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素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下场为何却非常凄惨?

柯是我


甄宓素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下场为何却非常凄惨?

  甄宓素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这话大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虽然美女的美,很主观,但能名传天下,想来不是浪得虚名的。甄宓的人生极其传奇,她的美既是她人生的幸运,也是她人生的不幸,她的结局和当时的人比起来,也算是惨的,据说她得到了曹丕的一纸死令,死后“尸身‘以身覆面,以糠塞口’”,中国人向来讲究死者为尊,如此做法,的确是一种侮辱与凌虐。——当然了,这极有可能是黑,但甄宓被赐死的事情,总是没错的。

  为什么甄宓会落得这么个下场?

  和曹丕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曹丕建安九年纳甄宓的时候(有许多关于曹操曹植一起争的传闻),曹丕对甄氏,是非常宠爱的,有许多相关的描述,只是帝王之爱,能有多久呢?建安十八年曹丕纳郭女王,甄宓逐渐受到冷落,终至于死去。曹丕对甄氏的感情,应该是很复杂的。甄氏是河北大士族,影响力很大,夺取天下时,也许有优势,可是到了和平年代,那就不好说了。她生下了曹睿,而曹睿又可能是未来天下之主,甄氏家族相当可能会造成外戚干政,增加了曹家天下的风险。而郭女王就不同了,如果郭女王抚育曹睿,曹丕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郭女王等人肯定脱不了干系。妻与妾能和平共处吗?可能很小,至少甄宓和郭女王这里,不行。甄宓虽然极为贤德孝顺,但只要是个女人,只要她对丈夫有些感情,要说完全大度不在乎,那就不可能。正妻如此,妾室也一样。郭女王虽然也不算小姑娘,但是她的智商和情商都相当高,为曹丕上位时,她出力良多。曹丕登基后,迁往洛阳,甄宓留在邺城一年多,这一段时间里,夫妻矛盾是越来越严重的。《三国志》里说“后愈失宠,有怨言”,可见两人关系已经很不好了,何况曹丕身边,可不止一个郭女王,还有什么李贵人,阴贵人之类的,她们随便说几句,也足以让曹心里怀疑的种子生根发芽,甄后最后的结局也就基本注定了。

  甄后的结局,与曹丕对曹睿的感情,其实有很大关系。对于这个儿子,曹丕当然是认可他的能力的,也用心在培养,看他选的卫臻就知道了,可是他对儿子,和他父亲曹操对他的感情其实很像,再加上曹睿对祖父的崇拜,远远超过对父亲的崇拜,曹操在世时对曹睿也是宠爱得很,想来曹丕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吧。

  曹丕对甄后的死,或许是有愧的,只是愧则愧矣,于死者无益。

  抛砖引玉简单说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哈。


叶之秋


说起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的甄宓,相信小伙伴们都不陌生了,但大家更多知道的是她的美,却不知她最后的结局也十分的凄惨。

甄宓其人

其实她的名字并不叫甄宓,正史中并没有留下她的姓名,一般称为甄皇后、甄夫人。史料中,对甄皇后的评价:仁爱、聪敏、好学、知礼、贤惠。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有怎么样的经历?

自小聪明好学的甄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通透之心。在战乱纷飞的东汉末年,她劝谏母亲开仓救济乡里:

乱世求宝,并非善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就是所谓的因财丧身。

对人情世故及形势的判断,甄皇后看的十分明白。除此之外,她的二哥早逝,留下寡嫂,她劝解母亲对寡嫂多一些宽和疼爱,很好地处理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见她的情商很高。

两次婚姻

甄氏一共有两段婚姻,一段是我们熟悉的曹丕,而在此之前,她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

建安年间,袁绍次子袁熙聘娶甄氏为妻,之后丈夫前去赴任幽州刺史,甄氏就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氏。建安九年,邺城被曹操攻破,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所纳。第一段婚姻,甄氏基本是陪在婆婆身边度过。

被曹丕所纳后,甄氏独得宠爱多年,生子曹叡和女儿东乡公主,与曹家人的相处也十分融洽,对曹丕其他妾氏都温和有礼,时常安慰开导。这样舒坦受宠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曹丕即王位之后。

即位后的曹丕,身边形形色色的女子更多了,有谋士之才郭女王、李贵人、阴贵人等人的受宠,也令被留在邺城的甄氏渐渐失意。公元221年,曹丕遣使者将甄氏赐死,葬在邺城,死后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为什么独宠多年的甄氏突然被曹丕赐死了呢?

正常病死

《魏书》记载,曹丕登基后,欲立甄氏为后,被甄氏三次辞让。后甄氏病重,死于邺城。

郭氏陷害

这种说法存在《资治通鉴》等多个史料中,郭女王向曹丕进言陷害甄氏,以此除了她最大的对手,最终成功登上后位。

阿浅说

甄氏为曹丕所纳,对待曹家可以说很尽心,侍奉婆母卞夫人,调节安抚曹丕后院其他妾氏,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但后来,曹丕登基为帝后,身边的女子愈发多起来,能干聪慧美丽的女子如郭氏,容颜渐衰、长期与曹丕分离的甄氏,逐渐被曹丕冷落了。

而郭氏女王进言陷害这个说法,阿浅个人觉得还是可信度较高的,毕竟曹丕成为皇帝后,摆在郭氏面前最大的对手和阻碍,就是这位聪慧贤德的甄氏了。


若浅话史



张芷溪饰演的甄夫人


甄夫人刚嫁给曹丕时,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原配任氏因为性格娇纵,而被曹丕休妻。

甄夫人听说此事后,哭着向曹丕求情:“如果您此时废了她,世人都会指责我。”

很多人以此批评甄夫人,认为她并不把曹丕的爱放在眼里,才会如此宽容丈夫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的存在。

但他们并不会明白,一位从小恪守道义的,端庄高贵的女性,是不能接受外界对自己名誉的污蔑的。一个六岁就能说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样话的女人,对于世人的罪责、流言的刻毒、祸端的无常,早已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正是这样一位本质接近空无的贵族女人,在后世引发了一女乱三曹的狂潮。

今年是2019年,距离她离开大概有将近两千年。不论演员多么用心地表现她的端庄,在电视剧的弹幕上,依然可见大片大片的污言秽语。

更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或许他们觉得,两千年前的人,相对于一个有尊严的,完整的人来说,更像是玩物,是谈资。

我觉得甄夫人或许想到过自己的死,从史书来看,她一生最自我的时刻,好像就是写作《塘上行》之时。她没有错,却被弃了,于她这正是莫大的羞辱——她会想不到自己的一时愤怒会带来什么吗?

但,她想不到自己爱惜了一辈子的羽毛,挡不住后世的洪水滔天。

她的一生始于“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终于“众口铄金词”。

(1)塘上行

甄夫人一生创作过不少诗歌,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留下姓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创作始于晚年(享年38)失宠后,那时她在没有犯错的情况下被莫名抛弃在邺城,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主持家政多年的妻子,没有得到任何名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诗歌成了她唯一的排遣愁闷的途径。

但是在她身后,出于政治缘故,她的诗失散、被毁,今天只余一首《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如果要我选一句最能代表其思想精髓的,莫过于“莫以豪贤故,弃绢素所爱”。而一句之中又以“豪贤”二字最佳。中国从来不缺闺怨诗,但大都只着眼于一种脸谱化、戏剧化的刻画手法:把丈夫描写成一个没心没肺的小人。但甄夫人首先以“豪贤”相称,已经肯定了丈夫的英雄般的功业和时代中洪流中足以发光发热的大节——但正因他情怀高远、发奋不止,才忽略了跟随他的小人物,他背后的妻子。

那么自己作为不被时代潮流所保全和支持的一方,又该如何自处,和看待自身的价值?那就要“从君独致乐”了“跟从你以后我就要学会自己快乐”,最后笔锋一转,不悔不怨,不卑不亢,肯定了自我。

这首诗称不上文采斐然,但算是思想前卫。出身望族的甄夫人在经历战争、两嫁后被弃,面对世态能有这样的觉悟,让我感觉到女性主义的悄然萌芽——这是文明的暗线,隐没在男性主义和家国悲喜中,矛盾又必然。

巧合的是,甄夫人虽然从小恪守妇道,但在幼年时主张散粮济贫,在寡嫂遭遇母亲冷遇时出身相助,令人叹服。别人都说她贤惠,要么看她死得惨就给她强扣个绯闻——其实,甄夫人从来只坚持自己的道。



(2)性格分析

甄夫人出身士族,她所在的甄家,祖上是汉太保甄邯,世吏二千石。在中国古代的地主豪强家庭,士文化教育可能给孩子两个截然不同的后果:要么是只知道三纲五常的腐儒,要么是道德感深重却不乏智慧的“士”。幼年丧父的甄夫人属于后者,私以为她人格中表现最精彩的一个侧面,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东汉末年,地方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对严苛的官僚制度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平民因为生存受到威胁,不再盲信乡绅,而是怨声载道。甄夫人并没有像她几个兄弟姐妹一样,终日贪图享乐,沉浸在家庭背景带来的奢侈生活中。她主动提出开仓散发粮食,一方面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让家族能在乱世中激流勇退。

和后半生幽居深宫,不再过问世事相比,甄夫人的童年显然充满了匡扶世道的热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她从小性格稳重,热爱读书,为了“做贤女子”的理想和哥哥争辩。此时她并不知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貌美的贵族女子,哪怕有天大的智慧,也是无法和利益斗争相抗衡的。她能想到不再暴露财富,却没有想过收敛锋芒。


后来的事情你们知道了。原配丈夫袁熙的死以及袁家的败落,是甄夫人一生中的分水岭。作为道德感深重的士族女子,甄夫人骨子里对轻贱伦理的曹家充满了不满。但是她并没有像传说中的节烈妇人一样求死觅活【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她带头拯救了袁家数十口女眷的生命,选择婉拒了丈夫的几次激情,转而退居深宫,孝敬婆婆卞氏。甄夫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她热爱生命,而没有为了没有人性的旧道德寻死觅活。从此到死,甄夫人都以一种不冷不热的态度来对待曹丕。曹氏其间数次举家出征,但她也只是希望儿子照顾卞氏,自己称病在家中主持家政。

然而,或许是这种做法使同样尊严感极强的曹丕恒生恨意。【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曹丕称帝后迁都洛阳,却将甄夫人抛弃在旧都邺城。出于尊严,甄夫人写下了《塘上行》来埋怨丈夫无故抛弃自己的做法,这导致了她最后的死。时人曾在曹丕面前暗示过甄夫人之冤,曹丕当场后悔,但此时甄夫人已死。多年以后,他与儿子曹睿外出打猎,曹睿说:“您已经杀了母鹿,请不要再杀害幼鹿。”

许多人说她冷,但若一个女人几经波折,在权力与政治的惊涛骇浪下险幸逃脱,强者的剑抄了她的家,离她的喉只有毫厘,冷,已经是最好对这个乱世最好的回应。她真的冷吗?也未必,贵族天生的尊严感让她不能忍受不白之冤,甘于大隐隐于市的贫贱生活。她的内心寂静而不空无。

当她是强者时,她救了很多人;当她是弱者时,同样救了很多人。“‘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昭代表光明,确实很适合甄夫人,不过这话不应该由封建统治者来说,为她所保护的人们会懂得。


旁门左道


因为曹丕的猜忌,加上他们两个人之间本来就有一些小疙瘩,日积月累,慢慢的成为了导火索,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就是这样。


.百转千回


甄宓:曹魏文昭甄皇后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 。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

◎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



死亡之迷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封曹叡为武德侯。 [21] 六月率军南征,甄氏留驻在邺城。十月,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禅位以后,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把两个女儿许配给曹丕为妃嫔,另有郭贵嫔和李、阴两位贵人同时得到宠爱,甄氏日益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 [22]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六月,曹丕遣使者将甄氏赐死,葬在邺城。

◎《三国志》记载,甄后之死由郭后之宠。文帝问周宣说:“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周宣说:“后宫恐怕会有人暴死。”曹丕说:“我是说着骗你的。”周宣说:“做梦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形之于言,便可以占卜凶吉。”话还未说完,黄门令来报告说,后宫中有人彼此残杀。过了不久,曹丕又问周宣:“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周宣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派人赐给甄夫人赐死的诏书,听了周宣的话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 《魏略》记载,郭贵嫔进谗谮害甄氏,甄氏死之前将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位妃子李氏。等到曹叡继位,数次向太后询问母亲死状,太后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说明甄氏是被郭氏构陷而死,明帝哀痛不已,使人也被发覆面的殡葬了郭太后。

◎《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记载,甄氏是因为郭氏受宠而死,死后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明帝继位后,心中忿恨,数次哭泣着向太后追问母亲死状,郭太后说:”你母亲是先帝所杀,为什么责问我?应该去怪罪你的父亲。况且你作为人子,怎么能因为亲生母亲杀害后母呢?”明帝听了暴怒不已,于是逼杀郭太后,死相惨状。

◎《魏书》记载,黄初元年(221年),曹丕登基为帝,大臣请奏立甄氏为皇后,曹丕发布策后的诏书,甄氏却上表说:“我听说先前朝代之所以兴旺,能够使国祚延绵,没有不是因为后妃的原因,因此一定要对其人选慎重选择,以兴内宫的教化。陛下初登皇位,实在应该选择贤良淑德的人统理后宫。妾自省愚陋,不能够担此重任,又加上已经生病很久,敢守微志。”立后的玺书下了三次,甄氏辞让了三次,言辞十分恳切。当时正值盛暑,皇帝希望等到秋凉时再迎后。后来甄氏病重,六月丁卯,在邺城去世。皇帝哀痛嗟叹不已,追赠皇后玺绶。

总结

自古红颜薄命,女代的绝美女,能有几个落得好下场的呢?

只因为她们生在那样的年代,男人掌握了权力,也掌握了女人的命运,特别是美丽的女人,她们更像是男人争夺的玩物。另外,甄宓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而且还贵为皇后,历史上美女没有好下场,历史上的皇后大多也没有好下场;甄宓美女皇后也两样都占了,她的下场能不凄惨,能不令人唏嘘吗!


文史课代表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甄宓这个人,可以说她是三国历史上一位风姿绰约、仪态万千的美女,本应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自古美人多薄命,第一任丈夫袁熙在被曹操打败后,甄宓家破人亡,因其姿容秀丽被曹丕纳为妻子,并受尽恩宠,而且众所周知,曹植也曾作洛神赋钦慕这位女神嫂嫂。可以说甄宓也是当时的“天之骄女”了。然而她的死却成了一桩历史悬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记载,曹丕篡汉立魏后,被降封为山阳公的汉献帝把自己两个女儿进献给了曹丕,另有郭皇后和李、阴两位贵人也深得曹丕宠幸,而甄宓逐渐美人迟暮,日益受到冷落,为此她不免流露出一些怨言,自怨自艾,还写了一首怨妇诗《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此诗写尽了甄宓心中的凄苦,她等到的不是丈夫的回心转意,而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曹丕当时正在外征战,并没有机会见到这首诗,但不知怎么这首诗就落到了曹丕手里,于是曹丕勃然大怒,于黄初二年六月赐死了甄宓,然后葬在邺城。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被夫君嫌弃而打入冷宫甚至赐死的妃嫔不在少数,但甄宓却得到了丈夫曹丕额外的“恩赐”,史书记载“以糠塞口,以发覆面”,据说这是曹丕害怕甄宓死后会有怨言,让她九泉之下也没有分辨的机会。

由此可见,曹丕这个人作为丈夫真的很可怕,就这样轻易的杀了结发妻子,仅仅是因为甄宓青春逝去之后,曹丕对她颇为嫌弃,被冷落之后的甄宓只不过写了几句诗发泄一下情绪而已,而且这首诗只是寄托了对曹丕无尽的思念,本质上并没什么问题,曹丕竟然就对其下此狠手。真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自己的枕边人如此的绝情,曹丕完全可称为三国第一薄情郎了。

但根据《三国志集解》和《魏略》的描述,则是由当时身为贵嫔郭女王向曹丕进献谗言,最终致使甄宓被迁怒赐死的。至于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郭女王有没有害死甄宓的动机呢?虽然说这是一桩历史疑案,但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郭女王害死甄宓的动机其实是有的。首先是曹丕称帝后,一直到赐死甄氏,在这期间始终没有皇后。


Ma齐鲁飞彦


甄宓是三国第一美女,其中腹有诗书才自华,说的就是她。关于她的故事和死状的传说有多个板本,但都很凄惨。究竟事实如何,历史自有结论:

据《魏略》记载,郭贵嫔进谗谮害甄氏,甄氏死之前将曹叡托付给曹丕的另一位妃子李氏,等到曹叡继位,数次向太后询问母亲死状,太后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说明甄氏因构陷而亡,明帝哀痛不巳,使人也被发覆面殡葬了郭太后。

据《汉晋.春秋》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甄宓是因为郭氏受宠而死,死后将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的灵魂无处申冤。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甄宓确实被郭氏所害,死状凄惨。这正应了一句古话:"自古红颜多薄命"。

古代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她们的地位是由她们的容颜.青春和是否受宠来稳固,她们的命运任人宰割。


蒋继雄


甄宓确为三国第一美女,仪态万千,端庄大方,风华绝代。

甄宓生于183年1月26日,据说小时表现就不一般,见识非凡。很喜欢读书,九岁时,看过的字文都立刻就知道,多次用她哥哥的笔砚写字,她哥哥就对她说:“你应该学习女工。读书学习,想当女博士(官名)吗?”甄氏答道:“听说古时候贤惠女子,都学习前人的经验,用来借鉴。不读书,拿什么借鉴呢?”哥哥听了哑口无言,对这个小妹也愈加敬重。

建安四年,嫁给袁绍的次子袁熙为妻,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夫人。

建安九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曹丕先进袁府,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脸上很脏,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曹丕问她是谁,刘夫人回答:“是袁熙的妻子。”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用手巾擦拭面庞,发现她姿色绝伦,遂产生爱慕之心。之后,经曹操批准。曹丕便纳甄氏为妻,十分宠爱。 曹植见了甄氏也心动,然他的哥哥曹丕已于甄宓完婚,令曹植终生遗憾。传闻“洛神赋”就是曹植为纪念甄宓所作。



一个已婚五六年的女人,竟然为权倾天下的曹家两位公子所迷恋,可见甄宓做为三国第一美女,必然闭月羞花,绝不虚妄。
曹丕称帝后,想立甄宓为后,甄宓因为自己先前曾为袁熙之妻,又被曹植深情所念,故而推辞不肯,曹丕有些生气。加之曹丕宠妃郭贵嫔挑唆,称曹叡非曹丕亲生,而是甄宓怀孕两月后才嫁与曹丕。曹丕愤怒质问,而甄宓也是愤怒的指责他听信谗言,怀疑亲子,后来曹丕一怒之下竟赐死了甄宓。后来又后悔了,只是这是甄宓已经自尽,想必已是心死,所以曹丕下旨之后就早早赴死。甄宓冤死,曹丕很是恐慌,郭贵嫔便又进言将甄宓以糠塞口,以发覆面,使她到了阎王殿,面不能识,口不能言,无法诉冤。


龙贝特


甄宓起先是袁绍的儿媳,打下冀州之后曹丕把她抢了过来作小老婆,为曹丕生了魏明帝曹叡。《魏书》和《魏略》对甄宓的德行大肆渲染,把她说得天上少见,世间鲜闻地贤良淑德,不是洛神胜似洛神。但是陈寿同学的笔犹如秤杆,他对甄宓只有寥寥数言,就描绘了一个聪明善良,耿直纯真的甄皇后。

甄宓还在闺中的时候就知道“匹夫无罪,怀璧为罪”的道理,这对一个妇人来说就很不易,她还主张把粮食分给饥馑的乡民,广播恩惠来减灾免难。

嫁给曹丕之后,甄皇后并不像魏国史书所载那样贤惠,反而很有个性地排斥曹丕讨小老婆。虽然在我看来这样的个性很可爱,但是在那时,这可是大忌。甄宓出身大户人家,绝非那种市井妒妇,但到后来也忍不了曹丕诸多宠幸,开始“有怨言”,于是“帝(曹丕)大怒,。。,遣使赐死,。。”(《三国志·魏书·后妃传第》)想不到吧,甄宓是这样死的。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赐死,所以甄皇后死的时候连谥号都没有,明帝即位以后才给自己的母亲追谥立庙。甄宓才总算得以安息。可怜可怜。

甄宓是个女权主义者,才不鸟曹丕是不是皇帝,大声地呐喊了出来:“你的女人太多啦!!”当然这样做的结局也是凄惨的。




魅力文大大


自古红颜薄命,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呢,只能说她们生在了那样的非常时期,男人掌握了权力也掌握了女人的命运,特别是美丽的女人,她们更像是男人争夺的玩物。另外,甄宓不仅仅有三国第一美女之称,她还贵为皇后,历史上多数皇后的下场也都凄惨,甄宓两样都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