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圈|民航那么苦 是走还是留?

航空圈|民航那么苦 是走还是留?


1

前天,一小伙伴和我微信聊了很久。她说自己当民航管制员这些年,有两次感到过深深的惶恐。

第一次是在席位上,刚放单第二年。空域被恶劣天气覆盖,近二十架航班全部在绕飞备降,没有一个安稳沿航路飞。

由于缺人,无法合扇。三个半小时里,每一秒都是极限运作。漫天飞机和机组不间断申请绕航,像汪洋一样把她和同事淹没。

他们拼命挣扎,惶恐跃出水面,伸手想抓住什么东西,但是什么都抓不住……

此后一周,都是复盘、会议、总结,以及应对管理部门各类挑刺。

没有人在意当时复杂的局面需要管制员付出多大心力,承受多少重压和风险。

那时她惶恐认识到,处于压力累积链末端的一线,做好分内事,只是生存的必选项;任何过失,对自己职业生涯都可能造成毁灭打击。

第二次是参加教员交流会,一个年近五十的老管制员上台发言,把过去自己重复了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再一次挖出来和大家分享。

那些看上去很干货的“宝贵经验”,入职后五年时间,任何人都会轻车路熟。然而这些,已是一位老管制员的所有。

她那时心里一阵惶恐,在场大部分会在基层度过一生的年轻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会在四五年时间内停止增长,进入无限重复循环

随时间渐行渐远的,还有自己不可逆地老去。对个人来说,在靠精力吃饭的民航一线,可能越老越不值钱。


2


不仅空管,在民航其他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很多共性问题。诸如,矫枉过正、人性化管理缺失、职场发展扁平化,以及因为过于注重“安全”而变得不那么“安全”。

这些表面看去的负面现象,有着种种根源性症结。有领导曾表示,在中国诚信体系没建立情况下,推行人性化管理,或许是灾难。

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论。但能体会到的,是管理层认知逻辑与基层愿望之间,存在着明显错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航体制于个人发展,还有其他较隐秘弊端:

一是没有形成个体品牌竞争力的土壤。

从入职培训,到成熟一线员工,到岗位教员,再到最基层领导,每一步的人设,都是可替代流程化。个体发展轨迹,完全建立在整体运行需求上。

当然,这种模式没有错。尤其是对于安全重于泰山的民航业来说,人力制度稳定可持续,是一切根基。

但是站在个体角度,以市场经济眼光去看,这对于职场发展来说,或许是致命的。在成熟体制,等级分明的系统下,个人提升,完全取决于上面有没有坑。

以民航管制员为例,众所周知,超过三十五岁,都算老管制员。由于工作关系,几个区管中心,我都去过,其中坚持一线的老管制员大有人在。

很多优秀人才的职场天花板,也只是带班主任。

一线经验脱离民航,再不值钱。由于没有个人品牌价值背书,离开体制,可能什么都不是;但是选择留下,狭窄的赛道,同样能一眼望穿人生。

二是无缘时代演进中的机会。

看下各单位的各类运行规章,大部分都是多年不变。86号令延续二十年才有改动;无线电陆空通话4014标准章程十余年没有变化;各航司类SOP规程,及客舱服务标准多年未更新。

行业内都是如此,更不论不断演进的外面世界。

在你每天面对雷达屏幕,继续重复无数遍的管制指令时;在你每天迎烈日暴雨,在机坪拿着检查单逐项核查飞机部件时;在你收拾装束,在飞机上言笑殷殷重复万年不变的客舱服务时,外面的世界正在飞速迭代。

不仅是赶不上趟,更多的是失去了和时代同频的资格。

一个多年的管制好友,曾诧异我花几千块钱在知识付费平台买课;科室同事,对抖音流量变现嗤之以鼻或者不甚了解。规章制度,小时费等,已占据了大家所有心智。

狭小的工作圈和社交圈,像蚕茧包裹着民航人,把人生更多可能性隔绝开来。

如果说这些还算门槛不高的话,那么AI科技、互联网金融等,绝大部分人已再无参与机会。

三是没有应对体制变革风险的能力。

2018年1月,唐山撤销了周边所有收费站。收费站工作人员极力反对,“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岁,啥也不会!也没有单位要我们了。”

所谓的“稳定”很可能在慢慢拖垮你。这对于就业面狭窄,技能单一的民航人来说,可能更是如此。

2017年,新疆向民航局递交了份无人塔台筹建方案。莎车、若羌、阿勒泰等机场,已就可行性、人员和机构配置展开研究。

我们身处大时代革命中,而太多人终日埋头重复性劳作,却不自知。

美国亚马逊超级仓库里,无数机器人在货架间疯狂奔跑;欧洲快餐店内,机器人端着各类汉堡24小时来去自如;珠三角富士康厂区流水线两侧,100万台精密机器人正逐步填满工人站过的位置。

在国家政策资源逐年向高科技行业倾斜的背景下,控制人力成本,减少开支,一直是身处服务行业定位的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现实。

面对越来越近的人工智能,

对于个人而言,要么积累财富,成为资本大鳄;要么积累名气,成为超级个体;要么深耕前沿科技,成为更高深技术的掌握者。

然而这些,终究与绝大部分人无关。


3


2018年底,中国持照管制员8851人,持照签派员7643人,持照机务人员55243人,民航驾驶员有效执照总数61492本。

这个圈层有多小呢?可以参考同年底,中国执业律师43万,执业医师450万,在编教师超过1000万。

成熟圈层体系内,如微缩社会,按照既定规则缓慢运行。由于相对封闭环境,其中的大多数,都会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偏盲。

圈内人羡慕圈外人自由和机会,圈外人更羡慕圈内人稳定和单纯。

眼界和思维偏差,会将人生导向庸常甚至风险。

于个体而言,要在海浪翻涌中不断调整航行姿势,保持重心下沉,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更好应对未来变化。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留在民航体制内,还是选择离开,都有一定破局之道。

如果选择继续留下,比较好的路径是打造业务工作之外的个人核心价值,锤炼一技之长,并保持精进,拥有在单位无可替代的理由。

或许英语能力强,或许笔头功夫好,或许善于演讲辩论……,找到擅长方向,以此为支点,扩充自己的能力矩阵。从而在基层和管理层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和展示平台。

这样,你才有向“上游组织”靠拢的机会。为什么一定要“靠拢”?除了争取到体制危机下抗风险砝码,还有其他因素。

在一线基层看到的景象,和领导看的是完全有区别的。可能你更在乎自己的小时费,作息时间,休假;领导可能更在乎整个团队运行态势,人力资源匹配,和相邻单位协调关系。

而这种思考习惯,会逐渐促成对行业变革保持更高纬度的敏感。无论赛道,还是退路,未来只会越跑越宽。

如果选择离开或者干副业,有很多路可以走。对于习惯白领思维的民航人来说,依旧有很多雷区需要避开。

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过硬的人脉关系,不要再往传统行业去挤。卖衣服、倒腾家具市场、租门面搞餐饮……,这些已经规则分明,壁垒纵横,红利荡然无存的行业,没有留给小白希望的余地。

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变劣势,传统营销手段失能,这类旧经济已经在摧枯拉朽地节节败退。或许你也能从中赚到钱,但是付出的,一定是体制内几倍的辛苦。

由于体制内很多东西来得太便利,无数人把太多事想得理所当然,觉得外面世界充满着美好,却看不清人性和市场的复杂。


要孤立无援地跳出舒适圈,就要有All in的决心,有做好最坏打算的准备,有不断解决麻烦的能力和勇气。


香港理工大学MBA学生,曾向一位组织行为学教授提问:

“为什么很多人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一事无成?”
教授回答:“人文与硬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后者只要证明了a+b=c,那么这个等式就永远成立,再无法推翻。


但是在人文领域,即便证明了a+b=c,它也是受限制的,只有在X环境中才能成立,如果变成Y环境,那么这个等式可能就不成立。
所以,很多人失败,并非不懂得a+b=c,而是不会识别X和Y。”


理论局限于场景,若未见过足够的场景,就无法洞悉理论的适用边界。


所以最后,本文所述于你而言,也可能都是错的。



图文源自"民航少主",转发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