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

易学数字文化


这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个现实问题。

这句话出自两个典故,一个是出自《后汉书》,记载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一日,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薛勤来拜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另一个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论》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他年轻时经常在自己的书房中读书思考,书房内地面坑洼不平。有一天他父亲来书房看到此景,对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两个典故阐明的基本道理,就是青年要胸怀天下,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用这个道理分析当代青年的状况,可以看到多数人胸怀家国,脚踏实地,奋发有为,正逐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今年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80后踊跃参战,冲锋在前,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不可否认,有的人缺少家国情怀,自我意识太强,自私自利。比如,有的人在家庭、单位,光想自己,一味索取,不愿付出,不担责任,见重活累活苦活就躲。家庭中的啃老族、单位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就属于此类。据报道,在湖北某农村,老人依靠三个“儿子”,“药儿子”、“绳儿子”、“水儿子”,就是老人一旦病了,儿女们觉得没有利用价值了,老人就喝农药、上吊、投河自杀。有的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迷恋大城市,不愿到基层。虽然这些问题不是年轻一代的主题,但也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要积极引导青年一代继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思想,多点家国情怀,少点自我,大力发扬抗击疫情斗争中年轻一代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挑起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重任。


茶飘香酒罢去263


当然有联系。这里面是有一个顺序存在的,就像是盖楼,无论采取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一定要从基础开始,一层层地盖,现实中没有空中楼阁。有一段文字,能够很形象的说明这个问题:

“当我年轻的时候,一心想要改变世界,但发现太难了,于是我尝试着去改变国家,发现改变国家也很难,我又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城市,可我同样无法改变它,年纪一天天变大,我试着去改变我的家庭,当我已经是个老头的时候,终于发现,我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要是我在年轻时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能影响我的家庭,我和我的家庭就能够影响我的城市,而我的城市变好了,就能影响我的国家,那时候,我才是真正地改变了世界。”

把扫天下简单看成一种武功的话,就比如乾坤大挪移。据作者描述,要想练就这门功法,“先要激发自身潜力,然后牵引挪移,但其中变化神奇,却是匪夷所思。”这说到底也是先“扫一屋”,逐步积累,方得大成。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古已有之,其间的联系已经解释的非常充分了。

对于个人来说,眼光和志向可以放长远,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但做事却要脚踏实地,万里长征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


伏枥老计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自律的人,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也在实践中扩大自己的眼界。达到高度的自我认识。

山高路远,大江东去。

毛主席年轻时期,辍学后去图书馆大量阅读,还去乡下做调研,还当过兵。这些经历在之后的工农运动,枪杆子里出政权,解放战争的战役中都有体现。这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最好的例子。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宇潜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个汉语的典故,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根据用进废退原则,不适合的会被淘汰,能流传到今天的肯定有其原因。做事做人都是这样,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好,从琐碎繁杂的小事开始做,一点一滴的积累,可能当时看不出来有什么用,但是有了扎实的基础和细致做事的习惯,那么面对真正的挑战也会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运用长久以来积攒的经验把事情做好,一鸣惊人,从而拥有了超人之才。

如果要把这两者割裂来看,一个人没有好的做事习惯,行为标准,自己的部分都做不好(一屋都扫不好),从个人来说没有很好的修身慎独。从他人角度来说,你身为表率难以服众。一叶落而知秋,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正如蝴蝶效应一般,你在这的一个微小举动,可能会引发另一个地方的巨大震荡。所以不可随意,要注意细节。普遍来说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自己可能看不出来自己哪里有问题,但是问题是确实存在的,旁人看见了有的也不敢提醒。只有自我要求高了,没做到没做好就是不行,就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把自己的茅屋扫好了,才能逐渐积累,去粗存精,改掉不好的部分,慢慢升华自身的能力水平,不知不觉每个屋都扫好了,那就面面俱到了。综合实力也大大提升,从而引申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多读书,多修身,多积累实践,那就有了扫天下的治国之才,二者此时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星月逆行祥


1.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范晔《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清】刘蓉《习惯说》)。另外《孟子》中也有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

3.联系儒家学说,我们可以看出这反映是儒家经典思想。《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因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涵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潇韡


关于您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小暖的回答如下:

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二者存在哲学映射关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出自

  • 据《后汉书》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大概意思就是,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庭院屋舍杂乱无章。父亲的同城的朋友薛勤前来拜访他,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打扫一下屋子来迎接宾客呀?”然后陈蕃说:“大丈夫处于世间,当以扫除天下祸患为己任,为什么在意一间小房子呢?”

然后薛勤认为他有着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对此感到惊奇。从这一个故事看来,一屋不扫,是一个大丈夫不拘小节的体现,也是一种大志向的展现。但是还有另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下。

  • 清朝散文《习惯说》记载: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讲述了清代文学家刘蓉的故事,他的父亲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然人们大多都只理解到了这里,此文还有后半部分: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这个故事的精髓在于讲述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并不是强调需以自律以平天下。

之后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后人根据二人故事杜撰出来的,但也并非不无道理。

以“扫屋”示以“扫天下”

“扫屋”是一种从脚下做起,脚踏实地的状态;“扫天下”是一种具有远大理想的胸怀。

从哲学角度看,想要完成“扫天下”,需要从脚下做起,表述出一种稳重踏实的成功方式。还寓意着一种在意细节的态度,成者需以自律为主,这种自律不光表现在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清洁,还表现在养成习惯的细致。

综上,“扫屋”和“扫天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存在着哲学映射关系。


希望小暖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青稞日暖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答:一屋不扫和扫天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间接的联系。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连自己的屋子就懒的打扫,怎么能你去打扫天下的房子呢?这是从打扫的本身的字面来说。当然,古人说这句话并不是指打扫屋子,而是说你连自己的一间屋子都懒的打扫,怎么能然让你去干更大的事啊。所以,“一屋不扫和扫天下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间接的联系。这句话,还能延伸和解释出更多意思,在此不一一叙说,我是吉星高照1738,感谢🙏你的提问。



吉星高照1738


此语为齐家修身之道,实为屈伸称霸之为也。

它不是说一间屋子都不扫,是不干活,不吃苦,不勤劳之人,。而真正的霸者,王者,君子等处世历国是不拘小节的。不扫地不干家务照样能称王称霸或主宰天下。

此语所指,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要想有所作为,要想立于人世,要想成为王侯将相,就必须能大会小,能上能下,能苦能忍,能内能外,能屈能伸,懂得阴阳的奇妙合和和生克制化的道理。懂得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恶不露形,喜不窜容的自然处世之道。

扫屋者,女人之技也!一个男人,身心能屈到女人的位置上而不恶,则为置阴能忍之人。当忍则忍之时,身份并不重要,下贱之姿亦为日后惊人之作。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或吳越卧薪之变一样。

这里又指如果一个家庭就几口人,如果你都调和不顺理料不了,你以何才能统帅天下?一个小家的整治亦犹如一个国家也。其方略和作为是存在一样的治理道理的。

大丈夫隐忍屈下而作,乃为日后惊人而为也!

大丈夫治家有方就能显出理国之才了!


福自福地來wjf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原文出自清代刘蓉《习惯说》中的“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其意为:“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治理天下呢”,也可以理解为先秦荀子的《劝学》中的“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一点小事开始积累,才能成就一番大事,细节决定成败。





扫屋和扫天下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哲学道理,说明任何成大事的人,都是从一点一点的小事积累而成的,而并非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而非一日之寒”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说:书房要整理整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的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要学会清除外物,不要受别的事物的影响。当我们用完一样东西,我们就要做到物归原位,看上去也舒心,别人要用的时候也能及时找到,与己方便也与人方便,从而也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所以说“扫屋”其实就是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从零做起,一步一步的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变得强大,别人做的到的你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能做到,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你也能有“扫天下”的自信。


比目之鱼


答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屋和扫天下有必然的联系吗?

⭐回答是有必然联系的。

扫屋和扫天下只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人爲自己活着的同時,也要爲他人谋利益,也要要社会做贡献。⭐

(1)如果是一个只爲了自己活着的人,是一个無睹于他人和社会的人,那么扫屋和扫天下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人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和他人、社会的联系是分不开的。生活中的所需品都是通过流通得来的,否则将無法生存。

(2)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不过因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一样而已。大家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这说明扫屋和扫天下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去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以他们的快乐爲快乐。

比如说这次的疫情,涌现出了很多的逆行者,他(她)明知有危险还敢爲天下先。爲了人民的利益做着贡献,爲了国家的利益做着贡献,他(她)们是人民的英雄、祖国的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他(她)们的。

(3)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互帮互助;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当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个人心中有爱,就像是一盏灯,会照亮他人;人人也会因为爱,使爱灯灯照亮、人人相传、让世界充满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