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洞察力 或 它等價於一種卓越的理解力

孔子的洞察力 或 它等價於一種卓越的理解力

孔夫子其實是一個挺有趣的人,他七情六慾俱全,喜怒哀樂無常,偶然也會懈怠,“吾與點也”。作為聖人的孔子形象是後人塑造起來的,譬如西漢今文經學家的神聖化,以及後世腐儒迂儒斷章取義的解讀,甚至後世對儒家大儒的誤讀,多多少少也算在了孔子身上(如朱熹“存天理,滅人慾”之說,首先不是朱熹原創,而是來自《禮記》,二程也闡發過,其次,朱熹的本意是滅掉過分的慾望,追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朱熹因此被大加批判,進而儒家、孔子也被加上了某種原罪),孔夫子能活在現代,估計也得消化好一陣兒,才能明白冠在他名下的形形色色的理論、行為。

孔夫子不言鬼神之事,也不像老子對純粹的哲學思辨感興趣,後世的儒家繼承了這一點,儒教是有國家性、區域性甚至是世界性影響力的、冠名以“教”的組織中少有的沒有神學色彩的。這樣的學說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內、這麼長的時間中影響如此多的人,實在是一個奇蹟。

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評價孔子,“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每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至於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黑格爾這段評價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顯見他完全不懂中國,不懂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上領先了數千年的國家所擁有的智慧。在黑格爾的年代,西方正是上升時期,哲學家們也迎來了他們最高光的時刻,黑格爾的優越感不難想象,但黑格爾可能想不到,僅僅一百多年後,哲學就沒落了,以至於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中不無得意地說,哲學家的工作,以後由科學家承擔了。為什麼哲學會沒落,因為隨著各種學科的專門化,哲學家不瞭解世界、不瞭解科學了(最多瞭解片面的世界、片面的科學),以至於維特根斯坦這樣最後一個哲學大師也只能轉而去研究語言了,而孔子的思想穿過兩千多年的時空迷霧,依然能夠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指導。因為儘管人類的科技突飛猛進,但人類的行為規範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而且,孔子的思想也不僅僅是後世整理的《論語》那麼簡單,而是包括了禮、樂、易、射、歷史觀、美學觀等等,是一個真正的集大成者。

孔子的魅力在哪裡?

他深入渾噩的世俗生活,為它提供了一套高尚的行為規範,同時又不去用恐嚇的方法(比如宗教中的各種地獄、懲戒)去約束人。

那麼,人們為什麼願意遵從孔子的教導?這個課題太大,茲舉一點,孔子具有常人不及的洞察力,或者說,這是一種卓越的理解力。

先從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說起。

《論語·公冶長第五·十》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我雖然沒有睡午覺的習慣,但對於孔老夫子因為宰予白天睡會兒覺就諷刺人家朽木和糞土之牆很不以為然,但是先不說宰予和孔子的恩恩怨怨,孔老夫子因為這件事概括出了一句話,聽其言而觀其行(宰予是孔子弟子中言論第一),卻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年。包括我們口語中眼見為實,也是從中引申出來的。

言語的不可靠性,已經被諸多的事實檢驗過了。人能夠為了各種目的撒謊,有那些撒謊成癖的人,可以不需任何理由就撒謊,甚至不覺得自己在撒謊。因為衝動、虛榮、害怕等各種不良情緒,人也會輕易地說出謊言。但是到了行動上,卻困難了許多。語言是風,行動是土。想要兌現自己的話,非常的難。有些話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無法行動,有些話說的和自己真實想法相左,在現實生活中不願意去做,有些話就是隨便吹吹牛,就是能做也不想去做。

總之,看一個人做事,比看一個人說話靠譜一些。

但是,這並不完善。眼見不為實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為行動雖然難裝一點,但也不是不能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為了樹立自我的形象,人是願意裝一裝的,有些人能裝上一時,有些人甚至能裝上一輩子,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孔夫子升級了。

《論語·為政第二·十》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看他為什麼做這件事,觀察他是怎麼去做的,還要看他做此事時的心情。這樣的話,這個人怎麼還能隱藏呢?這個人怎麼還能隱藏呢?

這個可比聽其言而觀其行進步多了。

在這句話中,直接不帶話語玩兒了,就說事兒,而且不是“觀”那麼簡單,要看他為什麼做——動機,怎麼做——方法,最關鍵的是,還要看他做此事時的心情。

這個看心情的舉措,簡直絕了。

孔夫子自己都不無得意地連說兩次,這個人還能怎麼隱藏呢?這個人還能怎麼隱藏呢?

確實,如果連一個人做事時腦中的情緒都探知出來,那這個人就幾乎無法遁行了。一個人如果做違心之事時,連內心的情緒都調整過來了,那幾乎就等於這個人已經改過了。

當然,最關鍵的是,如何察其所安。一般人做違心事兒可能會被情緒背叛,但老奸巨猾的人則不容易有這種破綻。但是,想要察覺人的情緒,也不是毫無辦法。一個是敏銳的觀察,細小的表情、不自然或者習慣性的肢體動作都可能出賣一個人的情緒。再有就是君子慎獨,小人則不一定,人可能會在某一個自認為安全的瞬間放飛自己,這也是觀察情緒的一個好方法。再就是孔夫子做不到的了,測謊儀,通過心跳等的變化來測知情緒,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後還會有更好的辦法。

當然,過於細緻、深入的觀察人的情緒,必然會涉及到一個隱私問題,特別是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這在倫理上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英劇《黑鏡》中,最有新意的部分,無不是講科技發展允許“共情”後,或者說能感知別人情緒後,引發的重重社會問題,頗為觸目驚心。這對人類是一個考驗,因為科技的進步,人類有許多毀滅自己的可能,這就是其中的一個可能性,如何應對,需要的恰恰是“常識道德”。

孔子很聰明,不可思議的入世,他很善於總結身邊遇到的一切事,一切人,並作出合乎禮、達乎仁的舉措,為後世制定了一系列的行為規範,這也是孔夫子能夠成為萬世師的一個重要原因。

2019.5 公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