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粵語跟廣西有關係,粵語的發源地來自哪裡,粵語祖宗是誰啊?

逍遙邀對聯


我們南方是百越文化比重大,因為口音完全保留的是吳越、南越、閩越……諸多百越不同越族部落的口音,相互之間雞同鴨講不互通。

只有自卑的百越後裔才去抱北方中原的大腿,尋找心理安慰。

古代從來沒有粵人從事文學創作的名人,所以沒有粵語書籍。

被貶粵地的唐宋文人對於粵語根本聽不懂,所以才有了“鳥言夷面,南蠻鴂舌,鳥聲禽呼,蠻語鉤輈音”的嘲諷。

為什麼古漢人這麼嘲諷我們百越話,我們現代這些百越後裔依然鍥而不捨地扛著鍵盤腆著個臉往上湊呢?喜歡被打臉的感覺嗎?

兩廣同屬古代南越部落,還分什麼彼此呢?

粵語的祖先是被秦朝打敗的譯籲宋、桀俊等部落首領,東漢時期的徵氏姐妹、隋朝時期的冼夫人、宋朝時期的儂智高……


越人之志


兩廣、兩廣;一個在東,叫廣東,大哥,嫡出也;一個在西,叫廣西,弟弟,庶出也!根據漢族民系的形成及族群的血緣丶基因,歷史來看,廣東白話,正宗過廣西白話的!所以,廣西白話,又稱土白話,土著原住民的成份多些!另:粵,即廣東;粵語,用"白話"稱呼最好,因廣東(粵),還有客家人、潮汕人,2個漢族民系的方言呢!專家從不講白話(你講的粵語,廣東應叫廣府話,粵語有N種)嘅發源地在封開,都系講梧州,只是某種利益驅使,廣東某些人講系封開罷了。白話存在了幾千年,唐朝時的詩韻用白話讀最合韻律(北方人高曉松等說的),並不是你說的形成於廣州,發展於香港,只是這幾十年,廣州,香港經濟發展快,讓國人瞭解多了而已。

廣府文化的發原地肇慶,發揚地廣州佛山,名揚地港澳,這是事實,真搞不懂那些人,如果在廣東潮汕話是最出名的,看你們拿什麼搶。廣西有本事就把粵語改名叫桂語有人權威機構認證再說吧,粵語稱廣東話,怎麼不叫廣西話?

廣西人講白話與廣東人的最大差別在於廣西白話有翹舌音,就廣西的"西"字就名顯不過啦,至於發源地,很難說清楚,語言的發展是不斷吸收周邊的語系慢慢成型的,而且還會不斷髮展,現在香港的白話與廣州的白話就有差別,香港白話仍保留了與發音對應的文字,而廣州白話非但沒有,而且受普通衝擊,許多小孩已經夾雜著普通話發音講粵語。

廣信方言起源於梧州,肇慶地區。白話由省城形成,由於四鄉人們會集省城,所以將廣府方言講白,大家都去除鄉音將說話講白,粵語講法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香港流行曲。香港人唔夠膽講自己講的是香港話,所以稱之為粵語。

廣西是有力史記栽的而梧州的白話發源起地。主要三個地方講白話。香港。廣州。梧州。香港白話是一百幾十年梧州傳過去的。而廣州也是梧州慢慢人口扦移過去的。是有力史考購的。有依有居。

古時候,沒有廣東、廣西,粵語的名稱也應該是後來定名的,這種語言就誕生在今廣西梧州及周邊地區,包括現廣東的封開,根本不必要去爭發源地這個頭銜,籠統地說,廣西人可以說是廣西的,廣東人可以說是封開的,但作為考證歷史就要嚴謹,就不能籠統地說了。

粵語就是廣東白話的總稱,由於香港,廣東富裕,影響力大,就以廣東白話為標準,而廣西人講的白話,由於沒有廣東香港的影響力,所以全球都只認廣東話正宗。但各地都有自己口音,象普通話一樣,各地口音是不同的。

廣東話是由:潮汕方言,客家方言,百越話方言形成的粵語體系。百越話(白話)只能說是廣東話或稱粵語三大方言其中的一支。廣東強大的經濟也非由講廣東百話方言的人創造出來的,這裡凝聚了全省講潮汕方言和客家話方言的廣東人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力量和汗水。穗百話強勢嗎?不見得,真正令百越話被人認識的是香港百話。民間流行一句,百話發源在蒼梧,光大在香港。

全國7大方言,就他們說粵語的人不認他們的南越祖宗。自秦徵百越後至南宋漢人南下之前,他們基本沒有典籍宗祠記載。近千年時間空白時期在這裡,還攀附是以漢人為主的民系,簡直不要臉。其實是自尊心作怪,近代好在有英美洋毛子幫他們推廣後有點膨脹。

一個靠模仿廣東人講廣府粵語嘅廣西貧窮山區市梧州,成世都冇出息,自己地方本地口音都吾系講廣府粵語,剩系識得講廣東人口水尾,冒充粵語發源地,廣西梧州簡直冇撚用,冇骨氣,靠模仿廣東人口音搵存在感,其實真正梧州土話簡直笑死廣東人,吱吱喳喳痴曬脷筋呢種廣西土音,算乜鳩野廣府粵語,廣西梧州土豬成日製造虛假歷史,要吾要臉的。

粵來自廣東冇錯,但廣東未有粵的簡稱前,或未有粵語這名稱前,統稱白話,只系白話這個名詞給人土的感覺,後來改革開放才向人介紹是廣東話、粵語、廣府話,但這些名詞顯得有點狹隘、地域化,讓海外說白話的心生不平,同一語種的怎單變成你廣州的?這樣不利於推廣和發展。


歷史深度揭秘


粵語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廣東話的代表語言,那麼粵語和廣西有沒有關係呢?粵語的發源地來自哪裡?粵語的祖宗是誰?對於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粵語。

我們先要弄清楚廣西方言都有那幾大分類。


廣西這個地方是很多少數民族聚集居住的地方,這人住的多了自然的而然的語言的種類就多了。在廣西的南部地區這裡的通行的語言就是粵語人們也稱之為白話。但是到了北部的地區人們又喜歡講桂柳話。而到了廣西的西部地區則是講的土話。不同地區的人講的話有所不同。甚至大家都互相的聽不懂從而體現出了廣西的多民族體系。

廣西和粵語有多大的關係呢?

在廣西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個古老的傳說那就是當年秦國皇帝嬴政統一了當時的嶺南地區。可是嶺南那個時候人口特別的少為了鞏固這裡的勢力嬴政就下令從中原地區大量的往嶺南遷移人口。後來代代都是如此堅持了往嶺南遷移人口的政策。到了漢朝中期的時候廣西的人口增加了很多倍。南下漢人和嶺南的本地人通婚進行了相互的融合最終形成了最初的廣信方言。也就是最早的粵語體系。



粵語的發源地又是哪裡呢?

根據宋朝史記的加載,粵語最早的出現的地方是廣西的梧州地區。對於這件事還有一個特別悽美的故事。根據當地人流傳當時的粵語並沒有形成單獨的語言體系。一開始的時候會講粵語的人只是三個兄弟而已。這三個人來自原始部落他們沒有文字更不會說話。後來其中的老大根據當地森林鳥兒的叫聲制定了一套屬於他們三兄弟的聯繫方式。最終形成了最古老的粵語。後來這三個兄弟與當地的女子分別結合繁衍生息最終等到族群擴大以後粵語體系在關係也就正是的形成。至今所有會說粵語的人都認為廣西的梧州是粵語的發源地。

粵語的祖宗又是誰呢?

三兄弟形成了粵語最初的語言,不過那個時候他們講的話還不能夠被稱作為粵語。只能算是勾片方言,而真正算的是粵語祖宗的人應該是秦國時期從中原遷入到嶺南地區生存並和當地土著人相融合的這一代人。是他們把勾片方言進行了改進然後形成了大規模人群使用的方言。如果沒有中原地區遷入的話,嶺南土著人的數量還要持續很多年才會增加。少了人口規模語言自然不會形成自己的體系。這樣看來粵語的用祖宗只能是和當地土著人相融合的那批中原人身上。是他們成就了粵語方言,擴大了粵語的影響力。


時至今日粵語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內幾大方言之一。這得要感謝當年那些不遠萬里跋山涉水遷移到嶺南的中原人。要知道在秦國那個時候搞人口遷移那就是全靠兩隻腳趕路,路上死的人不計其數。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今天的粵語的發展。


藤樹先生


聽了粵語之後,很多人都感到不習慣,同為中國人,為什麼粵語這種語言和普通話甚至是很多地方方言的差別這麼大呢?一般外地人來廣東乃至香港等地,基本上聽不明白粵語,那麼粵語在民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起源呢?

粵語這種語言在民間可稱之為“白話”和“廣東話”,不僅僅有這兩種名稱,粵語其實還會被人們稱之為“廣府話”、“省城話”。


當然了這兩種稱謂只是專屬於廣州地區對粵語的稱謂,在廣州人們更習慣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除了廣州之外,香港、澳門等地區,都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不過“廣州話”這一稱謂相對範圍比較小。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只有廣東地區乃至港澳地區在使用粵語,其實不然,廣西壯族自治區也有使用粵語,所以粵語與廣西也是有關的,只不過廣西使用粵語的人對粵語的認同感並沒有廣東人那麼強烈。

那麼廣西這個地方和粵語的聯繫究竟有多大呢?

這段歷史還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在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之後,嶺南地區一直都得不到鞏固,為了更好的統治這個地方,大量中原人開始遷移到這個地方,而且這種政策直到漢朝建立之後的很多朝代也一直在運行著。


也就是說,一直都不斷有中原人前往廣西。所以,粵語這種語言是經過了幾百年的融合,漢人和嶺南人語言的交融之後形成的方言,也就是說這種方言就是粵語的前身。

那麼粵語的發源地究竟在那裡呢?很多人認為粵語的發源地是今天粵語使用的最多的地方——廣東,其實不然,粵語的發源地在廣西境內的梧州地區。可能很多人現在都覺得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但事實就是這樣,即便是在廣西境內並不是普遍使用粵語。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粵語的老祖宗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粵語的老祖宗說起來比較滑稽,因為一開始會說粵語的人只有三個,這三個人是來自同一個部落的兄弟,三個兄弟為了交流方便,將叢林中的鳥叫設計成了三個人之間的聯繫方式,而這種聯繫方式也是最最古老的粵語,相比上面說到的漢人和嶺南人的融合更加古老,正是有了三兄弟創作的這種語言基礎,才有了後來和漢人之間的融合。

三兄弟在創立了這種語言之初肯定不是將這種語言稱為粵語,只能說是三個人自己的需要罷了。之後三兄弟開始了自己的生息繁衍,家族越來越大,這種語音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慢慢的隨著大量的漢人來到嶺南,這種語言也在漢人們之間傳開了,在三兄弟創作的語言基礎上,加上漢人語言的融合,就形成為了現在的粵語體系。


夏目歷史君


不管粵語的祖宗是誰,反正不是古漢語。

自古以來,兩廣地區人說的語言,都被中原人視作鳥語,認為這是蠻夷說的話。

從唐朝到清朝,凡是有史可載的記錄都證明,古人是把這個地區的語言當成鳥語的。

舉個例子吧:
唐朝大文人韓愈曾被貶官到廣東陽山,他來到廣東後,就感覺當地人的語言很古怪,可以說是“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意思是不僅長得奇怪,而且說的也是聽不懂的鳥語。

此外,宋朝大文人蘇軾也曾經被趕到嶺南,他也聽不懂當地人的話,認為都是“南蠻鴃舌”,鴃舌也是鳥語的意思。

再後面的明朝、清朝也是如此,反正鳥語的印象從未改變。

那麼,粵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多元的混合物:

首先,它有漢語的底子——漢語的元素肯定是進入到粵語中了,從文字、書面語的角度看,這點無可置疑。

其次,它吸收了東南亞的語言元素,特別是泰語、越南語,兩者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最後,它吸收了外來的英語的部分元素。

最終,混合成了現代人熟悉的粵語方言。也就是說,粵語並不是單一起源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粵語的呢?


HuiNanHistory


粵語是香港人對廣東白話的稱呼,白話俗稱百話,是古代百越人的語言統稱,有上百個分支口音,起源於廣西梧州一帶,白話廣西為正宗,廣東白話是在廣西白話基礎混合了畲瑤語言,但是主體還是廣西白話。



南國春暖


《千載唐音聽粵腔,粵語是漢語雅言!》



從古至今,沒有任何關於珠三角廣府與中原不能溝通的文獻記載,有人“引經據典”,假借古人之口來汙衊粵語,給粵語貼上各種不實的黑標籤。其中被引用得較多的就有用韓愈的“鳥言夷面”來汙衊粵語。其實,韓愈記載言語不通的陽山在古代大部分時間為荊楚長沙郡、桂陽郡屬地,這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並非珠三角廣府居民的聚居地。

“鳥言夷面”一語出自韓愈《送區冊序》,其原文如下: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遊從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

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升自賓階,儀觀甚偉,坐與之語,文義卓然。莊周雲:“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況如斯人者,豈易得哉。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說,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也。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歲之初吉,歸拜其親,酒壺既傾,序以識別。”

韓愈作的序說了些什麼?就是說,陽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境內陸地有丘陵之險,虎豹之憂。江流洶湧湍急,橫於江上的大石,陡直鋒利如劍戟。船在江上行駛,上下顛簸難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經常發生。縣城裡沒有居民,官署裡沒有縣丞和縣尉。江的兩岸,荒草竹林之間,住著十多戶小吏,他們說話像鳥叫一樣難懂,相貌也與中原人不同。我剛到陽山時,言語不通,只好在地上寫字,這樣才可以把交納租稅的事情告訴當地人,要他們遵守約定。因此,賓客和隨遊的讀書人,都感到生活枯寂無聊到極點。而我待罪在這裡,也已將近半年了。

有個區先生,向我表示願意和我做朋友,他從南海(廣州)划船來到陽山。他從西階上廳堂,長得儀表堂堂。坐下來與他交談,其言辭思想非同一般。莊周說:“一個人行走於荒墳古墓間,一旦聽到有別人的腳步聲就會覺得十分欣喜。”何況像區先生這樣的人,難道是很容易能遇到的嗎?

他進到我屋裡,聽我談《詩》《書》仁義的道理,十分高興,好像有志於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涼,坐在水邊的岩石上,投竿釣魚,其樂融融,好象能摒棄名利,而不厭惡貧賤的生活一般。正月,區先生要回家探望雙親,喝完了壺裡的酒,我便寫了這篇序來為其送行。

韓愈說的很清楚,“陽山的江邊竹林間住著十多戶小吏,他們言語不通,長相有異;而南海(廣州)來的區先生卻儀表堂堂,還與他交談甚歡,被韓愈奉為知己”——這說明廣州來的朋友相貌出眾並且溝通無阻。而言語有別,相貌不同的都是陽山當地的土著少數民族。很明顯,拿這個來黑粵語分明與事實不符!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韓愈與廣府人溝通無阻的實際事例可以看出當時的官方語言確實是跟粵語一樣的,否則如何解釋古代官府跟廣府地區溝通無阻,以及粵語高度押韻唐詩和契合大宋韻書《廣韻》的現象呢?!

粵語很美,粵語的美體現在其形神兼備,生動美妙的表達能力;美在其鏗鏘有力但又不失高雅的語音聽感;美在其古香古色卻又永不落伍的時代風采!因此,粵語可雅可俗,妙不可言!無論用粵語來吟誦詩詞,還是作歌而唱,都別有一番韻味,這是因為粵語曾經作為歷代雅言之故!

很多人會有粵語歌要比其它歌曲更好聽且更有內涵的感覺,這是因為古文裡的文言用詞至今還大量保留在粵語當中,亦已然成為日常粵語中的一部分。所以,用粵語唱歌就會顯得十分好聽!粵語歌,無論詞與曲均能與古典融為一體,並且緊跟潮流永不落伍。粵語歌是最具民族風但又不失時代色彩的音樂,可以說是文言與白話,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完美結合的典範!

如《萬里長城永不倒》、《滿江紅》、《鐵血丹心》、《滄海一聲笑》、《忘盡心中情》、《長城》、《夜半輕私語》、《萬水千山總是情》、《一水隔天涯》、《京華春夢》、《浪子心聲》、《男兒當自強》、《倩女幽魂》、《梨渦淺笑》、《世事如棋》、《農民》、《只有情永在》…等等,數量龐大,不勝枚舉!它們或大氣磅礴氣吞山河,或淺吟低唱情意綿綿;或激情澎湃豪情萬丈,或曲調輕快旋律優美。每一首都充滿著獨特的意境,很有唐詩、宋詞之遺風,無不展現著漢語雅言之美,簡直令人回味無窮!

粵語歌與文言的融匯是非常自然的,粵語歌的詞、曲、意、境是一個非常和諧的協調的整體,絕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和不倫不類。用粵語填上飽蘊傳統語文色彩的辭句的樂曲,那就是一種古典中國式的流行曲,古雅但又貼近生活,使人感覺永不落伍!

因此,粵語歌憑藉著她的無限魅力紅遍了大江南北、海峽兩岸,甚至跨出國門邁向世界,就連不會中文的“國際友人”也以會唱幾首粵語歌為榮!

也許是因為粵語曾經顯赫的雅言身世,也許是因為粵語過於高雅優美,也許是因為粵語通達海內外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才會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心理。其實,那無非是想通過抹黑來達到打擊粵語的目的,使粵語趨於平淡,甚至沉寂、消亡。於是,出現汙衊粵語的罪惡行為便在所難免!

目前為止,假借古人之名抹黑粵語的文字主要有以下這些:

1、《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彼時江南,為南蠻鴃舌之鄉。——“南蠻鴃舌”是孟子譏諷長江流域的古楚人說話如鳥語,根本與粵語無關。

2、唐代柳宗元《與蕭翰林書》:“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湖南永州和廣西柳州是柳宗元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貶謫地,這些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是廣東粵語區,柳宗元也不曾來過廣府粵語區,可以肯定文章所描述的內容絕非粵語。

柳宗元一生創造過很多文學作品,其中很多是在永州和柳州為官時所作,《與蕭翰林倪書》就是在湖南永州寫的,原文省略如下:

“思謙兄足下:昨祁縣王師範過永州……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啅噪,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大意是說:柳宗元初到湖南(楚越間)時,感覺當地人說話比較特別,就像鳥叫聲般嘈鳴,但當他在當地待的時間長了,聽當地人說話就不再覺得奇怪,因為他自己已經和當地人一樣了。

柳宗元所指的楚越間是湖南永州,跟粵語沒有任何關係,不知為何有人拿這個來抹黑粵語,難道是因為太過於無知嗎?

3、《魏書》記載的“鳥聲禽呼”原文是:“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為貉子,若狐貉類雲。蠻、獠、溪、俚、楚、越,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江東之人”指的是古代長江下游地區的人民,根本沒提到嶺南,抹黑也不帶這麼栽贓吧?!

4、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古代循州府,特別是鄉間主要為惠陽、博羅、龍川、河源、紫金、五華、海豐(今陸河部分),這些地域是畲族和客家人的聚居地,不是廣府粵語地區,廣府粵語地區自古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和繁華都市,貶謫官員從來都是去苦寒之地,絕不可能來廣州這種千年商都(廣州是兩千年曆史的嶺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期間還做過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首都)。

“時循人稀可與言者”,十有八九是畲族朋友說話令崔沆難以聽懂。

5、唐代劉禹錫 《蠻子歌》: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燻狸掘沙鼠,時節祠盤瓠。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朗州(湖南常德)寫的《蠻子歌》是描述唐代湘、澧一帶瑤族先民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以及祭祖情景的詩歌。“盤瓠”即盤王,是瑤族和畲族的共同始祖。古代傳說為帝高辛氏之犬,其毛五色。帝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之頭者,妻以少女。盤瓠銜頭來,遂負女入南山石室,為夫婦,子孫繁殖。

6、《壇經·行由品》:“祖言:‘汝是 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獦獠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宋《寄薛郎中紹彭》詩之二:“ 懷素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盲醫。”按, 懷素為長沙 人。

《新唐書·南蠻》記述:“戎、瀘間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數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戰,奉酋帥為王,號曰婆能,出入前後植旗。”這裡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賓;“瀘”指瀘州,當年居住在那裡的“獦獠”,已經演變成為今天的仡佬族。獦獠是對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

惠能法師本非嶺南人,也不出生在嶺南,惠能父親死後他母親才與他南遷廣東。弘忍說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在這裡,嶺南人與犵獠並列,可見並不是同一種族。再者,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當時說的是嶺南人(注意,是“即使”)也不等於是現在的廣東漢族,廣東的漢人多是唐宋以後才南遷的,現在的粵語就是漢人帶來的唐宋雅言!

7、北宋蘇東坡父子:但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時惠州府主要為惠陽、博羅、龍川、河源、紫金、五華、海豐(今陸河部分),這些地域是畲族和客家人的聚居地,並非廣府粵語地區,廣府粵語地區自古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和繁華都市,貶謫官員從來都是去苦寒之地,絕不可能來廣州這種千年商都的繁華都市(廣州是兩千年曆史的嶺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期間還做過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首都)。所以,蘇東波父子聽到的不是粵語。

8、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嶺外代答》是周去非在靜江府(今廣西桂林)任小官時所作的見聞錄,這句話真實記錄了越南河內地區(交趾)的語言與中國的差異。

9、明代徐霖《繡襦記》:“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南蠻鴃舌”原為孟子譏笑楚人聲如鳥鳴。

清·王韜《淞隱漫録·仙人島》:“崔操閩音,啁啾不可辨”。翁笑曰:“此真南蠻鴃舌之聲也。”

“南蠻鴃舌”形容長江流域的古楚人說話像鳥聲,徐霖一生不曾到過廣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徐霖的“南蠻鴃舌且休題”說的是嶺南語言。因此,與粵語無關。

以上就是居心不良者用來抹黑粵語的材料,可惜都是張冠李戴式的惡意栽贓,粵語是唐宋古韻這個事實不會因為任何不懷好意的抹黑而改變。粵語居民來自中原這是有史可據的,從最初的五十萬秦軍開始,加上秦漢以後歷代南遷的漢人不斷的補充融合,最終形成今天的廣府民系。也因而,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粵語語音也最為契合唐詩韻律和大宋官方韻書《廣韻》,宋代大文豪朱熹曾經說只有“廣中人”雅言說的最好!

唐代詩人張籍《元嘉行》有這一句話:“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這也佐證了古代北方戰亂頻仍,漢人舉族南遷的歷史事實。

千百年來,因為連續不斷的民族融合,中原地區的語音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古代豐富多彩的音調因此被裁減得剩下四個,而末尾帶“m”的韻部連同所有的入聲韻部更消失殆盡。但被譽為古漢語活化石的粵語卻依然保留有這些特點,粵語的入聲更是保持了古漢語的原貌。因此,用粵語念唐詩,喜怒哀樂,激揚跌宕,感情和韻味一下就出來了!

宋代雅言沿襲唐音,大宋官方韻書《廣韻》就是在《切韻》和《唐韻》的基礎上增編擴容的,《廣韻》增加了收字量,但語音基本變動不大,粵語是最接近《廣韻》的語言,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 “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

朱熹評價“四方音多訛,廣中人尚好……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說明其它地方的語言與雅言相差巨大,而粵語是最為契合唐宋雅言的語言,而且朱熹說廣中人“自洛中脊來”,說明廣東人來自中原。“廣中”是粵中珠三角一帶,即廣州府地區。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廣州音說》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就連我們偉大的元帥詩人陳毅也說:“千載唐音聽粵腔”!可見,粵語確實是唐宋雅言!至少也是最為接近雅言的語言!


用戶2210030606823


廣東話的廣字表示廣信郡,位置大概在現在廣西梧州附近的這一塊地盤,所以才有現在廣西,廣東的說法。翻開地圖你可以看到,這個位置是秦人南下古道最北的位置,意味著中原漢語和嶺南百越語第一次接觸的地方,也就是粵語這種混合語言的產生地。

另外番禺我個人見解,番是百越語(或如今所謂的侗臺語)裡“村”的發音,這個發音,雖多有變化,但基本聲母都是唇音。廣東讀phan,廣西讀pan,雲南傣族和泰國類似,各地地名都有大量遺存,甚至苗瑤的“蠻”man也可能是這個詞彙。

禺的古音是ngu或ngo,個人見解是作“越”字講。

所以番禺是“越人村”之意。

PS:不好意思,沒想我的一點淺見還是沒避開兩廣之間的地域爭論,其實秦始皇那會兒還沒有廣東廣西的區別。看看地圖,其實梧州,肇慶的封開縣距離是相當近的。



仙人掌36523


粵語,又叫做白話,它是廣東話的官方稱呼。

關於粵語的起源問題,它牽涉的面很廣。

粵語是由多種語言融合而成,它吸納了多個民族的語言成分,其中就包括廣西古越人的語言習俗。

所以,現如今熟悉粵語的朋友,可以直接使用白話和廣西朋友交流。

一、粵語、廣西和秦始皇

在秦始皇未曾將勢力擴張到廣西、廣東一帶的時候,先秦的人們將這片長江以南沿海的區域,稱作“百越”,這片區域的原住民叫做“越人”。

細分下去,百越又分為東越、西甌、閩越、南越、雒越,這些勢力較大的國家,當時廣西一帶的統治者便是西甌國。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郡、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

秦朝統一六國後,為了將天下都納入自己的版塊,秦始皇下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征匈奴、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南擊百越。

屠睢和副將趙佗兵分五路:

《淮南子》記載:秦始皇派遣國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殺南野之境,一軍結餘幹之水。

秦軍很快就殲滅了東甌和閩越兩國,隨即,秦軍將視野轉向了西甌和雒越這些多山嶺的國家。

屠睢輕視了這些被他們視為南蠻的國家,西甌首領仗著地理環境,打游擊戰的方式讓秦軍疲憊不堪:“三年不解甲馳弩”“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戰事受阻,屠睢便總想著找個機會打開局面,敵人利用了他這種急切的心態,設下陷阱,殺死了他。

屠睢的死,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隨即派遣任囂與趙佗率軍支援廣西戰場。

這一次,秦朝來的不只有軍隊,還有以靈渠為核心搭建起來的補給線。

《淮南子·人間訓》:“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南越地區,他將嶺南一帶設置為桂林、象、南海三郡。

二、粵語的形成

秦始皇在將廣西、廣東地區納入版塊範圍後,便讓趙佗、任囂率軍鎮守南越地區。

但趙佗在南越僅僅七年後,秦朝就滅亡了,這批鎮守南越的秦軍就和當地的本土少數民族逐漸融合在一起。

這種民族大融合,除了血統上的融合,還包括文化上的融合。

趙佗在秦滅亡後自立為南越王,這個由多民族組合成的國度,成為了粵語滋生的沃土。

當中原雅言和廣西、廣東一帶本土民族的語言結合在一起後,便形成了一套極具地域特色的南越“官方語言”——粵語。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粵語,也就是我們說的廣東話,其實不光是在廣東地區說的人比較多,在廣西也是有很多人說粵語的,還有在國外也有很多,不過這些地區都是一些廣東廣西地區華人帶過去的,比如說越南的胡志明市,還有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等國家都有很多人說粵語。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新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全世界說粵語的人有超過一億人,全世界排名也是達到了十幾名的。

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現代對於粵語研究的學者也是有不同的觀點,粵語的起源到底在哪裡?

現在認為粵語是保留古漢語特徵最多的方言了。現在一般認為粵語的起源比較流行的就是兩種,一個就是中原人帶來的,起源於河南一代的雅語,秦國統一之後據說派遣了50萬人南征,開始把北方文化帶到了南方。還有人認為是楚人南遷帶過來的,也就是湖南湖北一代的人帶去的方言。

不過粵語定型還是在唐宋時期,其實從漢到唐之間不斷的有北方人南遷,這一時期的中原人南遷促進了粵語的發展,之後在元明清時期粵語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變化了。

其實不光是粵語,很多的方言都是歷史長時間沉澱的結果,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就說現在的普通話其實也是很多民族,地方的人來混合慢慢發展到現在的。

語言本來就很複雜,加上歷史太過久遠,所以具體想弄清楚粵語的起源也是很難的,這個還有待歷史的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