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只有思維才能認識上帝

黑格爾是19世紀初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他對哲學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辯證法,不過由於以唯心主義為基礎,所以,黑格爾在以後的歲月裡更多的是受到人們的批判。黑格爾最主要的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而《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是黑格爾思想成熟的一部作品,這部書也基本代表了他一生的哲學觀點。《哲學科學全書綱要》主要分三大部分,即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


黑格爾一直都堅持哲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他的邏輯學是研究理念的科學,自然哲學是研究理念外化的科學,而精神哲學則是研究外化的理念返回自身的科學。這樣,黑格爾的哲學就構成了理念——理念的外化——返回自身,一種正、反、合的系統性理念的哲學。


可以看得出來,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是理念,那麼理念是什麼呢?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道:"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就是理念。"而邏輯學研究的是理念,也就是說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和思維的規律的學說。


這樣,黑格爾就賦予了思維以最高的認識形式,他認為只有思維才能讓理念成為邏輯的理念。而且,思維的規定和規律是思維自身給的,絕對不是外面存在的現成的事物。我們可以說,從這裡開始黑格爾就確定了精神的最高地位,也就是他唯心主義的發端之處。


黑格爾:只有思維才能認識上帝

黑格爾(1770.8.25—1831.11.14)


我們是否有認識真理的能力?


真理是哲學的目標,也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在人類是否有能力認識真理這個問題上,就存在作為有限的人和無限的真理之間,即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關係問題。真理是永恆和普遍的,也是無限的,同樣思維也是普遍和無限的。而人的感覺則是個別和具體的。


黑格爾說:"上帝是精神,憑藉感官則對上帝好惡所知。"


黑格爾認為,感覺到的東西不是精神的,精神的內核是思想,而且只有精神才能認識精神。


感覺本身,或感覺這種方式是一回事,而感覺的內容又是一回事,感覺是一切感性事物的形式,這是人和動物所共同擁有的,感覺或許能把握最具體的內容,但感覺的內容卻非感覺這種形式所能達到。


感覺形式是精神內容的最低形式,精神的內容——上帝,只有在思維中才有真理性。在這種意義下,思想是把握永恆和絕對的最高形式,也是唯一形式。如果邏輯學研究思維和它的產物,那麼邏輯學的內容就是超感官的世界。


作為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否定了他的時代哲學對思維的價值,他認為那時的思維不但未能認識真理,反而推翻了政府和宗教,所以,亟需辯護思維的效用,要考察思維的本性,維護思維的權能,他認為這構成了其時代代哲學的主要興趣。


黑格爾:只有思維才能認識上帝


思維認識的幾種階段


存在著的能思的主體就是"我"。


從思維的主觀意義看,思維好像是精神的活動或能力之一,不過,思維活動的產物——思想的形式一般是普遍抽象的東西。因此,思想便可稱為實現自身的普遍體。


在每個人的意識裡,只要他有思想,並考察其思想,便可經驗的發現他的思想具有普遍性。


弄清感覺、表象、思想之間的區別,對於瞭解人類認識的本性至關重要。


1.感覺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首先就是感性認識,即在我們活動中通過自己的感官直覺接觸客觀外在的事物,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感性內容。


要規定感性的東西,首先要追溯到其外在的來源,即感覺的官能。但只叫出感覺官能的名稱還不能規定感官感到的內容。


黑格爾認為感性事物與思想的區別在於感性事物的特點是個別的,個別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所以,感性事物都是彼此相外的個別東西。


所以,感性事物的抽象形式都是彼此並列和相續的。也就是說感性事物都是空間上並列的而時間上是相續的。


2.表象


表象是人腦中對事物的形象,這些形象代表的事物並不在眼前,而只是人腦中思維的產物。表象以感性材料為內容,但表象的內容設定在"我"的思想之內,是具有思想規定的東西,因而表象也具有普遍性。


黑格爾認為,除了感性材料,表象又能以自我意識的思維材料為內容,如法律、倫理、宗教的表象,甚至是思維自身的表象。


黑格爾說,表象的特性,須到表象內容的個別性中去尋找。與思想不同,像法律、正義等規定,這樣潛在的精神規定,在這些表象的抽象普遍性上,就成為個別化的了。在個別化的情形下,這些表象、或者說精神的規定都是簡單的,不相聯繫的。這種表象之間是相互外在的,所以表象只能讓這些孤立化的規定在意識中互相排列。


這段話說得很繞,不過原文說得更繞,簡單解釋出來就是,我們通過感覺認識到感性的事物,這些個別的感性事物會在頭腦中形成表象(類似印象),表象可以脫離眼前之物而存在,但頭腦中形成的各個表象是互相沒有聯繫的(也是個別的),也是像感性事物一樣互相排列的。


劃分表象和思想的區別很難,因為表象和思想同時具有普遍性。討論表象和思想的區別有個很大的重要性,那就是哲學除了把表象轉變為思想,更進一步還要把單純抽象的思想轉變成概念。


3.概念和思維


概念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個階段,從邏輯學的角度講,從概念開始人類的認識就上升到思維的形式了。如果我們問"這個事物是什麼?"那麼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概念,從概念中我們獲得的是對象的本質屬性。


像我們接觸到的自然現象,如太陽、月亮、雨雪等等,我們都會形成一個概念。而且我們認識事物時未必會形成準確的概念,如雪的一種說法是:是一種冬天飄落的白色的物體。而另一種定義是:由冰晶聚合而成的固態的降水。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我們雖然能認識事物,甚至是下定義,形成概念,但是並不能保證概念就一定是正確的。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找到事物的本質屬性。


柏拉圖就曾經做過十分可笑的事情,當初柏拉圖把"人"定義為沒有羽毛的兩隻腳的直立行走的動物。於是他的一個學生就找來一隻雞,把雞毛全部拔掉,然後拿給他。"沒有羽毛、兩腳直立行走的動物,看,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人'。"


可以說,感性認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表面認識,一般都是非本質屬性。而在感性基礎上,通過思維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對感性內容進行加工,把握出事物的本質,這才能形成概念。從概念向上,人類更復雜的思維形式還有判斷、推理、命題等思維形式。


黑格爾:只有思維才能認識上帝


黑格爾為什麼將思維作為最高存在?


每一個哲學家都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解釋我們存在的世界。——黑格爾也不例外。


但是每個哲學家,不論他如何有才華,都不可能超越時代的藩籬。黑格爾是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他的才華使然。但把思維作為最高的存在而流入唯心主義,卻是時代的限制。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看一個哲學家的思想,更要了解其所生活的時代。很不幸,作為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西方哲學,近代形成唯物主義的很多關鍵科學都是在1831年黑格爾死後的數十年間實現突破的。下面就讓我簡單說說這些關鍵的自然科學成果。


1.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eiden)和動物學家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的。細胞學說直到1858年才較完善。


細胞學說是19世界最重大的發現之一,細胞學說是關於生物有機體組成的學說,它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以及進化上的共同起源。細胞學說的創立極大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我們今天人體的組織結構,神經系統,以及大腦的功能,都是從細胞學說之後開始逐漸完善的。


2.生物進化論


19世紀中葉,達爾文繼承了之前的生物發展學說,通過自己長期的調查研究,把生物發展的理論提高到更加完備的階段。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論證了生物的進化及其機制。


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內容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遺傳性和變異性學說,物種形成學說等。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地解釋了人類理性所產生的物質條件——即是自然選擇的力量把一種哺乳動物從動物推到了人類的起點上,是自然選擇促動了人的意識的形成。


達爾文學說解釋了生命現象的統一性是由於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生物界千差萬別的種類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3.元素週期律


19世紀60年代,化學家易經發現了60多種元素,並積累了這些元素的原子量數據,作為尋找元素間的內在聯繫的必要條件。俄國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和多國化學家邁錫尼等分別根據原子量的大小,將元素進行分類排隊,發現元素性質隨原子量的遞增呈現明顯的週期變化的規律。


1868年,門捷列夫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了自然界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規律——元素週期規律。這個規律的發現是繼原子-分子論之後,近代化學史上又一個里程碑,它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對以後的化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上面三個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是我們今天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這些基礎科學的基礎,所以說,黑格爾把精神當成最高的存在,成了絕對唯心主義者,那真不全是他的錯。而且他提出的辯證法仍然是哲學上的王冠。因為辯證法在今天依然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