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珍品不仅稀少千年难长大还会长回去,又称木中君子——黄杨木

黄杨木】,有“木中君子”之称,其生长习性和木材特性被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有人说它不怕火烧,有人说它遇闰年不生长甚至缩短,其木制品被视为百毒不侵、镇恶辟邪的吉祥物。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我们常见的黄杨木作品多为小件的工艺品,基本上没有大件雕刻成品。记得有一位先生在看到黄杨木根雕作品后对黄杨木的质地赞不绝口,连说如果是大件的黄杨木就好了。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

黄杨木雕“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 (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似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作品经历一定年代后,如果保管不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作品一旦腐朽或残缺,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完好无损者自然就弥足珍贵了。

三、多以戏剧人物,神、佛形象为题材

由于受社会和民族历史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受到民间文化的直接浸熏,几百年来黄杨木雕多以戏剧人物,神、佛形象为题材。元代的黄杨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动传神,豪放、古拙、苍劲和浑朴写实;而明代的黄杨木雕作品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又突出了写实自然、简洁和不重细部,造型更加严谨,并追求精美细致;清代是黄杨木雕的繁荣时期,这时开始了强调艺术造型与写实相结合。清中期清内庭造办处领衔创作出一批人物造型逼真、神韵自如,富有文化气息的艺术精品。清末,民间的黄杨木雕名师也佳作迭出,温州雕刻名师朱子常的作品造型逼真,人物形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朱子常的作品被民间广为收藏,流传和仿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