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再多活20年,大秦能否國運傳承3-4百年?

張向輝52


大家好這裡是 我來給大家說道說道。無須質疑的是:秦始皇累六世之工,歷十年攻伐,終於統一六國,堪稱千古一帝。後,自封始皇帝,以期後世子孫皇權萬世,可嘆僅至三世而亡,享國15年。有人會說,始皇帝統一後才在位11年,要是再多活20年,秦朝能傳承3~4百年。這並不盡然。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人心盡失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秦人先祖最早也僅僅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小官,因養馬有功,受封於西北邊陲。秦地,不像中原那麼富饒,周邊又有義渠等部落侵擾。直到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才富強於諸侯各國。嬴政又做了26年秦王,做足準備後,從伐韓開始又用十年才統一六國。然而,政治上使用嚴刑酷法,尚武抑文,在征戰天下時很管用,但是到了統一的和平年代卻依然律法嚴酷,用強制手短使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達到短時間內的統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始皇帝,操之過急了,突然完全否定、更改六國百姓上百年的文化習俗,致使百姓怨恨復國之心驟增。晚年,始皇帝又醉心於長生不老,勞民於巡遊天下,無心百姓疾苦。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始皇在尚能威震八方,然而二世繼位後,不思進取,信任小人,殘害忠良,橫徵暴斂,更加喪失民心。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六國士族紛紛舉兵復國。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接班人的培養、選擇,是歷代帝王最為頭疼的事,像短暫的隋朝,隋文帝楊堅文韜武略,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南北朝戰亂,大一統後又能施以仁政,然而卻選錯了接班人,隋煬帝楊廣迅速敗光江山。可悲可嘆啊~

所以說,即使始皇帝再多活20年,秦王朝也很難國運3—4百年。

歡迎各位評論 斧正,感激不盡🙏~~

喜歡記得 關注 哦


雜談會客室


秦國統一後,十三年就亡國,其實就是秦始皇死後不夠三年 的事。難道兩年發展,那些反秦的力量就足以推翻秦國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的質變,都需要一個量變的過程。秦國的滅亡也是一樣,自從秦國統一天下後,卻是做了很多有利於中原文明統一的事情,例如度量衡的統一,車同軌字同文等等。但是同樣也有各種繁重的徭役,加重了農民階層的負擔,修建長城,修驪山墓,修建靈渠遠征嶺南。對六國貴族實行的政策失策也導致舊貴族階層的強烈反彈的機會,雖然當時六國的王親被統一遷徙到咸陽居住,但是各國領兵大將卻能留在故土,項燕便是藉此機會長期從事反秦的活動,這可不是在秦始皇死後才做的。

所以即使是秦始皇再多活20年,也不過是在國家分裂的的狀況下與一些農民起義的政權,和舊貴族政權相互爭持,同時也可以用自己的權威,讓趙高李斯等人不敢造反,讓政權內部相對穩定而已。想要秦國國運傳承更長時間,除非萬民休養生息,用文景之治的方法讓國家在掃平六國之後的動盪中恢復生機,但這對於用法家立國的秦朝來說,簡直痴人說夢。


鐵烏龍


首先我想先把結論說出來,那就是秦始皇不管多活20年還是更長,秦國的國祚也不會延續幾百年,頂多秦國多撐個幾十年,依舊改變不了二世而亡的命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下來詳細分析。

秦始皇建立統一王朝後,崇尚法家,施行暴政

秦朝的施政和後來的西漢政權不同,西漢初年的幾朝皇帝莫不採用“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其實這是極其正確的治國方式,因為西漢初年,剛剛經過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後,國內民生凋敝,百姓人口急劇下降,經濟長時間得不到恢復,那時的經濟窘境糟糕到,漢高祖劉邦出宮巡查,竟然找不齊一色的馬匹,無奈只有拉牛車出宮,可想那時的國力多麼弱小了,也正因為如此,劉邦採納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治國策略,經過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漢朝的國力得以恢復,劉家天下的局面得以鞏固。

反觀秦朝,從建立封建大一統政權開始,秦始皇就重用法家學者,著名的人物有李斯,韓非子,李斯後來得到皇帝的重用,官至臣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施政方面,秦始皇自從統一六國後,為防止六國後裔造反,採用了法學家韓非的中央集權理論,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的好處就是地方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將地方的行政、司法、軍事統一收回到中央,朝廷實行三公九卿制,至此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其次,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嚴刑厲法上,委派臣相李斯編撰《秦律》,這套《秦律》將法家的酷刑論發揮到了極致,比如裡面提到的“連坐”,也就是一人犯罪,親戚鄰里都要坐牢,坐牢還不算,還要遭受皮肉酷刑。

那時的六國剛被統一,人們都希望安穩的過日子,然而秦始皇的殘酷暴政激起了社會各階層的不滿,秦始皇在位時還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秦二世繼承了始皇的暴政治國,趙高的亂政,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死後,臣相李斯聯合宦官趙高篡改皇帝遺詔,改立其次子胡亥為帝,這個胡亥本就是個浪蕩公子,扶不上牆的亂泥,吃喝玩樂,樣樣精通,朝政一直由李斯和趙高把持,李斯未倒臺前,基本沿用秦始皇在位的一套治國理念,繼續以嚴峻刑罰,下猛藥治國。李斯倒臺後,趙高把持了朝政,一方面指鹿為馬,禍亂朝綱,另一方面濫用刑法,搜刮百姓,濫用民力修建長城、秦皇陵寢,這些倒行逆失終於激起了民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者,最終短短十幾年的國祚命運。

結尾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後,曾幻想打造萬世基業,始皇曾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 世,傳之無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朝經歷短短二世即亡,所以就算秦始皇多活個20年也無濟於事,只要秦朝統治者的治國理念不改變,國祚短的結局根本無法改變。


一切都付笑談中


有可能,

如果他能多活20年,經歷慘痛,有著深仇大恨的六國餘孽恐怕差不多都去見閻王了,老百姓過著比較安穩的日子,造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況且,有秦始皇在,天下無人敢造反。

在這20年裡可能會對秦制進行略微的進行改革,輕徭役、賦稅,如果秦始皇死後是扶蘇即位秦國還是可能傳承幾百年的。


山下的梨樹開了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我們所謂主觀的增加一些假設只是對以前歷史所發生的事情有一些遺憾感。一般來說出現“悲劇”,像秦始皇如果多活20-30年……或者明朝不實行閉關鎖國我們會跟不上世界的發展潮流?這樣的“悲觀”事情這種假設出現的頻率才會高。也就是這種假設才會給文人更多的遐想空間!像歷史名篇《過秦論》、《六國論》,以及這幾年火了的《萬曆十五年》都是因為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遺憾感才使這些書籍文章火了的。

秦始皇也是一代明君,功過三皇五帝,所以才被成為“始皇帝”。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戰略構想對中國歷史的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都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大興土木使整個帝國的疲憊,他肯定是知道的。他對他自己帝國的實施情況的把握應該比當時的任何一個人都瞭解。

秦始皇時期最大的花費在這三個方面:

第一:當時在北方,如果他用兵擊退了匈奴的進攻,並構築完長城,北邊的花費就會很低。

第二:對於自己的陵墓應該最多再用十年的時間就能徹底建造完成,當時在秦二世四年的時候就幾乎完工了,這一筆巨大的開銷就能省下來。

第三:南方動用了秦國最精銳的兵力去開闊南邊。

最後這三個最大的開銷,隨著時間的進展一個個的花銷都會降低,帝國的疲憊會慢慢的放鬆,再加上秦始皇治國的才能,自己取得的功績的威望,秦國存在的時間肯定會更長的。對於會延長多少時間,這個不好斷定。





瀟驍宇1


秦始皇再活二十年會怎樣?

首先在於秦始皇個人的能力與政治威望。自商鞅變法之後,秦滅六國,尤其是長平一戰,六國已經沒有跟秦抗衡的實力了。秦建立後,統一貨幣文字,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建長城,修弛道…….秦始皇的個人能力和政治威望是不容置疑的。

在這個基礎上,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並且身強體健,那麼,秦統治核心至少不會那麼快就權力失衡,整個國家機器也會多運轉一些時日。

一來,扶蘇跟著蒙恬能得到更多歷練,在軍中的威望提升,形成自己的權力集團。如此一來,秦王朝的繼承人問題不會那麼嚴峻。

二來,胡亥和趙高沒那麼大的機會上位。如果說秦始皇一系列的措施得罪了天下百姓和關東六國遺民,那麼胡亥趙高後來的一系列行為就是得罪了秦核心權力層,從後來鎮壓各地起義的情況來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對秦王朝忠誠度極為有限。始皇帝活著的話,秦內部官僚集團對王朝的忠誠度恐怕會遠遠高於胡亥統治時期。

三來,秦王朝自上而下的官僚集團會較為穩定。不同於胡亥無能懶惰,秦始皇是個權力慾極強,而且十分勤奮的人,《史記》說他大小事都要親自管,一天能批閱100斤竹簡(也有說60多斤),這樣的工作效率,雖然不能長久,卻能短期內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生息,那麼,秦統治的下層基礎會更加牢固。

一個政權最初的三十年是最危險的,對秦而言,尤其如此。秦滅了六國之後,治下多為從前敵國的百姓,這些民眾本來就是對新政權懷著仇恨的。如果能休養生息,給百姓生存的空間,那至少保證社會的穩定。而對亡國的舊貴族實行懷柔之策,那麼隨著曾經的一代人死去,新的一代在秦的新政權下長大,經濟社會逐漸發展,對新政權的認同也會逐漸加強。

最後一點,假如秦始皇多活二十年,不止身強體壯,還能像實行懷柔政策,休養生息,那麼他的同齡人,沛縣老流氓劉邦,估計沒必要造反;楚地公子項羽恐怕也不會對秦有那麼深的怨念;陳勝吳廣更不用擔心戍邊遲到被殺。

歷史沒有如果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活到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已經50歲了,生了病,還疑神疑鬼,一心想著求長生,聽說“東南有天子氣”,就帶著胡亥李斯等人,開始巡遊。和以前一樣,沒想過讓百姓喘口氣活下去,這次巡遊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

陳勝只是個導火索在當時的大秦,這樣的導火索到處都是,沒有大澤鄉之變,也會有其他地方的振臂一呼;沒有劉邦項羽,還會有其他人;趙高胡亥不出手,最高權利層的鬥爭也不會停止…….

不過,歷史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始皇帝如果多活二十年,估計秦還是會被滅。





北岸實筆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秦始皇再活20年,秦朝的國運會改變嗎?

我認為不會而且會更糟。雖然小編無法否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但是我們如果客觀的看待歷史,會發現秦始皇有很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是治理國家時無法迴避的。有一個就是他國家政治體制問題。

六國的人心不統一。尤其是秦朝的法家思想。間接的激起了人民的的憤怒。尤其是秦始皇及其好大喜功。喜歡修建各式各樣的大型土木,我認為秦朝毀滅的根源就在這裡。人們叫苦不堪。

秦始皇卻只知道奴役他的人民。這也是法家思想嚴重的弊端。人們都說以法家思想進攻其他國家。還可以,但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法家思想過於嚴苛。手段過於陰險。容易激起不滿者的反抗。而當時又剛剛統一六國。

秦始皇如果還在的話,他會繼續修建阿房宮。到處大興土木,人民反抗都會更厲害。說不定早就爆發了。到時候局面就更不可收拾了。這個不是秦始皇能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評論轉發,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不大可能。

先不急,聽我分析一波,首先,秦朝的本質決定著它的命運很難長久。

首先是商鞅變法後的制度,普通秦人想要上位,需要依靠軍功,這一點使戰國時期的秦國有了統一天下的資本,但也是這一點侷限到了統一後的秦朝。

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不可否認,但你也要承認一個詞語,它叫做——歷史侷限性。

很多問題從今天的我們看來沒有什麼,但當時可就不一樣了。

始皇帝在怎麼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也比不上21世紀一個稍微學了一點歷史的人有眼光。

歷史告訴明明白白的我們,這些事情利弊,通過無數先人的總結,才有了今天,可始皇帝沒有。

再加上始皇帝即位之後,一系列改革以及南北征戰,意圖開疆拓土來說,軍功授爵的弊病就還存留。

整個大秦帝國像是一個戰爭機器,根本不敢停下來運作。

它像是一個軍政府,軍隊的權力高於一切。

所以管理軍隊的右丞相馮去疾地位高於管理政務的左丞相李斯。

在者,當時的大秦帝國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其中六國貴族,以及野心家們太多,始皇帝對他們的態度又太過於柔和。

漢朝之所以沒有秦朝的動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野心家們,基本在楚漢戰爭中被殺了個乾淨。

至於剩下的野心家,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做的那些個事兒,也能震懾住他們。

總得來說,始皇帝在臉皮上比不了高皇帝,所以就算始皇帝多活二十年,只要內部政治制度不適應當下,就算再多活三十年也沒有用。





梁慈明


只要治國之道不改,又沒有能人提出先進的治國理念並實行之。那秦始皇再活多200年也無辦法。



山河的歲月


秦朝滅亡,不在於秦始皇能活多久,問題的根源出在了秦制上面。

一、反宗法制“小共同體”的秦律弊端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其實是建立在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小共同體”上面的。國家政權的統治基礎,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以“族”為單位。除了孤家寡人的天子以外,任何人都存在於宗族的結構之中。在宗族之外,不存在獨立的個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脫離宗族是完全活不下去的。國家專制集權的一元化統治,所依靠的就是這種層層相屬的宗族統治結構,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中國的封建大一統始於秦,而奠定強秦的基礎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雖然使得秦國能夠成為七國之中軍事實力、動員能力、經濟基礎最好的國家,但它本身是具有極強的反宗法、一族權、消解宗族這種小共同體的功用。

法家崇刑廢德、揚忠抑孝,強制分加,鼓勵“告親”、禁止“容隱”,使得宗族很難容身。《秦律》還提倡為宗法制所不容的個人財產權,也就是每個人都是社會個體,不存在共同財產,家人不能奪取個人的財產,一旦出現這些問題,無論是父母妻兒都要入罪。

這種在性惡論理論思想指導下黜親情尚權勢的律法政策,很容易引發的極其嚴重的家庭社會問題。西漢賈誼在《治安策》中就指出: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並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意思就是:秦國人家中富有的,兒子長大成人就與父母分居,家庭貧窮的,兒子長大後就出去當卑賤的贅婿;兒子借農具給父親,臉上顯示出一副施恩的表情;母親來拿簸箕掃帚,立即就遭到責罵,兒媳抱著懷中吃奶的嬰兒,竟然與公爹並排而坐;媳婦與媳婦關係不好,就公開爭吵。親情之淡薄,比之兒子去父親家吃飯要付錢的“歐洲習慣”怕也差不多了。

那麼,這是不是說,秦制下是個性公民的崛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秦律使得公民的個人權利已經發展到了極高的水平,人身自由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其實不然。正是這種反宗族不要親情而尚權勢的氛圍下,使得專制皇權可以直接延伸到臣民個人而不致於受到宗族這個小共同體的阻隔。這種統治模式我媽媽可以稱之為“大共同體”本位制。

看起來瓦解了宗族制後,使得私有制發展到極高水平似乎十分“超前”,(當今社會就是這樣一個沒有宗族小共同體的社會。)但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宗族被消滅並非是公民個人權利的成長,而相反的是秦制這個大共同體膨脹所導致,秦制連小共同體都不能容,何況公民個人權利?

秦實行郡縣制,然而按人口論,秦朝的一個縣並不見得比今天的一個鄉大,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鄉里,秦吏設置了很多,簡直就是歷朝歷代之最。秦在鄉間設立一亭一里體系,一個裡的行政組織中設有裡唯(里正)、裡父老、裡佐、裡治中等職;同時還設立了意識形態管控的“社”這種祭祀組織,初次之外還細分了很多掌狡猾的祭酒,掌民兵的“尉”、掌賦稅的“平政”、掌官倉的“谷史”,掌商業的“司平”等等,行政系統相當之複雜。

要知道在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官府只管理到縣這一級,而秦制已經深入到社區居委會了。看起來好像很高級,其實是為了秦制的“大一統”的整齊劃一,形成對民眾的嚴密控制網,而非“為人民服務”。

這些基層組織靠什麼來養活?漢代鄉級組織包括了亭在內,史籍記載多為編制內的“常員”,也就是說基本由政府財政供養。可見這就是為什麼秦的賦稅雜役之繁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依靠這一套行政系統,使得其動員資源的能力十分驚人,2000萬人的國家,築長城40萬,南邊打仗徵發50萬,修秦始皇陵70萬,還有修高速公路的、修阿旁宮的。全國服徭役和兵役的人員當在200萬以上,放在之後的任何一個王朝,都不可能同時開展這些大工程。

顯然秦制這種“超前”的理念,是無法在當時社會生產力之下有效實施的,律法中對公民個人權利的強調,實質上變成了國家整合資源的手段,而非真正的公民權利。其弊端在於,以當時民力根本負擔不起、同時,消滅宗族制的社會,並不利於農業生產。以古代農業生產技術,是需要報團取暖的,顯然,秦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後世大一統王朝強調“孝”治天下,實際上就是在維繫這種宗族制小共同體的存在,將“孝”的意義不斷延伸,朝著“忠”的方向靠攏。

從這一點上講,秦始皇即便再活一百年,秦王朝必然會在這種體系下走向崩潰,時間上也不會超過50年。

二、秦制忽視道德教化的嚴重隱患

秦朝特別強調大一統,幾乎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到了秦始皇時,李斯以“督責之術”馭民。核心是“滅仁義之途,掩馳說之口,困烈士之行”。也就是摒棄了一切仁義道德,對天下臣民實行最嚴酷的專制統治。使得天下之民終日在恐懼中過日子,唯恐懲罰落到自己的頭上。

李斯認為“救過不給”,也就不會產生任何非分之想,這樣天下自然太平,但實際上當他向胡亥這樣建議的時候,秦王朝已經走向滅亡了。雖然“督責之術”是在秦始皇之後李斯才為了迎合胡亥提出的,但實際上也是他一直主張的性惡論的延伸,換言之,也是秦國一直以來的治國理念,相當不重視道德教化工作

1、不注重道德教化導致了什麼結果呢?

結果就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秦始皇建立的這個空前強大和統一的皇朝,這個集中了當時眾多精英人才的大帝國,在落寞的時候可以說是中國王朝史上最悲寂的存在,竟然找不到一個為之殉難的君王和忠臣,看不到一個如喪考妣、為之慟哭的孝子,在其滅亡後,也沒有一個為之哀婉嘆息的遺民。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以法家思想作為主流意識形態,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將荀子的“性惡論”推向極致。荀子雖然認為“性惡論”,但也強調“禮儀教化”可以讓人棄惡從善,然而韓非認為,人性之惡不僅識絕對的,而且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一種相當極端的看法,然而秦始皇認可了這種看法,所以秦律之下,不講道德,只講律法,不講親情,只講利益。

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的秦國,前期所有奔赴秦國的,諸如商鞅、張儀、後來的呂不韋、李斯,都是奔著赤裸裸的利益而來的,他們的心中沒有對秦國的愛,愛的只是秦國能過給與他們的利益,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滿足而已,所以這些精英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2、長期缺乏道德教化的社會是怎麼樣的?

人在社會活動中,並不是事無鉅細都依靠律法來解決,而且秦律雖然完善,但也不可能比之如今的法律完善吧。再者,那麼複雜的秦律,放在文盲佔絕大多數的古代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所以社會秩序的穩定,十分依賴道德的約束。秦制不強調道德,搞的親人不像親人,朋友不像朋友,人人追逐利益,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不亂,長此以往,秦始皇威勢再強,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同時,長期在這種人情淡漠,道德崩壞的社會里生存,人是會瘋掉的,雖然逐利是人之本性,但人也是要講感情的,道德倫理上的壓制,有時候反噬得比利益上的掠奪來得更快,更爆裂。

總結

總而言之,秦制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缺陷,背後的隱患也足夠摧毀這個王朝。秦始皇能壓制得住一時,卻不可能永遠壓下去。而秦始皇本人,又是一個極度自信,堅持性惡論的的人,這樣的人,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根本也無法從根源上扭轉秦制的種種問題,所以,秦之速亡,不是一個秦始皇能夠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