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扶苏造反的话,会夺得天下吗?

罗富小哥


几率几乎为0,胡亥刚登基的时候秦王朝政权还没有崩,也就是地方连藩王都算不上对抗中央政权,历史上这么干又成功的只有一例,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

先看看差距,朱棣是藩王经营准备多年,扶苏只是监军,未必会有多少人支持。朱允炆用的是黄子澄,胡亥有李斯,差距不用我说了吧?

相同的是开国皇帝都驾崩了,但是朱元璋驾崩天下人都知道,秦始皇驾崩只有几个人知道,扶苏蒙恬肯定是不可能知道的,在没有始皇帝的死讯就造反借他几个胆子也不行,就算胡亥先公布死讯然后登基再来杀扶苏导致扶苏造反,那有丞相李斯的支持胡亥就是正统合法继位的,虎符调动部队阻击和停止粮草供应太简单了,长城兵不可能有太多的存粮,只能去抢粮食,那就真的是造反了,绝对不可能成功。

扶苏要想当皇帝,只有一个可能,提前知道始皇帝的死讯,悄悄赶回咸阳找到氏族大佬聚集私兵等着胡亥他们回来然后在他们还没有宣布始皇帝驾崩的时候,突然发难说他们谋逆杀害了始皇帝,否则请皇帝出来说话,诛杀叛逆然后灵前继位,这是宫廷政变和军队造反不一样。或者悄悄找到李斯说动李斯,到咸阳的时候李斯来发难说赵高胡亥谋逆,自己为了帝国江山才假意迎合,等待皇长子。只要李斯支持,大事无忧也。


清风照佳人


如果当年扶苏造反的话,夺得天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可能还会导致大秦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路上突然暴毙,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秘不发丧,扶植秦始皇次子胡亥登基称帝。胡亥登基篡位后,派人矫诏逼迫长公子扶苏自杀以除后患。公子扶苏不听蒙恬劝告,选择了自杀,让胡亥阴谋得逞。扶苏死后,蒙恬也被迫吞药自杀。当时蒙恬手下有三十万重兵,扶苏又是长公子,扶苏和蒙恬却双双选择了自杀。不少人为二人的自杀而感到惋惜,认为假如二人起兵造反或可夺下秦国天下。

那么假如扶苏和蒙恬起兵究竟能不能成功?

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早已狼狈为奸,扶持胡亥谋朝篡位已谋划多年,朝中党羽遍布。秦始皇暴毙后他们阻止扶苏回咸阳,并矫诏逼迫扶苏自杀,扶苏一直处于被动。

扶苏最大的依仗就是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但蒙恬手里只有半块兵符能不能调动军队很难说。秦朝集权程度非常高,秦法严厉,由于蒙恬军团远在塞外,信息闭塞,军士们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更不知道圣旨是胡亥团伙矫诏,所以在圣旨面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扶苏和蒙恬想要调动大军除非能在第一时间揭露胡亥集团的阴谋和拿出有力的证据,否则长城军团和扶苏走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长城军团跟着扶苏和蒙恬走,二人也不一定能得了天下,长城军团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匈奴,一旦南下匈奴必将趁势入侵劫掠中原,而南下军团和关中军团决战,也势必会削弱秦军的实力,此时蠢蠢欲动的六国旧族必将死灰复燃,那时中原大地将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到最后大秦帝国又是一番乱战,扶苏能不能得天下不好说,但大秦帝国肯定是毁了。


不讲李说史


如果当年扶苏造反,有很大几率夺得天下。

首先,扶苏其人,乃秦始皇嬴政长子,秦朝宗室大臣。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其次,大将军蒙恬对其忠心耿耿。秦始皇对蒙恬很是信任,交给蒙恬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权,让蒙恬驻守在匈奴进犯的边境,负责抵御匈奴的袭击以及修筑军事建筑长城。而抵御匈奴和修建长城这两大事件都是秦始皇在位时做的功绩中比较突出的,因为长城修建以后,游牧民族匈奴的进犯,中原再也不用时刻担心,是抵挡匈奴的最好的办法。为当代以及后世几千年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而蒙恬成功的抵御住了匈奴的袭击,使得秦朝边境和平稳定,秦朝中原内部也安定了许多,百姓们都不再受战争的侵袭。

掌握了抵御匈奴的大量精锐部队,为夺取天下,增添了无限的力量。

作为长子,天然应该继承秦始皇嬴政的皇位。且秦始皇嬴政去世时间不长,余威尚存,六国遗存,仍然忌惮于秦朝强大的统治力量,不敢轻举妄动。而且抵御匈奴,掌握了这些精锐部队的具体情况,经过秦始皇嬴政所谓“发配”打击匈奴,在多次、多年的战争中笼络了人心,站稳了根基。打天下,势在必得。


可爱的小豫


个人认为即使二人真起兵,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早已狼狈为奸,扶持胡亥谋朝篡位已谋划多年,朝中党羽遍布。秦始皇暴毙后他们阻止扶苏回咸阳,并矫诏逼迫扶苏自杀,扶苏一直处于被动。

扶苏最大的依仗就是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但蒙恬手里只有半块兵符能不能调动军队很难说。秦朝集权程度非常高,秦法严厉,由于蒙恬军团远在塞外,信息闭塞,军士们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更不知道圣旨是胡亥团伙矫诏,所以在圣旨面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扶苏和蒙恬想要调动大军除非能在第一时间揭露胡亥集团的阴谋和拿出有力的证据,否则长城军团和扶苏走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长城军团跟着扶苏和蒙恬走,二人也不一定能得了天下,长城军团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匈奴,一旦南下匈奴必将趁势入侵劫掠中原,而南下军团和关中军团决战,也势必会削弱秦军的实力,此时蠢蠢欲动的六国旧族必将死灰复燃,那时中原大地将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到最后大秦帝国又是一番乱战,扶苏能不能得天下不好说,但大秦帝国肯定是毁了


Me兔九哥


扶苏当年造反的话,大概率会夺得天下。

1:扶苏为人宽厚,正直不阿,被贬到长城就是因为秦始皇坑儒事件,上书劝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

所以扶苏比胡亥更有仁义之心,在百姓中也颇有声望,本来就是秦始皇选的接班人。陈胜起义时曾言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因此扶苏如果起义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且,扶苏天生仁厚,若是他即位,采取儒家怀柔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不必要的好大喜功的建筑工程,肯定二世而亡。

2:蒙恬世代为秦将,且勇猛过人,帮助秦国北逐戎地,收复河南。后率兵30万,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 》

由此可见,蒙恬带领的30万秦军皆是身经百战之士,若是扶苏说动蒙恬造反,从武力值来说,是足够拿下咸阳的。

但是中间有一点就是蒙恬会造反吗?蒙恬世代为秦将,忠心勇猛。从历史上他的自杀来看,近乎愚忠。所以扶苏造反还不行,必须要蒙恬一起才可以成功。

所以,若是扶苏造反成功,可能后面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小王的后花园


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病故,李斯和赵高拥立胡亥即位,这就是秦二世。而据传李斯等人篡改秦始皇遗照,逼迫公子扶苏和梦田等人自杀。素有仁义孝顺之意的扶苏遗诏遗命自杀,那么如果扶苏和蒙恬在当时就指出遗诏的问题,起兵反对胡亥等人有没有得到皇位呢?笔者认为希望不大:

首先,扶苏未必得宠和得势。作为秦始皇的长子,他的称谓只是公子扶苏,即使是诸侯国的继承人也应该称作太子。不立太子姑且可以把他考虑成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不立继承人。但作为长子却被派到最艰苦也最困难的地方去,和大将蒙恬去修长城,抵御强敌匈奴。秦始皇儿子众多为什么让长子去对抗匈奴的最前线呢?最大的可能是秦始皇并不喜欢这个儿子,他也是因为触怒父亲被派往边境的。作为一个失势皇子,长期在外地,自然和大臣和将领联系少,得到的支持不会太多。

其次,胡亥并不是不堪一击。作为秦始皇最小的儿子,是很讨父亲喜欢的,巡游只他一个儿子。同时,还有一个细节,秦始皇让胡亥和赵高学法律,秦国能够在七雄中最终胜出,商鞅变法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法家也一直有人在秦朝担任重要职务比如李斯。让胡亥学习法律说明秦始皇在培养胡亥,从这个角度看,始皇帝把胡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如果扶苏想在边境地区起兵对抗胡亥,与法理上很难被秦朝重臣尤其上章邯这样的武将所信服,很可能在半路就被消灭。

第三,秦朝是个法律严酷的时代。秦朝的灭亡和法律非常严酷有一定的关系。在胡亥已经登基,且得到李斯、赵高两大重臣的支持下,获得皇位比较稳固,只不过后来为了各自利益,胡亥、李斯、赵高这个同盟内部瓦解导致政权迅速倒塌。在这种情况下,边关将士有没有胆量和扶苏、蒙恬谋反是个未知数。还有一点原因,这些将领的家眷都是咸阳,他们敢不敢不顾家人安危,死心搭地的谋反。扶苏、蒙恬不太会有这么高的个人魅力让这些将领超越秦朝的法律死心塌地跟自己造反。

最后,从秦末起义军与秦军作战的历史看,作为大部分非正规军人出身的起义军,在两年多时间就攻破了秦都咸阳。在始皇帝晚年就出现起义的苗头,在陈涉起义后,各路诸侯揭竿而起,由于秦统一天下的时间并不长,天下人心未稳,原六国贵族也趁机参与起义,在两年时间内攻破咸阳,灭亡秦朝。即使扶苏起义,面对这样声势浩大的起义,他也没有能力扭转败局。

综上,扶苏虽然被后世推崇,甚至被陈涉作为号召起义的理想人物,但诸多因素决定他没有实力通过造反获得天下。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欢迎关注评论。


舍我谈历史


我的观点,如果扶苏造反,取得天下的几率没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的途中,崩于沙丘宫。临终前,自知回天乏术的始皇帝传下诏书:让扶苏参与处理身后事,待灵枢回咸阳后安葬。此时扶苏尚在上郡蒙恬大军中监军,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想让扶苏回咸阳继承大位。诏书写好后,交给了赵高,还没给到使者手中发出去,秦始皇驾崩了。而诏书还一直在赵高手中攥着。

皇帝不在朝而亡,继承者远在边塞,帝国的权力出现了真空,是一件可以颠覆天下的事情,稍有不慎,天下将乱。

老谋的李斯决定秘不发丧,只有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身边的宦官知道秦始皇驾崩这件事。赵高看到眼里一切,知道机会来了。赵高撺掇李斯,晓以利害,将李斯拉到了自己这边。于是对外宣称,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诏书令扶苏、蒙恬自杀。

所以,在权谋的运作下,胡亥继位,是合法的,赐死扶苏,也是合法的。实际上,让扶苏自杀的,是李斯、赵高、胡亥,但在明面上,是秦始皇的命令。

虽然扶苏、蒙恬坐拥三十万大军,但军队不是他们的,是属于秦始皇的。秦自商鞅变法,制订了完备而严酷的刑罚,刑罚的产生,是让人畏惧,不敢去作乱。即使扶苏要反,而明面上反的对象是秦始皇,三十万军队里可能除了亲信外,没有人会跟着一起干的,假如裹挟着这批军队造反,每日将会有人因畏惧而逃逸,时间久了,内部兵变都是可能的。而事实上,扶苏自杀后,手持诏书的使者,让一法吏就将蒙恬拘捕关押了。


河边的白栏杆


扶苏造反能成功吗?首先我们先认识下这个主人公,再从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和所处背景解读主人公,最后再得出结论。若举兵造反,扶苏是否会成功夺得天下。小伙伴们应该会感兴趣哦。

一、扶苏的人格魅力

扶苏,赢姓,名扶苏,秦始皇长子。敢于直言进谏,心系百姓,为人清明,同情苦于始皇残害的天下苍生。所以在当时扶苏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虽然老百姓们没见过扶苏,也不知道扶苏在哪,但扶苏的声名早已在老百姓间传开,老百姓都等着扶苏上任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何以见得呢?我们来看下当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后,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起义所说的话,当时陈胜在分析形势的时候对吴广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扶苏在老百姓里的地位是一位贤能者,虽然只是陈胜吴广起义借用的借口,但他俩基本算是百姓的代表,就像陈胜所说的一样,百姓多闻其贤,百姓听到的扶苏是个贤者,而事实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扶苏继位,会是个贤君,百姓拥戴。

二、扶苏所处背景

在秦始皇当政时,发生了一段插曲,虽然相比于他其他残暴的行为,这有点相形见绌,但是主要是涉及到我们的主人公扶苏,所以接下来说说这段小故事。

话说秦皇一统天下之后,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有两个百姓调侃秦始皇的暴政统治。有一天传到秦始皇耳朵里,二人随即逃命。秦始皇于是亲自把咸阳城内所有的术士召集在一起利用迷信的方式去找说坏话的两个人,由于秦始皇的暴躁,这些儒士怕的他们互相告发,有点类似于屈打成招随便告个人凑合吧,所以互相诬告。于是秦始皇把四百多个儒士全部抓起来在咸阳城内活埋了。扶苏知道这件事,准备阻止,直言进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定,边区民族百姓尚未归附,儒士们精读儒家思想治世之道,如今陛下却以坑杀之,皇儿担心天下会乱,望陛下明鉴。”秦始皇看了大怒,于是把扶苏发配边疆,把他发配到北方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抵抗游牧民族和修筑长城。后来秦始皇病死,下遗诏让宦官赵高给扶苏,让他回来继承王位,但是赵高跟李斯合谋修改遗诏,另立胡亥为帝,让扶苏自杀,于是扶苏接到诏书后自杀身亡,自此扶苏卒。而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期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说的:“天下苦于秦久矣。”所以已经激起民愤了的,但扶苏为人处事深得百姓人心。

三、扶苏造反是否会成功?

所以从以上扶苏所处的政治背景,为人品德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果扶苏在接到诏书后举兵造反,当时大将军蒙恬在北方拥有三十万大军,这三十万大军都会支持扶苏举兵,何以见得?当时扶苏在接到这份诏书时,大将军蒙恬对扶苏说的话:“陛下如今还未立太子,派我领三十万大军戍守边关,公子前来监督,此乃天下大任也!今一使臣挟一诏书前来,你便自杀,公子你又如何知这不是奸人所为?请公子慎重,重,勿中小人奸计,查实再死也不迟啊!”但是扶苏心灰意冷,没听进去蒙恬的话,旁边的使臣又在一旁督促,遂自杀身亡。从蒙恬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若查明造假,蒙恬会支持扶苏举兵造反。蒙恬,蒙氏,姬姓,名恬,乃大秦帝国开国大将,胸怀大志一代豪杰。

因此,一来有大将军蒙恬帮助扶苏。二来天下苍生早已听闻公子扶苏乃贤者也,都会分分响应支持扶苏。三来扶苏本该太子,正统继位权,地位就摆在那里。得民心者得天下,有大军,有民心,有权利,三者兼备,所以若扶苏听了蒙恬的话查明遗诏举兵造反,必将一统天下,改写大秦帝国命运。

结语:若扶苏造反,必将一统天下,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小小湘


一身都是谜的扶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好解答,因为一切太违反常理,太史公在这件事上偷懒了。作为长子,一直未被立为太子;作为边境监军,始终见不到战功;作为兄长,一直没有提防野心勃勃的弟弟;作为孝子,父皇死后未奔丧先自尽;作为成熟的成年人,接到圣旨未加辨别就接受,并且立即动手,没有丝毫反抗。这些问题一直没有解答,关于他的疑问实在太多,如果真得要去解开这些谜团,就得提几个冷门问题了。

1、扶苏的母亲是谁?

这个问题非常得冷,没有任何一部史书提到这件事。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有史料进行推测。秦国有一个难兄难弟,那就是楚国,这两个国家都是被中原诸侯边缘化的,习惯称他们为蛮夷。所以秦国刚开始和楚国关系相当好,并且世代联姻,比如著名的芈八子和弟弟穰侯魏冉就是楚国人,他们都为秦国的发展壮大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后来两国分道扬镳了,并且成了仇敌之国。这个主要责任在张仪,他欺骗楚怀王,并且让他客死异乡。这让楚国臣民对秦国有了切齿之恨。所以扶苏虽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就不招秦始皇待见,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

2、在扶苏和胡亥之间还有其他兄弟么?

这个不难回答,我猜应该没有。因为赵高和李斯矫诏只是杀死扶苏一个人,没说杀死胡亥的其他兄弟,所以扶苏和胡亥之间应该没有其他兄弟了。

3、扶苏有没有后代?

这个史料也没有记载,有的史料说秦王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这个有可能,但是也只是推测。不过秦国灭亡以后,并没有人为秦朝复国,也没有史料记载有扶苏兄弟被杀。所以我大胆推测,胡亥和扶苏都没有后代了,子婴只是秦国的宗室,可能还是远房的,因为赵高杀死胡亥,不可能再立一个胡亥至亲为帝,难道赵高不怕这位新君为胡亥报仇吗?

4、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要打扶苏的旗号。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陈胜、吴广并不是农民,而是秦朝士兵,只是可能因为犯错误被流放守边而已。这就可以解释了陈胜吴广为什么要打扶苏的旗号,可能这哥俩还在扶苏手下当过兵呢!但是又有一个问题解释不通,就是陈胜自立为楚王后,并没有为扶苏平反。如果说是陈胜有私心,后来历代王朝都没有再提起这个人,并同情他的遭遇。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我认为扶苏当时的近况和后来辽国的人皇王耶律倍有点类似。在秦始皇心目中,扶苏并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让他去塞外监军蒙恬,也是让他远离政治中心,其实也是想保护他。但是李斯和扶苏有嫌隙,公报私仇;胡亥也没有耶律德光的胸怀。所以扶苏,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就成了权力博弈的牺牲品。所以扶苏压根不可能造反,因为他早就知道自己被踢出了皇位继承之列。就算他不甘心这么死去,想拼死一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离开权力中心太久,失去了朝中大臣的支持,成了彻头彻尾的边缘人了。


历史唯物主义


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早已狼狈为奸,扶持胡亥谋朝篡位已谋划多年,朝中党羽遍布。秦始皇暴毙后他们阻止扶苏回咸阳,并矫诏逼迫扶苏自杀,扶苏一直处于被动。扶苏最大的依仗就是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但蒙恬手里只有半块兵符能不能调动军队很难说。秦朝集权程度非常高,秦法严厉,由于蒙恬军团远在塞外,信息闭塞,军士们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更不知道圣旨是胡亥团伙矫诏,所以在圣旨面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扶苏和蒙恬想要调动大军除非能在第一时间揭露胡亥集团的阴谋和拿出有力的证据,否则长城军团和扶苏走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长城军团跟着扶苏和蒙恬走,二人也不一定能得了天下,长城军团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匈奴,一旦南下匈奴必将趁势入侵劫掠中原,而南下军团和关中军团决战,也势必会削弱秦军的实力,此时蠢蠢欲动的六国旧族必将死灰复燃,那时中原大地将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到最后大秦帝国又是一番乱战,扶苏能不能得天下不好说,但大秦帝国肯定是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