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拥有体验真实的权利——《美丽新世界》读后记

从思想震撼的程度来说,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无疑是我的“2019年度最佳”。


科技对人类来说是福音还是灾难?文明是要将人性泯灭还是弘扬?读这本书时,这两个问题久久在我的大脑里缠绕。

福特纪元、试管生育,人和商品一样诞生在流水式的生产线上,还在胚胎时就已明确了阶级。在书中的世界里,科技成为了人类的上帝,它决定、操纵着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在生活中,科技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人类一切的欲望。不管是服用致幻的苏摩,还是感官电影——

“这就是进步,老年人能工作,老年人能交媾,老年人一直在享乐,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坐下来去思考——即使由于偶然的不幸,在令人心里踏实的消遣之间出现了空隙,他可以服用苏摩,美妙的苏摩,半克苏摩就能享受半个假期,一克苏摩就能度过周末,两克苏摩就能神游东方极乐世界,三克苏摩就能来到永恒的漆黑的月球世界,回来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已经度过了空隙,每天脚踏实地地工作和消遣,一部感官电影紧接着另一部感官电影,和一个又一个丰满的女孩子交往,打一圈又一圈的电磁高尔夫……”

这是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但是凡事都有不好的一面——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在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带来的痛苦的同时,也接受着各种安于现状的制约和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被标准统一化,整个社会无所谓家庭、个性、情绪、自由和道德,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

文中的苏摩具有深刻的寓意。这种假想药品的名字取自于古代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在他们最神圣的宗教仪式上所使用的一种未知的植物(可能是马利筋属植物)。卡尔·马克思宣曾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在《美丽新世界》里,情况发生了逆转——苏摩成了人民的宗教。

新世界里的所有人都需要苏摩来驱逐痛苦,仿佛它可以治愈一切。我们能够看到书中的民众如此依赖、甚至信仰它——当来到文明世界的野人约翰扔掉了德尔塔们的苏摩时,人群是出离的愤怒,还由此引发了一场斗殴事件。

我想逃避痛苦也是人性的一个特点。是的,我们人类都是如此地厌恶着痛苦。由此,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消除痛苦可以使我们幸福。从这个角度看来,科技真是人类的福音。因为我们可以在科技营造的虚幻世界中逃避现实的痛苦。真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愉悦的消遣中打发自己的生活。

然而痛苦果真是与幸福相对立的吗?

“事实上,比起痛苦的过度补偿,幸福看上去总是很猥琐。当然,稳定没有动荡那么壮观。得到满足当然比不上与不幸进行搏斗那么令人心醉神迷,也不像与诱惑进行斗争,或由于激情或困惑而遭到致命的打击那么动人心魄。幸福从来就不是宏伟壮丽的。”

作者也没有在书中诠释幸福的定义,但我理解的是:人类真正的幸福是能够获得体验一切真实的权利——当然也包括体会痛苦的权利。

相对而言,作者对科技的态度更为鲜明——

“与幸福不相兼容的事情不只是艺术。还有科学。科学是危险的,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地给它套上笼头和缰绳。”这是作者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整本书的前半部分都在描绘一幅科技主宰的文明图景——机器和教条主宰一切秩序,苏摩和廉价易得的性又可以平复人们由统治而产生的痛苦,所以文明世界的人类一直处于一种半机器化的稳定状态。虽然也出现了伯纳德这样的反叛式形象,但他反叛地并不够彻底。直到约翰的出现,才真正诞生了对抗这个世界的力量。

约翰出生在“蛮族保留区”,他的母亲琳达曾是“文明世界”的人,在一次游玩时失足跌入保留区,并在那生下了约翰。可以说约翰这个人物身上有文明世界的基因,又有保留区的成长经历。在偶遇伯纳德和列宁娜以后,约翰和母亲得以重返文明世界。但是回到文明世界的母子两个经历了不同的命运。琳达因过量服用苏摩而死,约翰则对文明世界的种种束缚感到不满,最后逃离并且自杀。

全书思想碰撞的爆发点在约翰与主宰者穆斯塔法·蒙德的对白处——

约翰:“你已经消灭了它们。是,这就是你们的作风。把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消灭掉,而不是学会去忍受它。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飞箭流石,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天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但你们两样都不会去做,既不会去忍受也不会去反抗。你们只是把飞箭和流石一笔勾销了。这太简单了。”

主宰者:“我们希望过得很舒适。”

约翰:“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主宰者:“事实上,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那好吧。”约翰轻蔑地说道,“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还有变老、变丑、变得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两人良久地沉默着。“我愿意接受这一切。”野人最后说道。

我认为我们需要觉悟。事实上,根据佛教徒的观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直半睡半醒,像梦游者般度过一生,听从别人的指示。觉悟就是完全的醒觉,而“佛陀”这个词可以翻译为“醒觉者”。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最初由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和现在的消费主义主导的社会。虽然我们在物质、思想和政治层面取得了进步,却很多人却正丧失精神健康,甚至在慢慢失去安全感、幸福感、理性思考和爱的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有可能变成一台自动机器,由于人性的缺陷,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在疯狂的工作和追求所谓的快乐的背后隐藏着绝望。

我们忘记了渡渡鸟,学会了过上有吃有喝的生活。而不需要使用翅膀的鸟很快就会放弃飞翔的权力,永远停留在地面上。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重归专注和理性的思考,在现实和幻想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