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題記:“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此”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01

閬中北街與迎恩街交匯處,過去的豬市壩壩旁有一家中醫診所,名喚“楊勤修中醫診所”。楊勤修是誰?大抵老閬中人不會陌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此翁耄耋之年,閬中中醫界響噹噹的“薅實角色”(川北土話,厲害之意),手段高明,藥到病除,尤其在小兒科方面醫技精湛,在閬中城“響亮”了半個多世紀。因曾是閬中市中醫醫院的副院長,大名鼎鼎的中醫兒科副主任醫師,故許多人又親切稱之為楊院長。

記得七八十年代,閬中縣城不大,城裡頭醫院也少,醫療設備及手段相對比較簡陋和簡單。當時城區也沒如今這麼多的醫院和診所,無外乎城關鎮醫院(前身是公私合營後的閬中縣中醫聯合診所,今閬中市中醫醫院),縣醫院(前身為清末外國人辦的同濟醫院,今閬中市人民醫院)兩家,再就是後來絲綢兩廠的職工醫院。不過,古城人瞧病都主要是往前面這兩家跑。

閬中幾千年的古城,自然也是川東北地區著名的中醫之鄉,中醫藥文化和其它繁多的古城文化一樣淵源流長。據縣誌記載,宋元明清以來閬中出現過不少的中醫名家和中醫世家。

如在宋代,閬中名中醫陳承,一生懸壺濟世,解救蒼生疾苦。幾十年潛心研修本草學,修訂了鉅著《重廣補註神農本草並圖經》23卷,成為醫療典籍,幾百年間被各地中醫師奉為必修之課,中醫館的必備之書。清代名中醫雷海清醫術高超,妙手回春,懸絲切脈,如華佗在世。死後老百姓感念其德,在沙溪場為他修廟塑像,名噪一時,迄今被古城的居民津津樂道。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清代中醫館

過去老百姓生瘡害病,一般都是找中醫調理救治,傳統就醫習慣根深蒂固。特別是在民國到解放初期,閬中民間有著名的中醫名醫“八大金剛”,醫德高尚,處方鬥力,藥到病除,享譽整個川東北地區。雖說清末時閬中已有外國教會開辦的西醫院,但費用高,除非是斷手斷腳等大的外傷或要“開膛破肚”的大病才往縣醫院跑,包括到了七八十年代,城裡頭的人一般常見病還是看中醫,農村尤其更盛。因此中醫在閬中有著很深的淵源,擁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患者源較為廣闊。

記得那時,在閬中城裡中醫也很多,無論那個中醫只要能夠對症下藥,經常開得了幾副“鬥力”的中藥且短時間內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管你用什麼土方法洋辦法治好了患者,保證用不了多久便聲名鵲起,十傳百,百傳千,很快便路人皆知,甚至在川東北的蒼溪、南部、儀隴等縣份上都會形成很大的影響力,成為古城裡響噹噹、令人服氣的“薅實角色”。

楊勤修老爺子就是樣一位名中醫。半世紀多用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的辦法給人治病,特別是看在小兒科方面硬是有“兩把刷子”,乃至川東北地區一帶都特別有名。這個印象伴隨我們這代人整整三四十年的記憶,按楊老爺子的話說:“我都看了六十年多年病咯!”

不過,說來也有趣,過去老城區的人只要一提起楊勤修看兒科,都會異口同聲的說:“跑去他那裡給娃兒看病,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春秋時候,走攏就是脫脫脫!脫啥?衣服噻!”然後大家會心一笑,看似調侃,言語間卻流露的滿是深深地敬佩。這是個什麼梗?

原來有一年春天,二龍鄉下七八個大人哭天搶地地抱著一個一多歲的男娃娃急急忙忙的跑去三陳街的中醫院找楊醫生。這男孩面紅耳赤,呼吸急促,額頭手心冒汗,高燒一夜不退,不思飲食,人已萎靡不振,奄奄一息。

楊醫生把手伸進小孩的後背,內衣已經溼透,一問原因,原來這家大人昨日見孩子打了幾個噴嚏,以為是傷風感冒了,於是馬上給孩子穿上毛衣毛褲,棉衣棉褲,裡三層外三層的裹起,結果到了晚上,娃兒便發高燒,一夜啼哭不止,一家人急的團團轉,通宵未眠。天魚肚白時連忙往城裡趕,怕路上冷,又裹上毛毯。

做完檢查後,楊醫生叫他們立刻脫掉小男孩的棉毛衣褲,只保持正常的秋衣秋褲便可。此時,楊醫生並不開藥,只是說孩子沒事,抱回去把溼透的內衣內褲趕緊換掉,洗個熱水澡,下午再抱過來看看如此而已。

孩子的父母半信半疑的抱著孩子走了,傍邊的護士們也竊竊私語:這楊醫生也太大膽了吧,娃兒都這個樣子了,一點藥也不開,如果出了事,咋個負的起這個責哦。看到大家惴惴不安的神情,楊醫生只是笑而不語。

果不其然,當天下午,當楊醫生剛到中醫院,就見小男孩的婆婆、父母、七姑八姨又是一大堆人衝進了辦公室,拉著楊醫生的手大呼“活神仙”,小孩卸掉重負,已顯得特別的精靈,不用說,病已痊癒。

這時楊醫生才告訴他們原委:這是焐出來的熱病。原來小孩子並沒感冒,只是受環境刺激打個噴嚏而已,大人就連忙胡亂的猛加衣裳,這樣一來便破壞了孩子正常的體溫平衡。小孩都是至陰至陽之體,冷得熱不得,娃兒小,又不能說,好比是把娃兒放到火上烤一般,不發燒才怪。所以照顧小孩子一定要講科學,否則,粗心大意,糊里糊塗,禍患無窮。

的確,小娃兒生病多半都是由於大人護理照顧不當,缺乏常識,迷信某些陳規陋習,不科學的溺愛所致。楊老爺子遇到這樣情況非常多,憑著他豐富的臨床經驗,所以對這種“過度”溺愛的事,一般都是先這樣處理。這件事在古城被傳開,漸漸便演繹成上面的橋段。

02

2019年的夏末某天上午,天氣清朗怡人,我邀楊老爺子在北門茶館談閒。兩杯滾燙的清茶,熱氣氤氳繚繞,話題隨著四溢的茶香便慢慢展開……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老爺子說他1939年出生,今年已八十歲了。但見他氣質儒雅,精神矍鑠,身輕體健,講起話來中氣十足,思維清晰,彷彿六十開外之齡,可見老爺子不光救治病人的醫術高明,自我的養生之道也十分了得,效果彰顯在姿態身形之間。


“57年我初中畢業時就被閬中縣舉辦的中醫培訓班選中,從此便開始了漫長的醫務工作生涯。當時我的老師正是號稱閬中中醫的‘八大金剛’。有陳紹尹、肖明初、趙寅谷,孫幼臣,鄧玉久等……都是閬中響噹噹的名中醫,但當時大都垂垂老矣,中醫隊伍已經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縣衛生局為保持和發展中醫隊伍,特別在各學校選招了一批初中生充實中醫藥隊伍。經過三年的嚴格培訓和臨床實踐,我涉及了內科外科兒科等,中醫西醫全接觸,由於這些老先生毫無保留的悉心傳授,我們在各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考試,我成績優秀,成為當時在全科方面學得比較好的學生之一……"老爺子打開話匣子,誇自己時還有幾分靦腆。

從閒談中得知,60年代初期,他如願以償的做了一名醫生。在醫院他主要是負責兒科門診臨床工作。在數十年的門診中,病員多、門診量大,平均每天接待量多達100多人/次,年均接待量達3萬多人/次。在這繁忙的工作中由於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將病人視為親人,因此得到病員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

剛當上醫生那會兒,他不辭辛勞,常年自告奮勇參加縣裡醫療系統組織的農村巡迴醫療組,經常住村駐社,為貧下中農送醫上門,解決疾苦。白天的田間地頭就是他治病救人的場所,晚上在油燈下還要翻看醫書,書寫診斷筆記,總結治療心得與經驗,這期間他跑遍了閬中城鄉的山山水水,憑著自己勤奮的摸索,積累了大量的中醫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也掌握大量醫治病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六七十年代時,由於國家貧窮,老百姓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極差,農村接生更是消毒不嚴,新生兒感染率高,在門診接待中經常碰到新生兒破傷風患者(中醫稱為撮口風、四六風),此病屬重大疾病,隨時可讓新生兒夭折,但他醫技高超,對症下藥,妙手回春,前後共治癒了47例患兒。

七里鄉許家巖村的許世成之子,男,出生4天,被縣醫院診斷為新生兒破傷風,並通知家屬放棄治療,後其父母實在不甘心,抱著死馬作當活馬醫的心態,送到楊醫生這裡來,乞求他能起死回生。當時患兒不能張口吃奶,一動頭就抽搐,通過他豐富的臨床經驗,使用中西醫結合的多種辦法,有效施藥,治療兩週後患兒痊癒,目前健康生活已近50歲,身體狀態良好且無任何後遺症。白塔鄉李家嘴李先清之子,一對雙胞胎男孩,也是由於在家自己接生感染破傷風(撮口風),同樣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痊癒,現40幾歲身體健康無後遺症。

這期間他還運用一些民間偏方,土洋結合,對當時農村流行較廣,傳染性強又難以治癒的小兒腦膜炎,黃疸型肝炎、膽道蛔蟲,腮腺炎等病的治療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獲得了地縣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社會廣泛的讚譽,被縣裡點名要去參加人民醫院組織的腦膜炎搶救組,負責中醫治療,收到良好效果,治癒的患者從無後遺症,至今仍有過去被他搶救過的患者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中年時的楊勤修

“我的父母從來就灌輸我們一生與人為善,老師教我們時首先是講醫德,醫者父母心,不僅治病,還要兼濟蒼生……”說起這一段,楊老爺子十分動情。他在常年的醫務工作中,總是抱著菩薩心腸,特別對家庭貧困者和孤寡老人更是十分地關愛與照顧,經常義務免費地為他們治病送藥,噓寒問暖,贏得了古城人的敬重和愛戴。

八十年代初,他進入到四川省中醫學院進修兒科三年,再一次拓寬視野,系統性地加強了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醫術水平。回中醫院後,他將所學全部運用到中醫兒科的臨床實踐上,憑著自己對祖國傳統醫學的摯愛和專研,對中醫兒科總結出很多十分珍貴的臨床經驗,對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症等樹立了獨特的見解併成功掌握了很多有效的醫治手段。後來,他擔任了中醫院副院長,雖然走上領導崗位,除搞好行政工作外,大部分時間仍然奔忙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線,每天門診看得病人有時高達一百七八十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後多次榮獲了四川省衛生廳市先進工作者、縣(市)衛生局、醫院授予的優秀黨員、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先後被選為閬中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南充市第一屆政協委員,1986年、1995年兩次參加全國中醫兒科學術會,並三次發表學術論文,受到了學術界專家、教授們極高的評價。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幾十年獲得的各類獎狀、榮譽證書塞滿了一抽屜。不過,楊老先生淡泊名利,並不看重這些,注重的卻是病人的口碑和醫療的效果。

兒科,過去一度是不被醫療隊伍看好的專業,既細碎又繁瑣,很多時候費力不討好,特別在獨生子女多,醫患關係較為緊張的今天,風險很大,需要醫生既有高度的責任感,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並付出極大的耐性和細緻。

“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20多年前醫學界就流傳的調侃至今仍是如此。但楊老爺子卻非常熱愛這個專業,每當看到經他手醫治好或搶救回來的小孩又回到天真爛漫,活波可愛的狀態時,他內心都會獲得極大的滿足。

03

“我看了一輩子的病,至今還在不斷學習總結,反覆琢磨,經常回訪病人,比對結果,找到病症治療的最佳辦法”。一次,一個被西醫診斷為蕁麻疹的農村小孩在醫院治療久不見好轉,反而進一步大面積紅腫,潰瘍,孩子被折磨的痛苦萬分。最後抱到楊老爺子處求醫。老爺子仔細觀察病情後發現,初看的確象過敏性的蕁麻疹,但病灶在四肢的分佈卻是一邊有一邊沒有,而且每個紅腫處均有破損,像是叮咬的痕跡。楊老爺子憑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一眼看出這個孩子生活在農村,經常在野地裡玩耍,應該是被蟲咬所致而引起的皮疹。果不其然,病症一找到,很快便治癒。


羊角風也是小孩當中比較難以治癒的病症。一次,他聽一位老農說起過去民間有用老鷹的爪爪熬水能治癒的說法。於是,他用此法再結合自己的經驗,配伍了一種特效的中藥,對羊角風治療很有效果,治癒過很多患者。過去難治的小兒麻痺症,骨髓炎,他也成功地用中醫“土方法”治癒了不少病例,所以古城裡很多人說,楊老爺子治療疑難雜症很有一套,土辦法特別多,是當之無愧的高高手!


楊老爺子毫不掩飾地說,雖然如今醫療科技高度發達,但是中醫藥仍然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極其珍貴的奇葩。中醫藥有它的獨特療效之處,特別在小兒慢性病的防治上均有比西醫更好的醫治效果。

的確,在民俗君看來,祖國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一碗藥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中醫藥能生生不息數千年,至今還能夠存續並不斷髮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有效。中醫藥至今能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也是因為其臨床有效。

2000年退休後,由於醫術高明他仍被閬中市中醫院返聘,儘管醫院福利待遇微薄,但楊老爺子仍然愛崗敬業,繼續在兒科門診臨床治療長達十餘年,直至2012年才回家修養。由於在幾十年的醫療工作中得到古城廣大患者的認可及信任,加之閬中目前比較缺乏中醫兒科優秀的專業醫師,雖已退休,但前來家中求醫問藥的病人從不曾中斷,絡繹不絕。

看得出,社會在呼喚他,古城老百姓需要他。醫者仁心,本著對祖國傳統醫學的熱愛,他以極強的社會責任感,願意把自己一生所學奉獻給社會,發揮餘熱,後經衛生局批准,他在家開起了中醫兒科診所——“楊勤修中醫診所”,每天照常堅持為前來求診的患者治療,耄耋之年的他矢志不渝地依舊奔忙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

閬中“薅實​角色”楊勤修的中醫兒科生涯

真是令人敬佩的名老中醫,古城患者幸勝!

道別楊老爺子後,我移步古城,徜徉在熙熙攘攘的街道,望著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心中不禁感概:古城閬中歷史久遠,文化底蘊豐碩深厚,交織著風水、天文、科舉、古建築等眾多璀璨而優秀的文化,而古老的中醫藥文化又何嘗不是與它們交相輝映,熠熠光華。有道是:杏林春暖,懸壺濟世;大醫精誠,大愛無疆。願它,枝葉常新常綠,後繼有人,永遠繁茂的盛開在古城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