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哪裡人?他的故居到底在哪?

陳海龍707


諸葛亮的老家在哪裡?襄陽和南陽爭得不可開交,臨沂也要過來插上一腳。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一句話叫做:“西蜀子云亭,南陽諸葛廬。”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老家在南陽。

既然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是人物,還是來看《三國志》中怎麼說的吧。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引了一本叫做《漢晉春秋》的書,裡面有一句話是:“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這句話好像說的很明白了,那襄陽和南陽之爭來自於哪裡呢?

因為鄧縣雖然屬於南陽的行政區劃,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正好處於南陽和襄陽的中間。而且襄陽和南陽在當時都屬於荊州,諸葛亮又經常去荊州晃悠,所以似乎和襄陽那邊的關係也很密切。

後來行政區劃修改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發展旅遊經濟,一個名人會給一個地方帶來非常大的旅遊資源和旅遊財富。

而這個時候,南陽和鄧縣屬於河南,襄陽則屬於湖北。所以爭執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山東臨沂為什麼又在這場爭執中插了一腳呢?

因為諸葛亮的家族本來是琅琊有名的大家族,而古之琅琊正是今天山東臨沂地區。

再加上後來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有學者乾脆認為武鄉應該是罕見時期琅琊下屬的一個縣。這樣來看人家封地都在那兒,還能不是那兒人嗎?


一盤拉條子


關於南陽和襄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真的是歷史迷案嗎?未必!

(部分選摘自網友歷史資料)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漢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後人曰《出師表》,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麼,躬耕地在哪裡呢?

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這5個問題:

(1)諸葛亮什麼時候“躬耕於南陽”的?

(2)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時間

(3)諸葛亮做《出師表》的時間

(4)南陽郡、宛城、鄧縣、南郡、襄陽縣、襄陽郡、隆中的關係。

(5)襄陽隆中地名的由來。漢代地圖上,他明明是阿頭山,究竟是誰說它是隆中的?

二、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所以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這一年是197年,諸葛亮年17歲。

(2)227年做的《前出師表》有“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爾來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顧茅廬發生在207年,諸葛亮年27歲。

(3)228年諸葛亮做《後出師表》。

(4)據《後漢書》記載襄陽屬南郡,不屬於南陽郡。據《晉書》記載,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的樊城、鄧縣。

(5)習鑿齒!

這個人是三國以後、西晉以後、東晉時期的,距離諸葛亮時代100多年後的一個流行作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1.他很崇拜諸葛亮。

2.他是襄陽人。

3.他編造了很多“故事”混入史籍。他的主要理念叫“史為今用,以今觀史”,意思就是歷史應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當今的政治需要服務。他在這個理念下杜撰了很多東西,給後世的歷史考證帶來很多麻煩!這個觀點被後來很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裴松之、劉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後世用其他實錘史料證偽!最可怕的是他記錄的東西真真假假,九真一假,摻雜一起很難分辨,有很強的欺騙性!

而僅就其對於諸葛亮的一些記載來看,比如收錄《後出師表》。這一篇一直被認為是偽作,三國志並未收錄入諸葛亮名下。其行文風格迥異,裡面一些內容也與史實不符!比如陳壽三國志記載趙雲卒於229年春,相信一國史官對於自己國家的柱國大將的生死應該不至於弄錯吧!然而在228年做的後表中卻說趙雲已經死了!������ 習鑿齒治史不謹可見一斑!

正是這個人,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認為諸葛亮是自己老鄉,隱居在隆中,所以把這篇《草廬對》改名叫《隆中對》!而後酈道元引用了習鑿齒的說法,記載在水經注中,又由於酈道元的影響力,很少人會去深入考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錯誤就此埋下!

由於原文沒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記憶,習鑿齒加了名字,並通過自己影響力讓《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關於動機自己腦補!������

《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之後,就逐漸出現了爭議!

而由於南北朝期間,南陽被北方政權控制,襄陽屬於南方,南方漢人政權對於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就從南陽轉移到了臨近的隆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隆中也就越來越成了一個古蹟……

補充部分:

1.有人說漢江不是天險是小河

想以此推翻高山大河作為分界線的常理分析。

這是用Google earth測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寬度……為了防止有人說這不是漢江,還選在旁邊有個大橋的參照物!

想想你們在學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認我跑步不行,沒見過什麼世面……������

2.關於“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這個地方本叫“阿頭山”,直至100多年後,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為其改名為“隆中”!

也就是三國時代壓根沒有隆中這個地方,怎麼會有《隆中對》?所以《隆中對》這個名字才是後人篡改的!������

3.關於諸葛玄

有人提到諸葛亮投奔在襄陽做官的叔父諸葛玄,因此諸葛亮必須在襄陽躬耕。這個推論成立嗎?

諸葛亮投奔諸葛玄,和諸葛玄曾在劉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實。可是他們避而不談的是:

①諸葛玄是195年帶諸葛亮投奔荊州,隨後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並於197年死於戰亂;期間總共僅2年時間,在襄陽怕是1年都不到;

②諸葛玄的墓在今平頂山市境內,與南陽北部鄰接;落葉歸根,這說明諸葛玄是在平頂山安家而非襄陽;而諸葛亮要麼應該在諸葛玄家中,要麼應該隨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長期住在親戚不在的襄陽!

4.關於黃月英

諸葛亮娶了襄陽人黃承彥的女兒,所以諸葛亮一定在襄陽隱居?

他們避而不提的是諸葛亮弟諸葛均,根據《諸葛氏譜》記載“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旺”。

諸葛兩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陽根據諸葛亮岳父是襄陽人就認定諸葛亮隱居襄陽;那麼南陽人是否可以根據諸葛均娶了南陽林氏而認定諸葛亮隱居於南陽呢?!

5.關於司馬徽

有些人信口雌黃說司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是襄陽人,是諸葛亮的師友,所以諸葛亮隱居在襄陽!

請問潁川人同意嗎?這些人都是潁川名仕,潁川在南陽東北部鄰接!曾在襄陽附近遊學,知道什麼叫“遊”嗎?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著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卻說不出來!別人拿本沒什麼公信力野史小記都可以口吐蓮花,你們放著二十四史的皇皇鉅著卻百口莫辯!������

如果不賭氣客觀來說,南陽和襄陽是同屬南襄盆地的兩座歷史名城,距離相對也比較近。直到今天雖然分屬兩省,但風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陽也說的河南話,兩地民間交往頻繁!那麼可以相見,歷史上很多兩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會兩地流動!就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陽生活過,就否定他在南陽生活過,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較反感的是,什麼都想爭,都想吃獨食!諸葛亮出師表上自述一個躬耕於南陽,你就得趕快跳出來,拼了老命證明他沒在南陽躬耕過,都是襄陽的!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義在作祟!

6.關於南陽當時是不是“曹佔區

”“襄陽說”還有一個長盛不衰的奇葩觀點,就是當時南陽是曹操的“敵佔區”,所以諸葛亮絕不可能到“敵佔區”去居住。這又是在“想當然”了,哪部史書有“布衣絕不可能”到南陽躬耕的記載?諸葛亮建安二年到南陽“躬耕隴畝”,直到建安四年曹操才到宛城演了一出“困於南陽”鬧劇,隨即撤回許昌,集中精力經營北方。所謂“曹佔區”就是這麼不長的幾天時間。此後,建安六年劉表攻宛北30餘里西鄂,沒有曹操軍隊和宛城的地方軍隊來救援的記載,而且南陽功曹柏孝長也躲在西鄂城中,當時南陽城(宛)在劉表手中不言自明。劉表攻打西鄂,可以看做是對南陽郡內不服從自己的地方豪強勢力的一種清理行為,也是對南陽郡的全面接管行為。隨後,“建安七年(202)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河南葉縣)”,並在建安八年初(203),“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葉縣在宛北兩百餘里,博望在宛東北約80裡,這些記載可以清楚看出南陽郡治宛城在劉表的控制之下。而曹操在建安八年的駐軍前沿是西平,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這段時間,除了曹操“困於南陽”以外,劉備“屯兵新野”,劉表“從容自保,境內無事”是南陽郡的基本態勢。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在基本平靖了北方後,曹操才調兵南征。這麼清楚的記載“襄陽說”就是不看,悶著頭只管說“南陽是曹佔區”,還無知的拿“博望之戰”來證明宛城在曹操手裡。可笑啊,所以,你是不可能指望這些把博望和宛城地理方位南轅北轍的“襄陽專家”來搞清楚“躬耕地”的,只會弄成一盆糊塗。期待那些意淫諸葛亮躬耕期間南陽是“曹佔區”的專家們,冥想沒有用,多看書才是正道!

三、躬耕“南陽”還是“襄陽”?

1、首先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躬耕地在“南陽”。

2、據《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襄陽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漢江以北,顯然不是漢江以南的“號曰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樊城、鄧縣,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顯然此“南陽”不包括鄧縣、隆中(習鑿齒說:隆中屬鄧縣)。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對大漢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個笑話:(1)208年時,漢獻帝還在位(2)據《關羽傳》記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所以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

4、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困於南陽”,必“南陽”是宛(河南南陽),197年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這裡顯然諸葛亮用“南陽”指代郡治宛,實際上這是一種慣用用法,如《後漢書》“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裡)”、《南都賦》“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孫堅傳》“比之南陽”、《張繡傳》“張繡在南陽”……這裡的“南陽”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為南陽郡的。實際上,“南陽”是“伏牛山南、漢江北”這一範圍的描述,宛即碗,也是這一範圍地形(南陽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陽即宛。今南陽市和宛城區均簡稱“宛”。東漢南陽是開國皇帝劉秀是家鄉,又是南都,所以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諸葛亮來漢時全國第二大都市南陽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說說“隆中”的問題:

(1)諸葛亮死後70年,《蜀記》出現“隆中”,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且劉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磚瓦房),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茅草屋)”。(請詳細參閱臺灣地區根據臺灣故宮博物院資料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之隆山)

(2)習鑿齒言“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請問:號曰為隆中是什麼意思?這裡說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嗎?那出生地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說是躬耕地?再者鄧縣真能管住這個號曰隆中嗎?另外,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習鑿齒說的好好的,隆中屬襄陽,習鑿齒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3)《三國志—孫堅傳》說的清清楚楚——樊城、鄧縣在漢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所以,我們說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不可能在南陽郡鄧縣(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於隆中屬於鄧縣管轄,真是開玩笑——鄧縣在樊城北,它怎麼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最後,還是請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附:《習鑿齒及其雜傳創作考論》(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遼寧大學文學院)。

節選兩段落:

"…正是因為習鑿齒這種著重於人物個性風貌的為傳指向以及“不實”甚至是虛妄的傳述,使這些郡國之書其有了小說品格,表現出普遍的小說化傾向。正如《宋兩朝藝文志·傳記序》所言:“傳記之作,近世尤甚,……然根據膚淺,好尚偏駁,…收摭益細而通之於小說”。

……

"而如習鑿齒《襄陽耆舊記》等郡國之書的這種小說化傾向,在整個漢魏六朝雜傳中亦實具有普遍性,這對唐代傳奇小說的興起與繁榮實有著十分重要影響。"

……

經社科院學術立項考證:習鑿齒寫東西是用小說手法,許多東西看似寫史,實為憑空臆造小說。所以《漢晉春秋》也最多歸類於文學範疇。由他原創炮製的“亮家於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一句話,是派生出後世“躬耕於襄陽隆中”根源。既然僅為文學臆造,此句更不能作為史證。



行雲和尚


首先,諸葛亮是琅邪陽都人,不是南陽人,史書沒有所謂“南陽諸葛亮”只有“琅琊諸葛亮”。《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琅邪陽都即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所以諸葛亮就是今天的山東人。


其次,所謂諸葛亮故居就只有兩處,其一就是諸葛亮老家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其二,就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南陽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


關於南陽鄧縣隆中(即今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是1700年來史書的共識。

  • 《三國志.諸葛亮傳》就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更早一點的東晉王隱在史書《蜀記》中記載:西晉時期““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雲: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
  • 南北朝南朝蕭梁鮑致《南雍州記》記載:“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臺。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今宅院見在。”
  • 南蕭梁詩人沈炯《歸魂賦》記載:“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從以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早的記載可知,當時世人認可的諸葛亮故居就是南陽郡鄧縣隆中(即襄陽隆中),而且沒有任何爭議的!


而到了唐宋時期,南陽郡鄧縣隆中(即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的記載仍是史書的共識,同樣沒有任何爭議。

  •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記載:“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 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 唐吳從政《襄沔記》記載:“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 唐李善等注《文選》記載:“漢晉春秋曰: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荊州圖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 唐李瀚《蒙求集註》記載:“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勿復言。及稱尊位,以亮為丞相。漢晉春秋曰亮家南陽鄧縣,襄陽城西號曰隆中。”
  •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記載:“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襄沔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於隆中諸葛故宅立碑表廬,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 北宋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記載:“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初,琅邪諸葛亮襄陽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

  •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記載:“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
  • 南宋鄭樵《通志》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遂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
  • 南宋蕭常《續後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遂家於南陽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樂自許……南陽隆中,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隆中。”
  • 南宋沈樞《通鑑總類》記載:“十二年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
  • 南宋錢時撰《兩漢筆記》記載:”十二年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
  • 南宋朱熹撰《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初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 南宋葉庭珪撰《海録碎事》記載:“學業堂在襄陽縣,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陽之鄧鄉,曰隆中,先主三顧於此。”
  • 金朝李俊民撰《莊靖集》記載:“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隆中,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二十里。”

即使到了元明清時期,南陽鄧縣隆中(即今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仍然是主流共識,甚至包括南陽曆代地方誌都有明確的記載。

  • 元代郝經《續後漢書.諸葛亮列傳》記載:“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

  • 元代《氏族大全》記載:“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陽隆中。漢建安中徐庶稱於劉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備三顧於草廬中,亮乃起。”
  • 元代《大元一統志》記載:“隆中,漢晉春秋雲: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大明一統志》襄陽府《山川》條記載:“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書院,漢諸葛亮嘗隱於此……隆中書院,在隆中山。蜀漢諸葛亮嘗寓此,後人因建廟祀亮,元改為書院……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臺。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 明謝陛《季漢書.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魏顯國《歷代相臣傳•諸葛亮》記載:“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楊時偉《諸葛忠武書•諸葛亮傳》記載:“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見孔明於隆中,時年二十七”“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宣宗朱瞻基《歷代臣鑑•諸葛亮》記載:“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 清《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襄陽縣》記載:“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 《大清一統志》襄陽府《古蹟》條記載:“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陽縣西二十里。諸葛亮家於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縣誌:山畔為草廬山,半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數人,下為躬耕田。”

  • 清朱軾《歷代名臣傳•諸葛亮傳》記載:“從父卒,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清楊希閔《諸葛武侯年譜》記載:“元卒,侯寓南陽襄鄧間……侯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清章陶《季漢書.諸葛亮列》記載:“元卒,亮遂家於南陽鄧縣之隆中。”

  • 清王復禮《季漢五志.諸葛忠武侯傳》記載:“元卒,侯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後家於南陽之鄧縣去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今湖廣襄陽府)……徐庶薦諸葛亮於昭烈,昭烈三顧隆中與亮。”

南陽曆代地方誌對諸葛亮故居的記載:
  •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 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案,亮三國志卷三十五有傳魏略曰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著,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


建國後,今中央政府也認定今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
  • 當代,由國務院立項組織編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往依荊州劉表。隱居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隴畝,自比管仲、樂毅。”

  • 中央政府推進編輯《辭源》中,關於【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陽縣西。漢末諸葛亮築廬居於此。相傳劉備三顧茅廬,即此”。

  • 中央政府立項編輯的《辭海》記載:“【隆中山】在湖北襄陽縣西,臨漢江。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於此。【隆中對】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今湖北襄陽西),建安十二年劉備三次往訪。”
  • 由河南省政府組織編纂的地方誌《河南風物誌》說:“(諸葛亮)在襄陽西隆中結茅隱居,他躬耕壟畝,攻讀史籍……”“漢室後裔劉備三顧茅廬於隆中。”“孔明遂離開隆中,佐劉備攻伐中原”“人們知道,湖北襄陽古隆中為孔明隱居躬耕之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很明顯,這裡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並非今日之南陽市。後人出於仰幕,於今日南陽建祠以祀。”
  • 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曾編寫《諸葛亮小傳》一書指出:“隆中在襄陽城西北二十里,當時屬南陽郡鄧城管轄”,“諸葛亮在這裡度過了十個寒暑”。“小小的隆中實際上成了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自稱‘躬耕於南陽’。”
  • 南陽市博物館曾編撰導遊性小冊子《武侯祠簡介》說:“諸葛亮隱居在南陽的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從此他就離開隆中輔佐劉備”。還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後部的茅廬……等,是後人根據諸葛亮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

  • 1986年《國務院批轉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時,國家就明確確認“隆中諸葛亮故居”。
  • 1999年5月27日,國家最高領導人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隆中,欣然題詞:“古隆中諸葛亮故居”。

綜合以上文獻記載可知,山東人諸葛亮的故居除了其老家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外,就只有其躬耕十年之地南陽郡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市隆中。

飄逸的歷史


用史料證實: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漢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後人曰《出師表》,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麼,躬耕地在哪裡呢?

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這4個問題:

(1)諸葛亮什麼時候“躬耕於南陽”的?

(2)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

(3)諸葛亮做《出師表》的時間

(4)南陽郡、宛城、鄧縣、南郡、襄陽縣、襄陽郡、隆中的關係。

二、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所以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這一年是197年,諸葛亮年17歲。

(2)丞相在227年做的《前出師表》,文中有“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爾來二十一年……”,可以看出三顧茅廬發生在207年,諸葛亮年27歲。

(3)228年諸葛亮做《後出師表》。

(4)據《後漢書》記載襄陽屬南郡,不屬於南陽郡。據《晉書》記載,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的樊城、鄧縣。

三、躬耕“南陽”還是“襄陽”?

1、諸葛亮在227年做《前出師表》開篇點名“今天下三分”,可見丞相用的是“三分”時的行政區劃。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必須指的是227年區劃的南陽。並點明南陽是他的躬耕地。

2、據《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襄陽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漢江以北,顯然不是漢江以南的“號曰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樊城、鄧縣,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顯然此“南陽”不包括鄧縣、隆中(習鑿齒說:隆中屬鄧縣)。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對大漢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個笑話:(1)208年時,漢獻帝還在位(2)據《關羽傳》記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所以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

4、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困於南陽”,這個“南陽”必須是宛(河南南陽),197年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這裡顯然諸葛亮用“南陽”指代郡治宛,實際上這是一種慣用用法,如《後漢書》“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裡)”、《南都賦》“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孫堅傳》“比之南陽”、《張繡傳》“張繡在南陽”……這裡的“南陽”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為南陽郡的。實際上,“南陽”是“伏牛山南、漢江北”這一範圍的描述,宛即碗,也是這一範圍地形(南陽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陽即宛。今南陽市和宛城區均簡稱“宛”。東漢南陽是開國皇帝劉秀是家鄉,又是南都,所以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諸葛亮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已任,所以他來漢時全國第二大都市南陽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說說“隆中”的問題:

(1)諸葛亮死後70年,《蜀記》出現“隆中”,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且劉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磚瓦房),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茅草屋)”。

(2)習鑿齒言“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請問:號曰為隆中是什麼意思?牡丹號曰為花仙子;李白號曰為詩仙…,類似這種號曰是不是讚譽的意思?習老說的這個地方肯定不叫隆中,是讚譽為隆中。另外,這裡說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嗎?那出生地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說是躬耕地?再者鄧縣真能管住這個號曰隆中嗎?另外,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習鑿齒說的好好的,隆中屬襄陽,習鑿齒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還有:《晉書·習鑿齒傳》亦有如下記載:“齒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其書意可觀者,皆父兄所代:,文體混漫,羞澀難解者,齒之撰也。”可見此人的話可信度不高。

(3)《三國志—孫堅傳》說的清清楚楚——樊城、鄧縣在漢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這裡已經表述很清晰:樊城和鄧縣在漢江以北!

    所以,我們說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不可能在南陽郡鄧縣(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於隆中屬於鄧縣管轄,真是開玩笑——鄧縣在樊城北,它怎麼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最後,還是請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直播南陽


諸葛亮是山東人無可爭論。

諸葛亮和在南陽襄陽都生活過,出師表的躬耕南陽就是南陽,躬耕南陽並不否定諸葛亮在襄陽生活過。

但是習鑿齒一句“亮家於南陽之鄧縣”搞亂歷史,硬是把隆中塞給南陽。把漢江以南隆中塞給鄧縣,再把鄧縣塞給南陽,分兩步把隆中塞給南陽,從而製造躬耕地之爭。

隆中到底屬於南陽還是襄陽,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為什麼?隆中只是一個小地方,史書只關心到縣級,故隆中歸屬沒有明確記載!襄陽說就依據習鑿齒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斷定諸葛亮《出師表》“躬耕南陽”的南陽是隆中,這是很武斷的。

那麼我們就看看當時的歷史吧!

首先,暫且把隆中劃給鄧縣,但隆中仍然不屬於南陽郡。

鄧縣在建安十三年後徹底與南陽分家,這裡說的鄧縣是以鄧城為縣治漢江以北構林鎮以南的鄧縣,並非是鄧州(今鄧州當時叫穰縣)。出師表時候,鄧縣已不屬於南陽郡,隆中還會賴在南陽郡不走,稍有點智商不會認為隆中還屬於南陽郡,除非腦子進水才會認為三國時期隆中屬於南陽郡。

但是某些人還抱著習鑿齒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謊言而曲解諸葛亮《出師表》裡的“躬耕南陽”,好像是另類的“皇帝新裝”,習鑿齒的陰魂在某些人身上不散,無端挑起躬耕地之爭,因此可以說習鑿齒就是“襄陽說”的負資產!

諸葛亮在南陽和襄陽都生活過,諸葛亮躬耕南陽沒有錯,不否定南陽也不否定襄陽才是客觀的,因此躬耕地之爭完全是因為有人要否定南陽,南陽被動反擊而已!

某些人濫用詭辯術,當隆中屬於南陽郡被駁倒後仍然不服氣,再狡辯說南陽不等於南陽郡,諸葛亮說的南陽不是今南陽是南陽郡,是南陽郡管轄的隆中,這不叫詭辯叫什麼?


南陽玉雕發佈


問題一:諸葛亮哪裡人?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先要明確一些基本概念,有些人是分不清楚的。哪裡人,指的是出生地即籍貫,並非搬遷地或居住地。就好像一個人出生在河南,隨父母搬遷到了廣東,即便是戶口遷過去,一般人的認知是他還是河南人。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看史書上怎麼說。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有明確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因無任何史料證明,諸葛亮的出生地。諸葛亮的父親雖曾在兗州泰山做郡丞,但並不能證明諸葛亮的出生地在兗州泰山。所以,陳壽的《三國志》的記載就算是最準確的了。

然後我們考證下:琅邪陽都是哪裡?琅邪(琅琊)是郡國的名稱,陽都是個縣城。東漢時期全國分為13個州,琅琊為徐州下面的一個郡,下轄琅琊、諸縣、陽都等13個縣。有兩條大河從琅琊國穿境而過,一條叫沂水,一條叫汶水,兩河交匯之處就是陽都縣城,其故城遺址仍在,屬山東省沂南縣。

標準答案:諸葛亮,琅邪陽都人,即現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問題二:諸葛亮故居在哪裡?

諸葛亮居住過的地方都應該算是諸葛亮故居,這樣說來,諸葛亮故居至少有三個地方,幼年時的琅邪陽都,青年時的隆中,以及出山後的成都。琅邪陽都和成都這兩個地方目前都沒有爭議。爭議最大的就是青年時居住的隆中。

是南陽臥龍崗,還是說襄陽隆中。我想題主想問的是古隆中到底在哪裡?

目前爭論最大的就是在湖北襄陽,還是河南南陽。


我有一計,可令兩家罷兵,又都不怨我。

諸葛亮住在襄陽的隆中,在南陽臥龍崗種地。重要的事說三遍,都待過,都待過,都待過。

南陽也是陽,襄陽也是陽。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豫薦你


諸葛亮大家都太熟悉了,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還是個大發明家。
諸葛亮於181年出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命苦的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鄧縣隆中(湖北省襄陽市)隱居。所以才有了後面的隆中對。

可見諸葛亮的故鄉是今天山東沂南,所以他是山東人是確定無疑的。

臨沂諸葛亮故居遺址

至於他的故居到底是哪裡,其實在在清道光年間,就有襄陽人和南陽人打官司爭搶諸葛亮的記載。哎,都想著弄點名人效應。

這個爭議就是因為史書的記載: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稱: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這個沒有異議,就是今天的山東沂南人沒有毛病了)

《出師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是諸葛亮自己寫的,應該沒錯了。但爭議就出在這裡,這個南陽有可能是指宛城,即現在的南陽市,也有可能是指南陽郡。河南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

《漢晉春秋》的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所以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叫隆中,而且也佐證了出師表中的是指的南陽郡!

湖北襄陽市古隆中

但古代行政區劃分於今天不同,隆中的行政區古代劃屬於南陽郡的鄧縣,但是距離襄陽郡只有二十里。

但是後來,行政區劃變了。

鄧縣屬於南陽市了,屬於河南省。

襄陽市,屬於湖北省。

況且隆中只是一個鄉下的小地方,處於這個中間,並沒有明確的記載!

所以今天才爭議故居到底是河南南陽市,還是湖北襄陽市。

說白了就是隆中處在這個地方的交界處,且沒明確位置記載,今天區域劃分與古代又不同,所以才會有爭議。


以至於媒體這樣報道:

“據說,諸葛亮有三個故里:一個是‘童年故里’,山東臨沂;一個是‘躬耕故里’,河南南陽;另一個是‘臥龍故里’,湖北襄陽”。

以我見大家別糾結這個問題了,要紀念這位傳奇人物,放下爭議,合作共同開發吧,能沾邊就弄個祠堂景區啥的,讓他逝世了還能為他子孫做點旅遊“貢獻”。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四川武侯祠


千古笑


說諸葛亮是那裡人,近期網上的帖子不少都知道出生山東,去過很多地方,至於故居在那裡,也在很多地方住過是否算故居也沒有什麼爭議,有爭議的是躬耕地,說爭議南陽也從來沒爭什麼,為什麼爭躬耕地,說穿了並不是南陽爭,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南陽還用爭嗎?真正爭躬耕地的是襄陽,南陽也沒否認諸葛亮在襄陽,襄陽說是故居和南陽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襄陽非要以躬耕地自居,其實躬耕地跟襄陽沒什麼關係,只是襄陽一廂情願,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襄陽依據是習鑿齒敘述。號出來個家,並且把南陽郡和南郡兩個地區攪在一起,家還是號出來的和躬耕地怎麼聯繫在一起,常說資治通鑑敘述諸葛亮寓居襄陽,可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這隻能爭明諸葛亮在南陽種地和襄陽無關,說諸葛亮在襄陽學習,認識的人都在就不能離開襄陽嗎,可笑,這說法如在學校學習就不能離開學校嗎?在說諸葛亮是不是在襄陽難說,因為諸葛亮叔父找荊州劉表沒提襄陽,還說領荊州兵以向宛落,也沒提襄陽,荊州八九個郡在那個郡都是荊州,怎麼知道是襄陽,劉表到襄陽把荊州州治設在襄陽,時間不長襄陽當時也是州治。算省會,比郡高一級,說什麼南陽郡大,名聲大,諸葛亮敘述躬耕南陽,這不胡扯,省會名聲不大,諸葛亮要在襄陽直接敘述躬耕襄陽,或躬耕南郡有什麼不可以,襄陽比南陽搞一級,南郡和南陽平級,為什麼諸葛亮敘述在漢水對岸南陽躬耕,還用明說嗎?在說襄陽提到荊州認為是襄陽,州治代表荊州,宛城是南陽郡郡治所在地為什麼不能代表南陽,漢水對岸隆中代表南陽,這些掛嘴邊的依據經不起推敲。


用戶wgq1212


答:諸葛亮是哪裡人呢?

這個問題頗有些複雜。

蓋其原因,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13歲多一點即離開陽都,其一生行過許多地,見過許多人,做過許多事,躬耕於南陽,又遊學於襄陽,跟隨劉備駐守過新野,入過荊州,後來取西川,建府邸於成都,死於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

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哪裡人?

按照一般的籍貫論,諸葛亮應該是今天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諸葛亮的故居又在哪裡?

只能說,諸葛亮故居有多處,但一般是指諸葛亮長期居住過的地方。

那麼,比較著名的應該有四處。

一、琅琊陽都諸葛亮故居。

二、河南南陽諸葛亮故居。

三、湖北隆中諸葛亮故居。

四、四川成都諸葛亮故居。

這四個故居中,琅琊陽都諸葛亮故居和四川成都諸葛亮故居是非常清楚,沒有任何糾紛。

但湖北隆中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陽諸葛亮故居曾經有過一段“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紛爭。

問題主要來自《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的諸葛亮本人上奏後主劉禪的《出師表》。

《出師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按照這一句,諸葛亮應該是在南陽耕種,後來感激於劉備的三顧誠意,毅然出山。

嗯,如果就這麼理解,就沒有湖北隆中什麼事了。

但是,大家可不要忘了,諸葛亮可是在草廬之中給劉備提出了揚名天下的“隆中對”喔。

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國志》還記載:“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湖北隆中人這兩段話的解讀是:諸葛亮本人所說的“躬耕於南陽”的南陽就是南陽郡鄧縣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

嗯,如果就這麼理解,也沒有河南南陽什麼事了。

於是,從清道光年間始,兩地就開始爭了。

爭得最激烈的,是在2003年。

該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語文教材重新收錄已經刪除十年的《隆中對》,其中加註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師表》中對“南陽”一詞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

此舉引起了南陽人的極大不滿,南陽市一度出現了萬人簽名的抗議活動。

其實,這種紛爭,都是不認真研究史料,不結合現實的的表現。

湖北隆中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陽諸葛亮故居並不存在“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現象,《大明一統志》記載得很清楚:“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陽,往來隆中。”即諸葛亮都在這兩地居住過,湖北隆中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陽諸葛亮故居是並存的,且初中語文教材對《隆中對》的兩條註解也沒錯。


覃仕勇說史


諸葛亮故居隆中的地理位置在東晉、南北朝、唐宋時候,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在襄陽附近。  歷史上第一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東晉歷史學家習鑿齒,他在其著作《襄陽記》中說諸葛亮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又在《漢晉春秋》裡明確肯定。  第二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劉宋地理學家盛宏之《荊州記》,《荊州記》說:“鄧城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亮嘗登此山作《梁父吟》”這裡的鄧縣是西漢置,屬兩漢南陽郡,這個南陽郡郡治在襄陽。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襄陽城西11裡有萬山,乃鄧縣與襄陽縣之界。鄧縣宋齊以前猶存,北周省併入襄陽。因此盛宏之繼習鑿齒之後,再一次明確了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樊市內。  第三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晉宋人(佚名)《荊州圖副》,《荊州圖副》稱:“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鄧縣上面已經解釋了,屬於今襄樊市。  第四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沔水》“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這裡,沔水就是漢水。它從襄樊西北而來。  第五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蕭梁地理學家鮑至的《南雍州記》,(按:南雍州是東晉政府在永嘉之亂以後在襄陽設置的僑郡,宋、齊、梁因之),《南雍州記》說:“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第六個指明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唐地理學家吳從政的《襄沔記》,《襄沔記》說:“郡南,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使太傅椽犍為李興為文。”這是記載過去發生的關於諸葛亮故居的事情,其中劉弘在《晉書》上有其人,李興在《華陽國志》裡有傳。  此外,上述志書上也記載了諸葛亮微時其老師輩司馬德公,龐德公的故居都在襄陽附近,他的密友徐庶故居也在襄陽,諸葛亮出山以前常和他們討論天下大事。又,唐宋詩、詞人的詩詞裡也有多處記載諸葛亮的故居在襄陽。  至於今天河南省南陽當局及其所屬的南陽學者所鼓吹的他們的南陽才是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根本經不起推敲。考河南南陽地名,乃兩漢南陽郡治下的宛縣,隋以後才稱南陽縣,元始置南陽府治於縣。而所有宋以前的地理著作(包括南宋王象之的《與地紀勝》)都從來沒有把宛縣作為諸葛亮故居,這是一個基本的歷史地理知識,所以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諄諄告戒南陽市的學者們,不要用名人來胡誇,他說南陽那些學者們的論文根本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