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刘宝瑞一生坎坷,九岁时为了生存,开始接触相声艺术,为了艺术他以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去钻研,去探索,向艺术的高峰不懈的努力。虽然他生命的句号永远画在了54岁,但他还是留下了众多第一。

单口相声当世第一

生前编演的单口相声有八十段,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

“跑码头”数量第一

自1937年以来,十几年中,他曾先后在天津、北平、济南、开封、南京、上海及港澳等地演出,是当时“跑码头”最多的相声艺人。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第一位将相声艺术带到香港的艺人

1949年,刘宝瑞与赵月华在南京结婚。没过多久,为生活所迫,刘宝瑞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把相声带到香港的艺人。

刘宝瑞的徒弟有周文游、寇庚儒、邢文昭、霍文龙、殷文硕、王文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等13人。

其中殷文硕先生将刘宝瑞的单口代表作《君臣斗》(旧称《满汉斗》)整理并录制了完整版音像资料,弥补了当年刘宝瑞没有录完《君臣斗》的遗憾。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刘宝瑞1915年生于北京,今年正好是诞辰105周年。

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在13岁那年来天津拜张寿臣为师,他拜师于张寿臣,除了张先生的威望和艺术影响以外,就是天津这块相声门里的风水宝地。

从此后,他就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那时,相声演员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电台,刘宝瑞在天津市就常到广播电台播音,顿时有了影响。1929年,天津的一家电台直播了一个三人相声《扒马褂》,听众反响强烈。一些打开收音机稍晚的听众依稀能从两个较为熟悉的声音中分辨出马三立和赵佩茹,却不知道另外较为陌生的一人是谁。一些喜欢这个相声的听众四处打听,终于得知那是刚来天津不久的14岁的刘宝瑞。现在找不到这段珍贵的录音,找到会是一个相声历史上的绝版。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刘宝瑞不但是在联兴茶社,他还经常在其他戏园子里演出,让他有了一个充实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1940年,刘宝瑞与于佑福、刘连升、刘玉凤、杨文华、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区谦德庄元合茶社演出。可见那时他的搭档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演出而变化。他到处跑场子,实则为了糊口,天津的相声同行也跟他相依为命。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在刘宝瑞17岁的时候,与18岁的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青岛等地跑码头找园子,以至于后来他与马三立的合作有了相得益彰发展。可实际上两个人的表演风格和口风截然不同,马三立口语化极强,刘宝瑞的高音震人耳膜。但越是风格不同,配合就越是有特点。两个人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由于身无分文,两天没吃东西,正值壮年的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别人两个烧饼,才救了刘宝瑞一命。这段不知道是传闻还是事实,但足以说明两个人深厚的感情。

在解放后,马三立和赵佩茹说相声作家何迟的新作《买猴》,刘宝瑞和郭全保也说《买猴》。马三立说《从国庆十点钟开始》,刘宝瑞也说。但仔细听两个人的风格却是迥然不同,刘宝瑞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而马三立却坚持平民化,说的夸张而真实,真实而变形,马三立成了马大哈,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宝瑞和马三立的关系,其实就是他和天津的一种不解之缘。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在天津相声舞台上,说单口有着一段高潮期,那就是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等人的经典作品接踵出现,这里尤为突出的是张寿臣的《小神仙》、常连安的《斗法》以及马三立后期的一些列平民生活的锦集。

但给我们印象深的是刘宝瑞的几十段单口相声,他的横空出现来自于这些天津相声大家们浓郁的单口氛围,天津观众的扶持提携,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比如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豆腐侍郎》、《日遭三险》、《学徒》、《贾行家》、《连升三级》等等,刘宝瑞借助了中央电台的广阔平台,也促使了相声的单口有了一个飞跃和文本的提高。他的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了中学语文课本,被国家翻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这在相声史上也很少见,可见影响不一般。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五十年代中期刘宝瑞在南京与侯宝林、郭启儒及女儿刘娅娅合影

刘宝瑞的《官场斗》这部书,书中的很多精彩桥段已经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再现。《官场斗》故事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河北、天津、北京、山东、辽宁等地满汉群众中流传很广,《官场斗》由很多的民间艺人进行再创作,按照老百姓的意愿,编织了刚正不阿的刘墉与贪婪好财的和珅的形象。在刘宝瑞之前,清末的阎德山和万人迷李德钖都有过较大的发展。后来经张寿臣及马桂元整理修改,定名为《满汉斗》。传至刘宝瑞、王长友、刘奎珍、冯立樟等人,都作过不同程度润色。可恰恰刘宝瑞有了他的独特挖掘,戏剧化色彩强烈,人物走向鲜明,故事推进利落。这里有他师父张寿臣的底蕴,但蕴含他聪颖过人的胆识。

很多人对刘宝瑞的了解都是在他的单口相声里,从小就听广播,于是他的特殊音色和表演让我至今不忘。仔细回味,他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所得。你还能觉得他懂得得知识领域极多,说什么像什么。很多人曾反复听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人物栩栩如生,真是一篇极佳的黑色幽默小说。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有次他去北京找师傅,爷俩一聊就聊了一宿。师父给他说起《珍珠翡翠白玉汤》。直说到夜里三点多,结果说饿了,师娘也睡了,他跟师父就支个锅,舀点儿水,弄点儿饭菜。就这样,他师父还在说这块活儿,过一会儿糊味出来了,师父忙幽默的说,行了行了,咱俩别说了,咱俩吃这珍珠翡翠白玉汤吧。

刘宝瑞大师寿短成就多,曾对女儿说,最不想见到送别

刘娅娅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去外地演出,一家人也是聚少离多,肯定是把欠下的关爱补上。记得那时候,父亲到每一个地方演出,都有给我带回一些玩具或者是礼品,这些东西绝对是当地最好的,他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不在我身边所未能付出的爱。有时父亲演出,会收到当时比较少见的水果啊之类的,父亲一进门就告诉我赶紧吃,这是人家特地给我留的。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留给我的都是这些美好的画面。父亲那时候总说,他喜欢我们去车站接他回家,不喜欢我们去车站送他出差,这样离别的场景他不愿看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我父亲对家庭的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