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劉寶瑞一生坎坷,九歲時為了生存,開始接觸相聲藝術,為了藝術他以畢生的精力和才華去鑽研,去探索,向藝術的高峰不懈的努力。雖然他生命的句號永遠畫在了54歲,但他還是留下了眾多第一。

單口相聲當世第一

生前編演的單口相聲有八十段,輯為《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

“跑碼頭”數量第一

自1937年以來,十幾年中,他曾先後在天津、北平、濟南、開封、南京、上海及港澳等地演出,是當時“跑碼頭”最多的相聲藝人。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第一位將相聲藝術帶到香港的藝人

1949年,劉寶瑞與趙月華在南京結婚。沒過多久,為生活所迫,劉寶瑞隻身前往香港,成為第一個把相聲帶到香港的藝人。

劉寶瑞的徒弟有周文遊、寇庚儒、邢文昭、霍文龍、殷文碩、王文林、高洪順、唐傑忠、張庭萱、曹中民、劉兵、皮樹德等13人。

其中殷文碩先生將劉寶瑞的單口代表作《君臣鬥》(舊稱《滿漢鬥》)整理並錄製了完整版音像資料,彌補了當年劉寶瑞沒有錄完《君臣鬥》的遺憾。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劉寶瑞1915年生於北京,今年正好是誕辰105週年。

他的家境十分貧寒,九歲開始接觸相聲藝術,常遊走於北京天橋和東安市場相聲場子之間。在13歲那年來天津拜張壽臣為師,他拜師於張壽臣,除了張先生的威望和藝術影響以外,就是天津這塊相聲門裡的風水寶地。

從此後,他就開始在天津嶄露頭角,先後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在南市的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那時,相聲演員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於電臺,劉寶瑞在天津市就常到廣播電臺播音,頓時有了影響。1929年,天津的一家電臺直播了一個三人相聲《扒馬褂》,聽眾反響強烈。一些打開收音機稍晚的聽眾依稀能從兩個較為熟悉的聲音中分辨出馬三立和趙佩茹,卻不知道另外較為陌生的一人是誰。一些喜歡這個相聲的聽眾四處打聽,終於得知那是剛來天津不久的14歲的劉寶瑞。現在找不到這段珍貴的錄音,找到會是一個相聲歷史上的絕版。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劉寶瑞不但是在聯興茶社,他還經常在其他戲園子裡演出,讓他有了一個充實自己展現自己的機會。比如1940年,劉寶瑞與於佑福、劉連升、劉玉鳳、楊文華、馬桂元等一起在河西區謙德莊元合茶社演出。可見那時他的搭檔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演出而變化。他到處跑場子,實則為了餬口,天津的相聲同行也跟他相依為命。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在劉寶瑞17歲的時候,與18歲的馬三立搭檔去營口、煙臺、青島等地跑碼頭找園子,以至於後來他與馬三立的合作有了相得益彰發展。可實際上兩個人的表演風格和口風截然不同,馬三立口語化極強,劉寶瑞的高音震人耳膜。但越是風格不同,配合就越是有特點。兩個人在從營口開往煙臺的輪船上,由於身無分文,兩天沒吃東西,正值壯年的劉寶瑞餓昏了。馬三立迫不得已,偷了別人兩個燒餅,才救了劉寶瑞一命。這段不知道是傳聞還是事實,但足以說明兩個人深厚的感情。

在解放後,馬三立和趙佩茹說相聲作家何遲的新作《買猴》,劉寶瑞和郭全保也說《買猴》。馬三立說《從國慶十點鐘開始》,劉寶瑞也說。但仔細聽兩個人的風格卻是迥然不同,劉寶瑞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過,形成了穩健瀟灑、口風細膩的藝術風格。而馬三立卻堅持平民化,說的誇張而真實,真實而變形,馬三立成了馬大哈,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劉寶瑞和馬三立的關係,其實就是他和天津的一種不解之緣。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在天津相聲舞臺上,說單口有著一段高潮期,那就是張壽臣、常連安、馬三立等人的經典作品接踵出現,這裡尤為突出的是張壽臣的《小神仙》、常連安的《鬥法》以及馬三立後期的一些列平民生活的錦集。

但給我們印象深的是劉寶瑞的幾十段單口相聲,他的橫空出現來自於這些天津相聲大家們濃郁的單口氛圍,天津觀眾的扶持提攜,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規律。比如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湯》、《豆腐侍郎》、《日遭三險》、《學徒》、《賈行家》、《連升三級》等等,劉寶瑞藉助了中央電臺的廣闊平臺,也促使了相聲的單口有了一個飛躍和文本的提高。他的單口相聲《連升三級》被選進了中學語文課本,被國家翻譯為英、 法、日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這在相聲史上也很少見,可見影響不一般。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五十年代中期劉寶瑞在南京與侯寶林、郭啟儒及女兒劉婭婭合影

劉寶瑞的《官場鬥》這部書,書中的很多精彩橋段已經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再現。《官場鬥》故事素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河北、天津、北京、山東、遼寧等地滿漢群眾中流傳很廣,《官場鬥》由很多的民間藝人進行再創作,按照老百姓的意願,編織了剛正不阿的劉墉與貪婪好財的和珅的形象。在劉寶瑞之前,清末的閻德山和萬人迷李德鍚都有過較大的發展。後來經張壽臣及馬桂元整理修改,定名為《滿漢鬥》。傳至劉寶瑞、王長友、劉奎珍、馮立樟等人,都作過不同程度潤色。可恰恰劉寶瑞有了他的獨特挖掘,戲劇化色彩強烈,人物走向鮮明,故事推進利落。這裡有他師父張壽臣的底蘊,但蘊含他聰穎過人的膽識。

很多人對劉寶瑞的瞭解都是在他的單口相聲裡,從小就聽廣播,於是他的特殊音色和表演讓我至今不忘。仔細回味,他對每段臺詞的抑揚頓挫都精心設計過,通過長期舞臺實踐所得。你還能覺得他懂得得知識領域極多,說什麼像什麼。很多人曾反覆聽他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人物栩栩如生,真是一篇極佳的黑色幽默小說。劉寶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憶,有次他去北京找師傅,爺倆一聊就聊了一宿。師父給他說起《珍珠翡翠白玉湯》。直說到夜裡三點多,結果說餓了,師孃也睡了,他跟師父就支個鍋,舀點兒水,弄點兒飯菜。就這樣,他師父還在說這塊活兒,過一會兒糊味出來了,師父忙幽默的說,行了行了,咱倆別說了,咱倆吃這珍珠翡翠白玉湯吧。

劉寶瑞大師壽短成就多,曾對女兒說,最不想見到送別

劉婭婭回憶說:“小時候,父親經常去外地演出,一家人也是聚少離多,肯定是把欠下的關愛補上。記得那時候,父親到每一個地方演出,都有給我帶回一些玩具或者是禮品,這些東西絕對是當地最好的,他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彌補不在我身邊所未能付出的愛。有時父親演出,會收到當時比較少見的水果啊之類的,父親一進門就告訴我趕緊吃,這是人家特地給我留的。現在回憶起來,父親留給我的都是這些美好的畫面。父親那時候總說,他喜歡我們去車站接他回家,不喜歡我們去車站送他出差,這樣離別的場景他不願看到。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能看出我父親對家庭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