天氣質和後天環境的影響。而更認可“富養”的我,認為“富養”的本意應該是在物質基礎上對精神層面的大量支出。

如今社會一再的強調窮養已經是難以適應社會需求難以符合孩子的發展需求。尊重關愛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自我肯定的前提下漫入自信的殿堂,找到自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