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地處陝北黃土腹地的佳縣峪口鄉譚家坪村緊臨黃河,就是這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裡,每年正月初九都要舉行特別的民間祭祀活動――放赦。這是一種以大赦天下為緣由的祈福儀式,屆時人們聚集在懸崖下面,等待從山頂順繩而下的仙人人偶(赦人)帶來的祝福。質樸的儀式,反映出這裡人們簡單樸素的信仰。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城在山上,山在河上。” 高高矗立於黃河西岸石頭上的佳縣古城,東臨黃河,三面凌空絕壁,地勢險要,素有“鐵佳州”之稱。扼據晉陝水路通道的佳縣至今保留有已逾千年的宋城遺址,朝代更迭,這座山城卻始終民風純樸古意盎然,也因此而保留了“放赦”這樣原汁原味的古風民俗。

賜福消災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放赦”所在的譚家坪村就在縣城幾公里處的道教名山白雲山腳下。譚家坪村不大,三三兩兩的窯洞構成了一個個院落,兩百餘戶人家散落在山坡上、山腳下。這裡緊臨黃河,山多地少,村民大多以種植灘棗為業,生活談不上富足,卻也是祥和恬靜。放赦的核心地點在村中心的靈應寺,寺院很小,殿裡供奉著佛教的祖師、關老爺、財神土地等各路神仙,寺對面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山。56歲姓劉的糾首(活動負責人)口中,“佳縣放赦,是一種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屬罕見的宗教活動。”活動的來由具有濃濃的地域色彩:傳說過去黃河年年氾濫,人間因此瘟疫肆虐,妖孽橫行,黃河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後來真武祖師(掌管北方的主神)和八仙得知消息後,下凡消除了瘟災,殺死了妖魔。百姓為了感謝真武祖師和八仙的功德,便在每年正月初九舉行放赦,祭祀神靈,祈求平安。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每到這一天,百姓們會將一根幾百米大繩,從山頭上橫拉下來,按照儀式將裝裱成年、月、日、時四值功曹和八仙的木偶從山頂順序放至山下,其中還要經過複雜的儀式程序。“赦”即赦書,指玉帝赦免人間罪惡,賜福消災的文書。因“赦”是從數百米的山頂順繩放到山下,故稱“放赦”。放赦是道教活動中的木偶舞蹈演變而來。在古時,歷代帝王每當有喜慶或災疫之事,都會大赦天下,以顯示皇恩浩蕩,寬厚仁慈,體恤民情,同理也是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收攏天下人心之法,放赦這一民間習俗也與此有關。


神仙下凡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放赦活動早在正月初就開始籌備了,婦女們來到寺廟上搓燈芯,剪紙活,給赦人縫新衣新帽,男人們則在寺廟外的空地上清潔掃除,擺設神壇。初九一大早,伴隨著吆喝聲、歡笑聲,供奉了一年的赦人、赦馬被請出來,放在院子裡。經過精心裝扮的時值、日值、月值、年值四位天神,各騎一匹五彩烈馬,威武英俊,威風凜凜;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漢鍾離、呂洞賓、曹國舅、鐵柺李、何仙姑八位神仙衣冠簇新,個個神采奕奕。其中,最惹眼的就是和藹可親的太上老君了,只見他身駕仙鶴,白鬚飄飄,惹得圍觀的孩子們不由得偷偷伸出小手去摸摸這裡又摸摸那裡。這些赦人、赦馬都是用當地最堅硬的棗木雕刻而成,個個形象鮮明,個性十足,神彩飛揚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男人們先要請上山神、河神各路神仙“沿門子”家家戶戶拜年,意思是神仙會保佑每家四季平安,人畜興旺,在將全村都圈進來了後,回到寺中。十時左右,扛赦的人們將赦人赦馬扛在肩上,沿小路向山崖上攀,由於每個赦人重達20餘斤,加之放赦的山頂挺高,扛赦應該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體力活。一個小時過後,扛著赦人、赦馬的漢子們爬上了山頂,將赦人、赦馬依次排開,整齊地放在地上。山頂上糾首們開始將赦人、赦馬按順序穿上繩子,再依其重量挷上輕重不同的山石、艾草。隨著山頭一聲銃炮的巨響,放赦開始了。人們將赦人、赦馬抬至懸崖邊,點燃懸掛在赦人下的幹艾草和鞭炮,以示仙人騰雲駕霧,伴著徐徐青煙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一個個赦人從近千米高的山頂上沿著繩子飄然而下,煙繚霧繞,彷彿神仙下凡一般。

人神共樂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隨著神仙的到來,馬路邊等待多時的人群躁動起來,每放下一個赦人,寺院前就有一片歡騰。最後出場的老壽星是放赦活動中的“大腕”,準備好的赦疏和神符都在老壽星的背囊裡。因為當地人認為得到神符便可心想事成,不等老壽星放至末端便提前接下,搶作一團。再看剛才還是好端端的老壽星,衣服已被人們撕破了,所騎仙鶴的羽毛也被人們揪得漫天飛舞,一時便沒有了模樣。興奮的人們伴隨著歡呼聲、叫喊聲和起鬨聲,爭著搶著也要把象徵著吉祥的平安符抓到手。此時,整個小村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村民們盡情享受著一年裡難得一遇的歡樂節日。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黃河邊的放赦活動之所歷經數百年而不衰,人們每年把諸神請來,與百姓熱鬧一番,人神共樂,除了它的傳統成份和群眾基礎外,還在於它是民間習俗乃至群眾信仰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聚結形式。黃河水哺育了譚家坪的一代代人,也孕育了譚家坪這獨特的宗教和民俗文化。獨具特色的放赦活動,帶給人們的是淳樸之美的享受、樸素信仰的洗禮和傳統文化的浸潤。一位年輕的爸爸,搶到老壽星的紙符後,馬上去抱起孩子,戴在了他的脖子上,人們的虔誠與心願可見一斑。雖然時代在變遷,難得的是,這純樸原始的活動,在這小山村裡一直傳承著。 “放赦”這一民間宗教活動的真正含義也許會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企盼千百年來依然未曾改變。


佳縣放赦,看神從天降,黃河獨特的祈福消災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