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我娶了娃娃親老伴,24歲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幹了一輩子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謝殿琦,1940年出生於安徽宿縣永鎮方店村,家裡兄弟姊妹8人,我少小離家外出求學,1964年畢業於安徽省鳳陽農業專科學校農學科農學專業,是家裡唯一的一位大學生,後來一直在農村田間地頭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幾十年的工作生涯,我收穫最多的就是獎狀和榮譽證書,這麼多年,也沒有給孩子們說起過,我的故事一直都在農村。

為了獲得這樣一張畢業文憑,對於我這個農村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我這一生的故事,都還要從這張畢業文憑開始說起。我的老家在皖北農村宿縣南部,解放前,這裡是新四軍四師的根據地,窮苦人出身的我們翻身解放做了新社會的主人,我得以上了學,後來到離家不遠的宿縣三中讀書,高中時考上了蚌埠二中,為了省錢節約學費,考大學的時候,我報考了離蚌埠很近的鳳陽農業科技學校。

在這裡上大學,可以不用交學費,而且,每個月還都會有生活補貼,給本來就生活困難的農村家庭,節省了一大筆開支。其實,在上大學之前,我在農村老家,沒怎麼幹過農活,無非就是割草喂牛之類的,因為家裡兄弟姊妹多,所以,就讓我安心讀書了。幾十年以後,當我白天黑夜的在田間地頭做農業示範推廣工作的時候,我的兄弟來看我,說我混的還不如在農村老家種地,我心想,我這輩子都在種地,是幫著老百姓怎麼更好的種地,我不後悔。


在大學畢業後準備參加工作的時候,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插曲,那時候並沒有很快的分配到工作,我被抽去做社教工作兩年,後來,外省的聽說我們安徽那兩年有兩屆大學生都沒有及時分配工作,都趕著來安徽要人去他們省工作,那時候不僅是我們學校,還有合肥師範學院,皖南大學那兩屆都有很多待分配的大學生,安徽一聽外省要來挖人,自然不願意,於是就迅速的把我們都分配了出去,這樣的時間,並沒有持續很長。

在1966年的時候,我被分配到了固鎮縣曹老集區農技站工作。那時候,來之前我都不知道固鎮這個地方是一個縣城,其實,也就在1965年的時候,這個縣剛剛成立,我那時候一心想著離家近一點,最好能回到宿縣,可惜沒回去,到固鎮後,先是讓我去固鎮中學當老師,我想我是學農學的,去當老師也不合適,後來,就去了一個曹老集的農技站工作,那時候區、公社人都很多,我就去上班了,從此這一輩子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縣城。

在這個縣城裡,我的工作是沒有辦公室的,我的辦公室就在田間地頭,剛開始工作沒多久,我就從曹老家農技站到了王莊陳渡去蹲點,在那裡進行“稻改”試驗,那時候村子裡的老百姓,一畝地的麥子能收四五十斤一年,後來,經過兩年的測算和試驗,我們覺得這裡離淮河不遠,雖然處在淮河北岸,但是地勢較低,氣溫、水源、地勢等都適合進行水稻種植,兩年的試驗後,當時的畝產水稻可以達到700到800斤一畝,可高興壞了,我也覺得很有價值。


經過一番艱苦的農村稻改試驗以後,初試成功的我,就把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安排在了農業的科技試驗上。上圖是我工作幾十年間,獲得的各類獎勵證書和榮譽證書,孩子們都不知道我有這麼多證書,我一直收藏著,2000年退休至今,都沒有拿出來,這一張,是1978年的時候,我們縣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氣,當時,澮河裡都可以拉板車走路,這一年,我因為工作突出,獲得了抗旱奪豐收的獎狀,我之所以用心的珍藏著,就給自己留個念想。

接下來,獲得的獎狀,幾乎一年一張,一年兩三張都有,我覺得,這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對工作,對老百姓在當時能吃飽飯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做農業科技工作,我給自己形容的是“兩頭都見不著太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早晨家裡頭看不到太陽,因為經常四五點就騎著自行車出發了,晚上看不到太陽,回來的時候也是天黑了。那時候上班哪能像現在8點鐘點名,我們不行,你得8點鐘之前趕到來百姓家門口,為什麼?

你要是不在老百姓下地幹農活之前趕到,你就找不到人了,這是我們這一代基層農技人最真實的寫照。那時候還有一個順口溜,我記得是這樣說的,“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挖炭的,走近一看是農技站的”,就是形容我們那時候經常在田間地頭跟著太陽跑,曬黑了,你總不能穿個皮鞋提個包到地裡和老百姓講小麥種植,水稻種植吧?不過說實話,那時候農村農民也苦,我現在大概總結了我們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只是我個人觀點,不一定對。


我說的這三個階段,指的是我參加工作以後到現在的,首先是人民公社時期,那時候我們的工作是幹什麼?就是要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就是怎麼樣能夠讓老百姓的肚子吃飽飯,這是最根本的問題。那時候土地貧瘠,經常出現人拉犁子耕地的事情,村裡的兒童們經常會哼一首童謠,是這樣說的,“山芋飯、山芋饃、山芋菜、離開山芋不能活”,這是因為大家都要吃飽飯,我和我的同事們更加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重,擔子重,不工作還回家幹什麼?

我記憶最清晰的就是,我妻子生我大兒子的時候,在家裡除了山芋,沒東西吃,山芋也不併是很充足,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其次,第二個階段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這時候,老百姓自己單幹了,而且,大包乾的事就發生在我上學的鳳陽縣,離我這裡也不遠,中國農村改革的一聲春雷,讓千萬農民乾的更有勁了,這時候,老百姓迫切需要我們農業技術人員,什麼時候防止農作物生蟲,怎麼防止小麥生病,我們也覺得,必須要和大家在一起幹。

舉個例子來說說,那時候老百姓對我們是多麼的歡迎,很多時候,我們騎自行車去村子裡,鎖就被老百姓給扣起來了,為啥?因為村子裡的老百姓帶我們是一戶田一戶田的走,一戶田一戶田的看,就想著中午把家裡那點好吃的,拿出來給我們吃點,就是熱情的想留我在村子裡吃個飯,因為,我們去了,能給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那一家幾口人,不就是靠天吃飯靠地吃飯嘛,一畝地能多打幾斤糧食,誰家不歡迎?那時候我們苦一點累一點,覺得值!


最後,這第三階段應該是現在了,農村裡早都吃飽飯了,大量勞動力在冬閒的時候也都外出務工去掙錢了,農村種地的,很多時候都進行了土地流轉,家裡建立了家庭農場,農村現在剩下的都是兒童、婦女還有老人,農村農業的種植,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當年那種人拉犁子的事情,再也不會有了,我再到農村去,都看不到有農民養牛養牲口的了,現在,老百姓要解決的就是掙錢的問題,如何讓日子過得更滋潤,更富裕,很多農村人要比城裡人有錢。

現在要進行的,就是一個農村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我今年雖然已經80歲了,但是,我還經常的看書看報看新聞,這樣不至於老年痴呆,還是要多想著一些問題的,現在我們國家不是在做鄉村振興嘛,這就是解決農民一個觀念性的問題,但是,民以食為天,老百姓任何時候都是要吃糧食的,要幹好農村基層工作,現在依舊要想老百姓之所想,解決老百姓之所急,要不然是不合格的,我是1981年入黨的黨員,我這一輩子,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這樣忙忙碌碌的工作,使得我沒有時間照顧家,我的工作最後換回來的,現在就是這一張張獎狀了,我的老伴經常說,看這些有什麼用?我也沒有回答她,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老伴和我很小的時候,就訂了娃娃親,那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以後這一輩子,就和自己的娃娃親,這樣走過了一輩子,但是既然是父母之命,我就遵守了,後來我工作了,她也從老家隨我來到固鎮縣,這一輩子,多虧是她在照顧我,照顧孩子,照顧這個家。


現在,我們都老了,看到她那麼幸福的笑,我的內心裡也很幸福,那時候我是白天黑夜的在外面忙,根本沒時間回家,她不容易的,既要照顧兒女,後來還要帶孫子孫女,我每一天出門後,她都在為我擔心,晚上九十點鐘以後,我還沒有回家,她就會望著外面的響動,當家裡的門響了,確定是我,這一天才會安心的睡覺,我們倆是一起過過苦日子的人,她很早的時候就從良種場下崗了,發不起工資,我們的日子一直很樸素。

雖然我們的日子過得苦一點,但是我對自己,對兒女,從小要求都很嚴格,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就行了。兒子後來在上海工作,這是我去上海看望孩子的時候,拍的一張照片。這一輩子,我一直在固鎮縣的各個鄉鎮農技站之間,來回的跑來跑去,後來,我拿到了高級農藝師的技術職稱,退休後,我還一直想著農村田間地頭的事,我本來就是農民的孩子,我對農村還是很有感情的,一來到大城市,還真有點不習慣。

18這麼多年的工作過去了,我對於自己做一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這樣的工作崗位,我總結要想幹好這份工作,首先你得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做到“三勤”那就是腿勤、口勤、手勤。腿勤就是你要經常往農村跑,經常去農業生產一線,那時候農村的路不好,遇到下雨天,你就別想騎自行車了,基本上是自行車騎人,你得扛著自行車走,不像現在,農村路路通,都是水泥路了,還是四好農村路。口勤就是你要經常到戶家去,勤宣傳,勤動口講解知識。


手勤就是我們做農技示範推廣人員的,你要經常勤於給老百姓做示範,比如講解棉花怎麼打枝,瓜果怎麼培土育苗,這些都要求你在一線,現在不知道年輕人還會不會這樣,所以,像我們那時候,也不需要辦公室,你坐在辦公室裡,你這活就沒法幹。第二點,就是要具有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我們經常會遇到新品種新技術的探討,有一年,縣裡的某個鄉鎮從東北引進了黑土地的大豆,進來我們淮北平原的這個村子後,豆子秧苗長得很好,就是不結角。

我要說的這個不結角的問題,就是鄉村的一些幹部當時他不知道這些農技情況,他不懂得農業的生產,我們這邊是溫帶,和東北不一樣,所以,我們得先試驗,再示範,成熟了之後再推廣種植,要不然,受損失的還是農民啊。我當時在探索小麥冬季生產的時候,要去研究這個小麥生產的氣溫、地溫、還有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那時候按氣溫表,進行24小時觀測,每個小時都要記錄一下地溫和氣溫溫度,根本不休息。

還有就是一天的氣溫,當地一天之中什麼時候最冷,什麼時候最熱,經過測量後得知,早晨5點最冷,下午兩點最熱。地溫是地下5釐米受季節雨水等影響最大,那麼地下10釐米溫度影響就在減小,地下20和30釐米,受地面的溫度影響就不會很大,幾乎是沒有,這樣,都是我們在觀測的數據,我們在田間地頭乾的就是這活,同樣一個縣城,面積也不小,東面的鄉鎮和西面的鄉鎮,有時候環境因素都不一樣,所以,農作物種植結構都需要微微調整。


我現在80歲了,身體也不太好了,老伴也做了幾個心臟支架手術,從當年農村的一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做了一輩子基層工作,現在每個月有退休工資,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多虧了這個國家,要不然也沒有我更沒有我這一家人的生活。我在上中學開始,上學就不要錢了,而且那時候上學寄宿學校,吃飯也不用掏錢,生病了,去看病也是免費,我這可給家裡省去了不少錢,我一輩子都挺感激我的時代和我的國家,這是我的心裡話。

望著眼前這些榮譽證書,說真的,要不是你們來拍攝,我的孩子都不知道,前幾天,被我孫女看到了,她發了朋友圈,要拍我,要聽我講故事,我想也好,就給她還有年輕人講講故事,我的故事雖然不是多麼轟轟烈烈,但我覺得也不容易,我們得感恩這個時代,現在年輕人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比起我們那時候,要好很多,一定要好好珍惜啊,這樣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來之不易,我也相信我的孩子們還有現在的年輕人,都能幹好自己的事情。

我這一輩子,自打上中學時候離開家,就再也沒能有機會和家裡的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了,去年的時候,我姐姐去世了,她走的時候91歲,有時候,我挺想他們的。我雖然很普通,我也沒能為老家兄弟姐妹講講如何種地,但我不後悔,我這一輩子都生活在十里八鄉的村子裡,老百姓待我很熱情,讓我有家的溫暖。如果您有故事,或者您身邊有這樣的故事,歡迎點擊關注圖說江淮,並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您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