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 原來你是這樣的“暖男”

藥王孫思邈 原來你是這樣的“暖男”

渭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偉 )藥王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是偉大的唐代醫藥學家。

他的祖父曾做過縣令,按說家境尚可,只因雙親纏綿病榻,而自己又從小體弱,一家人為了治病耗盡家產,過得十分清苦。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於是,他立志從醫。

孫思邈天資聰明,悟性極高,7歲就能背誦千字文。傳說他年少時自學醫書,小有所成,不到二十歲就義務為街坊四鄰看病。

孫思邈侍母至孝。一天夜裡,孫思邈的母親突發心口疼,時斷時續,症狀古怪。他翻遍古書,總算找到能治心口疼的藥方。藥方名叫“千里塵”,孫思邈聞所未聞,藥方上也並沒有註明千里塵是哪種草藥煉製的。

孫思邈對母親說:“娘您先撐住,我馬上找大夫來。”他連夜跑了幾家藥鋪,大夫都說治不了這病,也沒聽說過“千里塵”。他只得先回到家裡照顧母親再想辦法。

他為母親熬了幾服舒緩心神的藥,但是治標不治本,心疼病還時常發作。過了幾天,母親勉強能下床了,坐在屋外曬太陽。一個趕路的小夥子推著獨輪車上門說:“嬸子能不能給我一碗水和一個饃,讓我墊墊飢?”

老太太有氣無力地說:“這陣子我心口疼,沒有力氣燒火做飯,你自己進屋做飯吃吧。”

小夥子一聽連忙說:“太巧了!我有專門治這病的藥,還是我爺爺傳下來的。”

老太太一聽,病就好了一半。小夥子吃飽飯後說:“嬸子別急,我這就給你取藥。”

她心裡好奇,想看看究竟。小夥子神秘地說:“嬸子,我這是祖傳靈丹藥到病除,不能讓你看。”

小夥子強裝鎮定,其實心裡暗暗著急。剛才餓急了光想著先填飽肚子就說了大話,哪有什麼祖傳靈丹啊?情急之下他偷偷從獨輪車的車軸上摳了一把油泥,搓了個藥丸,他心想:“這油泥吃了應該不要緊的。”他回到屋裡,讓老太太就著米湯,把油泥丸吃下去了。

小夥子扶她躺下休息後趕緊告辭。不一會兒,孫思邈的母親感覺肚裡翻江倒海,忍不住吐了幾口綠水,心口竟然不疼了!

恰巧孫思邈尋醫問藥回來了,看到母親氣色好多了,忙問:“您好些了嗎?”“為娘好多啦!剛才吃了一個趕路小夥子的祖傳靈丹,藥真靈呀!”他娘就把小夥子給她吃藥的經過說了一遍。孫思邈忙問:“娘,這位恩公呢?”

“他剛才朝東走了,時間不長。”

孫思邈跑出五里地,才看見前面一個推著車的趕路人。孫思邈趕緊喊:“先生,等一等!”

小夥子一看:“壞了壞了,難道是嬸子出了事,她家人攆我算賬啊?”小夥子撒腿就跑。

孫思邈窮追不捨,這時獨輪車翻到溝裡去了,他終於攆上小夥子了。

小夥子氣喘吁吁地問:“你攆 我作甚?” “恩人,請 受我一拜。” “這是為何?”

“你治好了家母的病,我要拜謝先生。”孫思邈拉著小夥子就往回走。

孫思邈盛情款待這位恩人。他跟小夥子把酒共飲,問起看病的事,小夥子不好意思地說了實話:“我身無分文,飢腸轆轆,為了一餐飯,誆騙了嬸子。其實這藥是我從車軸上摳下來的油泥。當時我想這泥疙瘩也吃不壞身子。”

他一聽給母親喝的是車軸上的油泥,忙問:“這車推了幾年啦?” “十多年了。” “走了多少路?” “想來千里有餘。”

孫思邈恍然大悟:“總算尋到這‘千里塵’了!” “‘千里塵’是何物?” “就是你這一把油泥啊!”

油泥治病歪打正著,傳說並無療效實據。但孫思邈確實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經常不遠千里尋訪名師虛心求教,因此逐漸醫名廣博。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數次徵召,許以高官厚祿,他都不為所動,致力為百姓減少病痛。

相傳唐朝貞觀年間,長孫皇后難產又染重病,太醫束手無策。大臣徐茂功便向唐太宗舉薦孫思邈。

唐太宗將孫思邈召進皇宮,不料這位70多歲的神醫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青壯年一般,他十分感嘆:“故知有道者,羨門、廣成豈虛言哉!鑿開經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唐太宗見到孫思邈,驚覺他像上古仙人羨門、廣成子一般鶴髮童顏,對他的醫術先信服了幾分。

由於皇后的鳳體不能接近,孫思邈認真審閱太醫的病歷處方,對皇后的病情心中有數。然後,他取出一條絲線,讓宮女把線的一端系在皇后手腕上,另一端捏在手裡,懸絲診脈。此刻他胸有成竹,看準皇后手部穴位猛扎一針。皇后驚叫一聲,不一會兒,皇子降生,母子平安。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立志懸壺濟世,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的高官厚祿。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孫思邈又被接到皇宮,唐高宗拜他為諫議大夫。這次他雖留住在長安,但仍不願當官。

多年來他四處走訪,治病救人,日積月累,終於寫就著作《千金要方》一書。30年後,他近百歲高齡的時候,又作《千金翼方》。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兩部《千金方》為我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醫藥學著作,被後世醫史學者稱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孫思邈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系統全面論述藥物種植、採集、收藏的人,更提出“防重於治”的先進醫療思想。

孫思邈也是一位醫德高尚的醫家,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他在《千金要方》第一卷中,對醫者提出了精研醫術,誠待患者的要求,是謂“大醫精誠”。他認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xī)、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孫思邈還對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自信,心小是要如履薄冰一般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拘泥於書本。行方是指不貪名奪利,心中坦蕩。

他身體力行,用一生實踐了自己的醫德思想,他關心百姓疾苦,對病患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外出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辭辛勞,全力以赴,從不考慮個人得失。他提倡大夫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慾無求。他高尚的醫德,為歷代醫者和百姓敬仰。

孫思邈不用動物入藥。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呼!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能不用者,斯為大哲。”這種殺生救人的方法在他看來並不可取,因此他堅決不用動物入藥。在他眼裡,動物也是寶貴的一條命。以命換命是為大過。千年之前,這位睿智的老人就懷著一顆博愛的心勸告後人愛惜生靈。今人不乏崇尚食補藥補者,生生把不少動植物補得瀕臨滅絕,甚於活熊取膽,穿山甲扒皮入藥,更是慘不忍睹。藥王為救人一命尚且不忍殺生,更何況無病進補。回想先賢的肺腑之言,可會汗顏?

也許是因為他把動物當做人來看待,民間才有了他為老虎喉中取骨,為龍消除腹痛的故事,而這龍虎也知恩圖報,跟隨他左右,甘為坐騎。傳說各路神仙鬼神都尊崇他,就連閻王爺頭痛腦熱也得求他,所以閻王爺一直給他續命,讓他一直健康地活到140多歲。老百姓不願他就這麼去世,寧願相信他得道成了神仙,成了藥王菩薩。

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他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任何陪葬品,不要焚燒紙錢竹馬,祭祀時不得宰殺牲畜。民間崇奉他為“藥王”,因此稱他的故里為藥王山,五湖四海都有為紀念他修建的藥王祠,讓他救世愛民的博愛之心薪火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