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隋唐時期,在中國東北的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生活著靺鞨(Mòhé)族。公元698年,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統一各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建立起政權自稱“震國王”。大祚榮為了鞏固震國政權,不但在建國之後便立即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故在數年之間,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遣郎將崔忻攝鴻臚寺卿,前往震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並且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後“渤海”遂成為其新國號。公元762年,唐朝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渤海受封后,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增多,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經濟文化水平較高,有“海東盛國”之稱。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隨著大祚榮受到冊封、成為唐朝轄下的羈縻政權,新生的渤海國的安全得到保障,唐朝也緩解了東北的壓力。大祚榮在位期間,先後6次派兒子或臣僚入唐朝拜,中原文明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渤海,促進了渤海經濟社會的發展。719年,大祚榮去世,“其國私諡曰高王”。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大祚榮死後,其長子大武藝繼位,是為渤海武王。大武藝雖然也接受了唐朝的冊封,但更注重自主性,不用唐朝年號而“私改年曰仁安”,並且“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臣之”。大武藝即位後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征服了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東北諸夷”,727年,大武藝派人東渡日本,試圖結援日本以對抗唐朝、確保安全,此外與契丹亦進行結盟。於732年水陸並進,侵犯唐朝。水路由張文休率海盜直取登州,殺死刺史韋俊;陸路由大武藝親率大軍至馬都山(今河北東部)一帶, 唐朝將領烏承玼、蓋福順等奮力抗擊渤海入侵,新羅、黑水靺鞨、室韋亦發兵助唐,戰爭陷入膠著狀態,大武藝意識到不能繼續對抗唐朝,於是派大誠慶赴唐謝罪,唐玄宗下敕書予以赦免。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737年,大武藝去世,諡號“武王”,其子大欽茂繼位,是為渤海文王。大欽茂在位56年之久,期間渤海國勢蒸蒸日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也進入了高峰階段。大欽茂大興文治,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在地方設五京及府、州、縣的建制,完善了渤海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大欽茂在位時,渤海農耕經濟發展,並加強了與唐朝和日本的商業貿易,其間遣使入唐49次,出使日本12次,訪問使團不僅次數多,規模也大。793年,渤海文王大欽茂去世。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926年,渤海國為契丹所滅,耶律阿保機乘渤海國內亂,起兵攻渤海,不幾天就把渤海國王大諲撰給抓了起來。渤海國亡了,耶律阿保機就讓自己的兒子當了國王,改渤海為東丹,五十七年後,廢東丹國號,東丹疆域歸了遼朝,與中原融為一體。渤海國曆時229年,傳15王,最盛時,疆域數千裡,不但包括現今東北,而且連庫頁島、朝鮮半島北半部也都包含其中。二百多年裡,渤海國創造了燦爛的渤海文明,不但農牧業發達,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興盛,而且在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和科技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渤海國—東北地區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消失的地方民族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