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中:有感对甑糕方言的考证

刘建中:有感对甑糕方言的考证


西大校风严谨,学风也严谨。不懂就不懂,学习加讨论,把不懂的事弄懂,就是共同的收获。所以,人说西大人是争怂,对疑问不争个清楚明白不放过。

四十多年过去了,从对甑糕咋写咋读的讨论就是一例。话题是以学兄赵发元乘飞机到虎门看望学弟专买了一盒甑糕的回忆文章引起的。傅安云、聂益南、卢洪涛、高应夏等大学者参加了微信讨论。现整理如下,以再现我们当年读书的高度自觉和认真钻研精神。

甑普通话读zeng,但陕西话就说成jing镜糕。镜糕不是甑糕,而是另一种食品。(聂益南)

甑糕解释有:

1.炊具,陶甑或者铁甑

2、食材,糯米、红芸豆、红枣、蜜枣

3、制作时间:一大锅几个小时;

4、餐具,碗、筷子。

镜糕解:

1、炊具:木制小蒸笼。

2、食材:糯米粉、大米粉、花生碎、各种果酱

3、制作时间:一小笼一个两三分钟。

4、餐具:两根小竹签扎着一个吃镜糕是回民的一大特色小吃,有上百年历史,是以糯米镜糕粉为主料,用特殊木料手工雕刻成的蒸笼蒸制而成,陕西地方口音常把甑字念作“jing”(镜),以致也常有人把“甑”误写成“镜”字。


为此,曾有人专门撰文纠正“甑”字读音。可惜在解释镜糕时,仅凭读音去推断镜糕即是甑糕,将两种食品混为一谈。

扩展资料镜糕是由糯米做的,但是吃起来要比粽子更软糯,镜糕通常是用大米桶装的,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发,在木桶上面有一个隔热的类似棉布的东西,所以你吃镜糕的时候,会觉得这怎么还是热的,而外面卖的粽子就是粽叶做的,不用任何物件进行保温,所以口感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觉得他们材料是一样的,其实镜糕里面的枣并非是红枣,而是蜜枣,因为蜜枣是先前已经进行腌制好的,所以在吃镜糕的时候,应该没有人蘸着糖吃,因为本身味道刚刚好,如果像粽子一样蘸,就会感觉很腻。

刘建中:有感对甑糕方言的考证

甑糕是西安人的传统早餐之一,蒸糕的深口大铁锅古名为“甑”,因此而得名。蒸好的甑糕可以明显分成上下两层,上面一层云豆,呈咖啡的褐色;下层白饭渗入枣色,呈鲜润的绛红色泽。(傅安云)

前些年接孙子放学回家时,在学校门口我才见到镜糕。当时还以为人家写别字了,结果人家说他那东西就叫镜糕。那蒸笼很小,直径还不到10厘米。

也有关中人把甑读作jing的例子,即关中人把笼屉叫甑箅(jing bi)。

(傅安云)

有种蒸锅叫蹭子,深桶状,一层糯米一层红枣,蒸一晚上,米烂枣烂如泥。卖的人用饭盒盛,西安人做早歺吃的很多。(刘建中)

不是“蹭”ceng,是“甑”zeng。按西安话念jing糕。(聂益南)

关于甑糕,礼泉人都叫jin糕,至于镜糕,礼泉人叫ran糕。唉,正所谓十里乡俗不投,所以方言几乎无法精细,只能说是个大概吧。(卢洪涛)

说反咧,大荔话这种现象跟泾阳话刚好是反反子。泾阳话是把“天地钉子铁”说成“千继精子切”,即把声母d、t说成了j、q。而大荔话却是把声母j、q说成了d、t,如把甑糕说成din糕。(聂益南)

  同意你的前半截说法,因为我爷、我大(老礼泉人)就把甑糕叫jin糕。但你说的粘(ran)糕可能不是回民小吃镜糕;而是一种跟甑糕相似,也是用大桶状锅制作,但糕体较硬,能切成块状,用竹签插着吃的糯米糕。(卢洪涛)

你们那儿属于“钉ding、晶jing”不分,跟泾阳的“天地钉子铁”说“千寄精子切”“t”和“q”不分一样,属于方言特色。(高应夏)

这是个音韵学问题,得用那个“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等三十六字母说明,就像尖音、团音的纠葛一样。(聂益南)

刘建中:有感对甑糕方言的考证

由甑糕的表述、发音到陕西的方言讨论,让我仿佛回到四十年前的西大教室,又仿佛看到杨春霖老教授笑咪咪地听大家热烈地讨论方言,聂益南班长用他那秀丽的钢笔字在记录,还有广林兄。而我这个陕南乡下来的学弟,当时只有静听的份儿。

确实,额(e我)对咱西安、关中的一些方言,没考究过有多半知道哪么一点,要是写出来,还真写不出。写这个甑糕的甑,还真把我为难了好一会,直到老傅学兄认证才确定。

我只知道洛南人把白馍叫陪馍,把坐叫错。连关中学兄常说的争怂的怂,还是从国外的朋友文章中确认了的。比如,这下川普认怂了。我一查,手机上有这字,就写出了。

谢谢诸争怂(方言。意坚持到底的人)学兄指教。请有空到竹林关“咥陪馍”(diebeimo),吃"kamayuyu蛤蟆鱼鱼",建中买单。

小注:文中参加讨论的,都是大学教授级的学者,傅安云、卢洪涛、聂益南、夏应安等对语言学深有体会。小文只是记录一次讨论而已,不敢掠美。补一句避嫌,特此说明,请文友分享时留意。谢谢文友们!

刘建中:有感对甑糕方言的考证


作者简介:刘建中,陕西省丹凤县竹林关镇人,字丹竹,号兰斋居士,一号丹竹居士。1978年进入西北大学中文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商洛工作十年。1992年定居东莞。西北大学中文学士学位,广东省委党校经济专业研究生。出版《兰斋小语》《兰斋香语〉《东莞文化建设研究》《寻访莞香》《莞香文化导论》等专著、编著20余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