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李斯出生于楚国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相比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而言:当时的楚国依然是一个以门第高低取人的国家,尽管李斯自认为才高八斗,却也难以在这样一个只重门第出身而不重真才实学的国家得以伸展。在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一件促使李斯实现人生转折的事:有一天当时身为管理仓库的小吏的李斯在上厕所时看见了一只老鼠,只见这只老鼠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吃的是污秽不堪的排泄物,只要人或狗一靠近就吓得赶快逃走。后来在一次清点粮仓时李斯又看见了老鼠,他发现粮仓里的老鼠和厕所里的老鼠完全不一样——这里的老鼠一只只都吃得又大又肥,悠闲地在米堆里嬉戏交配,即使看见人来了也不急着逃走。李斯不由感叹道:“厕所里的老鼠每天尽吃些污秽不堪的东西还得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而这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上好的大米却可以饱食终日。同为老鼠,只因选择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的是所身处的环境。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李斯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选择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发展:一开始他只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府上的一个幕僚门客,直到公元前236年已年近五旬的李斯才引起了秦王嬴政的注意。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去丞相职务,随即流放蜀地,李斯因此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公元前236年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入秦向秦王建议集中财力修筑水渠,试图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然而郑国作为韩国奸细的身份却被秦国识破。尽管秦王嬴政坚持将工程进行下去,然而这时秦国政坛已然开始掀起一场排挤外国客卿的政治浪潮。在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一向以吸引外来人才而闻名:来自卫国的商鞅通过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来自魏国的张仪以连横之策分化瓦解诸侯,大大减小了秦国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来自魏国的范雎使秦昭襄王得以强化中央集权,明确了远交近攻的基本国策;来自卫国的吕不韦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秦之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本土人士和客卿之间的矛盾也在一点一滴的滋长,恰逢自公元前238年起的短短一两年之内连续发生的嫪毐叛乱、吕不韦罢相以及韩国间谍事件均涉及外国客卿,于是多年来潜伏已久的矛盾在公元前236年来了一次总爆发——这年秦王嬴政在本土大臣要求驱逐客卿的强烈呼声之下颁布了《逐客令》。李斯是因为感觉在楚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选择来秦国发展的,眼瞅着刚准备在秦国施展抱负之时却要被驱逐,对此心有不甘的李斯向秦王嬴政上了一道《谏逐客书》,历数了历史上客卿对秦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逐客是将人才推向国门之外在,正是李斯这道上书使秦王嬴政终止了驱逐客卿的做法。李斯也因此获得秦王嬴政的关注,这时的李斯已年近五旬,以当时的平均寿命而言已是很大的年纪了,直到这时李斯才真正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因此李斯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各位珍惜。李斯为确保到手的权力不失不惜设计陷害同学韩非,在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积极献计献策:继续秉承秦国历代先祖的远交近攻之策,与此同时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东方六国的贵族权臣,在正面战场之外构建严密的情报信息网络以辅助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秦国正是运用李斯这一计策成功借赵王之手除掉了赵国名将李牧,从而消除了自己统一天下道路上的一大强敌。

李斯和秦王嬴政合作了近三十年,一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大秦帝国的诞生:天下一统后嬴政曾询问文武百官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时任丞相的王绾主张将秦始皇的儿子、宗族还有功臣们封到燕、齐、楚等国的偏远地方,这实际上要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对此时任廷尉的李斯则坚决予以反对,最终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从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治理的主流模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又接受了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李斯亲自制作了小篆这一字体以取代之前各诸侯国的文字。为了便利帝国境内的经济交流李斯又上书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各国的货币和度量衡。李斯还建议以京师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统一车轨。这时的李斯风光无限,然而不久之后李斯就迎来了命运中的又一个转折,这次和当年上《谏逐客书》不同的是:当年的人生转折使李斯得以平步青云,然而这次他却要走下坡路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出巡时暴病身亡,此时皇子胡亥、宦官赵高、丞相李斯等人随行在秦始皇身边。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拥立胡亥为帝并游说李斯,一开始李斯并未应允,然而赵高的一句话令李斯心动了:“以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得长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这时李斯的权力欲表现了出来:也许是因为早年在楚国那种不问能力只问出身的社会氛围下生活得太过压抑的原因,李斯一直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格外珍惜。李斯和扶苏的政治观念是截然对立的: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扶苏和李斯的意见就截然相反,事实上在扶苏被秦始皇赶到北部边疆去和蒙恬戍边一事上很可能存在李斯在背后的操纵。在李斯看来:一旦扶苏继位意味着自己随时可能被蒙恬取代。

最终李斯被赵高拉拢而选择拥立胡亥,然而他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完全改变了:此后赵高完全把持了朝政,政局陷入一片混沌黑暗之中,而李斯趋利避害的人生观让他毅然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本以为只要不淌这趟浑水,就能置身事外高枕无忧,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赵高看来:李斯是自己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最后的障碍,于是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夷灭三族。李斯临刑前对自己的幼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曾贵为偌大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到这时竟连这点微不足道的心愿也难以实现,其实这也和他早年悟出的老鼠哲学脱不了干系:李斯只看到了仓鼠的日子过得比厕鼠悠闲,却忽略了厕鼠正是在长期危机四伏的生活环境下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而仓鼠则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直到危险袭来时才赫然发现自己已失去自保的全部能力。事实上李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打破了原本存在于秦国贵族和百姓之间的阶级壁垒,完全以军功晋升官爵从而为那些毫无政治根基背景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间。与此同时秦国君主和这些新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组成政治联盟打压世家贵族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问题在于:当这些寒门子弟晋升高位之后就在秦国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官僚集团。相比传统的世家贵族而言:职业官僚集团在其发迹的早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世家贵族那样的政治根基,只能通过政绩来取得君主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这时他们积极推动变法强国;然而当他们大权在握之后就日益走向变法改革的对立面。为什么在大秦一统华夏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李斯那么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不愿放弃到手的既得利益。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改革一大难点恰恰就在于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束缚。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李斯害死同学韩非,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鼠目寸光,爱官如命,心胸狭窄,贪图富贵。听了赵高的话,赵高对他说,立胡亥为帝,李斯继续做丞相,享受荣华富贵。赵高对李斯说,对如果立公子扶苏为帝,扶苏不会让李斯为丞相,一定会让蒙恬做丞相,李斯从此_一定不会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狭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将来取代了自己。赵高和李斯秘密的计划,假传秦始皇的旨意,对公子扶苏和蒙恬,在对匈奴的军事作战大为不满,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公子扶苏太傻了,看了做假的书信,就信以为真,真的自杀了。蒙恬不想死,被抓进牢房,上书对胡亥说,自己对秦国忠心,决不会造反,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样,无奈自杀。左丞相冯劫,大将军冯去疾不想受辱,先后在牢房自杀。胡亥做了大王,杀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儿子和女儿,只有一个在看陵墓,没被杀害。后来,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将丞斯李斯和儿子李由腰斩,李斯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赵高又杀了胡亥,立子婴为帝。子婴用计除掉赵高,刘邦带领农民军占领咸阳,子婴投降。项羽又来到咸阳,杀了子婴,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万秦军,秦国灭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茶山文哥


李斯帮助胡亥继位并不是他主动愿意的。他是受宦官赵高的胁迫,最后才答应和赵高、胡亥一起密谋篡改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附玺令赵高巡视到沙丘,病的很厉害感觉自己要死了,就命令赵高给公子扶苏写诏书,大意是:“将军队交给蒙恬管理,你赶快回到咸阳参加我的葬礼,把我安葬好。”诏书还没来得及发出始皇帝就驾崩了。诏书和印玺都在赵高手中,只有赵高、李斯、胡亥以及始皇帝身边几个亲近的宦官知道始皇帝驾崩,其他人都不知道。长幼有序,按照惯例公子扶苏回到咸阳以后,就会立即继位成为皇帝。然而这时候赵高蛊惑胡亥,想让胡亥继承皇位,最后赵高终于说服了胡亥。

接下来赵高就找丞相李斯商量这件事,李斯立即回绝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赵高充分调动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为李斯分析利弊:“假如扶苏继位必定拜蒙恬为相,然而被罢免丞相没有能太平的活下去,最后的结局都是被杀,还有可能连累子孙后代。况且胡亥在我的教育下,为人诚实厚道,明辨是非,礼贤下士,轻视钱财,这么多年来没有出现什么过错,可以立为继承人。”

李斯内心有点犹豫,但还是没有答应。这时李斯开始威胁了,说到圣人都会顺应时势的变化,顺从时代的发展。现在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的手里。更何况下属不听从君主的就是叛乱。上下齐心、内外配合就能成就大事,基业就能万世长久。现在你要是舍弃这个机会,不听我的计谋,就一定会殃及子孙。李斯仰天长叹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李斯终于妥协了,这也为他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壹柜坊


李斯为什么要帮胡亥其实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当时的李斯是属于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说心腹的话也是属于嬴政的,和扶苏并没有过多的交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当然如果扶苏当权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点,当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已经被内定储君。那么这么优秀的他身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了,还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当的,可能那样的人还是和扶苏年龄相同性格相同的。那么相对来说李斯就不会被重视了,就算是投靠扶苏也不一定会重用。

第三点,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于扶苏来说,当时的胡亥实在太弱了。他身边既没有权,也没有人,更加没有光环。那么李斯帮他就等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没有人,那么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话语权,更有可能有决定权。那么如果帮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现在更上一层楼。

所以说李斯选择胡亥只能说他很有眼观,很有想法,事实也证明了他后来成功了。





我诺随风


也许正是因为李斯太聪明,他才选择了“纨绔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史记·李斯列传》开篇便以仓鼠厕鼠之事表现了李斯的志向,他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即李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当他在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辞别荀子的时候,又说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对权力、富贵哟这么大欲望的一个人,其控制欲势必更强。所以,他选择了更易于控制的胡亥当秦二世,而没有选择有能力、有主见并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

大臣挑选皇帝的事在后世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最先组织各路诸侯起兵,在起兵过程中立功最大的齐王刘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之中,反而是平时最低调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这不是因为刘襄不适合当皇帝,而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大臣们可能就没有好日子了。毕竟皇帝的权利与大臣的权利本身就存在这冲突啊,此消才能彼长。

所以,公子扶苏没有被李斯和赵高选中,也是因为公子扶苏太适合当秦国的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与他有过节的奸臣赵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欲极强的李斯也会逐渐因皇权的限制而难以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到极致。


国史通论


李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仓中鼠”,意思就是人这一生,要像仓中老鼠那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活便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他是一个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人。

所以,李斯能够离开故乡,而去敌对的秦国效力,显然并不是因为忠诚或者爱之类的理由。

第一点:李斯追求的是名利

李斯是一个聪明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是不会选择扶苏的。

1、比起李斯而言,扶苏显然和蒙恬蒙毅的关系更好。选择扶苏,他所得到的能够和蒙毅同为丞相就到头了。

但是,胡亥这支潜力股,一旦计划成功,这就是从龙之功,不仅他受益,连自己的家族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2、李斯主张法家学说,而扶苏更喜欢儒家学说,显然李斯的理念对于提倡百姓休养生息观点的扶苏来说并不适合。

3、胡亥公子自身沉迷享乐、缺乏主见等等特色,跟扶苏公子比起来,很明显前者更适合野心家相处。

第二点:赵高的语言艺术

赵高在这件事情上,绝对的全场MVP,他说服李斯的话很精彩,总结起来是这么几个意思:

1、你比不上蒙恬;(镇住李斯,由他求李斯变成他帮助李斯)

2、扶苏上位后你的家族要衰落;(进一步造成李斯的恐慌,然后给出自己是为了你好的感觉)

3、抛出诱惑,始皇的指令只有赵高和李斯可知,即便在上面改写内容,别人也无从得知。(这一招很妙,进可攻,退可守。李斯便有了条件诏书、目标权势)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脑洞趣味历史


聪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李斯的选择决定了大秦帝国的命运,当然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

关于秦始皇死后传位于谁的问题,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都有非常可靠的考古证据为凭的,一种说法是《史记》记载,李斯、赵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把原本传位于公子扶苏改为传位于公子胡亥;另一种说法是

《西汉竹书》里面的《赵正书》里面记载秦始皇遗诏里本就直接传位于胡亥的。

现在我们无法来考证这两种说法的真伪,但无论是哪种说法,秦始皇的丞相李斯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的,李斯和赵高陪同秦始皇出巡,这本身就是对李、赵二人绝对的信任,在临死之前托付帝国继承人之事,甚至讨论此事都会与此二人商议的。

秦始皇不是暴毙而亡,那么就决定了秦始皇是有一段时间来清醒的考虑接班人的人选的,甚至可能提前颁发相关的旨意来做相关的安排。李斯和赵高是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旨意和安排的。


那么最后胡亥继承大统,登基称帝,我觉得更应该是合法的手段,不应该是李斯和赵高阴谋的结果,至于后期胡亥逼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也只是政治的需要而已,毕竟胡亥还逼着他众多的兄弟姐妹给秦始皇殉葬。

至于李斯为什么会支持胡亥登基为秦二世,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1、他无法改变秦始皇的继承人旨意,谁能继承大位,自古以来都是皇帝自己的事。

2、李斯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大,胡亥近在眼前,他的登基是能确保自己丞相之位的,而公子扶苏更器重与他走得更近的老秦人贵族和军方人士,扶苏登基后是很有可能更换丞相,清算赵高的。

3、扶苏和李斯的治国理论不同,扶苏倾向于儒家治国之道,而李斯却是法家的代表,继承的是商鞅的衣钵,扶苏的登基后在治国之道选择上肯定是会和李斯相冲突的,李斯不愿意看到他在大秦的法家法统被废除。

所有,李斯会更支持相对单纯且平庸的胡亥继承秦始皇之位的。


沉墨I方之城


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嬴政出游,左宰相李斯陪同,右宰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少子胡亥要求随行,嬴政很喜欢这个儿子,就答应了。

衣赐履说:《史记》里原文是“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不少学者将“少子”翻译成小儿子,也即嬴政最小的儿子,我觉得不妥。本年,胡亥二十岁,嬴政四十九岁,生胡亥时二十九岁,而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难不成都是二十九岁以前生的,二十九岁之后再无一个子嗣?不大可能。所以,我感觉此处“少子”可能是相对于长子扶苏而言的,毕竟,除扶苏和胡亥之外,其他公子所述甚少,非要给胡亥安一个“老十三”、“老十五”的排行,意思不大。

十一月,嬴政一行到达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据说哈,西汉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把云梦的自然美景描绘得有如仙境,五百多年后,诗仙李白读了《子虚赋》,如痴如醉,跑到云梦住了十年,呵呵),在附近云梦大泽,遥祭死在九嶷山(湖南省宁远县南。嶷读如疑)的舜帝。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本句柏杨先生解释为“观察漂流的木材”,新浪博友随鱼欢游解释为“体察民风,关注沿途农事”,我倾向于后者。毕竟,一统中国的始皇帝,体察民风,关注农事,更符合其身份。关注点如果是“木材”,岂不是成了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了吗?),渡经海渚(安徽省枞阳县),过丹阳(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抵钱塘(浙江省杭州市)。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陿中(浙江省富阳县。陿读如侠)渡富春江,登会稽山,祭祀大禹。面对南方大海,建颂德碑。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江苏省苏州市),从江乘县(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山东省胶南市)、之罘(山东省烟台市北芝罘岛。罘读如服)。在海上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古黄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卧床不起。


嬴政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宫门守卫官兼御印管理官)赵高写诏书给身在上郡的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衣赐履说:读到此处,有一疑问。这个诏书是嬴政未发出,还是赵高未发出?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是赵高未发,则说明他早就预谋杀害扶苏。倘真如此,赵高的胆子未免太大了一点,毕竟嬴政还没死啊。于是,参阅《史记·李斯列传》,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这才合理,是嬴政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就死了,这才给了赵高、胡亥矫诏的机会。《资治通鉴》载,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虽然只改了几个字,却意思完全不同。司马光看来对赵高十分愤怒,不惜对其构陷。史家的笔,重如泰山啊!

秋季,一行人来到沙丘宫平台(沙丘,河北省平乡县。赵武灵王即被饿死在此)。七月二十日,嬴政驾崩。左宰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怕消息扩散后引起诸皇子和其他地方发生变故,于是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入寝车中,由嬴政生前宠信的宦官驾车。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由最宠信的宦官传话批准。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信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嬴政非常喜欢蒙恬、蒙毅兄弟,甚为信任。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兄弟二人,忠心耿耿,朝中大臣,甚至宰相,也不敢冒犯他们。赵高生而隐宫。嬴政听说他办事利索,通晓刑律,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哥儿俩关系相当不错。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嬴政指派蒙毅审理。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嬴政却找个由头儿赦免了赵高,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衣赐履说:通鉴上说,赵高者,生而隐宫。绝大多数史家把隐宫译为太监、宦官,柏杨先生译为,天生生殖器不健全,所谓“天阉”是也。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么译可能有误,许多事情解释不清。比如,赵高有一女婿,又比如,胡亥后来任赵高为宰相,这都是天大的笑话,另外,蒙毅是上卿,并非法官,嬴政偏偏让蒙毅审赵高,嬴政本人是法律专家,他当然知道赵高应判死罪,待蒙毅审理后,他又特赦赵高,这里面似乎也有故事。关于赵高的具体情况,我们专门撰文探讨。此处就算他是个嬴政身边比较受宠的官员吧。

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公子,皇上驾崩,现在谁都不知道,你大哥扶苏现在跟蒙恬在一起,他要一回咸阳,当然是他的皇上,你就完了,现在是个天赐良机,赶紧下一道诏书,让扶苏自杀,立你为太子,这个天下就是你的了!

胡亥一听,又惊又喜,说,这个这个嘛,能成功吗?

赵高说,怎么不能成功?诏书玉玺都在咱手上,谁知真假!不过嘛,还得拉一个人过来帮咱。

胡亥说,拉谁?

赵高说,丞相李斯。他不帮咱,这事儿搞不成。

胡亥说,他会帮咱吗?

赵高说,你放心,只要你下了决心,李斯那个上蔡小吏,包在我身上。

胡亥说,行。

于是,赵高会见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公子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话罢了。您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李斯大惊失色,说,赵高,这种亡国的话你也敢说!这是我们做臣子的该议论的吗?!

赵高冷笑一声,说,干不干由您,不过我倒要问问,您觉得自己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您行不行?

李斯沉吟一下,说,都比不上他。

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那丞相就是蒙恬的,还有您什么事儿啊?话又说回来,到时您想拿着封侯的印鉴告老还乡,都不一定能实现哦。

李斯脑海里想必回闪出一串自己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可能得罪过扶苏和蒙氏兄弟的行为,还有这些年捞的好处,想了半天,沉默不语。

赵高说,公子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李斯想来想去,决定参与同谋。

衣赐履说:这个决定是很难下的。李斯的功劳自然不在蒙恬之下,只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苏上台,李斯罢相,这是很正常的事。奈何李斯年已古稀,还是没勘破人的一生,一个贪字,毁其三族。另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赵高心思极密,矫诏是诛九族的事,他直接找李斯商议,自然想到了李斯如果不同意,一定当场格杀,然后宣称李斯暴毙。在所有人中,他和胡亥地位最高,想要篡位,想来多了些枝节,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于是,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密谋迅速布置实施,诈称接受了嬴政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嬴政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和蒙恬诸多不是,命令两人自杀。


衣赐履和金大妞


很简单 为了权力 正是因为他是聪明人 才更不会帮英明的扶苏 扶苏是长子 其实是楚国公主女儿生的 这个可见李归元教授的书 秦迷 而这个楚国公主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所以 扶苏作为嫡长子虽然没有太子名分 但是 他其实有太子的事实 但是秦始皇猜忌他 把他派到了蒙毅军中 我觉得既把扶苏排挤出了朝堂 也是变相的历练和接班准备 因为如果要完全打击扶苏 干嘛要把他派到帝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掌握军权呢 但是秦始皇一死 我们不知道遗诏到底是谁接班 但是经过密议 以及事后的格局看 代表内庭的赵高 和代表外朝的李斯 扶持胡亥继位了 为什么是胡亥呢 因为他弱势 年纪小 没有政治经验 便于控制 李斯赵高可以联手控制帝国 因为帝国没有分封 皇族势力薄弱 李斯作为外朝官员代表 觉得自己在和内庭赵高的合作中可以处于主导地位 这样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吗 所以胡亥继位后 李斯和赵高为了防止皇族叛乱 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 所以 李斯正是因为聪明 才不会扶持扶苏 英明的扶苏上位 李斯作为前任皇帝的人 虽然不会说一定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但最少不会像扶持胡亥这样获得巨大权势 只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久后被代表内庭的赵高干掉了


祸水往哪跑


权力,除了对于权力的追逐,大概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李斯是一个有本事的大臣,他的《谏逐客书》、在秦王政灭六国中起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等都表明他的能力和远见卓识。在秦,他身为丞相,伴秦始皇左右。

李斯算不上一个君子,一个实用主义者而已。他有一段很出名的“老鼠理论”,看到舍厕之鼠与仓中之鼠因为环境不同,一个饥饿恐惧,一个不惧人来。因而,李斯就要做“仓中鼠”。他被后人诟病的最大的事就是韩非之死和参与了沙丘之谋。

《史记》记载的见证秦始皇最后时刻的就三个人,赵高、李斯和胡亥。这三个人共同酝酿了巨大的阴谋:伪造遗诏、杀掉长子扶苏,让胡亥成为秦二世。这个阴谋中,赵高是主谋,胡亥是既得利益者,虽然开始时惊愕和迟疑,但经不住权力的诱惑。

李斯不管是被逼迫还是半推半就,没有他点头,那事成事的可能性都会降低。一生励志做“仓中鼠”的李斯,是政治动物,对于权力的渴望是无以复加的。

但扶苏在蒙恬的长城 军 团中做监军,自然和蒙恬关系不错。蒙家不不止蒙恬一个人,还有一位蒙毅也是超级了得的人物。他们不仅是兄弟,而且一文一武。如果扶苏上位,重用蒙氏兄弟是顺理成章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李斯很可能靠边站。对于新君有了拥立之功就不一样了,还会受到新君的倚重,他是这么想的。

但他想多了。赵高根本没给他机会。他不仅被杀,而且是被虐杀。《史记》中记载到“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他是不是为当初的行为肠子都悔青了,留下了东门黄狗的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