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哪里人?他的故居到底在哪?

陈海龙707


诸葛亮的老家在哪里?襄阳和南阳争得不可开交,临沂也要过来插上一脚。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话叫做:“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家在南阳。

既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是人物,还是来看《三国志》中怎么说的吧。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了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句话好像说的很明白了,那襄阳和南阳之争来自于哪里呢?

因为邓县虽然属于南阳的行政区划,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正好处于南阳和襄阳的中间。而且襄阳和南阳在当时都属于荆州,诸葛亮又经常去荆州晃悠,所以似乎和襄阳那边的关系也很密切。

后来行政区划修改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旅游经济,一个名人会给一个地方带来非常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财富。

而这个时候,南阳和邓县属于河南,襄阳则属于湖北。所以争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山东临沂为什么又在这场争执中插了一脚呢?

因为诸葛亮的家族本来是琅琊有名的大家族,而古之琅琊正是今天山东临沂地区。

再加上后来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有学者干脆认为武乡应该是罕见时期琅琊下属的一个县。这样来看人家封地都在那儿,还能不是那儿人吗?


一盘拉条子


关于南阳和襄阳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真的是历史迷案吗?未必!

(部分选摘自网友历史资料)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汉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后人曰《出师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么,躬耕地在哪里呢?

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5个问题:

(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于南阳”的?

(2)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时间

(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

(4)南阳郡、宛城、邓县、南郡、襄阳县、襄阳郡、隆中的关系。

(5)襄阳隆中地名的由来。汉代地图上,他明明是阿头山,究竟是谁说它是隆中的?

二、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

(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

(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

(5)习凿齿!

这个人是三国以后、西晋以后、东晋时期的,距离诸葛亮时代100多年后的一个流行作家,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1.他很崇拜诸葛亮。

2.他是襄阳人。

3.他编造了很多“故事”混入史籍。他的主要理念叫“史为今用,以今观史”,意思就是历史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当今的政治需要服务。他在这个理念下杜撰了很多东西,给后世的历史考证带来很多麻烦!这个观点被后来很多著名历史学家,比如裴松之、刘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后世用其他实锤史料证伪!最可怕的是他记录的东西真真假假,九真一假,掺杂一起很难分辨,有很强的欺骗性!

而仅就其对于诸葛亮的一些记载来看,比如收录《后出师表》。这一篇一直被认为是伪作,三国志并未收录入诸葛亮名下。其行文风格迥异,里面一些内容也与史实不符!比如陈寿三国志记载赵云卒于229年春,相信一国史官对于自己国家的柱国大将的生死应该不至于弄错吧!然而在228年做的后表中却说赵云已经死了!������ 习凿齿治史不谨可见一斑!

正是这个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诸葛亮是自己老乡,隐居在隆中,所以把这篇《草庐对》改名叫《隆中对》!而后郦道元引用了习凿齿的说法,记载在水经注中,又由于郦道元的影响力,很少人会去深入考证这个说法的真实性,错误就此埋下!

由于原文没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记忆,习凿齿加了名字,并通过自己影响力让《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关于动机自己脑补!������

《隆中对》这个名字流行起来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争议!

而由于南北朝期间,南阳被北方政权控制,襄阳属于南方,南方汉人政权对于诸葛亮的祭祀活动也就从南阳转移到了临近的隆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隆中也就越来越成了一个古迹……

补充部分:

1.有人说汉江不是天险是小河

想以此推翻高山大河作为分界线的常理分析。

这是用Google earth测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宽度……为了防止有人说这不是汉江,还选在旁边有个大桥的参照物!

想想你们在学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认我跑步不行,没见过什么世面……������

2.关于“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这个地方本叫“阿头山”,直至100多年后,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为其改名为“隆中”!

也就是三国时代压根没有隆中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隆中对》?所以《隆中对》这个名字才是后人篡改的!������

3.关于诸葛玄

有人提到诸葛亮投奔在襄阳做官的叔父诸葛玄,因此诸葛亮必须在襄阳躬耕。这个推论成立吗?

诸葛亮投奔诸葛玄,和诸葛玄曾在刘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实。可是他们避而不谈的是:

①诸葛玄是195年带诸葛亮投奔荆州,随后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并于197年死于战乱;期间总共仅2年时间,在襄阳怕是1年都不到;

②诸葛玄的墓在今平顶山市境内,与南阳北部邻接;落叶归根,这说明诸葛玄是在平顶山安家而非襄阳;而诸葛亮要么应该在诸葛玄家中,要么应该随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长期住在亲戚不在的襄阳!

4.关于黄月英

诸葛亮娶了襄阳人黄承彦的女儿,所以诸葛亮一定在襄阳隐居?

他们避而不提的是诸葛亮弟诸葛均,根据《诸葛氏谱》记载“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旺”。

诸葛两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阳根据诸葛亮岳父是襄阳人就认定诸葛亮隐居襄阳;那么南阳人是否可以根据诸葛均娶了南阳林氏而认定诸葛亮隐居于南阳呢?!

5.关于司马徽

有些人信口雌黄说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是襄阳人,是诸葛亮的师友,所以诸葛亮隐居在襄阳!

请问颍川人同意吗?这些人都是颍川名仕,颍川在南阳东北部邻接!曾在襄阳附近游学,知道什么叫“游”吗?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脸?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着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却说不出来!别人拿本没什么公信力野史小记都可以口吐莲花,你们放着二十四史的皇皇巨著却百口莫辩!������

如果不赌气客观来说,南阳和襄阳是同属南襄盆地的两座历史名城,距离相对也比较近。直到今天虽然分属两省,但风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阳也说的河南话,两地民间交往频繁!那么可以相见,历史上很多两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会两地流动!就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阳生活过,就否定他在南阳生活过,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较反感的是,什么都想争,都想吃独食!诸葛亮出师表上自述一个躬耕于南阳,你就得赶快跳出来,拼了老命证明他没在南阳躬耕过,都是襄阳的!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义在作祟!

6.关于南阳当时是不是“曹占区

”“襄阳说”还有一个长盛不衰的奇葩观点,就是当时南阳是曹操的“敌占区”,所以诸葛亮绝不可能到“敌占区”去居住。这又是在“想当然”了,哪部史书有“布衣绝不可能”到南阳躬耕的记载?诸葛亮建安二年到南阳“躬耕陇亩”,直到建安四年曹操才到宛城演了一出“困于南阳”闹剧,随即撤回许昌,集中精力经营北方。所谓“曹占区”就是这么不长的几天时间。此后,建安六年刘表攻宛北30余里西鄂,没有曹操军队和宛城的地方军队来救援的记载,而且南阳功曹柏孝长也躲在西鄂城中,当时南阳城(宛)在刘表手中不言自明。刘表攻打西鄂,可以看做是对南阳郡内不服从自己的地方豪强势力的一种清理行为,也是对南阳郡的全面接管行为。随后,“建安七年(202)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河南叶县)”,并在建安八年初(203),“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叶县在宛北两百余里,博望在宛东北约80里,这些记载可以清楚看出南阳郡治宛城在刘表的控制之下。而曹操在建安八年的驻军前沿是西平,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这段时间,除了曹操“困于南阳”以外,刘备“屯兵新野”,刘表“从容自保,境内无事”是南阳郡的基本态势。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在基本平靖了北方后,曹操才调兵南征。这么清楚的记载“襄阳说”就是不看,闷着头只管说“南阳是曹占区”,还无知的拿“博望之战”来证明宛城在曹操手里。可笑啊,所以,你是不可能指望这些把博望和宛城地理方位南辕北辙的“襄阳专家”来搞清楚“躬耕地”的,只会弄成一盆糊涂。期待那些意淫诸葛亮躬耕期间南阳是“曹占区”的专家们,冥想没有用,多看书才是正道!

三、躬耕“南阳”还是“襄阳”?

1、首先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在“南阳”。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襄阳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汉江以南的“号曰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说:隆中属邓县)。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对大汉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个笑话:(1)208年时,汉献帝还在位(2)据《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承认襄阳郡。

4、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困于南阳”,必“南阳”是宛(河南南阳),197年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实际上,“南阳”是“伏牛山南、汉江北”这一范围的描述,宛即碗,也是这一范围地形(南阳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阳即宛。今南阳市和宛城区均简称“宛”。东汉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是家乡,又是南都,所以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诸葛亮来汉时全国第二大都市南阳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说说“隆中”的问题:

(1)诸葛亮死后70年,《蜀记》出现“隆中”,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且刘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砖瓦房),不是诸葛亮说的“草庐(茅草屋)”。(请详细参阅台湾地区根据台湾故宫博物院资料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隆山)

(2)习凿齿言“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问:号曰为隆中是什么意思?这里说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吗?那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说是躬耕地?再者邓县真能管住这个号曰隆中吗?另外,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说的好好的,隆中属襄阳,习凿齿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3)《三国志—孙坚传》说的清清楚楚——樊城、邓县在汉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阳),不可能在南阳郡邓县(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汉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属于邓县管辖,真是开玩笑——邓县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

最后,还是请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附:《习凿齿及其杂传创作考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宁大学文学院)。

节选两段落:

"…正是因为习凿齿这种着重于人物个性风貌的为传指向以及“不实”甚至是虚妄的传述,使这些郡国之书其有了小说品格,表现出普遍的小说化倾向。正如《宋两朝艺文志·传记序》所言:“传记之作,近世尤甚,……然根据肤浅,好尚偏驳,…收摭益细而通之于小说”。

……

"而如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等郡国之书的这种小说化倾向,在整个汉魏六朝杂传中亦实具有普遍性,这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兴起与繁荣实有着十分重要影响。"

……

经社科院学术立项考证:习凿齿写东西是用小说手法,许多东西看似写史,实为凭空臆造小说。所以《汉晋春秋》也最多归类于文学范畴。由他原创炮制的“亮家于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一句话,是派生出后世“躬耕于襄阳隆中”根源。既然仅为文学臆造,此句更不能作为史证。



行云和尚


首先,诸葛亮是琅邪阳都人,不是南阳人,史书没有所谓“南阳诸葛亮”只有“琅琊诸葛亮”。《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琅邪阳都即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所以诸葛亮就是今天的山东人。


其次,所谓诸葛亮故居就只有两处,其一就是诸葛亮老家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其二,就是诸葛亮躬耕之地南阳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隆中。


关于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是1700年来史书的共识。

  • 《三国志.诸葛亮传》就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更早一点的东晋王隐在史书《蜀记》中记载:西晋时期““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
  • 南北朝南朝萧梁鲍致《南雍州记》记载:“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先有人姓董居之,灭门后,无复敢有住者。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髙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
  • 南萧梁诗人沈炯《归魂赋》记载:“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

从以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的记载可知,当时世人认可的诸葛亮故居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即襄阳隆中),而且没有任何争议的!


而到了唐宋时期,南阳郡邓县隆中(即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的记载仍是史书的共识,同样没有任何争议。

  •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记载:“万山,一名汉皋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 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 唐吴从政《襄沔记》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 唐李善等注《文选》记载:“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 唐李瀚《蒙求集注》记载:“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勿复言。及称尊位,以亮为丞相。汉晋春秋曰亮家南阳邓县,襄阳城西号曰隆中。”
  •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记载:“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
  • 北宋王钦若等辑《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初,琅邪诸葛亮襄阳寓居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 南宋郑樵《通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遂家于南阳隆中……始亮在隆中,以管乐自许……南阳隆中,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隆中。”
  • 南宋沈枢《通鉴总类》记载:“十二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
  • 南宋钱时撰《两汉笔记》记载:”十二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
  • 南宋朱熹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南宋叶庭珪撰《海録碎事》记载:“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
  • 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记载:“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隆中,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二十里。”

即使到了元明清时期,南阳邓县隆中(即今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故居仍然是主流共识,甚至包括南阳历代地方志都有明确的记载。

  •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诸葛亮列传》记载:“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 元代《氏族大全》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 元代《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 《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记载:“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下有隆中书院,汉诸葛亮尝隐于此……隆中书院,在隆中山。蜀汉诸葛亮尝寓此,后人因建庙祀亮,元改为书院……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 明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魏显国《历代相臣传•诸葛亮》记载:“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明宣宗朱瞻基《历代臣鉴•诸葛亮》记载:“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
  • 清《读史方舆纪要》《襄阳府•襄阳县》记载:“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
  • 《大清一统志》襄阳府《古迹》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隆中山,在襄阳县西二十里。诸葛亮家于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县志:山畔为草庐山,半为抱膝石,隆起如墩可坐十数人,下为躬耕田。”

  • 清朱轼《历代名臣传•诸葛亮传》记载:“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清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记载:“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 清章陶《季汉书.诸葛亮列》记载:“元卒,亮遂家于南阳邓县之隆中。”

  • 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记载:“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

南阳历代地方志对诸葛亮故居的记载:
  •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


建国后,今中央政府也认定今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故居。
  • 当代,由国务院立项组织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

  • 中央政府推进编辑《辞源》中,关于【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 中央政府立项编辑的《辞海》记载:“【隆中山】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 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的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曾编写《诸葛亮小传》一书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 南阳市博物馆曾编撰导游性小册子《武侯祠简介》说:“诸葛亮隐居在南阳的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 1986年《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时,国家就明确确认“隆中诸葛亮故居”。
  • 1999年5月27日,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隆中,欣然题词:“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综合以上文献记载可知,山东人诸葛亮的故居除了其老家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外,就只有其躬耕十年之地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市隆中。

飘逸的历史


用史料证实: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汉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后人曰《出师表》,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么,躬耕地在哪里呢?

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4个问题:

(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于南阳”的?

(2)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

(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

(4)南阳郡、宛城、邓县、南郡、襄阳县、襄阳郡、隆中的关系。

二、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丞相在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文中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可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

(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

(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

三、躬耕“南阳”还是“襄阳”?

1、诸葛亮在227年做《前出师表》开篇点名“今天下三分”,可见丞相用的是“三分”时的行政区划。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必须指的是227年区划的南阳。并点明南阳是他的躬耕地。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襄阳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书中有:"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汉因之……。"  习凿齿自己在《襄阳记》中再次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汉江以南的“号曰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说:隆中属邓县)。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对大汉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个笑话:(1)208年时,汉献帝还在位(2)据《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所以诸葛亮是承认襄阳郡。

4、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说“曹操……困于南阳”,这个“南阳”必须是宛(河南南阳),197年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实际上,“南阳”是“伏牛山南、汉江北”这一范围的描述,宛即碗,也是这一范围地形(南阳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阳即宛。今南阳市和宛城区均简称“宛”。东汉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是家乡,又是南都,所以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诸葛亮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已任,所以他来汉时全国第二大都市南阳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说说“隆中”的问题:

(1)诸葛亮死后70年,《蜀记》出现“隆中”,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阳(汉江以北),且刘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砖瓦房),不是诸葛亮说的“草庐(茅草屋)”。

(2)习凿齿言“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请问:号曰为隆中是什么意思?牡丹号曰为花仙子;李白号曰为诗仙…,类似这种号曰是不是赞誉的意思?习老说的这个地方肯定不叫隆中,是赞誉为隆中。另外,这里说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吗?那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说是躬耕地?再者邓县真能管住这个号曰隆中吗?另外,习凿齿在《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习凿齿说的好好的,隆中属襄阳,习凿齿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还有:《晋书·习凿齿传》亦有如下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可见此人的话可信度不高。

(3)《三国志—孙坚传》说的清清楚楚——樊城、邓县在汉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这里已经表述很清晰:樊城和邓县在汉江以北!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阳),不可能在南阳郡邓县(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汉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于隆中属于邓县管辖,真是开玩笑——邓县在樊城北,它怎么能跨越樊城、跨越汉江、跨越万山,管辖隆中?

最后,还是请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直播南阳


诸葛亮是山东人无可争论。

诸葛亮和在南阳襄阳都生活过,出师表的躬耕南阳就是南阳,躬耕南阳并不否定诸葛亮在襄阳生活过。

但是习凿齿一句“亮家于南阳之邓县”搞乱历史,硬是把隆中塞给南阳。把汉江以南隆中塞给邓县,再把邓县塞给南阳,分两步把隆中塞给南阳,从而制造躬耕地之争。

隆中到底属于南阳还是襄阳,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为什么?隆中只是一个小地方,史书只关心到县级,故隆中归属没有明确记载!襄阳说就依据习凿齿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断定诸葛亮《出师表》“躬耕南阳”的南阳是隆中,这是很武断的。

那么我们就看看当时的历史吧!

首先,暂且把隆中划给邓县,但隆中仍然不属于南阳郡。

邓县在建安十三年后彻底与南阳分家,这里说的邓县是以邓城为县治汉江以北构林镇以南的邓县,并非是邓州(今邓州当时叫穰县)。出师表时候,邓县已不属于南阳郡,隆中还会赖在南阳郡不走,稍有点智商不会认为隆中还属于南阳郡,除非脑子进水才会认为三国时期隆中属于南阳郡。

但是某些人还抱着习凿齿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谎言而曲解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躬耕南阳”,好像是另类的“皇帝新装”,习凿齿的阴魂在某些人身上不散,无端挑起躬耕地之争,因此可以说习凿齿就是“襄阳说”的负资产!

诸葛亮在南阳和襄阳都生活过,诸葛亮躬耕南阳没有错,不否定南阳也不否定襄阳才是客观的,因此躬耕地之争完全是因为有人要否定南阳,南阳被动反击而已!

某些人滥用诡辩术,当隆中属于南阳郡被驳倒后仍然不服气,再狡辩说南阳不等于南阳郡,诸葛亮说的南阳不是今南阳是南阳郡,是南阳郡管辖的隆中,这不叫诡辩叫什么?


南阳玉雕发布


问题一:诸葛亮哪里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先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有些人是分不清楚的。哪里人,指的是出生地即籍贯,并非搬迁地或居住地。就好像一个人出生在河南,随父母搬迁到了广东,即便是户口迁过去,一般人的认知是他还是河南人。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看史书上怎么说。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明确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因无任何史料证明,诸葛亮的出生地。诸葛亮的父亲虽曾在兖州泰山做郡丞,但并不能证明诸葛亮的出生地在兖州泰山。所以,陈寿的《三国志》的记载就算是最准确的了。

然后我们考证下:琅邪阳都是哪里?琅邪(琅琊)是郡国的名称,阳都是个县城。东汉时期全国分为13个州,琅琊为徐州下面的一个郡,下辖琅琊、诸县、阳都等13个县。有两条大河从琅琊国穿境而过,一条叫沂水,一条叫汶水,两河交汇之处就是阳都县城,其故城遗址仍在,属山东省沂南县。

标准答案:诸葛亮,琅邪阳都人,即现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问题二:诸葛亮故居在哪里?

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都应该算是诸葛亮故居,这样说来,诸葛亮故居至少有三个地方,幼年时的琅邪阳都,青年时的隆中,以及出山后的成都。琅邪阳都和成都这两个地方目前都没有争议。争议最大的就是青年时居住的隆中。

是南阳卧龙岗,还是说襄阳隆中。我想题主想问的是古隆中到底在哪里?

目前争论最大的就是在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


我有一计,可令两家罢兵,又都不怨我。

诸葛亮住在襄阳的隆中,在南阳卧龙岗种地。重要的事说三遍,都待过,都待过,都待过。

南阳也是阳,襄阳也是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豫荐你


诸葛亮大家都太熟悉了,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个大发明家。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命苦的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邓县隆中(湖北省襄阳市)隐居。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隆中对。

可见诸葛亮的故乡是今天山东沂南,所以他是山东人是确定无疑的。

临沂诸葛亮故居遗址

至于他的故居到底是哪里,其实在在清道光年间,就有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的记载。哎,都想着弄点名人效应。

这个争议就是因为史书的记载: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称: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这个没有异议,就是今天的山东沂南人没有毛病了)

《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自己写的,应该没错了。但争议就出在这里,这个南阳有可能是指宛城,即现在的南阳市,也有可能是指南阳郡。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

《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所以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叫隆中,而且也佐证了出师表中的是指的南阳郡!

湖北襄阳市古隆中

但古代行政区划分于今天不同,隆中的行政区古代划属于南阳郡的邓县,但是距离襄阳郡只有二十里。

但是后来,行政区划变了。

邓县属于南阳市了,属于河南省。

襄阳市,属于湖北省。

况且隆中只是一个乡下的小地方,处于这个中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所以今天才争议故居到底是河南南阳市,还是湖北襄阳市。

说白了就是隆中处在这个地方的交界处,且没明确位置记载,今天区域划分与古代又不同,所以才会有争议。


以至于媒体这样报道:

“据说,诸葛亮有三个故里:一个是‘童年故里’,山东临沂;一个是‘躬耕故里’,河南南阳;另一个是‘卧龙故里’,湖北襄阳”。

以我见大家别纠结这个问题了,要纪念这位传奇人物,放下争议,合作共同开发吧,能沾边就弄个祠堂景区啥的,让他逝世了还能为他子孙做点旅游“贡献”。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四川武侯祠


千古笑


说诸葛亮是那里人,近期网上的帖子不少都知道出生山东,去过很多地方,至于故居在那里,也在很多地方住过是否算故居也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躬耕地,说争议南阳也从来没争什么,为什么争躬耕地,说穿了并不是南阳争,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南阳还用争吗?真正争躬耕地的是襄阳,南阳也没否认诸葛亮在襄阳,襄阳说是故居和南阳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襄阳非要以躬耕地自居,其实躬耕地跟襄阳没什么关系,只是襄阳一厢情愿,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襄阳依据是习凿齿叙述。号出来个家,并且把南阳郡和南郡两个地区搅在一起,家还是号出来的和躬耕地怎么联系在一起,常说资治通鉴叙述诸葛亮寓居襄阳,可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这只能争明诸葛亮在南阳种地和襄阳无关,说诸葛亮在襄阳学习,认识的人都在就不能离开襄阳吗,可笑,这说法如在学校学习就不能离开学校吗?在说诸葛亮是不是在襄阳难说,因为诸葛亮叔父找荆州刘表没提襄阳,还说领荆州兵以向宛落,也没提襄阳,荆州八九个郡在那个郡都是荆州,怎么知道是襄阳,刘表到襄阳把荆州州治设在襄阳,时间不长襄阳当时也是州治。算省会,比郡高一级,说什么南阳郡大,名声大,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这不胡扯,省会名声不大,诸葛亮要在襄阳直接叙述躬耕襄阳,或躬耕南郡有什么不可以,襄阳比南阳搞一级,南郡和南阳平级,为什么诸葛亮叙述在汉水对岸南阳躬耕,还用明说吗?在说襄阳提到荆州认为是襄阳,州治代表荆州,宛城是南阳郡郡治所在地为什么不能代表南阳,汉水对岸隆中代表南阳,这些挂嘴边的依据经不起推敲。


用户wgq1212


答:诸葛亮是哪里人呢?

这个问题颇有些复杂。

盖其原因,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13岁多一点即离开阳都,其一生行过许多地,见过许多人,做过许多事,躬耕于南阳,又游学于襄阳,跟随刘备驻守过新野,入过荆州,后来取西川,建府邸于成都,死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

按照一般的籍贯论,诸葛亮应该是今天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诸葛亮的故居又在哪里?

只能说,诸葛亮故居有多处,但一般是指诸葛亮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那么,比较著名的应该有四处。

一、琅琊阳都诸葛亮故居。

二、河南南阳诸葛亮故居。

三、湖北隆中诸葛亮故居。

四、四川成都诸葛亮故居。

这四个故居中,琅琊阳都诸葛亮故居和四川成都诸葛亮故居是非常清楚,没有任何纠纷。

但湖北隆中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阳诸葛亮故居曾经有过一段“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纷争。

问题主要来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诸葛亮本人上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

《出师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按照这一句,诸葛亮应该是在南阳耕种,后来感激于刘备的三顾诚意,毅然出山。

嗯,如果就这么理解,就没有湖北隆中什么事了。

但是,大家可不要忘了,诸葛亮可是在草庐之中给刘备提出了扬名天下的“隆中对”喔。

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还记载:“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

湖北隆中人这两段话的解读是:诸葛亮本人所说的“躬耕于南阳”的南阳就是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隆中。

嗯,如果就这么理解,也没有河南南阳什么事了。

于是,从清道光年间始,两地就开始争了。

争得最激烈的,是在2003年。

该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重新收录已经删除十年的《隆中对》,其中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

此举引起了南阳人的极大不满,南阳市一度出现了万人签名的抗议活动。

其实,这种纷争,都是不认真研究史料,不结合现实的的表现。

湖北隆中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阳诸葛亮故居并不存在“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现象,《大明一统志》记载得很清楚:“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阳,往来隆中。”即诸葛亮都在这两地居住过,湖北隆中诸葛亮故居和河南南阳诸葛亮故居是并存的,且初中语文教材对《隆中对》的两条注解也没错。


覃仕勇说史


诸葛亮故居隆中的地理位置在东晋、南北朝、唐宋时候,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襄阳附近。  历史上第一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他在其著作《襄阳记》中说诸葛亮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又在《汉晋春秋》里明确肯定。  第二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刘宋地理学家盛宏之《荆州记》,《荆州记》说:“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亮尝登此山作《梁父吟》”这里的邓县是西汉置,属两汉南阳郡,这个南阳郡郡治在襄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襄阳城西11里有万山,乃邓县与襄阳县之界。邓县宋齐以前犹存,北周省并入襄阳。因此盛宏之继习凿齿之后,再一次明确了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在今湖北襄樊市内。  第三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晋宋人(佚名)《荆州图副》,《荆州图副》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邓县上面已经解释了,属于今襄樊市。  第四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沔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这里,沔水就是汉水。它从襄樊西北而来。  第五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萧梁地理学家鲍至的《南雍州记》,(按:南雍州是东晋政府在永嘉之乱以后在襄阳设置的侨郡,宋、齐、梁因之),《南雍州记》说:“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  第六个指明诸葛亮故居的地理位置的是唐地理学家吴从政的《襄沔记》,《襄沔记》说:“郡南,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椽犍为李兴为文。”这是记载过去发生的关于诸葛亮故居的事情,其中刘弘在《晋书》上有其人,李兴在《华阳国志》里有传。  此外,上述志书上也记载了诸葛亮微时其老师辈司马德公,庞德公的故居都在襄阳附近,他的密友徐庶故居也在襄阳,诸葛亮出山以前常和他们讨论天下大事。又,唐宋诗、词人的诗词里也有多处记载诸葛亮的故居在襄阳。  至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当局及其所属的南阳学者所鼓吹的他们的南阳才是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根本经不起推敲。考河南南阳地名,乃两汉南阳郡治下的宛县,隋以后才称南阳县,元始置南阳府治于县。而所有宋以前的地理著作(包括南宋王象之的《与地纪胜》)都从来没有把宛县作为诸葛亮故居,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所以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谆谆告戒南阳市的学者们,不要用名人来胡夸,他说南阳那些学者们的论文根本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